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獎辭
高寒彝區(qū),水冷草枯,只有燕麥迎風(fēng)生長。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食物,而是天,是信仰,是力量。萬物同一。彝人和燕麥,血脈相連。以燕麥之線串起歷史與當(dāng)下,神鬼與人間,加拉巫沙的文字有著燕麥般的純樸和倔強,亦如大地般厚重隱忍?!堆帑溤谏稀?,以一株植物的姿態(tài),在大涼山落地生根,透過燕麥金黃的質(zhì)地,讓人看到一個族群的堅韌、苦難和鋒芒。崇山之上,燕麥在上。高高在上。
答辭
吃五谷,生百病。不吃,病未到,人先倒。
彝人偏愛燕麥,乃地理所限。關(guān)山萬里,道路險阻,土地貧瘠,能喂飽族群的,燕麥有功。古時,戰(zhàn)事紛擾,開疆拓土,飛鷹奔犬,充饑的基本上是燕麥碾磨后的炒面。炒面吃個半飽飽,一喝泉水正好好。只消半碗,飽腹感讓人舒坦。
在我的母語里,因方言差異,這款飯食多名:“索沫”“哈什”“霍沫”等等,指的都是它。它比晚來的玉米、洋芋、胡豆古老得多。后來者,借的是諧音,一聽沒啥文化含量。
因偏愛而敬重,因敬重而通達生死。我的族群可能受過貧窮的啟示,居然將這款飯食約定成了民俗。譬如,襁褓中的嬰兒第一次見天,須調(diào)和一碗炒面,在他(她)的唇邊沾那么一小點;小兒走親戚,要背炒面盡孝心;固有一死的那天,靈前要祭祀炒面……再譬如,沒人稀罕一枚雞蛋,可雞蛋與炒面裝在同一袋子里時,雞蛋的禮儀價值倍增,不再是枚單純的蛋。類似混江湖,看你跟著哪個混,跟對了,隨風(fēng)隨水;跟錯了,處處受挫……炒面統(tǒng)領(lǐng)了彝人的所有飯食,它既是彝人物質(zhì)的生死,精神的來去,能通達生活的任意角落,是彼此心靈的文化依賴。
一個族群不一定天天飲食炒面,但炒面的母體——燕麥必須生長在這個族群的精神疆域里。崇山之下,彝人聚集,抬頭仰望。在道德的認(rèn)知里,彝人放下過所有,卻唯獨不能放下不負蒼天的燕麥。
我該盡我所力,寫篇關(guān)于燕麥的文章。蒼天在上,《燕麥在上》。
《滇池》是我的蒼天,讓我生起寫作的信心;燕麥亦是我的蒼天,喂飽了我的肉身。
我有燕麥,滇池有水。這水非同凡響,是云貴高原的圣潔之水,高潔之水。
蒼天恩寵,雨露滋潤,樹木就有念想,多想長成一棵綠蓋如陰的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