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琳,王元林
(廣州大學 人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陸秀夫背負少帝趙昺投海殉國,其義節(jié)壯舉一直被后世稱贊。至今潮州地區(qū)仍然保存有陸秀夫的墓葬以及紀念其本人的相關習俗。關于潮州地區(qū)陸秀夫的研究,主要有黃挺、柯世倫、陳作暢等人曾對南澳陸秀夫墓和澄海陸秀夫謫居地進行過考辨①,陳訓先對《宋史·陸秀夫傳》的疏缺和錯誤進行補訂②。前人對潮州地區(qū)陸秀夫的祭祀和信仰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文主要以地方志、文集等文獻資料為基礎,分析明清時期潮州府對陸秀夫的奉祀情況,研究陸秀夫信仰在潮州府的形成過程。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軍攻陷宋都臨安,陸秀夫時任禮部侍郎,追隨益王趙昰、衛(wèi)王趙昺退守溫州,與陳宜中、張世杰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后陸秀夫與陳宜中政議不合,陳宜中指使言官彈劾陸秀夫,陸秀夫被貶潮州。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陸秀夫攜家謫居海陽縣辟望司,恰逢潮州知州蔡規(guī)甫告老定居此地,騰屋辟田幫忙安置陸秀夫一家,“共起居,披肝膈,林泉之下,皇皇國事,朝若夕,言論不倦,每為朝廷,茲皆忠誠之為[1]651”。陸秀夫在辟望港口南邊的郭厝巷楊家大院內(nèi)設教講學,“講大學,宣禮義,過化海濱愚懦,使愚、者達文,懦者悍勇,明大義而擔家國[2]77”,蔡規(guī)甫的兒子蔡豐湖也跟隨陸秀夫?qū)W習[1]651。
相傳陸秀夫被貶潮州后流寓粵東、閩南之間,暗中與張世杰、楊亮節(jié)等人商議抗元事宜,同時聯(lián)系汀、漳兩地民間的抗元義軍領袖陳吊眼、許夫人一同抗擊元軍,“聯(lián)營五十寨,擁畬兵十萬[2]77”。陸秀夫的長子陸繇則協(xié)助漳浦楊氏招兵籌餉,“枕戈待旦,以圖再起[2]77”。景炎二年(1277年)七月,張世杰領兵前往泉州討伐蒲壽庚,“時汀、漳陳吊眼、鳳凰許夫人統(tǒng)諸峒畬兵來會;漳浦楊亮節(jié)、陸繇皆至;辟望陸秀夫、蔡豐湖督餉來援,兵勢大振[2]78”,蒲壽庚只得閉城孤守。十月,陸秀夫結(jié)束貶謫,奉旨回朝。
陸秀夫謫居潮州雖然只有十八個月,然而當?shù)刂两袢粤鱾髦c他相關的民間傳說和習俗。相傳陸秀夫的母親在陪同他勘山查勢時不幸在南澳去世,次子陸九郎因此發(fā)憤習文練武,卻因繁重劇烈的攀蕩練習受傷而吐血身亡。為紀念陸秀夫謫居潮州時組織青年、學生練武習藝以保衛(wèi)家國的壯舉和陸九郎為救國難而獻身的事跡,澄海港口鄉(xiāng)(古辟望港口)每到正月都會舉行“打秋千”的習俗活動。揭陽縣也留存有與陸秀夫相關的古跡,在今天揭西縣的龍頸水庫中段,大尖山下原來有一處名為“張陸渡”的渡口,渡頭有一口“宋帝井”。乾隆《揭陽縣正續(xù)志》記載:“張陸渡,尖山下。相傳宋太傅張世杰、丞相陸秀夫師經(jīng)于此,中有井號宋帝井,滃然仰岀,清澈可鑒毛發(fā),至今都民猶備牲禮往祀之”[3]37。又傳說南宋末年,陸秀夫與張世杰也曾帶著宋帝昺逃亡至此,設渡收集殘兵。南澳也有“宋井”遺址,傳說是陸秀夫等人護送宋少帝退經(jīng)南澳時留下的遺跡,且有一座陸秀夫墓。
