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安岳3號墓和德興里壁畫墓銘文新說

      2021-09-11 21:55:55楊軍
      史學集刊 2021年5期
      關鍵詞:朝鮮半島

      楊軍

      摘 要: 墓志銘所見冬壽和鎮(zhèn)的官銜皆為高句麗所授。冬壽墓刻意回避平州字樣,是因為東晉封賜慕容皝的頭銜中有“平州刺史”。鎮(zhèn)曾在371—376年間任前秦幽州刺史,約于385年奔高句麗。兩者皆在高句麗生活20余年。兩墓銘文對照,既反映出高句麗管理中原移民方式的變化,也反映出中原移民對高句麗政權認同心理的變化。

      關鍵詞: 安岳3號墓;德興里壁畫墓;墨書銘文;漢人移民;朝鮮半島

      安岳3號墓和德興里壁畫墓墨書銘文的發(fā)現,對于研究中古時期朝鮮半島及漢人移民皆具有重要意義,學界也已經有比較細致的研究。本文試就冬壽的籍貫、官銜和鎮(zhèn)的官銜談幾點個人的認識,希望有助于此問題研究的深入。

      安岳3號墓,又稱冬壽墓,① 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高句麗壁畫墓,位于今朝鮮黃海南道安岳郡五菊里。② 最早是宿白根據其墨書銘文判斷墓主為冬壽。③ 其墨書銘文最初釋讀:

      永和十三年十月戊子朔廿六日

      □□使持節(jié)都督諸軍事

      平東將軍護撫夷校尉樂浪

      □玄菟帶方太守都

      □□幽州遼東平郭

      □鄉(xiāng)敬上里冬壽字

      □安年六十九薨官

      永和十三年十月二十六為癸丑日,故第二行首所缺兩字現在一般補為“癸丑”。第四行首字現在多補為“相”,并在其下補“昌黎”二字,未詳何據,但從圖片看此處應缺三字。 墨書銘文圖片,參見洪晴玉:《關于冬壽墓的發(fā)現和研究》,《考古》,1959年第1期;[朝]金瑢俊著,雪華譯:《關于安岳三號壁畫墳的墓主及其年代》,《美術研究》,1958年第4期。 第五行首兩字殘,現一般補為“鄉(xiāng)侯”。第六行首字現一般補為“都”。則上述銘文加標點為:“永和十三年十月戊子朔廿六日癸丑,使持節(jié)、都督諸軍事、平東將軍、護撫夷校尉、樂浪囗昌黎玄菟帶方太守、都鄉(xiāng)侯,幽州遼東平郭都鄉(xiāng)敬上里冬壽字囗安,年六十九,薨官。”實際就是一句話,簡單說,就是某時冬壽薨官,其他都是冬壽的名銜。冬壽的名銜明顯分兩部分,寫在前面的是官銜,后面的則是籍貫,以下就主要討論這兩方面的問題。

      關于冬壽的籍貫“幽州遼東平郭都鄉(xiāng)敬上里”,完整的寫法應該是:幽州、遼東郡、平郭縣、都鄉(xiāng)、敬上里,按州郡縣鄉(xiāng)里完整排列。《晉書》卷一四《地理志》,遼東郡八縣:襄平、汶、居就、樂就、安市、西安平、新昌、力城,《晉書》卷一四《地理志》,中華書局1974年版。 無平郭縣。冬壽死于永和十三年(357),享年69歲,應生于289年。冬壽墓銘文不僅證明289年以前已存在平郭縣,而且平郭縣下存在完整的鄉(xiāng)里組織。

      《中國歷史地圖集》定平郭縣在今遼寧省蓋州市稍東。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釋名匯編·東北卷》,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頁。 景初二年(238)司馬懿滅公孫氏之后,遼東漢人大量外遷,遼東半島南部包括平郭縣所在的今遼寧省蓋州市一帶人口銳減,遼南已不再設縣。而半個世紀之后,不僅存在平郭縣,還已經出現完整的鄉(xiāng)里組織,證明公孫氏滅亡之后的遼南人口外流并未持續(xù)很久,就開始出現回流現象,以至今遼寧蓋州一帶已成為移民集中之地,建立起類似于中原的完整的縣鄉(xiāng)里地方行政機構。

      宿白最先發(fā)現史書中關于冬壽的記載,摘錄如下:

      《晉書》卷一○九《慕容皝載記》:

