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玉玲
1
《呼蘭河傳》是一部孩子視角的作品。盡管蕭紅寫這本書的時候,已經(jīng)長成了大人。
我很驚嘆。明明寫的是那么早發(fā)生在呼蘭河小城的故事,可蕭紅描繪的場景,總能讓我品味出很多熟悉的味道。
破敗的房子,只因為雨后的屋頂能生出蘑菇,就開始興致盎然地描繪蘑菇的種種做法,那種狡黠的小小得意,暫時掩蓋了貧窮的凄涼。盡管只有下雨這一刻值得炫耀,但就是這么不能錯過小小的炫耀,哪怕下一分鐘又得操心雨后房子的倒歪。
趕車的老胡家人丁興旺,小團圓媳婦剛到老胡家的時候,每個人都興致勃勃地前去觀看,后來小團圓媳婦病了,被折騰著各種看病,看熱鬧的人又一次達到了頂峰。再后來小團圓媳婦死了,每個人又開心地去參加葬禮……再然后,生活就恢復了原樣。這家人又被遺忘了。
王家姑娘和和馮歪嘴子有私情,后來還生了馮歪嘴子的孩子,給呼蘭河的女人們提供了最豐富的的談資,王姑娘從長得最有出息的人,淪為村里最大的禍害。她們熱火地討論、憤怒地鄙視,似乎王姑娘是所有的罪惡根源。又過了很長時間,王姑娘因為長期營養(yǎng)不良死了,卻沒有再次掀起議論的熱浪。因為早已沒有人記得她了。
就這么似乎有幾分荒謬,但又這么無比的真實。好像這個地方的人,只要活著,有些熱鬧可看,一天天過著就行了。
就像書中蕭紅描繪的一句話:“家里邊多少年前放的東西,沒有動過,他們過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頭的生活,是凡過去的,都算是忘記了,未來的他們也不怎么積極地希望著,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著、無怨無尤地在他們祖先給他們準備好的口糧之中生活著?!?/p>
這種感覺,我童年時的鄉(xiāng)村也是這樣子的氛圍。包括現(xiàn)在,仍舊或多或少有這樣的味道,若有若無地彌漫在每個鄉(xiāng)村的周遭。
蕭紅選擇用小女孩的眼光看成人世界,于是多了很多漫不經(jīng)心的殘忍,那份無辜的筆調,卻時時能窺見一顆成人的荒涼之心。
2
印象最深的兩個人物,是小團圓媳婦和有二伯。
我似乎,也能從我的童年記憶里拽出這樣類似的人物。
小團圓媳婦是趕大車的老胡家花錢給小孫子買來的童養(yǎng)媳,實際年齡只有十二歲。所以,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的心就顫抖了。
我想起來,小時候一次去山里的親戚家玩,看到了一個小姑娘。她當時也只有十幾歲,因為中度智障,被家人以兩千元的價格賣到了偏遠的山村,嫁給一個同樣腿有殘疾的這家人的兒子。
小團圓媳婦剛嫁到老胡家是“樂呵呵”的,那個小姑娘也因為“傻”,每天只知道傻樂。據(jù)說也是常常挨打,原因是吃得多(和小團圓媳婦何其類似)。一直到現(xiàn)在,還記得親戚問她:你還記得你老家嗎?她黑乎乎的臉上帶著癡呆的笑,說:我沒有家。
看到小團圓媳婦被滾水折騰致死,我的眼前幻化出那個傻乎乎的小女孩的樣子,現(xiàn)在也應該是快50歲的人了吧。我確信除了我,沒有人會記得大山里有過這樣一個智障的女孩子。
有二伯讓我想起童年時候村邊的一個老頭兒,住在一個搖搖欲墜的草棚子里,每天靠放羊為生。小時候的我們都是一群野孩子,哪怕不野也會被放縱出一種野味兒——那時候的大人們都太忙了,顧不上管我們。
這個老頭兒穿得破破爛爛,也沒見他吃過什么好吃的,每天就是機械地把幾只羊趕到村外的草地上,然后就躺在草地上曬太陽。我常常見他閉著眼,就好奇地拔根草去扒拉他的眼皮子,他總是不耐煩地吼叫我們,然后又和我們逗著玩兒。
后來有天他出事了,說是偷了一個人家正在下蛋的雞,而被掛了一個大牌子在村里拉著游街。他嘟嘟囔囔地拽著牌子爭辯著:你們不用拉我,我這就去跳井、跳井,不活了!我們在一邊吃吃地笑,老頭兒看到我們,羞憤地低下頭說:一群沒良心的王八羔子……
又過了一段,他真的死了……
我翻動著記憶中的這些細枝末節(jié),而并不想探討蕭紅作品本身的所謂深度與社會意義。我總覺得,一篇好的作品,就是能讓你有共情的能力,能讓你也憶起來很多類似的感受,雖然你沒有能力寫出來,卻分外竊喜,因為你感知到,這個世界上的另一個靈魂也曾如此敏感地閃動過。
我愛著這樣的文字,哪怕基調悲涼,哪怕描繪快樂,也隱含著淡淡的憂傷。
就像蕭紅那句話:“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p>
3
我也能從《呼蘭河傳》里捕捉到一些成年蕭紅的影子。但我拒絕這樣的影子纏繞我。
總覺得蕭紅還沒有完全長大,就逝去了。所以她是純真的,純真得無論哪個方面,都有些不諳世事。
她就像一個貪戀人間溫暖的孩子,童年時的那點記憶一直慰藉著她,她在寫《呼蘭河傳》的時候,筆觸是那樣的淡然憂傷,卻又帶著絲絲的孩子氣的美好,常常讓我想起《城南舊事》里那個大眼睛的英子。我自動代入到英子的形象里,來讀她筆下的各種故事。
或者是潛意識里,我不想讓蕭紅長大吧。
我真的不能想象她后來顛簸流離的生活,那些瀕死的饑餓,那些剛出生便被丟棄的嬰兒,那些遭受過的家暴。真的,我覺得那不是她。
我只接受《呼蘭河傳》里這個和小團圓媳婦一塊嬉笑、纏著祖父讀各種各樣的唐詩,去家里各種各樣的大箱子里翻寶貝,看家里的園子里倭瓜開花又落花,看黃昏的紅霞變幻出無數(shù)樣子的小小的蕭紅。那些貧寒、懷孕、棄子、婚變、流亡、疾病,不是她啊,真的不是她。
每次讀到這本書尾聲的時候,就好像看一出我最心儀的大戲落幕了一樣,帷幕在緩緩閉合,我卻遲遲呆在這個舞臺的邊上,期望著還能有什么驚喜發(fā)生。
我就是不想承認,那些文字中寥寥無幾的帶有幾分寂寞的愛意,原來就是她人生中最高光的溫暖與幸福時刻。
終于,一切還是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