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舊中國鐵路路權外占停滯發(fā)展是中華民族悲慘命運的見證。新中國成立使路權回歸人民,見證中華民族站起來。改革開放以來鐵路蓬勃發(fā)展,見證中華民族富起來。新時代鐵路依靠創(chuàng)新走向世界,見證中華民族強起來。中國鐵路百年巨變,是黨領導下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yè)的重要縮影。百年黨史,是黨領導人民改天換地、氣壯山河的輝煌歷史,也是鐵路在黨的領導下實現飛躍式發(fā)展的光輝歷史。
關鍵詞:百年大黨;中國鐵路;中華民族
中圖分類號:F5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6-0009-0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yè)的一百年,是創(chuàng)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①??v觀百年黨史,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改天換地、氣壯山河的輝煌歷史,也是中國鐵路在黨的領導下實現飛躍式發(fā)展的光輝歷史。鐵路百年發(fā)展史是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奮斗歷程在鐵路領域的縮影。鐵路百年巨變貫穿于黨的百年歷史,見證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
一、馬克思主義真理讓鐵路工人走向時代覺醒
在中國革命的歷程中,馬克思主義喚醒了中國現代無數仁人志士和千百萬無產階級,也喚醒了鐵路工人。馬克思主義與鐵路工人的結合,形成了中國革命斗爭中一支聽黨話、跟黨走的偉大力量。這支力量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國家路權回歸進行了不懈努力,為實現中國革命的勝利付出了巨大代價,讓帝國主義利用鐵路肆意侵凌中國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一)鐵路停滯發(fā)展是中華民族悲慘命運的縮影
從第一條鐵路誕生,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鐵路經歷了艱辛曲折的發(fā)展過程。1876年,中國大地上第一條營業(yè)性鐵路——吳淞鐵路建成通車,這是一條未經清政府同意,由美國策劃、英國強行修建的鐵路②。自吳淞鐵路始,美、英、俄、德、法、比利時、日本等國通過借貸、合資等形式瘋狂爭奪中國鐵路權益。鐵路權益被帝國主義相繼蠶食,甚至成為他們日后侵略中國的工具③。清朝末年,中國鐵路的艱辛歷程充分揭示了清政府的無能與中華民族實力衰弱的現實。
路權四分五裂是中華民族陷入悲慘命運的現實寫照。清朝末年,中國鐵路權益已開始被帝國主義窺伺和爭奪,路權陷入分裂②。民國時期,中國鐵路被帝國主義明目張膽地強占,被地方軍閥割據把持。孫中山曾提出,非鐵道無以立國。然而,由于世界戰(zhàn)亂四起、軍閥集團相互斗爭,中國鐵路權益依然為帝國主義侵占。俄、德、日等國甚至借助戰(zhàn)爭,直接侵占了我國東北三省、山東半島等區(qū)域的鐵路權益,為它們進一步侵略中國作準備。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鐵路工人走向正確的革命道路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鐵路工人中的普及,促使了鐵路工人的覺醒。“五四”反帝愛國運動,中國鐵路工人開始登上革命舞臺,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鐵路工人中的傳播奠定了重要基礎。鐵路工人深受“五四”運動的影響,滬寧鐵路吳淞機廠、京奉鐵路唐山機廠、京漢鐵路長辛店機廠、津浦鐵路浦鎮(zhèn)機廠等相繼舉行罷工,鍛煉了中國鐵路工人的革命隊伍。1921年,在李大釗、鄧中夏主持下,長辛店成立勞動補習學校,馬克思主義開始正式與中國鐵路工人結合,大大提高了工人的階級覺悟,鍛造了一批領導北方鐵路工人運動的骨干④。
鐵路工人在革命中迅速成長為中國革命的重要力量。1921年10月,中國鐵路工人中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在長辛店機廠建立。至此,鐵路工人開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走向了革命道路。當年11月20日,隴海鐵路舉行大罷工。12月,京綏鐵路大罷工。1922年2月,安源路礦共產黨支部建立。5月,李大釗向京漢、京奉、京綏、正太、隴海、津浦等六路派去共產黨員,領導工人運動。8月24日,長辛店鐵路工人大罷工。在隨后風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鐵路工人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罷工等形式,反抗帝國主義和路局虐待、漠視工人的行徑,為爭取工人權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鐵路工人還積極響應號召,組織力量參加北伐戰(zhàn)爭,成為中國革命戰(zhàn)線的一支重要力量,為新中國成立后路權回歸人民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新中國成立使路權回歸人民,見證中華民族站起來
(一)人民政權的建立開啟中國鐵路發(fā)展新紀元
新中國的成立為鐵路發(fā)展提供了政治保證。革命勝利前夕,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鐵道部領導下,鐵路系統(tǒng)提出了“解放軍打到哪里,鐵路就修到哪里”的響亮口號,號召各解放區(qū)鐵路職工搶修搶運,支援革命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后,鐵道部提出向蘇聯學習,推進鐵道建設事業(yè)發(fā)展,建立以負責制為中心的一系列新的工作標準,為新中國鐵道事業(yè)發(fā)展指明了前進方向。1949年年底,全國鐵路網基本恢復。
在黨的領導下,鐵路事業(yè)迎來了新的發(fā)展。鐵路各方面管理體制機制走向健全,一大批和鐵路相關的科研院所、高校相繼建立,打破了解放前70余年處于停滯發(fā)展的局面,開始走向有序發(fā)展階段。1952年6月,新中國建設的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建成通車,實現了四川人民近半個世紀要求修筑這條鐵路的愿望。1953年1月,根據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鐵道部下達了鐵路第一個五年計劃,明確鐵路工作的方針是,必須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逐步對現有鐵路進行技術改造,擴大鐵路運輸網,學習蘇聯和中長鐵路⑤經驗,繼續(xù)改善鐵路經營管理,培養(yǎng)鐵路建設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而奮斗。鐵路正式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邁入為社會主義事業(yè)貢獻力量的新階段。
