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旭
壯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人口約1700萬。但是,這個民族以前的自稱和他稱,都是“僮族”。
1952年12月,當時的廣西省建置下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自治地方——廣西省桂西僮族自治區(qū),相當于行政公署一級,下轄宜山、邕寧、百色3個專區(qū)。建立自治區(qū)之前,廣西省政府有關(guān)部門廣泛征求自治主體民族群眾的意見,他們都認定本民族應(yīng)該稱為“僮族”,由此確定了這個自治主體民族的族稱。
1956年3月,經(jīng)廣西省上報國務(wù)院批準,桂西僮族自治區(qū)更名為桂西僮族自治州,自治主體民族仍為“僮族”。1958年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建立廣西僮族自治區(qū),3月5日舉行廣西僮族自治區(qū)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宣告廣西僮族自治區(qū)成立。此時的自治主體民族還是稱為“僮族”,自治區(qū)主席韋國清的民族自稱,也是“僮族”。為什么自稱和他稱都是僮族?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原來,這個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春秋戰(zhàn)國時是百越的一支,在歷史上被其他民族先后稱為“烏滸”“俚”“僚”或“俚僚”。但這個民族的主體卻始終自稱為“布僮”,其分支有自稱為“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儂”“布央”“布曼”“布饒”“布傣”的。到了宋代,才在文獻和史冊中出現(xiàn)對該民族“僮人”或者“撞人”的稱謂。
據(jù)宋代朱輔著《溪蠻叢笑》記載,五溪蠻種類有五:曰苗、曰俚、曰僮、曰仡佬?!端问贰だ钤袀鳌酚涊d:丁壯、土丁、民丁、保丁、義丁、效丁、撞丁,共九千余人。在這個記載中,把“僮”,寫成了“撞”?!睹魇贰V西土司傳》記載:廣西僮居多。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經(jīng)學家、史地學家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寫道:僮則越人也,為秦時入山的甌、駱人,東漢時稱烏滸、俚僚人、僮人。到了宋代時,原來被稱為烏滸人的,也被稱為僮人。
這說明,在宋代,“僮人”有一個族群擴大的過程。明代時,廣西大部分被稱為僚人的,取“僮”字為自己的族稱。這又說明,明代的僮人族群再次擴大。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將該民族侮譯為“獞人”的現(xiàn)象,民國時期普遍流行“五族共和”(滿、漢、蒙、回、藏)與“中華民族宗族論”的觀念,民國政府對廣西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以僮人、苗人和瑤人等分類稱呼之。
那么,該民族為什么在自稱中有“僮”字?這是因為該民族從古代就流傳下來一種習俗——僮。僮實際上是指多種生產(chǎn)、生活、祭祀等儀式的總稱。例如,春耕、秋收前的儀式,婚娶儀式,祭祖儀式,孩子出生時的儀式,過民族節(jié)日的儀式等等。這些儀式,是該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上逐步形成的,已經(jīng)融入該民族生產(chǎn)、生活之中,久而久之,已經(jīng)成為該民族的生活習慣。
僮的儀式中,包含了該民族歷史上形成的豐富文化、經(jīng)驗和智慧。其中雖然也包括一些原始宗教崇拜的成分,但主要內(nèi)容,還是民族文化和習俗的傳承。
在清代,這些儀式逐漸衰微,但在該民族一些聚居區(qū)內(nèi)仍然保留一小部分。例如,廣西潯州在民國前還保留著一種叫“降僮”的儀式?!敖蒂住钡娜瞬皇亲?zhèn)鞯模前輲煂W習而成的,被稱為“僮子”。凡該民族群眾家庭中有治病、求財、求子、求神消災(zāi)等事者,均請“僮子”來搞“降僮”儀式。儀式前或者儀式后,要給“僮子”一定物資(雞、肉、布匹)或者直接給錢。
清政府為什么禁止這種儀式?因為太平天國時期,楊秀清、蕭朝貴等借用這種“降僮”儀式,假托天父下凡,傳達“天父皇上帝”指令。太平天國滅亡之后,清朝一律嚴格禁止“降僮”活動。這樣一來,“降僮”到民國時期,除個別地方以改變的形式少量存在外,基本上消失了。
但是,以“僮”儀式而自稱和他稱“僮人”,則保留下來。
新中國成立后,“僮人”仍然是該民族的自稱,也是其他民族對這一民族的稱呼。1952年,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人民政府認定“僮人”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并順應(yīng)該民族群眾自己的意愿,建立廣西省桂西僮族自治區(qū)。一直到1958年建立廣西僮族自治區(qū),仍然認定該民族的族稱為“僮族”。
1965年,周恩來總理在一次座談會上說:“僮族的‘僮字有兩個音,一個是,一個是,容易讀混;特別是它還含有‘仆人的意思,如‘書童,顯得‘對少數(shù)民族不尊重。這也反映了舊社會統(tǒng)治階級對少數(shù)民族的歧視?,F(xiàn)在,解放了,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樣是國家的主人,我們對少數(shù)民族要一視同仁,改變錯誤的看法。因此,我建議將‘僮族的‘僮字改為‘壯字,它的意思就大變了,不僅是健壯、茁壯的意思,還有充滿活力的意思。我們就是希望壯族兄弟身體健壯,壯族自治區(qū)發(fā)展蓬勃向上,好像充滿活力的青年人一樣……”
根據(jù)周恩來的提議,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僮族的“僮”字改為“壯”字,稱“壯族”。所以1965年“廣西僮族自治區(qū)”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現(xiàn)在,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壯族歷史上既有自己的文字也有自己的語言。唐宋以來,該民族民間使用方塊壯字,俗稱“土俗字”,以記錄歌詞等,但到清代使用者極少,已經(jīng)瀕臨滅絕。
1956年,該民族在政府幫助下,用拉丁字母拼音方法創(chuàng)制壯文,出版有壯文書報,不過由于傳播范圍不大,沒有流傳下來,但壯族的民族語言壯語則流傳下來。
歷史上該民族的“布僮”自稱,就是壯語,其中的“布”是“人”的意思,“僮”字在壯語中也不是多音字,就念僮(),自然也不包含“書僮”的意思。周恩來總理的上述講話中只是強調(diào):如果使用“僮”字,容易產(chǎn)生誤解。
(責任編輯:亞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