      初,皝庶兄建威翰驍武有雄才,素為皝所忌,母弟征虜仁、廣武昭并有寵于廆,皝亦不平之。及廆卒,并懼不自容。至此,翰出奔段遼,仁勸昭舉兵廢皝。皝殺昭,遣使按檢仁之虛實,遇仁于險瀆。仁知事發(fā),殺皝使,東歸平郭。皝遣其弟建武幼、司馬佟壽等討之。仁盡眾距戰(zhàn),幼等大敗,皆沒于仁。襄平令王冰、將軍孫機以遼東叛于皝,東夷校尉封抽、護軍乙逸、遼東相韓矯、玄菟太守高詡等棄城奔還。仁于是盡有遼左之地,自稱車騎將軍、平州刺史、遼東公?!稌x書》卷一○九《慕容皝載記》,第2815-2816頁。

      《資治通鑒》卷九五,咸和八年(333):

      或以仁、昭之謀告皝,皝未之信,遣使按驗。仁兵已至黃水,知事露,殺使者,還據平郭。皝賜昭死,遣軍祭酒封弈慰撫遼東,以高詡為廣武將軍,將兵五千與庶弟建武將軍幼、稚、廣威將軍軍、寧遠將軍汗、司馬遼東佟壽共討仁。與仁戰(zhàn)于汶城北,皝兵大敗,幼、稚、軍皆為仁所獲。壽嘗為仁司馬,遂降于仁。前大農孫機等舉遼東城以應仁。封弈不得入,與汗俱還。東夷校尉封抽、護軍平原乙逸、遼東相太原韓矯皆棄城走,于是仁盡有遼東之地。《資治通鑒》卷九五,晉成帝咸和八年八月條,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2990-2991頁。

      咸康二年(336):

      皝帥其弟軍師將軍評等自昌黎東,踐冰而進,凡三百余里。至歷林口,舍輜重,輕兵趣平郭。去城七里,候騎以告仁,仁狼狽出戰(zhàn)?!氏け婈愑诔侵鞅?。慕容軍帥所部降于皝,仁眾沮動;皝從而縱擊,大破之。仁走,其帳下皆叛,遂擒之。皝先為斬其帳下之叛者,然后賜仁死。丁衡、游毅、孫機等,皆仁所信用也,皝執(zhí)而斬之;王冰自殺。慕容幼、慕容稚、佟壽、郭充、翟楷、龐鑒皆東走,幼中道而還;皝兵追及楷、鑒,斬之;壽、充奔高麗。《資治通鑒》卷九五,晉成帝咸康二年正月壬午條,第3005-3006頁。

      冬壽,《晉書》與《資治通鑒》皆誤記為“佟壽”?!稌x書》提到慕容仁“東歸平郭”,《資治通鑒》提到慕容仁“還據平郭”,可證慕容仁的大本營為平郭縣。慕容仁“盡有遼東之地”,其大本營卻設在平郭而不是遼東郡傳統(tǒng)的首府襄平,可見平郭的人口數量和繁華程度已經不次于襄平。另據《晉書》卷一○八《慕容廆載記》,慕容廆攻宇文乞得龜時“命其少子仁自平郭趣柏林為左翼”,《晉書》卷一○八《慕容廆載記》,第2807、2808頁。 《資治通鑒》卷九三系此事于太寧三年(325)二月,由此算起,至慕容仁起兵時,其在平郭至少已經營8年之久。實際上,太興二年(319)崔毖東奔以后,遼東已全部落入慕容廆手中,由此后6年平郭軍隊已經在慕容部與宇文部的斗爭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來看,當時平郭已經相當有實力,這應該是自3世紀下半葉移民不斷進入該地區(qū)的結果。

      冬壽為平郭縣都鄉(xiāng)人,都鄉(xiāng)一般指附郭鄉(xiāng),也就是說,其親族都在平郭縣城內?!稌x書》稱冬壽為慕容皝的司馬,《資治通鑒》稱其此前曾為慕容仁的司馬,可見慕容兄弟皆用司馬官銜來籠絡冬壽,可見冬壽為平郭大族。由此看來,慕容皝派冬壽征慕容仁,是想利用冬壽在平郭的影響力,借用其親族為內應;冬壽戰(zhàn)敗后投降慕容仁,恐怕不僅僅是其因為曾任慕容仁的司馬,更重要的是借以保全其在平郭城內的親族和部曲,以免慕容仁遷怒其親族部曲。

      冬壽墓的壁畫中有出行圖,圖中人物超過250位,上至各級官員,下至隨從、士兵,皆著漢式服裝,儀仗、樂器等也皆符合中原體制。 武家昌:《冬壽墓中的樂器及相關問題》,《博物館研究》,2006年第1期。 由此可證,《資治通鑒》雖然僅記載“(冬)壽、(郭)充奔高麗”,實則二人并非單人匹馬東奔,而是率宗族部曲移民高句麗。正如洪晴玉所說:“當初冬壽奔高句麗時,按照當時大族的遷移情況,除去軍隊以外,似乎還帶去了為數很多的人。這使冬壽不但擁有一部分兵力,而且也是能在安岳一帶長久居住的原因。” 洪晴玉:《關于冬壽墓的發(fā)現和研究》,《考古》,1959年第1期。