(二)鐵路建設見證我國經濟發(fā)展走向獨立自主
鐵路是交通運輸業(yè)的核心,是國民經濟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鐵路建設的工業(yè)體系是國家工業(yè)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新中國初期的經濟建設曾在較長一段時間里依賴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援,無法獨立制造出國家發(fā)展需要的工業(yè)產品。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實現工業(yè)、農業(yè)、交通運輸業(yè)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⑥?!八膫€現代化”的提出,明確了我國的工業(yè)化方向。社會主義建設的前30年,我國逐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鐵路事業(yè)也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鏈,實現了鐵路建設的獨立自主。
鐵路大發(fā)展,進一步助力了國家在經濟領域實現獨立自主。20世紀50、60年代,隨著中蘇關系的緊張,如何實現經濟上的獨立自主成為黨領導人民開展經濟各條戰(zhàn)線建設的重要目標。1960年8月,蘇聯單方面終止合同,結束了兩國鐵路的友好合作關系。面對發(fā)展困境,鐵路各條戰(zhàn)線技術人才克服重重困難,堅持自力更生,在機車制造、鐵路工程標準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我國鐵路堅持自力更生的方針吸收外來技術依靠自主創(chuàng)新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在工業(yè)經濟領域實現了穩(wěn)步發(fā)展。1975年7月,寶成鐵路完成電氣化改造,成為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電氣化鐵路的建成,拉開了中國鐵路現代化建設的序幕。
三、改革開放以來鐵路蓬勃發(fā)展,見證中華民族富起來
(一)在改革中前進,確定新時期的發(fā)展目標
改革開放之后,鐵路建設在國家經濟快速發(fā)展中實現新突破。1979年,按照中央工作會議精神,鐵道部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確定鐵路的調整方向、任務和措施,落實調整方案。1983年,我國鐵路營業(yè)里程5萬公里,共新建鐵路2.8萬公里。截止到2000年,我國的鐵路總里程為6.87萬公里。到2012年底,全國鐵路營業(yè)里程達到9.8萬公里,居世界第二位;高鐵運營里程達到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鐵路完成的旅客周轉量、貨物發(fā)送量、貨物周轉量、換算周轉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人民的需要是新時期鐵路實現新發(fā)展的立足點。1949—2019年,全國鐵路全年客運總量從1.03億人次增長到35.7億人次。中國高鐵運營網絡的形成,激活了城際、市域(郊)及其他短途客運市場、旅游市場,讓短途乘車旅行訪友成為現實。高速動車、城際列車、普速客車、市域(郊)列車等層次多樣、能力協(xié)同、適應需求的客運系列產品正在形成,鐵路有效供給能力和質量不斷提升,人們出行更加舒適安全便捷。
(二)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在開放中實現發(fā)展
吸收世界先進技術是我國推動鐵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式。改革開放之后,鐵路先后與擁有先進技術的公司和政府代表簽訂技術合作協(xié)議,大大縮短了鐵路現代化進程。21世紀以來,隨著高鐵技術的引進,鐵路現代化建設加速推進。2003年,鐵道部提出“推動中國經濟跨越式發(fā)展”的總戰(zhàn)略。2007年,第六次鐵路大提速正式展開,動車組運行時速達200公里/小時以上。中國從此進入高速鐵路時代。2009年,我國高鐵技術在引進基礎上實現了自主性創(chuàng)新,成功實現了從跟跑者向領跑者的角色轉變。
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我國鐵路在追趕中實現并線行進。改革開放以來,鐵路在牽引動力改造、機車車輛修造、運輸設備配套等方面實現新的發(fā)展,鐵路現代化建設取得喜人成就。從2004年我國制定高鐵發(fā)展規(guī)劃圖至今,中國鐵路經歷了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制造、打造中國品牌等幾個過程,形成了自主開發(fā)和制造的高鐵品牌。目前,中國鐵路裝備,尤其是高鐵設備產品已經銷往六大洲百余個國家,開始了中國高鐵走向世界的時代。
四、新時代鐵路依靠創(chuàng)新走向世界,見證中華民族強起來
(一)融合發(fā)展,在與世界的交流中快速行進
中歐班列打開通往歐洲的陸上通道,實現了百年前中國鐵路試圖連通歐亞的夢想。2011年,運行于中國與歐洲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貨運鐵路國際聯運列車——中歐班列第一次開行。根據《中歐班列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0年)》構建的藍圖,到2020年,中歐鐵路運輸通道基本完善,中歐班列樞紐節(jié)點基本建成;中歐班列年開行達5000列左右,回程班列運量明顯提高,國際郵件業(yè)務將常態(tài)化開展;全程物流服務平臺基本建成;“單一窗口”模式也將基本實現全線覆蓋。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我國全年開行中歐班列1.24萬列,發(fā)送113.5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50%、56%,綜合重箱率達98.4%。
