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昌
鄭板橋以才聞名,文好、字好、畫亦好。生活中的鄭板橋也是充滿智慧,風趣幽默,對某些問題的思考常常令人折服,比如養(yǎng)鳥。
“平生最不喜籠中鳥,我圖自娛,彼在囚牢,何理何情,而必屈物之性以適吾性乎?”(《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二書》)在鄭板橋的眼中,萬物有靈,鳥兒是天上飛的,你把它關在籠子里,掌玩在手上,自己快樂了,想到鳥兒的痛苦了嗎?
鄭板橋愛鳥深受莊子影響。《莊子·至樂》篇講述了“魯侯御海鳥”的故事?!坝闭?,迎接也。故事中,有一只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很高興,安排人把這只海鳥迎接到太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魯公給了海鳥最高的禮遇,可是海鳥卻不領情,“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魯侯一片好心,何以換來海鳥“三日而死”?莊子給出了答案:“此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夫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者,宜棲之深林,游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鰍鰷,隨行列而止,委蛇而處?!?/p>
世上“以己養(yǎng)鳥”者不可勝數(shù),鄭板橋卻是莊子“以鳥養(yǎng)鳥”的忠實踐行者。他在一封家書中說:“欲養(yǎng)鳥莫如多種樹,使繞屋數(shù)百株,扶疏茂密,為鳥國鳥家,將旦時,聽一片啁啾,如《云門》《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固非一籠一羽之樂而已?!?/p>
是真名士自風流。鄭板橋的養(yǎng)鳥之法,讓我想起梁遇春在《經(jīng)驗與天真》中推崇的人生境界:欣賞而不占有是一種美德。文章引用心理學大師格里斯的一個大膽提議,建議人們都去看裸體表演:“觀看裸體有一個精神上的價值,那就是去學會欣賞我們沒有占有的東西,這個教訓是一切良好的社會生活的重要預備訓練。小孩子應當學會看見鮮花,而不去采它;男人應當學會看見一個女人的美,而不想占有它。”
以欣賞而不是占有的心態(tài)面對世間之美,是一種大智慧。人之一生,誰非過客?充其量,每個人不過是大千世界的欣賞者,到頭來任何物質上的占有都要交給后來人,最后兩手空空地去見上帝。
唐朝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告別沙場。據(jù)《談賓錄》記載,郭子儀修筑汾陽王府,一天閑來無事,拄著拐杖到現(xiàn)場視察,叮囑工匠把房子造得更牢固一些。一位年老的工匠平靜地對他說:“請王爺放心,我家祖孫三代都是做泥水匠的,在長安不知蓋了多少府邸,可是只見過房屋換主人,還未見過哪棟房屋倒塌了的?!惫觾x聽了這番話,呆住了,一聲不吭,拄著拐杖轉身離去。大約郭子儀去世后40年,汾陽王府舊宅上建起了法雄寺,唐代大詩人張籍曾路過這里,寓居法雄寺棟樓之上,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汾陽舊宅今為寺,猶有當年歌舞樓;四十年來車馬絕,古槐深巷暮蟬愁?!?/p>
因為不懂欣賞,有的人在一味占有欲的驅使下,東征西求,唯恐不足,甚至以身試法,如飛蛾撲火,焚身乃止。這些人看似富甲天下,其實一無所有,就像坐擁書城,一本書也沒讀,沒有成為書的主人,反倒成了書的奴隸。鄭板橋不只愛鳥,而且懂得如何愛鳥,想“繞屋數(shù)百株,扶疏茂密”“將旦時,聽一片啁啾,如《云門》《咸池》之奏”,行走其間,簡直就是一個快樂神仙,瀟灑自足,“固非一籠一羽之樂而已”。
圖:陸小弟?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