      《資治通鑒》記載,“慕容幼、慕容稚、佟壽、郭充、翟楷、龐鑒皆東走”,除去鮮卑慕容氏,平郭大姓率眾東奔的共有4姓:冬、郭、翟、龐。其中翟、龐二姓的隊伍被慕容皝的部隊追殺,未能抵達高句麗,最后進入高句麗控制區(qū)的只有冬、郭二姓。冬壽、郭充投降高句麗后,被安置在樂浪、帶方故地。

      冬壽籍貫中的另一問題是“幽州遼東”。276年西晉已分遼東、昌黎、玄菟、樂浪、帶方五郡設平州,在冬壽出生的289年,遼東郡已屬平州。咸和九年(334),晉成帝“拜皝鎮(zhèn)軍大將軍、平州刺史”,《晉書》卷一○九《慕容皝載記》,第2816頁。 也是稱平州,此稱“幽州遼東”實誤。

      關于冬壽的官銜,有學者認為是東晉所授, 洪晴玉:《關于冬壽墓的發(fā)現和研究》,《考古》,1959年第1期。 有學者認為是虛職,也有學者認為是冬壽自稱的官職,是站在中原人的立場來構建理想的死后世界。 [韓]鄭好燮著,金錦子譯:《高句麗歷史上的移居和移民社群》,鄭春穎主編:《東北亞研究論叢》第11輯,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 應該注意的是,冬壽的官銜“使持節(jié)、都督諸軍事、平東將軍、護撫夷校尉、樂浪囗昌黎玄菟帶方太守、都鄉(xiāng)侯”,其中提到的樂浪、昌黎、玄菟、帶方四郡皆屬平州,一個人兼任四郡太守顯然是虛銜,若是僅僅為了表示其對上述四郡的權威,就不如稱“平州刺史”更簡明有力,銘文的表述方式顯然是在刻意回避“平州刺史”。同理,“都督諸軍事”,按照正常的格式也應該是“都督平州諸軍事”,銘文也是在刻意地省略“平州”。再聯系冬壽籍貫“幽州遼東”的表述方式,可以發(fā)現冬壽墓的銘文是在行文中刻意回避“平州”字樣。如果冬壽的官銜為東晉所授或是其自稱,顯然沒有理由刻意回避“平州”,唯一的解釋是,其官銜為高句麗所授。

      冬壽336年奔高句麗,357年去世,而342年慕容皝征高句麗,343年高句麗王“遣其弟稱臣入朝于燕,貢珍異以千數。燕王皝乃還其父尸,猶留其母為質”?!顿Y治通鑒》卷九七,晉康帝建元元年二月條,第3053頁。 此時東晉封賜慕容皝的頭銜中有“平州刺史”,向慕容皝稱臣的高句麗自然不敢將與平州有關的官銜封授自己的臣下,這才是冬壽頭銜回避“平州”的原因之所在。

      冬壽的官銜應為高句麗借用晉朝官銜以安撫冬壽。其中包括“使持節(jié)、都督諸軍事”,沒有提到都督何處諸軍事,應是指都督移民諸軍事,即授予冬壽統(tǒng)率隨行移民的軍事管理權;包括樂浪等郡太守, 據洪晴玉《關于冬壽墓的發(fā)現和研究》(《考古》1959年第1期)所引冬壽墓墨書銘文圖片,第四行開頭可能是缺3字,且原圖該處未見任何筆畫,學界目前通常補為“囗昌黎”或“相昌黎”,未詳何據。若為體現授予冬壽管理漢人社會的行政權,則冬壽所部來自遼東地區(qū),遷入樂浪、帶方故地,故其頭銜似應為“樂浪遼東玄菟帶方太守”。銘文第五行出現“遼東”二字,字體偏大,按此寫法寫于第四行開頭正好填滿空白處,故疑第四行開頭并非缺3字而是缺“遼東”二字,若是,則冬壽的頭銜即“樂浪遼東玄菟帶方太守”。 即授予冬壽管理隨行移民的行政權;包括護撫夷校尉,管理少數民族的官銜,應是冬壽的隊伍中雜有鮮卑人以及其他民族,故授予冬壽管理所部各族事務的權力。總之,高句麗政權封授給冬壽的頭銜意味著授予冬壽管理隨行各族移民的軍政全權。