海外基建尤其是鐵路項目的承建推動“中國品牌”走向世界。2014年7月,中國海外承建首條高鐵——土耳其安卡拉—伊斯坦布爾的高鐵線路通車。這是中資企業(yè)在境外組織承攬實施的第一個電氣化高速鐵路項目。2015年6月,俄羅斯首條高速鐵路的規(guī)劃設計合同在圣彼得堡正式簽署,成為中國高鐵走出國門的第一單。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國與沿線國家共同加速推進亞吉鐵路、蒙內鐵路、中老鐵路、中泰鐵路等項目,中歐、中俄、中亞國際集裝箱運輸形成班列規(guī)?;\輸。隨著中歐班列沿著“鋼鐵絲路”奔向“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全球物流格局已悄然改變。
(二)依靠科技創(chuàng)新引領世界鐵路發(fā)展
進入新時代,鐵路實現了新起點上的自主發(fā)展。2016年以來,鐵路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著力推進關鍵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化應用,形成了復興號等一批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高鐵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截止目前,我國動車組保有量已達3600多組,先后建成700多座高鐵客站、126個一、二級鐵路物流基地,形成了以鐵路客站為中心的綜合客運樞紐和以鐵路物流基地為中心的綜合貨運樞紐。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高鐵里程最長、運輸密度最高、成網運營場景最復雜的國家。中國鐵路樹立了世界高鐵建設和運營的新標桿,成為國家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典型代表。
2017年以來,國鐵集團依托智能京張、智能京雄⑦等重點項目,廣泛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北斗導航、BIM等大力促進全新的信息技術與鐵路運輸深度融合發(fā)展。2020年8月12日,《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guī)劃綱要》指出,到2035年,全國鐵路網將達到20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鐵將達到7萬公里左右⑧。鐵路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和產業(yè)鏈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鐵路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健全完善,關鍵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可控、先進適用、安全高效,智能高鐵率先建成,智慧鐵路加快實現。
中國共產黨百年風華,成就中國鐵路百年發(fā)展史。黨的領導是鐵路實現發(fā)展的根本政治前提。鐵路發(fā)展見證了黨領導人民成功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見證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鐵路發(fā)展離不開強大的國家經濟實力的支持,鐵路在投身國家經濟發(fā)展的進程中實現了自身發(fā)展,踐行了“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時代使命。
注釋:
①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求是網,2021年3月31日,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3/31/c_1
127274518.htm。
②高韜:中國鐵路史畫(1876-1995),第9頁,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6年版。
③新中國鐵路勞動管理史編寫組:新中國鐵路勞動管理史,第1頁,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4年版。
④長辛店:馬克思主義走進工人的樣本,北京日報客戶端,2021年1月21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945287
3554488039&wfr=spider&for=pc。
⑤中長鐵路:沙俄建成由滿洲里至綏芬河全長1481公里的中東鐵路干線(又稱東省鐵路、東清鐵路)自哈爾濱,經長春至大連、旅順的987公里中東鐵路支線。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蘇聯控制該鐵路,稱為中國長春鐵路,簡稱中長鐵路。中長鐵路經驗指蘇聯管理此鐵路的經驗。
⑥四個現代化宏偉目標的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9 年9月16日,http://www.gov.cn/jrzg/2009-09/16/
content_1418909. htm。
⑦智能京張:由中國人完全自主設計和建造的世界上第一條智能化高速鐵路——京張高鐵開通運營,用“智能”續(xù)寫百年傳奇,開啟中國高鐵的嶄新篇章。智能京雄:即領跑世界的智能高鐵——京雄城際鐵路。京雄城際鐵路自北京西站引出,經過既有京九鐵路至李營站,接入新建高速鐵路線路,向南途經北京大興區(qū)、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至雄安新區(qū),線路全長91公里,最高設計時速350公里,全線新建北京大興、大興機場、固安東、霸州北、雄安站5座車站。京雄城際鐵路分北京西至大興機場、大興機場至雄安兩段建設,其中北京西至大興機場段已于2019年9月30日開通運營。
⑧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guī)劃綱要,人民鐵道網,2020年8月12日,http://www.peoplerail.com/rail/show-2020-441981-1.html。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3] 高韜.中國鐵路史畫(1876-1995)[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6.
[4] 新中國鐵路勞動管理史編寫組.新中國鐵路勞動管理史[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王強(1985—),女,漢族,河南信陽人,法學博士,鐵道黨?;纠碚摻萄胁恐v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比較政治與國別政治。
(責任編輯: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