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奎
1997年下半年,一場金融風暴席卷亞洲,導致這一地區(qū)發(fā)生嚴重經濟危機,進而波及全球。其發(fā)生之突然,擴展之迅猛,動蕩之劇烈,危害之嚴重,舉世瞠目,舉世震驚。
一、波瀾迭起
亞洲金融危機是一場帶有地區(qū)特征同時又頗具世界性影響的金融危機。它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演變,在風云激蕩波瀾起伏之中,共有4次大的浪潮。
1.第一個浪潮是由泰國金融危機引發(fā)的。
這次浪潮有兩次較大的沖擊波。首先1997年7月2日,泰國政府面對風雨飄搖的金融體系,被迫放棄已實行了14年之久聯(lián)系匯率制度,宣布泰銖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當天,泰銖兌美元匯率應聲下跌近20%。在泰銖大幅貶值的恐慌之中,人們?yōu)榱吮V?,紛紛將存款從銀行取出兌換美元或黃金。泰國金融危機爆發(fā)。
泰國金融危機像瘟疫一樣,很快傳播到東南亞各國和區(qū),甚至影響到世界其他地區(qū)。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駛西亞、緬甸等國的金融市場,受到強烈沖擊。
菲律賓比索在國際投機商的壓力下頻頻退低。7月11日,菲律賓中央銀行宣布比索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與美元兌換,這實際是放棄了匯率管理。當天比索暴跌到29.45兌1美元,跌幅達11.5%,創(chuàng)4年來的最高跌幅。一個星期后,比索的跌幅依然在11%的水平上。馬來西亞貨幣林吉特也受到沖擊。馬來西亞政府為了維持林吉特匯率,7月11日對外匯市場進行了干預,上調銀行利率,以抑制外匯市場的猖獗投機,阻止林吉特進一步貶值。7月12日,港幣受到沖擊,香港金融管理局人市千預,動用外匯超過10億美元。同一天,臺灣“中央銀行”也對國際投機商發(fā)出了嚴厲的警告。7月14日,印尼政府經過數(shù)度努力,曾動用了大量外匯,仍不能挽回印尼盾的跌勢,終于放棄了維持印尼盾兌美元匯率的努力。之后,印尼盾立即從2688兌1美元跌到2800兌1美元,而在7月2日之前,這一比價是2450:1這就是說,從7月2日以來,印尼盾兌美元的匯率已下跌了14%。
7月18日,新加坡元兌美元的匯率下跌到兩年來的最低點。突破了被視為支持點的1.45新元兌1美元,下降到1.46新元兌1美元。新元幣值從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下降了1.8%。
此外,緬甸、越南、印度等亞洲國家以及歐洲、南美一些國家的金融市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如7月11日,緬甸貨幣緬元從160緬元兌1美元下降到240緬元兌1美元。7月17日,希臘政府承認,他們不得不拿出8億美元來支持本國貨幣德拉馬克。波蘭貨幣茲羅提也受到沖擊。巴西、阿根廷的證券市場也受到影響,股市下跌。南美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場巴西圣保羅交易所的股市下跌15%,里約熱內盧股市下跌14%。
7月25日,亞太地區(qū)中央銀行行長會議在中國上海召開,來自中國、香港特區(qū)、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的11家中央銀行高級官員出席會議。會議就如何防止東南亞貨幣市場失控的問題進行討論。會議發(fā)表了一份聯(lián)合聲明,表示將探討加強貨幣幣值的方法,重新簽訂貨幣互換協(xié)議。銀行界人士認為,這份聲明并無實質內容。市場的看法是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的中央銀行已決定不再浪費外匯儲備同市場力量抗衡了因為實際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貨幣幣值已由于經濟衰退減弱了競爭力而被高估,匯率疲軟是市場調整。
第二個沖擊波發(fā)生在8月下旬。就在這場危機在東南亞各國政府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干預和援助下,風波初定,輿論認為最危險、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的時候,8月下旬,新的一輪沖擊波再度襲來。
8月14日,印尼政府正式決定印尼盾自由浮動,印尼盾再次大幅貶值。15日,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央銀行對市場進行干預。因為新元兌美元的匯率下跌了1.5%,跌到3年多來的最低點;馬來西亞林吉特下跌了6%,跌到了24年來的最低點。印尼盾、菲律賓比索、泰國銖都有較大下跌。值得注意的是港幣受到了更大的沖擊,兌1美元的匯率一度突破被認為是警戒線的7.75港幣。