      比冬壽去世略早的還有所謂“張撫夷”。黃海道鳳山郡文井面昭封里第一號墳出土的墓磚,其銘文有“大歲戊在漁陽張撫夷磚”“大歲申漁陽張撫夷磚”“使君帶方太守張撫夷磚”,其紀年,日本學者岡崎敬考定為“戊申年”,即東晉永和四年(348)。 岡崎敬:《安岳第三號墳(冬壽墓)の研究——その壁畫と墓志銘を中心として》,《史淵》第93號、1964;轉引自韓昇:《魏晉動亂與朝鮮的中國移民》,北京大學韓國學研究中心編:《韓國學論文集》第八輯,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撫夷”應即見于冬壽頭銜的“護撫夷校尉”的省稱。來自漁陽的張姓移民也被高句麗政權授予護撫夷校尉頭銜,即授予其管理當地諸族的權力。

      德興里壁畫墓位于朝鮮大安市德興里舞鶴山南麓丘陵上,與安岳3號墓分別位于大同江下游南北兩岸,兩者之間僅距80余公里。 孫泓:《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5年第1期。

      德興里壁畫墓的墨書銘文為:

      〔安平〕郡信都縣都鄉(xiāng)□甘里

      釋加文佛弟子□□氏鎮(zhèn)仕

      位建威將軍□小大兄左將軍

      龍驤將軍遼東太守使持

      節(jié)東夷校尉幽州刺史鎮(zhèn)

      年七十七薨□以永□十八年

      太歲在戊申十二月辛酉朔廿五日

      乙酉成遷移王柩

      “□□氏鎮(zhèn)”證明此人應該為復姓, 劉軍認為所缺兩字為“姓馮”,即墓主名馮鎮(zhèn)。參見劉軍:《朝鮮德興里壁畫墓墨書銘記再探討》,《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名鎮(zhèn),籍貫是安平郡、信都縣、都鄉(xiāng)、□甘里,安平郡屬冀州,信都縣為安平郡首縣。與冬壽墓銘文籍貫的書寫格式相比,鎮(zhèn)的籍貫省略了州一級地方行政建置名。

      關于鎮(zhèn)的官銜,日本學者武田幸男認為,銘文是按敘任順序記載的,分為虛實兩部分:建威將軍、遼東太守、使持節(jié)、東夷校尉、幽州刺史是實職,是亡命前晉所封;左將軍、龍驤將軍是亡命后的自稱虛號,小大兄應為“國小大兄”,為高句麗所封。 參見武田幸男:「德興里壁畫古墳被葬者的出身和經歷」、『朝鮮學報』130、1989年,轉引自孫泓:《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5年第1期。 其中“小大兄”前面的“國”字,劉永智釋為“同”,孫泓根據殘筆判斷,認為釋“國”釋“同”皆不準確,存疑待考。但不論此處釋為何字,高句麗官制中有“小兄”“大兄”,“大兄”級別高于“小兄”,而無“小大兄”,可證此處應標點為“小、大兄”,即銘文此處記載了兩個高句麗官號;小兄、大兄,依級別由低到高排列。劉永智早已指出,建威將軍、左將軍、龍驤將軍也是依品級由低到高排列。 劉永智:《幽州刺史墓考略》,《歷史研究》,1983年第2期。 銘文此前還有“仕位”二字,強調以下所載是為突出官階。由此看來,鎮(zhèn)的官銜的前半部分“建威將軍、□小、大兄、左將軍”是突出其官階的升遷,由建威將軍升左將軍,這是中原式官稱,按高句麗的官等是從小兄升大兄,建威將軍的官階對應高句麗的小兄,左將軍對應高句麗的大兄。這些都應該是高句麗政權所授。

      “龍驤將軍、遼東太守、使持節(jié)、東夷校尉、幽州刺史”,在中原的職官體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頭銜,因遼東郡從未成為幽州首府,幽州刺史不可能兼遼東太守。可見鎮(zhèn)的上述頭銜實際上分為兩段,龍驤將軍、遼東太守、使持節(jié)、東夷校尉為一段,幽州刺史為另一段。