崖山海戰(zhàn)后,陸秀夫的遺體下落不明。一般認為陸秀夫在崖山投海,應葬在崖山附近。光緒《新寧縣志》記載陸秀夫墓在“都斛二城村”,即今天的臺山都斛鎮(zhèn)義城村,并加注:“按,黃醇《崖山志》云,(陸秀夫墓)在新會二城村。蓋未分縣時,地屬新會。又邑西南馬山,亦有丞相墓”[4]。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陸秀夫葬于潮州境內(nèi),相傳陸秀夫投海七日后尸體浮出,被陸秀夫的家僮端兒和正兒找到,后歸葬南澳。
關于陸秀夫墓在潮州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明天順五年(1461年)李賢等人修撰的《大明一統(tǒng)志》,其中“潮州府”條記有“陸秀夫墓,在府城南八十里海中島上,石碑尚存”[5]。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南澳陸秀夫墓遭漁人破壞,潮州府的陸秀夫后裔將此事告至官府,稱“本山大石所題‘宋忠臣左丞相陸公之墓’,石末書‘元樞密院副使兼潮州路事總管丁聚題石’”[6]212。弘治十六年(1503年)陳白沙的得意弟子張詡為修《崖山志》,致書潮州知府葉元玉,請他幫忙訪求南澳的陸秀夫墓。葉元玉訪問了陸氏后人,終無所得[6]206。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潮州知府張景旸和潮州同知林廷謨將陸秀夫墓從南澳青徑口遷到潮州府東郊白塔嶺下的負郭山廢庵桂林官地,建成有一定規(guī)模的衣冠墓,并且撥給百畝官田配祀[6]212。張景旸親備牲醴,為陸秀夫墓舉行了隆重的遷葬儀式,旌表忠烈,并寫下了《遷葬忠正陸公祭文》哀悼陸秀夫:
恭惟先哲,乾坤正氣,日月爭光,孤忠大節(jié),百煉之鋼。憤兮!海島漁者所戕,感慨奉遷負郭之陽,枕以玉屏,定以佛堂,面以層巒,俯以小江,荒丘洲畆,奉充爼觴,況公奕葉,近侍在旁。神靈有慰,永以安康尚饗。[6]212
但對于南澳陸秀夫墓的真?zhèn)危髑鍍纱鸂幾h不斷。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潮州知府郭子章作《陸丞相墓辯》,文中稱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三月,潮州路總管丁聚在青徑石墓下立碑,碑記“陸君實甲于文天祥榜,與陳宜中議不合,謫潮數(shù)載。母夫人卒于潮,不能歸葬,為擇地封其墓,坐北向南,五峰前秀。次子九郎,俊雅能文,予甚愛之,不幸繼卒,附于太母之側(cè)。聚知君實顛沛流離,隨龍沒波。遂給官田五頃以贍遺孤”[7]102。郭子章又查閱了潮州陸氏家譜,上面記載了元至順三年(1332年)陸秀夫三世孫陸海的遺言:
丞相得罪安置潮州,乃奉曾祖母及祖母趙,攜三子七郞、八郞、九郎、弟秀甫,來家于潮之辟望港口。曾祖母、九郎連喪,知潮州軍事周梅叟為營葬于南澳山,九郞附葬。景炎二年,召丞相還朝,趙氏、二子留潮,丞相攜妾倪及幼子,家僮端兒、正兒赴召。厓山之變,丞相負主沉海。七日尸浮,端兒、正兒貯丞相尸,歸葬南澳山。[7]102-103
