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舜
東田各莊村是密云水庫岸邊一個依山傍水的村莊,全村500多戶,大部分姓劉,就是這個隱藏在丘陵岸邊的劉姓村莊里,流傳著鮮為人知的6 個多世紀前的山西古老移民文化——“九曲黃河陣燈會”——2007年入選為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08 年 6 月7 日“《國務院關(guān)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國發(fā)〔 2008〕19號”文中, 九曲黃河陣燈會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第10 類“民俗”類“元宵節(jié)”項目中。這是密云唯一一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
“九曲黃河陣燈會”,是古老的“陣法”與民間花會的結(jié)合。顧名思義,就是取黃河九曲十八彎之意,以燈代兵,布陣游戲,是東田各莊村春節(jié)期間獨有的群眾娛樂活動。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晚上,元宵節(jié)燃燈,是東田各莊村最熱鬧的日子。
入夜,皓月當空、彩燈齊明、鼓樂喧天、鞭炮聲聲、萬家空巷、人流如潮。全村的20多檔花會和四方趕來看熱鬧的鄉(xiāng)親們蜂擁而至九曲黃河陣前。隨著花會會首洪亮而高亢的一聲“散燈”,剛才還靜悄悄的九曲黃河陣霎時間一片燈火通明,仿佛萬千伏兵四起。首先由花會中三丈高的中幡隊伍打頭從右側(cè)生門入陣,在花會中有“幡是會的眼”之稱,依次為二幡、三幡、四幡、手幡(即五幡)。
頭幡最高,依次為等差排列,每個幡的高度比前一道幡少一尺,五面幡間隔依次進入。頭幡走到中宮時(陣中央),其余的四道幡應該正好走到陣的四角,這樣就好象陣中五個瞭望指揮的刁斗一樣,其余四個刁斗拱衛(wèi)中宮刁斗。中宮的頭幡是整個黃河陣的指揮中心,在此宮的刁斗內(nèi),可縱覽全局,指揮陣中千軍萬馬。幡后面是獅子,代表沖入陣中勇猛作戰(zhàn)的將士。獅子后面是軋鼓,代表古代軍中的戰(zhàn)鼓,共20 面,每面鼓20 多公斤,鼓帶斜挎肩頭,邊走邊擊鼓,鼓聲隆隆,驚天動地。
據(jù)史料記載,九曲黃河陣燈會自唐代就已興起,流傳于甘肅、陜西、山西等黃河沿岸地區(qū)。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和洪武五年,密云共移來山西移民35個屯,古老的黃河陣燈會也被移民帶來。東田各莊村84歲的劉繼有老人講,聽老輩說,黃河陣燈會來自山西。
關(guān)于九曲黃河燈會的起源,各地有著不同的解釋。有的說它最早起源于祭祀道家鼻祖老子,九曲實質(zhì)上就是道家陰陽太極圖的變形,老子設“九曲陣”,后道徒以燈設九曲祭祖,逐漸演變成節(jié)日觀燈習俗;有的說它是古代戰(zhàn)爭中的迷魂陣圖形;更具體的解說是,商朝末代君主商紂王兇狠無道,姜子牙受西伯侯文王邀請領(lǐng)兵伐紂,直把商紂兵馬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為保商紂江山,當時商朝太師聞仲請來好友趙光明率兵抵御,趙光明不幸喪生。其妹是三仙島上的3 位娘娘,即云霄、瓊霄、碧霄,為報殺兄之仇,在西岐設下九曲連環(huán),復雜多變、虛虛實實的九曲黃河陣讓姜子牙破陣,最后“三霄”陣破人亡,后世人們?yōu)榧o念3 位娘娘的忠義,便在正月十五設“九曲黃河陣”。