      墓室北壁西側繪有墓主人端坐在帷帳內的畫面,與之相連的西壁繪有幽州十三郡太守。壁畫中間用一粗線分為上下兩部,上部六人,下部七人。每名太守旁均有文字說明,上部由前往后依次為:奮威將軍燕郡太守來朝時、范陽內史來論州時、漁陽太守來論州時、上谷太守來朝賀時、廣寧太守來朝賀時、代郡內史來朝賀時。下部依次為:北平太守來論州時、遼西太……昌黎太守來論州時、遼東太守來朝賀時、玄菟太守……樂浪太守……。下部最后一位太守的說明已全部脫落,據上下文可知為帶方太守。上下兩部第一名太守之前各繪一人跪地,向幽州刺史稟報各郡太守的到來。上部書“六郡太守來朝時通使史”,下部書“諸郡太守通事吏”。整個畫面還有三行豎書的說明:“此十三郡屬幽州部縣七十五州治廣薊今治燕國去洛陽二千三百里都尉一部并十三郡”。前室東壁的出行圖中,前導騎馬人旁書“薊縣令捉軒弩”。 以上內容皆出自劉永智:《幽州刺史墓考略》,《歷史研究》,1983年第2期。 由上述信息分析,鎮(zhèn)確實曾任幽州刺史,而且其任幽州刺史時,幽州轄13郡、75縣,治所在廣薊,而在其去世前,幽州治所在燕國。

      385年,后燕置幽州,治龍城,這是幽州治所第一次進入所謂“燕國”境內。后燕建平元年(398),幽州改治肥如。后燕光始二年(402),幽州改治令支,至北燕正始元年(407)仍治令支。 牟發(fā)松、毋有江、魏俊杰:《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86、203、244、291頁。 銘文在“今治燕國”下補充一句“去洛陽二千三百里”?!独m(xù)漢書》志第23《郡國志》,右北平郡在“洛陽東北二千三百里”,遼西郡在“洛陽東北三千三百里”,(晉)司馬彪:《續(xù)漢書》志第23《郡國志》,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3528頁。 兩郡相鄰,距洛陽的里數不應相差千里,頗疑遼西郡下“三千”為“二千”之誤,實則右北平、遼西二郡距洛陽里數大體相當,皆為二千三百里左右。肥如、令支皆為遼西舊縣,可以籠統(tǒng)地說其距離洛陽二千三百里。劉軍認為:“測量兩地到洛陽的直線距離,薊縣不過1400華里,而龍城剛好2000多華里,契合題記??傊?,墓主任上,幽州州治從華北薊縣遷往東北龍城,這是判定他任期的關鍵基準。”認為鎮(zhèn)任幽州刺史下至幽州治所遷至龍城期間(劉軍:《朝鮮德興里壁畫墓墨書銘記再探討》,《煙臺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但其由今天的華里出發(fā),計算的是直線距離,得出的2000多華里又是極籠統(tǒng)的數字。據《玉?!肪硪话恕兜乩怼罚骸鞍矕|都護府在營州,東界至洛陽二千九百里?!碧拼臓I州即在龍城,距洛陽達二千九百里。嚴衍《資治通鑒補》卷一九八給出的數字更加具體,“營州至洛陽二千九百一十里”。故認為龍城距洛陽符合銘文二千三百里的記載,是沒有依據的。 因此,銘文所稱距洛陽二千三百里的“今治”,應指398年以后在肥如、令支的幽州治所,這些地方都在后燕境內,故銘文稱“治燕國”。因此,鎮(zhèn)任幽州刺史在385年以前,應為前秦幽州刺史。

      有學者認為,據洪亮吉《十六國疆域志》卷一二《后燕》考證,后燕時期上述13郡共轄75縣,正與銘文的記載相吻合,證明鎮(zhèn)曾任后燕幽州刺史。 康捷:《朝鮮德興里壁畫墓及其有關問題》,《博物館研究》,1986年第1期。 但是,《十六國疆域志》認為,上述13郡后燕時分屬三州。幽州領6郡:燕郡、漁陽、范陽、廣寧、代郡、上谷;平州領5郡:昌黎、遼東、樂浪、玄菟、帶方;營州領3郡:北平、遼西、唐郡??植荒芟衲怪俱懩菢臃Q“此十三郡屬幽州”。說上述13郡共轄75縣,實際是其中的12郡共轄75縣,分別是燕郡10縣、范陽8縣、上谷2縣、廣寧3縣、代郡5縣、北平7縣、遼西6縣、昌黎5縣、遼東13縣、玄菟3縣、樂浪6縣、帶方7縣,而在漁陽郡下洪亮吉注“縣無考”,不可能漁陽郡沒有屬縣,無論漁陽郡領幾縣,上述13郡共轄縣數皆不可能是墓志銘所載的75縣。(清)洪亮吉:《十六國疆域志》卷一二《后燕》,《叢書集成初編》本,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379-389頁。

