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慧
一千多年前,白居易曾泛舟“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的山塘河上,欣賞著兩岸“河上橋影娉婷,兩岸笙歌漫漫”的秀色。人們說,蘇州帶著它的精致和婉約,無疑是最適合居住的城市,而這份宜居的氣質,在山塘街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七里老街,保留姑蘇日子里的原汁原味
位于姑蘇區(qū)虎丘街道轄區(qū)內的山塘街,保留著蘇式生活的原味氣息。清晨,走下廣濟橋,往西北方向步入山塘街,清晨的老街升騰著縷縷煙霧,拎著菜籃的阿婆們慢斯條理地走著。
其實,山塘的小巷老早就醒了,上了年紀的阿爹在自家庭院里侍弄花草;上班的人們騎著自行車迎著陽光悠悠朝著軌交站方向而去;星橋頭邊的點心店早已顧客盈門,店堂里的食客們吃著油氽團子、小餛飩、鮮肉湯圓,門外的老蘇州們則一邊排隊一邊聊著家常,不忘隨時觀察一下這批新出鍋的點心有沒有自己的份……
不過,細心的人們會發(fā)現(xiàn),如今的山塘變得也有些不一樣。尤其是在渡僧橋下塘等山塘街的支巷中,一些“風格”不搭的店鋪消失了,一些破舊的墻面被刷新了。由此,山塘街里的蘇式生活滋味變得更加濃郁。而這些,正是虎丘街道引導商戶調整業(yè)態(tài)、提升建筑立面效果,還原居住和文旅結合特色街巷的成果。通過前期區(qū)城管委、街道以及山塘旅游公司的規(guī)劃、指導,居民和商家積極主動配合裝飾提升,不少商戶進行了改造,而支巷風貌的改善,也大大提升了山塘的縱深度。
山塘街里的蘇式生活,是煙火味,是靈動感,是在不緊不慢的日常中彰顯的精致。而這種生活的保留,離不開一份堅持與保護。
枕河人家,“描繪”古城底蘊下的生動畫卷
中國共產黨蘇州市姑蘇區(qū)第三次代表大會提出,今后五年,保護區(qū)、姑蘇區(qū)將堅持“一中心、兩高地、一典范”總體定位和“古城、老城、新城”分區(qū)定位,著力做優(yōu)行政和文商旅中心,做強教育醫(yī)療高地、科技創(chuàng)意高地,做精蘇式生活典范。
做精蘇式生活典范,首先要彰顯精致典雅的古城底蘊,堅持保護為先、修舊如舊,依托古城特有格局和風貌,以蘇式生活體驗為定位,系統(tǒng)展現(xiàn)小橋流水、枕河人家的傳統(tǒng)風貌。
關于小橋流水、枕河人家,七里山塘頗具代表性。這條開鑿于唐代的河道逶迤前行,綿延至虎丘山下,沿河民居大多都是臨水構筑,橫跨水面之上的眾多古橋更是見證和保留了古城的歷史風情。
2021年,為進一步提升歷史文化街區(qū)品質,打造七里山塘文旅盛景,姑蘇區(qū)啟動山塘街三期沿河立面景觀提升整治工程,虎丘街道作為屬地街道全程協(xié)調配合。工程涉及新民橋西至北環(huán)高架下(又名萬福橋)長約1.2公里的沿河兩側立面,及兩側支巷向外延伸約50米的視線所及范圍。此項工程,以一條人文游線、兩段臨河風情、三類景觀節(jié)點、九條市井支巷為設計核心,按照保留、拆除、提升的工作手法,致力于打造最蘇州的枕河市井人家。結合“凈美街巷·百日奮戰(zhàn)”行動,三期工程中清理了沿河各種垃圾,同時在星橋至新民橋段,進行屋面維修、門窗更換和墻面修復,還原了蘇式本味,達到每一幀都是生動的畫卷,每一景都是窺見繾綣時光的境界。此外還將提升綠化、夜景燈光、街巷家具、文化景觀小品的設計感,遵循蘇州古城小橋流水的總體定位,力求把夜游山塘打造成古城夜游的代表性項目,弘揚姑蘇文化內涵,成為蘇州一張標志性的名片。
凈美街巷,彰顯宜居環(huán)境中的改造智慧
做精蘇式生活典范,同樣離不開生態(tài)宜居的環(huán)境面貌。而今年的一場“凈美街巷”的行動,讓山塘街的居住環(huán)境不斷錦上添花。
今年以來,虎丘街道積極響應“凈美街巷·百日奮戰(zhàn)”行動號召,率先形成了“1+2+3+4”工作機制,實施街巷“ABC”分級管控,突出景區(qū)周邊、主次干道、背街小巷、農貿市場等重點區(qū)域,強化分類管理,成片推進。同時堅持黨建引領,實施“百步看山塘,一巷讀百詩”街巷美化項目,開展了百人助創(chuàng)“小巷紅韻”活動。老干部、藝術家、青年、學生、機關黨員志愿者、熱心居民等百余人對山塘街北浩弄、吉慶寺弄至通貴橋段進行墻面美化。如今,若是行走至山塘,一定會被生動訴說著姑蘇古城千年故事的手繪墻所吸引。背街小巷煥發(fā)新活力,讓“小巷紅韻”更具姑蘇味道。
宜居環(huán)境的打造,還彰顯了社區(qū)管理的力量?!吧教两址比A熱鬧,而來到薛家灣卻恍如隔世?!庇杏慰腿绱烁袊@。建于1922年的八字橋橫臥于水面,八字橋附近都是枕河人家。曾經,它是山塘街邊最低調的一處;如今,這里成為了薛家灣水巷風光絕佳處。在薛家灣,美景不只在八字橋畔,居民家門口的舊花壇變成群芳爭艷的小花園,斑駁凋落的墻皮繪上了可讓游客打卡的導覽圖,舊涼亭搖身一變,成為可供居民參與的社區(qū)議事角……
千年古巷華麗蝶變,成為網紅打卡地,是群眾發(fā)聲、群眾參與、群眾受益的治理成果體現(xiàn),也是在“政——社——居”良性互動間產生共識后的集體行動。隨著前置協(xié)商會議的開展和設計方案的敲定,僅僅用了72小時的創(chuàng)變改造,薛家灣就煥然一新。同時,項目采取鏈條式培育,將轄區(qū)的古井、古巷、故事、特色小吃、老手藝、特色商鋪等多維業(yè)態(tài)網絡其中,為游客提供游覽、體驗參考。
由此,游覽或生活在山塘街,都多了一份驚喜。一杯清茶、一支櫓槳、一件斜襟旗袍、一朵白蘭花、一句軟糯的叫賣,薛家灣能夠喚起蘇州人最真切的兒時生活記憶,而這份感覺,可以伴隨著我們行走過整條底蘊深厚的七里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