九曲黃河陣燈會在東田各莊村世代流傳著,寄托了移民們對山西家鄉(xiāng)的思念。1958 年燈會停辦了,緊接著十年浩劫開始,村中保存的陣圖作為四舊全被燒毀。隨著村中會擺陣的老人逐漸去世,九曲黃河陣燈會在東田各莊消失了。
隨著十年浩劫的結(jié)束和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日子逐漸好了起來。村中的老人們提議,將九曲黃河陣燈會恢復起來,但因為缺少陣圖,無法恢復,人們著急地尋找著。1995 年,村中的劉繼華老人拿出了他保存了50 多年的陣圖,如今年已70 歲的劉老講,這張陣圖是他四五歲時,有一次到奶奶家,看到奶奶的板柜沒上鎖,他便搬個凳子,跪在上面,打開了板柜,拉開了柜中的抽屜,發(fā)現(xiàn)有一個紙包,他小心地在柜中打開紙包,里面原來是一張用毛筆畫著拐彎抹角線條的毛頭紙圖。他覺得很好玩,趁坐在炕上的奶奶不注意,將圖裝在上衣口袋里偷了出來。他把這張圖當作寶貝,不敢讓人知道,怕奶奶要回去,沒人的時候自己一個人拿出來玩?!拔母铩睍r,他將圖貼身藏著,一直保存到1995 年,村中誰也不知道他有一張陣圖。正是因為劉繼華老人的陣圖,九曲黃河陣燈會才得以恢復。我們?nèi)ゲ稍L時,劉老拿出了他保存的陣圖,他說這張圖至少有100年了。
為了保險,以劉老的圖為藍本,現(xiàn)在村中又繪制了很多幅,分別收藏。
九曲黃河陣陣勢為31路,按周易九宮八卦方位,以富貴不斷頭傳統(tǒng)圖案九曲而成。陣內(nèi)有乾宮、坎宮、艮宮、震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及中宮九宮,出陣只有從中宮才能出來。
九曲黃河陣的擺法,首先選一個四五畝的平地,然后把361把高粱秸稈栽排成橫豎均為19行的方陣,每把高粱秸稈由4 根長1.5米左右的單根高粱秸稈捆扎而成樁,按規(guī)定的距離和路線串栽在地上,樁與樁之間用3根秸稈相連,上面一根水平插入樁與樁之間的秸稈縫隙中,然后捆結(jié)實,其余兩根交叉插入樁縫綁牢。高粱秸稈聯(lián)結(jié)成九曲之形,依次形成九個首尾相連的陣勢,入一門便進一小回形方陣,每一小方陣中間留兩處岔道,小方陣內(nèi)迂回曲折、連環(huán)纏繞、變幻多端、撲朔迷離。
樁的上端插著直徑12至15厘米的倒圓錐形燈托,燈托用獨根秸稈劈成四瓣,然后用高粱秸稈皮做成一個圓圈,將四瓣撐住綁牢,再用紅綠兩色紙裱糊成15厘米高的燈罩,內(nèi)放草灰,把蠟燭插在灰上。陣形呈“凸”形,突出部分即是出入口,均衡排列著3 把秸稈樁,這樣秸桿樁的總數(shù)為364根。有的在出入口處栽六根秸稈樁,使秸稈樁的總數(shù)為367 根,樁上一面小旗間隔一盞燈,拐角處的樁上必須是燈,這樣橫豎左右不管從什么角度看,燈都成行。燈的總數(shù)為184盞,旗子為183面,象征一年365天。小旗為紅、黃、藍、白、黑五色,象征五行。
九曲黃河陣在東田各莊村600多年的演變過程中,村里對黃河陣進行了改革,最明顯的是“燈”,原來陣中的燈是用個頭均勻的紅、綠蘿卜切去上半部分,挖空心,做成燈碗,用棉花捻成燈捻,倒上麻油,現(xiàn)在改成用蠟燭。
入夜,轉(zhuǎn)九曲開始了,九曲陣區(qū)100多個蠟燭同時點亮,燈群遠近對稱,縱橫成行,中幡打頭進入九曲連環(huán)陣,鑼鼓嗩吶齊奏。九曲陣內(nèi),燈光人影;九曲陣外,觀者似海。繞完象征一年的365盞燈,踏遍象征中華九州的九九陣,經(jīng)歷了曲折、磨難,預示今后的道路暢通無阻,大福大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