      據《十六國疆域志》卷四《前秦》記載,幽州領5郡:燕國10縣、范陽8縣、北平4縣、廣寧3縣、代郡4縣;平州領6郡:昌黎5縣、遼東13縣、樂浪6縣、玄菟3縣、帶方7縣、遼西4縣。 (清)洪亮吉:《十六國疆域志》卷四《前秦》,《叢書集成初編》本,第211-217頁。 無上谷、漁陽。同書卷二《后趙》稱上谷2縣、漁陽6縣。 (清)洪亮吉:《十六國疆域志》卷二《后趙》,《叢書集成初編》本,第92-93頁。 如果我們認為上谷、漁陽二郡一直沿襲,只是史書漏載,那么,上述13郡剛好75縣,亦可證墓志銘所述為前秦體制。

      學界一般認為,前秦建元六年(370)置幽州,領燕郡、漁陽、范陽、上谷、廣寧、代郡、北平、遼西、昌黎、遼東、玄菟等11郡。建元十六年(380),昌黎、遼東、玄菟三郡別屬平州。 牟發(fā)松、毋有江、魏俊杰:《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第244頁;魏俊杰:《十六國疆域與政區(qū)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259-261頁。 但結合德興里壁畫墓銘文和《十六國疆域志》,前秦在370—380年之間,應該有幽州領13郡的情況,即上述11郡再加樂浪、帶方,共計75縣。所以,日本學者武田幸男最早指出,鎮(zhèn)任幽州刺史時下轄13郡75縣,只有370—380年間符合該條件。 參見[日]武田幸男:《德興里壁畫古墳被葬者的出自和經歷》,《東北亞歷史與考古信息》,2002年第2期。 無疑是正確的。

      《晉書》卷一一三《苻堅載記》:“既平涼州,又遣其安北將軍、幽州刺史苻洛為北討大都督,率幽州兵十萬討代王涉翼犍”,同書卷九《簡文紀》,太元元年(376)十二月“苻堅使其將苻洛攻代”,至前秦建元十六年(380)四月,苻洛“帥眾七萬發(fā)和龍”,《資治通鑒》卷一○四,晉孝武帝太元五年四月條,第3294頁。 可證376—380年幽州刺史為苻洛,則鎮(zhèn)任幽州刺史應在371—376年之間。 公元370年幽州刺史為郭慶。參見孫泓:《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5年第1期。 由此推測,最為可能的情況是,在前秦、后燕權力更迭的385年,此前曾任前秦幽州刺史的□□鎮(zhèn)率眾東奔高句麗。 [韓]余昊奎:《4世紀高句麗的樂浪、帶方經營與中國籍亡命人的身份認識》,《韓國古代史研究》53,韓國古代史學會2009年版,第159-200頁。轉引自[韓]全虎兌著,潘博星譯,鄭春穎校:《德興里壁畫墓》,《地域文化研究》,2017年第2期。 因其曾任幽州刺史,高句麗授予其“龍驤將軍、遼東太守、使持節(jié)、東夷校尉、幽州刺史”的頭銜,使之管理遼東移民,“使持節(jié)、東夷校尉”,意味著授予鎮(zhèn)管理當地諸族的權力。

      根據銘文“太歲在戊申”,學界一般認為前面的“永□”即“永樂”,為高句麗好太王年號,永樂十八年即408年,劉永智認為“墓志的月、日干支皆不合”,參見劉永智:《幽州刺史墓考略》,《歷史研究》,1983年第2期。據《晉書》卷二九《五行志》,義熙四年(408)十一月辛卯朔,墓銘稱“十二月辛酉朔”無誤,若十二月辛酉朔,二十五日正是乙酉,亦無誤。 鎮(zhèn)去世于408年, 學界通常按永樂十八年稱鎮(zhèn)去世于公元408年,但鎮(zhèn)去世于該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實為公歷409年1月26日,此姑仍舊。 享年77歲,應生于332年。大約在其40~45歲之間曾任前秦幽州刺史,54歲時奔高句麗。 孫泓認為,鎮(zhèn)任幽州刺史最可能是在前燕慕容暐時期(360—370),鎮(zhèn)的年齡約為29~39歲之間,其東奔高句麗約在360 年前燕滅亡前后。劉軍認為,鎮(zhèn)任幽州刺史和遼東太守最可能是在396—407年間,履職跨越后燕和北燕兩朝,最可能是在慕容寶即位的396年前后。參見孫泓:《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5年第1期;劉軍:《朝鮮德興里壁畫墓墨書銘記再探討》,《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高句麗先是授予其中原官銜建威將軍,官階相當于高句麗的小兄,后升為左將軍,官階相當于高句麗的大兄,最終任命其為龍驤將軍、遼東太守、使持節(jié)東夷校尉、幽州刺史,成為統(tǒng)率當地漢人遺民與移民的最高首領。

