智者話
孩子休學了,看著孩子要么賴在床上,要么天天捧著手機,著實讓父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面對孩子的休學,到底有什么好的對策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一起看看留美心理咨詢師馮大榮老師對休學孩子的分析。
孩子休學一定是孩子在學校受到壓力了,這種壓力來源或是老師的批評,或是成績的評比落后,或者是同學的關(guān)系出現(xiàn)了矛盾,或者是因為自卑讓內(nèi)心長期憋屈而不能忍受,等等。
退回到家里的孩子,不是說在家里養(yǎng)一養(yǎng),就可以返回學校了。因為孩子不是因為生病休學,如果是因為生病休學,他在家里把病養(yǎng)好了,自然就可以去上學了。心態(tài)的問題不是可以在家休養(yǎng)就可以讓壓力消除的,如果孩子的思維模式?jīng)]有改變,等回到學校,壓力又會出現(xiàn),于是,孩子大概率會再次休學。
馮老師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休學了,本來的愿望是想放松一下。但是孩子一遇到親戚或者熟人,“你怎么沒有去上學?”這種質(zhì)疑聲無疑又給孩子增加了壓力,因為擔心撞見熟人,于是,孩子白天都不敢出門了,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或者節(jié)假日才可以出門,因為那個時候同學都放學了或者放假了。
看到上述情況,父母或者因為著急,或者想通過給孩子一些壓力,把孩子逼回學校,結(jié)果等于在家里又給孩子增加了壓力,本來孩子在家里客廳和房間可以自由自在地行走,看著父母總在逼迫自己,為了減少壓力,他不得不把自己封閉在臥室里。孩子原本想通過休學來讓自己達到放松的目的,結(jié)果卻事與愿違。
孩子休學的路徑是:學校—家中—客廳—臥室,生活的空間被一步一步壓縮。
了解了上面的原理,面對休學的孩子,馮老師真誠地告誡父母,不可以隨便給孩子內(nèi)心加壓,正如老子所講:“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而不正確的教育“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本來是想讓孩子早點回到學校,結(jié)果讓孩子越來越偏離正確的軌道。
馮老師發(fā)現(xiàn)解決孩子上學的途徑有兩種,第一種方法是創(chuàng)造環(huán)境來適應(yīng)孩子。在家里父母盡量不要批評孩子,在學校出現(xiàn)了矛盾,家長主動和老師、同學溝通,如果孩子實在不能適應(yīng)某所學校的環(huán)境,可以考慮給孩子換一所學校,盡量讓孩子早日完成學業(yè),這種方法就是勞心費力,需要父母不斷地操心,當然孩子考取大學以后還是需要改變,否則孩子將來就永遠是媽寶男。
第二種方法是讓孩子主動求變,讓孩子改變內(nèi)心去適應(yīng)外界變化的各種環(huán)境。馮老師強調(diào)用第二種方法,這也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
馮老師是怎樣讓同學回到學校的呢?
第一步,走出房間,和父母和解。通過宣誓法讓同學接受父母,同時接受自己,無論自己是否達到父母的要求,都選擇愛自己。第二步,走出家門。馮老師通常讓同學說:“我現(xiàn)在決定改變,別人議論就讓別人議論,我愿意做回自己。”第三步,走進課堂。馮老師通常讓同學做凈化,“比別人差不代表什么意思,老師批評自己不代表什么意思,大家不理我不代表什么意思”。當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不和別人比較的時候,走進課堂、提高學習成績也就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馮老師的方法是內(nèi)心擴容的過程。即房間—客廳—社區(qū)—課堂。只有這樣,同學才能真正獲得心理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