19日,印尼中央銀行對市場進行干預,把一周至三個月的銀行存款利息提高兩倍。20日,香港成功擊退國際機商的突襲,使港幣兌美元的匯率保持在7.74的水平,但香港為此動用了數(shù)十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經過短暫的喘息后,8月22日,東南亞各國貨幣又開始下跌。25日至29日,馬來西亞林吉特在一周之內下跌了5%,又一次創(chuàng)下歷史的最低點。泰國銖、印尼盾、菲律賓比索、新加坡元也相繼下跌。在這一周里,臺灣、韓國也受到了較大沖擊。
受匯市的影響,東南亞股市這一周也是飛流直下。菲律賓、印尼股市都創(chuàng)出單日歷史最大跌幅,馬來西亞、泰國和香港股市也都大幅下跌。
于是,一種無休止、無邊際的危機陰影再次籠罩在人們心頭。
2.第二個沖擊波從9月下旬開始。
東南亞金融市場經過7、8月的第一個浪潮的沖擊之后,進人9月,形勢開始趨穩(wěn)。9月中旬,在泰國曼谷召開了亞歐第一次財政部長會議。東南亞7個國家和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歐盟15個成員國的財政部長參加會議,會議集中討論了遏止和打擊金融投機行為的對策。下旬,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又在香港召開研討會,會議對全球化過程中發(fā)展中國家所面臨的金融風險以及防范措施,形成了比較一致的看法。整個形勢似乎開始好轉。連一向嚴謹?shù)姆坡少e總統(tǒng)拉莫斯也認為,菲律賓的金融危機將會很快過去,而且這一天將比人們的預想來得快。
但情況很快就發(fā)生了變化。實際上,9月17日就發(fā)生了一次投機性拋售,
東南亞各國的貨幣全線下跌。從26日開始,東南亞各國貨幣又在下跌中紛紛創(chuàng)出歷史新低。在10月初的1日和3日,東南亞各國貨幣經歷了最悲慘的日子。印尼盾、菲律賓比索、馬來西亞林吉特、新加坡元、泰國銖又大幅下跌,連創(chuàng)歷史新低。
在這一輪動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臺灣新臺幣受到強烈沖擊。10月3日,臺灣向外匯市場投人13億美元穩(wěn)定新臺幣匯率。幾番較量之后,臺灣于10月17日放棄干預市場,宣布新臺幣匯率由市場供求決定。新臺幣兌美元匯率迅速跌破30兌1大關,創(chuàng)下10月份以來最低水平。從7月起,臺灣當局為了捍衛(wèi)新臺幣匯率,已經先后投人50億美元。
國際投機商在對新臺幣得手之后,立即加強了對港幣的狙擊。香港政府奮起捍衛(wèi)港幣匯率,維護聯(lián)系匯率制度。香港政府捍衛(wèi)港幣的措施主要是調高銀行同業(yè)拆借利率,拋售美元回籠港幣。銀行利率上升和市場流通港幣減少,嚴重影響了股市,加之國際投機商的炒作,10月20日至29日,香港股市激烈動蕩,大起大落。20日至23日4天里香港股市恒生指數(shù)大跌3175點,其中23日暴跌1211點,24日反彈718點,27日再下跌646點,28日更大跌1438點,跌幅達13.7%,而29日又大升1705點,升幅高達18.82%。香港股市的這次動蕩,是1983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過去的8個交易日里,歷史上10大升跌幅分別在其中4個交易日中出現(xiàn),為70年代以來所罕見。輿論認為香港已卷人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漩渦。
香港股市暴跌,不僅引發(fā)了東亞金融市場新一輪動蕩,而且由于香港經濟及金融業(yè)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使東南亞金融危機真正成為全球性問題。法新社說,恒生指數(shù)的下跌導致亞洲太平洋地區(qū)從悉尼到新加坡到東京的所有股市行情下跌。美聯(lián)社10月23日發(fā)自倫敦的評論說,香港股市暴跌的消息震撼了歐洲股市,在華爾街股市一開盤就下跌之后,本來就低迷的歐洲股市價格劇烈動蕩起來。歐洲所有重要股票市場都受到沖擊。倫敦、法蘭克福、巴黎、阿姆斯特丹的市場指數(shù)都有較大幅度下跌。倫敦市場上跌勢最為慘烈的是與香港有密切關系的公司股票。
3.第三個沖擊波發(fā)生在11和12月間,來源于韓國和日本的金融危機。
1997年初以來,韓國發(fā)生了多起大型企業(yè)集團破產案,還有另一些大型企業(yè)集團陷入經營危機。這些大型企業(yè)集團倒閉或陷人困境,嚴重打擊了韓國金融業(yè)。大量的壞賬、呆賬也把銀行界逼人困境。從8月開始,外國投資商們紛紛拋售韓元和韓國股票,使韓國金融市場動蕩,韓元暴跌,股市急挫,利率猛升。盡管政府向金融市場注人了大量現(xiàn)匯,并宣布將放寬外匯進入韓國股市的限制,但形勢仍不斷惡化。