“史稱十余萬尸浮海,而陸氏二僮獨生?丁總管碑記,自擇地葬太母,而陸海屬之周梅叟③,其說矛盾,予未敢遂謂[7]103”,郭子章指出碑記與遺言記載相矛盾,不能采信,認為南澳陸秀夫墓應該是丁聚為陸老夫人營建的墓。后聞知陸秀夫的墓葬“址石僅存,碑表湮沒”[7]102,郭子章深為感慨,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四月重新為陸秀夫修建墓碑,立于墓前右側(cè),仍然題為“宋陸丞相君實之墓”,下令禁止樵蘇,并在《陸丞相墓辯》中對碑文作了說明:
予題南澳墓必曰“丞相墓”,何也?世亡不朽之骨,而有不死之靈。丞相靈在南海,而母在南澳,孤憤幽忠,隨潮上下,神來神往,能不依依?予故知澳北土封,丞相魂將焉依,而墓不曰“丞相”,豈所謂弘宣教義、闡揚忠烈者乎?[7]103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南澳同知印光任重修南澳陸秀夫墓,并在墓后方的大石上題刻“丞相石”三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潮州知府周碩勛作《潮州陸丞相墓辯》,反駁郭子章此前提出的南澳陸秀夫墓實為陸母墓的說法,認為陸氏二僮歸葬陸秀夫一事具有可能性,又以張景旸的祭文為證,認為陸秀夫“未必存有衣冠或系遺骸未可定也”[8]1005。光緒十八年(1892年),南澳同知黃鎮(zhèn)南修繕陸秀夫墓時在“丞相石”下端題刻了三首七言律詩,贊頌陸秀夫殉國的忠烈氣節(jié)。
明清時期,國家對先賢墳墓的保護有了明確的法規(guī)和法律條文,修復先賢祠墓以表彰先賢成為了地方官員履職的重要內(nèi)容④。盡管南澳陸秀夫墓的真?zhèn)未嬖跔幾h,但地方官員還是多次對墓葬進行修繕和瞻拜,期望陸秀夫的忠貞事跡能夠感發(fā)風勵,教化人心。
據(jù)筆者對潮州地方府志、縣志記載的梳理,潮州府境內(nèi)曾有供奉陸秀夫的祠廟六所,主要在海陽縣、澄??h和南澳三地,具體如表1所示。其中海陽縣為潮州府的府城,澄??h是陸秀夫謫居潮州辟望港口的所在地,南澳則有陸秀夫墓,且乾隆《南澳志》記載南澳是陸秀夫和張世杰護宋少帝逃亡時曾暫居的“井澳”所在地⑤。
表1 明清潮州府陸秀夫祠的興修及祭祀情況
潮州府陸秀夫祠的修建時間集中在明清兩代,最早是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潮州知府葉元玉在海陽縣修建的陸公祠。弘治十六年(1503年),葉元玉幫張詡訪求南澳陸秀夫墓,在給張詡的回信中表明了自己興建陸秀夫祠的想法:“倘墳竟不可求,生當于韓文公祠堂左山下稍寬平處置一祠專祀之,庶忠魂得以少慰焉”[6]206。張詡對此表示支持,回信道:“然葬既得海濱風濤之衛(wèi)祗,宜封表立石耳。至于立祠,必如執(zhí)事所云,在韓文公祠左,庶幾便于香火且起,往來之人觀瞻也”[6]205。陸公祠建成后,張詡撰寫《宋陸丞相祠記》,文中描述陸公祠“構(gòu)祠凡三間,前廟后寢,高低深廣,規(guī)則靡不稱?!成矫嫠?,縈紆環(huán)繞引領間,與韓祠聯(lián)輝并麗,聯(lián)輝于戲,宛若在霄漢之上”[9]141的環(huán)境,同時著重闡明葉元玉建祠的初衷:
潮為公骨魂所藏之地而過化之邦也。今天下凡名宦流寓之賢,例得祀于其土,況公一代忠貞?論者謂其尊中國、排左衽,立天地之常經(jīng),明春秋之大義,其有功于世道也甚大,則其人品事功已超然在潮之名宦流寓諸賢之表矣,此而弗祀,祀而弗專,非缺典歟?……夫公之忠貞明白正大昭如日星,崇祀而表章之,使世之委質(zhì)而為人臣者,知死生患難如許而不忍少負,況當治平無事之時,享大爵、榮厚祿,無死生患難之迫而忍欺其君乎?推類而蓋之,凡為人子弟者,不忍負其父兄,為人妻妾者,不忍負其夫主,而為門徒者與友者,不忍負其師與所交也。教立于此,風行乎彼,三綱正、九法修、風俗厚、世道隆矣。[9]140-1411
明嘉靖、萬歷年間,潮州府動亂不斷,內(nèi)有寇亂,外有倭患,特別是南澳地區(qū)的海寇,勾結(jié)倭奴,難以治理。為維持綱常、宣揚忠義,官方大力修建表“忠”祠來紀念先賢忠烈人物,其中就包括陸秀夫,凸顯其“大忠”“全節(jié)”殉國厓山的氣節(jié)。嘉靖五年(1526年),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凃相巡按廣東,來潮時特地親備牲醴到陸公祠祭拜,并寫下祭文宣其忠烈事跡[6]212。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潮州知府郭春震重修陸公祠。萬歷年間海陽縣興建鳳凰洲十相祠,南澳興建陸張二忠祠,并加以祭祀。
隨著寇亂逐漸平息,社會教化與管控成為第一要務。除了整肅吏治,重整禮制教化也成為改變社會陋俗的重要手段。地方官員繼續(xù)挖掘當?shù)氐拿?、先賢資源,上奏朝廷,弘揚其精神事跡。明萬歷十年(1582年),潮州知府郭子章檢閱名宦冊籍,發(fā)現(xiàn)有“大功大德于潮而未入祀典者”[7]110,上表督學大夫請求議祀名宦,陸秀夫也在議祀之列:“左丞相兼知潮州陸秀夫,死事崖山,子孫流寓潮州,墓在饒平之南澳……不一崇祀于學宮,何以慰忠魂于泉壤?伏乞下該學,細加核實,如果公議允協(xié),相應崇祀,以光俎豆”[7]110。同年二月,郭子章迎潮州名宦陸秀夫、文天祥、張世杰等多人崇祀于海陽學宮左偏室,并作《告文》禱祝:
夫奉天子命吏于茲邦,即一善猶得而獎之,況曩哲遺風,皆吾師也,而不有表揚,義將何擇?且籍名宦而俎豆之,茂勛孤忠,闕焉未舉,何所貴有司矣。茲奉督學大夫檄,諏吉迎主,崇祀春秋,以啟我后人,以福我黔首,則子章之上愿也。惟神靈監(jiān)之。[7]124
明清鼎革之際,潮州社會重新陷入混亂,直至“復界”才開始再次穩(wěn)定下來??滴醵辏?681年),潮州知府林杭學重建陸公祠,在海陽人李奇俊等多人的捐贈相助下,以登隆都東鄉(xiāng)一十五畝田地配祀,后因有人冒充陸秀夫后裔踞田而廢祀。康熙二十四年(1685)澄海知縣王岱命侄兒王楚書(湖南湘潭縣監(jiān)生)來澄??h勘察陸秀夫的謫居地,事后王楚書寫下《澄海陸丞相祠祀議》,倡議在澄??h為陸秀夫立祠專祀:
丞相當日所居之地未之立祠,則不能無遺議也?!窈I頑廉,懦立篤,于文行未始,非丞相所留貽者也……丞相之孤忠大節(jié)與信國等,而澄海之俎豆為馨甚,非所以追崇忠節(jié),勸獎后進。圣朝以忠孝道德治天下……矧丞相收有宋養(yǎng)士之功立萬世,為臣之極,其造于世道人心,豈在諸賢之下哉?于澄邑祀之,又豈有非之者哉?闔邑大夫誠能共襄盛舉,建祠備饗慰忠貞,于既渺興名節(jié)于方來。使生于斯者,有所楷模,游于斯者,有所效法,此亦鼓舞風化之一大機也。[1]603-604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春,王岱以陸秀夫曾謫居澄海辟望港口卻無奉祀為由,在澄海韓祠(景韓書院)前修建陸相祠,陸秀夫與韓愈同祀,以緬懷其蒞潮教化的功績。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澄海知縣王振統(tǒng)又將陸相祠移建到韓祠左邊。
應社會之需,陸秀夫事跡作為教化資源,其本人在明清兩朝成功轉(zhuǎn)化為潮州府官方的祭祀對象。祠是朝廷賦予忠義人士社會地位與榮譽的象征,使陸秀夫地位尊崇,禮幽勸明,成其教化,無疑是地方官員力主倡導建祠祭祀陸秀夫的原因所在。而將陸秀夫祠修建于韓祠附近,并且與韓祠同祀,不但能彰顯陸秀夫的地位和功績,同時也有利于擴大陸秀夫祠祀對地方普通民眾的影響力。
潮州地方精英對陸秀夫祠祀的認可和對陸秀夫忠貞事跡的弘揚,也是陸秀夫信仰得以在潮州府推行的關鍵。他們與地方官員的合作,積極參與陸秀夫祠的修建和修葺活動。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潮州知府林杭學因陸公祠“堂構(gòu)蕩然”[8]1045,銳意興復,同海陽縣人陳衍虞、進士曾華蓋、孝廉林世榮、諸生李奇俊一起主持重建陸公祠。陳衍虞曾任番禺教諭、廣西平樂縣知縣,是清初潮州著名的詩人,在《重建陸丞相祠碑文》一文中,他追憶了陸秀夫的忠烈事跡、南澳陸秀夫墓和陸公祠的修建歷程,頌揚陸秀夫的功績,稱其“力竭身殉,義炳日月……孤忠烈節(jié),如日麗星輝,神龍舒卷,其英爽無乎不之……俾忠節(jié)之氣,亙古長存”[8]1044-1045。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澄海知縣王振統(tǒng)移建陸相祠時也得到了澄海貢生、候選訓導姚震先與陳斌才、陳英漢、陳日亮、何斌全、黃天振、蔡有臨等諸多當?shù)剜l(xiāng)紳士人的支持和幫助。祠建成后,姚震先作《重修澄海韓陸二公祠并書院記》,在文中盛贊陸秀夫與韓愈,“瘴雨蠻煙,偶然過化,豈知百世下,唐宮荊棘,宋室黍離。而岑表一方,山川名韓,田厝名陸,學士侍郎,名館名嶼,流連永慕,奉俎豆于無窮乃若是耶?[1]641”。同時以此告誡書院的學生“余之新二祠與書院也,非徒為祀典光,亦期爾俊髦,朝講夕復,文章節(jié)義,無忘私淑夫二公”[1]641。
除了參與陸秀夫祠的修建活動,地方的士人、文人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追懷陸秀夫的詩文。如嘉靖年間饒平舉子薛雍作《謁故宋陸丞相墓》,感懷陸秀夫“白骨委天涯,貞心結(jié)石鐵??蓱z進講時,淚滿朝衣血”[10]。康熙海陽進士梁猶龍作《謁陸祠詩》,吟嘆“逐子島中傳秩事,侍郎島上想孤忠。中原未復祥興愿,千古濤聲總不平”[11]。乾隆澄海文人龔志清作《陸丞相祠》,悼念陸秀夫“忠貞往事話酸辛,航海南來問幾人。舟覆崖門殉幼帝,魂歸辟望念慈親”[1]690。“忠義”是地方精英追憶陸秀夫的主題。作為國家與鄉(xiāng)土社會間的紐帶,他們推崇并宣揚陸秀夫忠君愛國的氣節(jié),嘗試將這種“忠義”觀念傳播到民眾之中。
