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林
與其沉迷虛擬游戲,不如讓學生體驗真實莊園的樂趣。圍繞著童年回憶誕生的《摩爾莊園》手游,畫風呆萌。許多人幻想過在現(xiàn)實中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摩爾莊園”,化身鼴鼠摩爾親嘗杰克南瓜酥。近日,蘇州一名父親為自己的孩子復制了現(xiàn)實版的“摩爾莊園”,擺上同款小黑板,戴上同款小黃帽,挎著同款小菜籃……帶孩子摘茄子、青椒,體驗收菜的快樂。(6月22日《揚子晚報》)
在現(xiàn)實版“摩爾莊園”里,南瓜、番茄、青菜等應有盡有,進門處還擺放著一塊小黑板,寫著“今日可收成:茄子、玉米、青椒、番茄。”建這個“摩爾莊園”的初衷,只是為了避免學生沉迷游戲。在實際運行中,其實踐效果得到延伸,成了學生親近自然、熱愛勞動的社會課堂。學生在“摩爾莊園”摘茄子、青椒,滿足了對游戲的好奇,體驗了收獲的快樂,釋放了學習的壓力,又避免了沉迷虛擬游戲的傷害,可謂一舉多得。
在“有錢就有裝備”“有錢就能打賞”的虛擬世界里,游戲害人匪淺。一旦患上“手機病”,不僅砸錢造成經濟損失,對青少年來說還影響學習成績。防游戲沉迷,雖然在治理層面頻頻出招,但身陷網癮、難以自拔的仍不乏其人。這就說明,防游戲沉迷一味地堵是堵不住的。
青少年是游戲用戶的主力群體,患“手游病”屬于共性問題。就其成因而言,有多種解讀,消遣娛樂渠道少、現(xiàn)實社交面窄,也就是說,缺乏“分神”誘因,才是主要的。當然,抑制游戲沉迷應該加強教育管束,同時建立完善的機制,如嚴格落實實名認證,建立游戲分級制度等,但仍難以杜絕沉迷現(xiàn)象。用更能激發(fā)興趣又有意義的玩法,取代網絡游戲,才是治理沉迷的上上策。
把虛擬的《摩爾莊園》手游,升級為現(xiàn)實版的“摩爾莊園”,其意義不僅是幫助“脫癮”,還鍛煉了學生的生活技能,在勞動過程中培養(yǎng)了責任感,從參與勞動中學會感恩,進而升華為發(fā)自內心地熱愛勞動。
但也要看到,實現(xiàn)更多的游戲沉迷向現(xiàn)實社會活動的轉化,不是一個父親獨木能支的,需要社會凝聚智慧,打造更多的“摩爾莊園”。 “摩爾莊園”的成功,給人們帶來的啟發(fā)是,防止游戲沉迷成癮,需要多些套路。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