      早在樂浪、帶方覆滅之前,樂浪郡的漢人大姓就已經開始向南遷移。根據韓昇的研究:“王和韓是朝鮮漢人大姓,在帶方郡設立以前,大都分布在樂浪郡,特別是王姓,金石銘文(包括年代不詳者)上出現的二十三例,基本都在樂浪。帶方郡設立后,他們已逐漸南移至黃海道一帶,而到了后期,樂浪郡遺址里竟連一例也未見到。韓姓的情況大致相同,在帶方郡設立后,其家族聚居地顯然在黃海道信川和鳳山郡一帶?!?韓昇:《魏晉動亂與朝鮮的中國移民》,北京大學韓國學研究中心編:《韓國學論文集》第八輯。

      朝鮮黃海道安岳郡安岳邑柳城里出土的王氏墓磚上刻有“逸民含資王氏磚”“含資逸民王君磚”等。含資原為樂浪郡屬縣,后屬帶方郡,在今朝鮮黃海南道瑞興。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第36-37頁。日本學者津田左右吉將含資縣比定在今韓國忠清北道的忠州,中國學者韓昇仍繼承其說,但忠州遠離“王氏磚”“王君磚”出土的朝鮮黃海道安岳郡,故不取其說。韓昇認為,樂浪王姓、韓姓已遷至今朝鮮黃海道信川和鳳山郡一帶,瑞興即在鳳山郡,亦與通說相吻合,而與將含資定位于忠州不相吻合。參見津田左右吉:『朝鮮歷史地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大正二年(1913)、31-34頁;韓昇:《魏晉動亂與朝鮮的中國移民》,北京大學韓國學研究中心編:《韓國學論文集》第八輯。 王氏磚可證原樂浪郡大姓王氏已經南遷至帶方郡。在樂浪、帶方二郡覆滅之前,今朝鮮黃海南道已經逐漸成為漢人最集中的聚居區(qū)。 參見趙俊杰:《樂浪、帶方二郡的興亡與帶方郡故地漢人聚居區(qū)的形成》,《史學集刊》,2012年第3期;趙俊杰:《樂浪、帶方二郡覆亡前后當地漢人集團的動向與勢力發(fā)展》,《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1期;趙俊杰、王新英:《4世紀西北朝鮮地區(qū)主要民族集團的動向與勢力格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邊疆考古研究》第10輯,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太康四年三月昭明王某造”和“元興三年三月廿日昭明王某造”磚銘,皆與帶方郡所屬昭明縣有關。西晉武帝太康四年(283)約在樂浪、帶方覆滅之前30年,東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在二郡覆亡之后90年,在此一個多世紀之中,王姓始終為昭明縣大姓。由此可證,王姓在帶方郡的勢力并不局限于某一個縣,而且其存在時間也遠不止一個世紀,由此可見朝鮮半島漢人社會中強宗大姓的影響力與凝聚力。

      在樂浪、帶方二郡覆滅前后,當地漢人普遍由城市向邊地南下遷徙,舉族遷徙,聚眾自保,并呈現出兩個特點,即形成移民集團和同一集團分成相互協(xié)助的枝族。 韓昇:《魏晉動亂與朝鮮的中國移民》,北京大學韓國學研究中心編:《韓國學論文集》第八輯。 在樂浪、帶方覆滅之前的遷徙,動因固然與高句麗南下侵逼有關,可能也與當地漢人社會人口自然增殖,故遷往人口密度較低的南部有關。樂浪、帶方覆滅后,更導致大量漢人宗族逃散,當地漢人社會人口銳減。

      在樂浪、帶方二郡覆滅之后,另有大量中原移民進入該地區(qū)。較為典型的人物為冬壽和幽州刺史鎮(zhèn)。冬壽與鎮(zhèn)的例子足以說明,高句麗占據樂浪、帶方二郡之后,當地原有漢人社會向南移動的同時,高句麗將大量新到來的中原移民安置到這一地區(qū),用中原官銜封授移民的首領,以之管理中原移民,在樂浪、帶方故地形成新的移民社會。

      這個新形成的移民社會保持著中原漢人的風俗文化,甚至可以說是將中原風俗文化移植到樂浪、帶方故地。不僅墓葬的形制一如魏晉,壁畫中反映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皆與中原相同。在冬壽墓壁畫的出行圖中,儀仗隊伍里出現了羽葆鼓,這是晉代才出現的樂器,或者說羽葆鼓用于儀仗是晉代才出現的事情,這一在中原地區(qū)也剛剛出現的文化現象已經被移民傳播至朝鮮半島。轉引自呂凈植:《北魏音樂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6年。