明清時期,潮州府在中原王朝統(tǒng)治秩序中的地位不斷上升,隨著社會經(jīng)濟開發(fā),其地域的文教教化也得以發(fā)展。陸秀夫信仰在潮州府的興起,迎合王朝教化之需,實際上是朝廷意志主動干預地方社會改造的體現(xiàn)。地方官員將陸秀夫作為忠義精神的化身,通過推崇陸秀夫的祠祀信仰活動,將“忠義”這一國家意識灌輸給地方鄉(xiāng)民,以強化當?shù)氐奈慕探袒?,實現(xiàn)國家權力對地方社會的有效控制。潮州府當?shù)氐氖看蠓蚝袜l(xiāng)賢作為國家與地方民眾之間的紐帶,對陸秀夫的祠祀信仰活動給予支持,作文賦詩以頌揚陸秀夫的精神事跡。這既是他們對國家意識的主動接受,同時也使得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倫理觀念地方化,更好地為地方民眾所接受。陸秀夫信仰在潮州府的形成,正是朝廷意志與地方社會互動的結(jié)果。
注釋:
①黃挺先生認為潮州地區(qū)曾有過兩座陸秀夫墓,一座在南澳,原為陸秀夫母親的墓,一座在潮州,是陸秀夫的衣冠墓。具體參見黃挺《陸秀夫墓葬之謎》,《潮汕文化百期選》1997年第11期。柯世倫先生對明代郭子章的《陸丞相墓辯》一文中的訛誤問題進行梳理和考辨,具體參見柯世倫《南澳陸秀夫墓辨訛》,《汕頭史志》1996年第1期。陳作暢先生則對陸秀夫在潮州的謫居地“辟望港口”的具體所在地進行考證,具體參見陳作暢《陸秀夫謫居潮之“辟望港口”今在何處》,《澄海文書資料》1993年第11期。
②陳訓先先生從閩南、粵東各地采集資料,校以《宋史紀事本末》《元史》《閩書》等史著,對《宋史·陸秀夫傳》進行增訂,具體可參見陳訓先《<宋史·陸秀夫傳>補訂》,《潮學研究》1994年第2輯。
③據(jù)《(乾?。┏敝莞尽啡痪怼堵毠俦砩稀酚涊d,周梅叟于淳祐年間(1241年-1252年)出知潮州,而陸秀夫謫潮時間為景炎元年(1276年),因此周梅叟不可能為陸母營葬。具體參見周碩勛《(乾隆)潮州府志二》,《廣東歷代方志集成:潮州府部第四冊》,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685頁。
④《大明律》卷一一《禮律一·祭祀》“歷代帝王陵寢”條規(guī)定“凡歷代帝王陵寢及忠臣烈士,先圣先賢墳墓,不許上樵采、耕種及牧放牛羊等畜,違者杖八十?!本唧w參見《大明律》,影印范永鑾刊刻本,第487頁?!睹鲿洹肪硪晃逦濉豆げ烤拧び莺馇謇羲尽そ睢贰爸T司職掌”條規(guī)定“凡歷代帝王、忠臣烈士、先圣先賢、名山岳鎮(zhèn)神邸,凡有德澤于民者,皆建廟立祠,因時致祭,各有禁約,設官掌管,時常點視,不許軍民于內(nèi)作踐褻瀆?!本唧w參見《明會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869頁。
⑤乾隆《南澳志》在《建置》中記載“井子澳在隆澳上,有井水清冽,異于別井,宋帝昰淺灣兵敗至井澳即此”,認為“井澳”在南澳。具體參見齊翀《(乾?。┠习闹尽?,《廣東歷代方志集成:潮州府部第三十二冊》,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