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紅燕
妊娠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強調生育年齡婦女發(fā)生高血壓、蛋白尿等癥狀與妊娠之間的因果關系。我國的發(fā)病率在10%左右,多發(fā)生在妊娠20周以后至產后的24小時之內,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水腫、高血壓、蛋白尿三大癥候群,嚴重時出現抽搐、昏迷、心腎功能衰竭,甚至母嬰死亡,本疾病會嚴重威脅到母嬰健康,是引起孕產婦和圍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
1 妊娠高血壓的病因
目前比較流行的妊娠高血壓病因學說為免疫學說、胎盤或滋養(yǎng)細胞缺血學說、血管內皮細胞受損、遺傳因素以及鈣平衡失調學說。目前認為,妊娠高血壓疾病可能由于某些遺傳因素導致胎兒--母體免疫平衡失調,從而引起子宮--胎盤血管的發(fā)育受阻和免疫損傷,胎盤缺血,胎盤釋放血漿細胞毒性因子增加,全身不同程度的血管內皮受損和多系統(tǒng)多臟器的損傷,最終導致本疾病發(fā)生。該疾病的高危因素包括初產婦、孕婦年齡小于18或大于40歲、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壓病史以及家族史、營養(yǎng)不良、慢性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2 病理生理變化
全身小動脈痙攣為本疾病的基本病理生理變化,全身各系統(tǒng)各臟器灌注減少,對母嬰造成危害,甚至導致母嬰死亡。主要的臟器病理組織學變化:(1)腦:缺血、水腫、充血、血栓形成、出血;(2)肝:肝內小動脈痙攣持續(xù)過久,肝細胞缺血,發(fā)生不同程度壞死,出現肝功能異常;(3)腎:腎小球內皮細胞腫脹,血管狹窄,腎血流量下降,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導致少尿,腎衰竭;(4)心血管:冠狀小動脈痙攣引起心肌缺血,點狀出血和壞死,外周阻力增加導致血壓增高,肺水腫,心衰;(5)子宮胎盤血流灌注:絨毛淺著床以及血管痙攣導致胎盤灌流下降,胎盤功能下降,導致胎兒宮內發(fā)育遲緩,胎兒窘迫。若胎盤血管破裂可導致胎盤早剝,底蛻膜血管動脈粥樣硬化,胎盤絨毛變性,出血。
3 妊娠高血壓疾病分類和臨床表現
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妊娠期高血壓。臨床表現為BP≥140/90mmHg,妊娠期首次出現,并于產后12周恢復正常,患者可伴有上腹部不適或血小板減少,產后方可確診;(2)子癇前期指妊娠20周以后,出現血壓升高和蛋白尿,并可出現頭痛、眼花、惡心、嘔吐、上腹不適等癥狀。子癇是由子癇前期發(fā)展成更為嚴重的癥狀,引起抽搐發(fā)作或昏迷。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可導致嚴重的母兒并發(fā)癥。除終止妊娠外,無有效治療方法。(3)子癇。子癇前期孕婦抽搐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在先兆子癇基礎上發(fā)生抽搐、昏迷,抽搐發(fā)作過程典型者為先表現眼球固定,瞳孔放大,患者頭部扭向一側,牙關緊閉,繼而口角與面部肌肉顫動,全身以及四周肌肉強直,迅速發(fā)生強烈抽動,呼吸暫停、面色青紫。經過一分鐘左右抽搐暫停,全身肌肉松弛,深長吸氣,發(fā)生喊聲而恢復呼吸,抽搐時患者神志喪失。輕癥抽搐后漸漸蘇醒,重者抽搐頻繁,可陷入深度昏迷;(4)慢性高血壓并發(fā)子癇前期。高血壓孕婦妊娠20周以前無尿蛋白,若出現尿蛋白在300mg/24h以上;高血壓孕婦懷孕20周前突然尿蛋白增加,血壓進一步升高;(5)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壓。BP在140/90mmHg以上,孕前或懷孕20周以前或孕20周以后首次診斷高血壓病持續(xù)到產后12周以后。
4 妊娠高血壓的治療與護理
4.1妊娠期高血壓
患者要保證充分的睡眠,每天不少于10小時;取左側臥位,以減輕子宮對腹主動脈、下腔靜脈的壓迫,使回心血量增加,改善子宮胎盤的血液供應;對于精神緊張、焦慮、睡眠不佳的患者可以給予鎮(zhèn)靜劑;要密切監(jiān)護母嬰的狀態(tài),包括頭痛、視力改變、上腹部不適等癥狀,每日測量體重和血壓,每2日復查尿蛋白,定期檢測血液、胎兒發(fā)育狀況和胎盤功能;可采取間斷吸氧的方式,增加血氧含量,改善全身主要臟器和胎盤的氧氣供應;在飲食上要保證充足的蛋白質和熱量,不限鹽和液體,但對于全身浮腫的患者應該適當限制鹽的攝入。
4.2子癇
處理原則為控制抽搐,糾正缺血和酸中毒,控制血壓,抽搐控制后終止妊娠。在控制抽搐方面,首選硫酸鎂,必要時加用強鎮(zhèn)靜藥物,降低顱壓用20%甘露醇快速靜滴;患者血壓過高時可以用降壓藥;子癇患者經過藥物治療抽搐控制后2小時左右,或已經恢復意識,應該考慮終止妊娠,行剖宮產或引產視病情而定。
在護理方面,要避免聲音、光照刺激,檢查以及各種治療等均可誘發(fā)子癇抽搐,故一切操作都應該在使用鎮(zhèn)靜劑后進行,動作要輕,要將病人安置在暗室內,由專人進行護理;昏迷過程中要禁止進食,取頭低側臥位,使頭偏向一側,隨時吸取口內痰液以及嘔吐物,保持呼吸道暢通,預防窒息以及吸入性肺炎;子癇抽搐時要防止患者從床上摔下,增加擋板。
總而言之,妊娠高血壓對母嬰身體健康傷害極大,甚至可能導致母嬰死亡,一旦出現任何癥狀都要及時進行治療,加快反復進程,保證母嬰平安,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強化康復信心,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