      冬壽“護撫夷校尉”、鎮(zhèn)“東夷校尉”的官銜,以及“張撫夷”的稱號,皆反映出當地移民社會的首領通常帶護東夷校尉或與之同樣性質的頭銜,在高句麗政權統(tǒng)治之下,“夷”自然不可能指高句麗人,應是指高句麗人、漢人之外的其他民族,由此可見,此時期樂浪、帶方故地的移民社會雖然以漢人為主體民族,卻是包涵多民族的地域共同體。因為夷漢雜糅,這一新出現的地域共同體在傳承中原文化的同時內部也在發(fā)生微妙的變化,這是大同江流域后來高句麗化的前提和基礎。

      若按54歲奔高句麗計算,鎮(zhèn)至77歲去世,留居高句麗23年。冬壽于336年奔高句麗,357年去世,留居高句麗21年。同樣作為當地漢人移民社會的首領,兩者的人生經歷非常相似。但從墓的銘文中也能發(fā)現一些微妙的差異。其一,冬壽墓銘文紀年采用東晉穆帝年號“永和”,而鎮(zhèn)的銘文則使用高句麗好太王的年號“永樂”。其二,兩者的官銜雖然皆是高句麗政權授予,但冬壽的官銜中全部都是中原官稱,而鎮(zhèn)的官銜中出現了典型的高句麗官名“小、大兄”。以上兩點參見楊泓:《冬壽墓再研究——為祝賀宿白先生九十華誕而作》,《中國考古學會第十四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鎮(zhèn)墓壁畫中還出現了另一個典型的高句麗官名“中里都督”。 東壁南側佛事供養(yǎng)圖,旁書“此人為中里都督典知七寶”。參見劉永智:《幽州刺史墓考略》,《歷史研究》,1983年第2期。 其三,鎮(zhèn)的頭銜中沒有“都督諸軍事”,同冬壽相比,其已經喪失了軍事方面的權力。

      兩者墓地相距僅80余公里,可以說,兩墓銘文反映的是同一區(qū)域的情況。鎮(zhèn)的去世晚于冬壽51年。由此可以看出,在這半個世紀中,高句麗政權對樂浪、帶方二郡故地的漢人社會的控制越來越嚴密,當地漢人社會的首領由原來被授予軍政兩個方面的全權,已經變?yōu)閮H獲得行政方面的權力。雖然仍舊授予當地漢人社會首領中原式官銜,但已經將這些中原官號與高句麗人自身的官等相比附,顯然漢人社會的首領已經被納入高句麗的官階體系,也就是進入高句麗政府組織架構之中。漢人社會被嵌入高句麗政權的權力結構之中,而不再是游離于權力結構之外,呈半獨立狀態(tài)。

      也是在這半個世紀里,當地漢人的心態(tài)出現微妙的變化,已經由使用東晉年號轉而使用高句麗年號,開始對高句麗政權產生心理認同。這種變化既為20年后高句麗長壽王遷都平壤奠定了基礎,也隨著高句麗遷都,以及伴隨遷都而來的大量高句麗人特別是高句麗貴族進入該地區(qū),使當地漢人社會逐漸高句麗化,最終融入高句麗人之中。長壽王遷都之后,當地的漢人社會逐漸消失。

      責任編輯:孫久龍

      猜你喜歡
      朝鮮半島
      “美國對朝鮮半島政策檔案文獻整理與研究(1945-2001)”簡介
      東疆學刊(2022年4期)2022-12-27 12:08:12
      朝鮮半島打令藝術的俗文化特征
      中國音樂(2022年3期)2022-06-10 06:27:26
      “雙重沖擊”下的朝鮮半島新博弈
      外語學刊(2021年1期)2021-11-04 08:08:10
      中國古代蹴鞠在朝鮮半島的傳播研究
      東疆學刊(2021年4期)2021-02-12 01:50:40
      普京第三任期俄羅斯的朝鮮半島政策分析
      朝鮮半島漢文學中的“羲之換鵝”探究
      新時代中國的朝鮮半島戰(zhàn)略與角色
      朝鮮半島無戰(zhàn)事
      軍事文摘(2018年13期)2018-12-11 14:01:23
      習近平應約同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通電話
      世界知識(2017年19期)2017-12-29 11:03:36
      元末明初中國移民朝鮮半島研究
      盐池县| 舒兰市| 东明县| 山西省| 元谋县| 高邑县| 华坪县| 手机| 宁化县| 施甸县| 石景山区| 土默特左旗| 滨海县| 仁布县| 卢龙县| 托克托县| 灵寿县| 高台县| 南平市| 米脂县| 琼中| 馆陶县| 佛教| 高清| 时尚| 商都县| 霍州市| 沁水县| 潼南县| 深圳市| 封开县| 象州县| 淮滨县| 都江堰市| 涞源县| 沈丘县| 淮北市| 稷山县| 广汉市| 霍山县| 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