從10月中旬起,韓元從920元兌1美元一路下跌。11月17日,韓國中央銀行宣布不再努力維持986韓元兌1美元的匯率,韓元兌美元匯率很快跌破1000大關,隨后又一路下跌,接連創(chuàng)出歷史新低,至12月中旬,已跌至1720韓元。這與8月中旬900韓元兌1美元相比,已下跌了90%以上。韓國股市綜合指數(shù)10月中旬跌破600點,11月中旬又跌破500點大關。韓國政府一直聲稱有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央銀行曾兩次表示要對金融機構給予支持,但在來勢迅猛的韓元貶值和股市暴跌面前,基本沒有發(fā)揮作用。由于償還到期外債和在韓元貶值、股市暴跌中損失嚴重,到1997年11月,韓國政府的外匯儲備只剩下73億美元,銀行和企業(yè)的國內外金融活動基本陷于停滯,年底到期的約200億美元外債已無法償還。面對這種局面,1997年11月21日,韓國政府被迫宣布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請求援助。
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一直處于低迷狀態(tài)。由于經濟回升無力,投資者對日本經濟缺乏信心,紛紛拋售日元和日本股票。金融市場上日元一直疲軟,匯率連續(xù)下跌。證券市場持續(xù)低迷使一些證券公司人不敷出,無法維持正常業(yè)務而陷人困境或破產。
近年來,日本金融機構破產事件逐年增多。1995年至1997年的三年中,日本共有24家銀行和證券公司(包括信用組合)破產或合并。其中1997年10和11兩個月里就有8家,并且都是有影響的金融機構。特別是11月17日作為日本十大商業(yè)銀行之一的北海道拓殖銀行和24日作為日本四大證券公司之一的山一公司倒閉,所產生的影響幾乎是爆炸性的,日本舉國為之震驚,東京股市迅即暴跌。26日,總部位于仙臺的德陽城市銀行,因死賬造成資金周轉困難,宣布停業(yè);同一天,日本大型信托投資銀行安田銀行,被國際標準普爾評級機構宣布為不具備投資條件。
在短短的幾天里就發(fā)生了這樣一連串的嚴重事件,表明日本的金融體系已經危機四伏。由此引發(fā)新一輪貨幣危機,日元貶值加劇,兌美元匯率跌破130:1大關,日本股市也發(fā)生劇烈動蕩。
日本和韓國分別是世界排名第二和第十一的經濟大國,這樣的國家發(fā)生危機對世界的影響可想而知。路透社報道些分析家的看法認為,韓國貨幣貶值在全球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東南亞貨幣危機所帶來的影響。香港金融界的一專家說,東南亞的危機與韓國的危機相比,簡直就是小菜、碟。受韓元貶值影響,香港11月7日這天港元的同業(yè)拆持續(xù)飆升,拖累股市下挫300多點。面對日本的危機,國際間最擔憂的是,如果日本政府和大機構因此從國外大規(guī)模撒回資金,國際金融秩序將會受到嚴重影響。截至8月末,日本擁有美國國家債券總額高達3020億美元,持有美國股票的10%,如果日本從美國撤資,必然引起美國金融市場混亂。
4.第四個沖擊波來自印度尼西亞的財政預算案。
1998年1月6日,印尼總統(tǒng)公布了1998~1999財政年度預算。在預算中,政府開支增加了32%,財政補貼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經濟增長率定為4%。由于預算案與印尼的實際差距太大,金融市場迅速作出反應,投資者大量拋售印尼盾。1月7日,印尼盾兌美元為8400:1,暴跌14%,8日又暴跌至10055:1,跌幅達25%,為有史以來最低點??只胖袚屬忥L席卷首都雅加達和全國其他城市,國內一片混亂,迫使當局出動軍隊維持秩序。
印尼的危機引發(fā)了東南亞新一輪金融市場動蕩,匯市和股市再度下跌。香港已基本穩(wěn)定的股市又一次受到強烈沖擊。1月9日,在前后6個交易日里,恒生指數(shù)下跌了1828點,跌幅為17%;香港最大的華資證券行百富勤陷于嚴重的財務危機,銀行利率升高。這表明香港又面臨嚴峻的金融形勢。
這一輪動蕩對全球股市也產生了較大沖擊。1月9日美國道.瓊斯指數(shù)下跌222點,成為1997年10月底以來下跌幅度最大的一天;當天歐洲三大股市也出現(xiàn)大幅下跌,倫敦、法蘭克福和巴黎股市分別下跌99點、110點和35點;拉美各股市也出現(xiàn)了自1997年10月底以來最嚴重的下降。
二、措手不及
在過去20多年里,東亞地區(qū)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經濟增長,一直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qū),也被普遍認為是世界經濟發(fā)展最富有活力的地區(qū)。日本緊隨美國之后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韓國、新加坡、中國的臺灣和香港被稱為亞洲“四小龍”,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的發(fā)展同樣引人注目,繼亞洲四小龍之后被稱為亞洲“四小虎”。這一地區(qū)蒸蒸日上的發(fā)展所取得的成就,被稱為“東亞奇跡”,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東亞一些國家也大都為已取得的成就所鼓舞,在自我陶醉之中面向未來,躊躇滿志,雄心勃勃。
似乎誰也沒有意識到危機即將來臨。一些國際經濟組織和有關專家在1997年初甚至在危機發(fā)生前不久,對東亞經濟發(fā)展的預計還相當樂觀。認為世界各國和各大區(qū)域的經濟,經過80年代以來的調整,特別是經過冷戰(zhàn)結束世界政治格局發(fā)生劇烈變化后的調整,已進人新的增長期,并熱情地肯定東亞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是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對即將到來的危機,東亞各國和地區(qū)大都沒有現(xiàn)實的防范,甚至連精神上的準備都沒有。因此,危機的降臨,各方均感到十分突然,措手不及。
三、早有預見
并不是沒有不同聲音。就在對“東亞奇跡”的一片贊省聲中,從1994年開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敲響了警鐘。他相繼發(fā)表了《東亞奇跡的神話)《亞洲奇跡曾發(fā)生過什么——》、《日本的誤區(qū)》等一組對“東亞奇跡”提出疑問的文章。他認為,在經歷了世界經濟歷史上最為輝煌的長達20年的經濟繁榮之后,東亞地區(qū)的人們必須正視東亞的現(xiàn)實問題。這些問題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遠遠超過了生產率的提高;雖然有企業(yè)帝國的不斷形成和擴張,但巨大的銷售額卻掩蓋著低盈利甚至完全沒有盈利;爭奪產業(yè)主導權的競爭使這一地區(qū)的產業(yè)投資過度,并且結構雷同??唆敻衤J為,雖然東亞具有較高的儲蓄率、廉價的勞動力以及大量進人的外國資本,但是因缺乏高生產率和創(chuàng)新以及高附加值的產業(yè),同時因為勞動成本上升,將耗盡這地區(qū)的優(yōu)勢,“亞洲奇跡”亦將終結。
但是克魯格曼提出的問題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甚至在一段時間里,他對日本的批評,還遭到日本學者的反批評。從1996年下半年開始,西方輿論對東南亞各國經濟形勢的低調評論逐漸增多。有的認為“亞洲經濟奇跡逐漸退色”,有的則說“亞洲虎失去了鋒利的牙齒”,或者說當年的“小虎”已變成“病貓”。但這些仍不是對亞洲經濟評論的主調。直到危機已經出現(xiàn)了,日本的《選擇》月刊才忽然想起美國保羅·克魯格曼,不無惋惜地認為,克魯格曼過去指出的亞洲經濟偏重于投入型的作法猶如當年前蘇聯(lián)的模式,其結果必然造成資源破壞、經濟停滯,這個判斷現(xiàn)在已經應驗了,亞洲虎真的病了。
四、損失慘重
這場來勢迅猛的金融危機,使亞洲國家和地區(qū)損失慘重。
從1997年7月起至1998年1月初的半年時間里,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貨幣都大幅貶值。1998年1月的最低點與1997年1月初比較,泰銖貶值56.2%,印尼盾貶值84.8%,菲律賓比索貶值43.4%,馬來西亞林吉特貶值48.3%,新加坡元貶值12.3%,新臺幣貶值19.8%,韓國韓元貶值49%。股票指數(shù)也大幅下跌。新加坡股市下跌47.9%,馬來西亞吉隆坡股市下跌56.4%,印尼雅加達股市下跌56.1%,泰國曼谷股市下跌40.7%,菲律賓馬尼拉股市下跌48.5%。這些意味著,在國際市場上,上述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國際購買力和股票資產,在半年的時間里損失了將近一半或一半以上。各國和地區(qū)千預市場的外匯損失至少都是幾十億美元。匯率下跌、股市動蕩所造成資產損失難以確切估計。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指出,這場金融危機至少給東南亞地區(qū)造成2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恐怕這還是相當保守的。據有關方面估計,國際投機商通過狙擊港幣在股市上大獲其利,使香港社會資產損失達數(shù)千億港幣,據說一個投機商就獲利35億港幣。據最樂觀的估計東南亞各國的經濟要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要3~5年;泰國輿論認為,泰國經濟可能因此倒退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