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界之無心》紙本礦物色90×172cm 2012年
山川日月是對立的統(tǒng)一。
美的呈現(xiàn)也多是對立的統(tǒng)一,如陰陽、冷暖、大小、方圓、虛實、曲直、黑白、濃淡、千濕、遠近、動靜、無有、疏密、正負、凹凸、輕重、高低、胖瘦、簡繁、奢素、甜苦,等等,都可以產(chǎn)生對比的美感。就像說一個人好看就是太甜了,或是一個人相貌一般但很有氣質(zhì)一樣,有了對立美感,才更有味道。
《靜》靜到極致便是動,有一種感受在極靜的狀態(tài)下,可以聽到墻上鐘表針走動的聲音,也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
有些人喜歡畫山,也畫水,山靜水動。當然也有畫飛鳥,畫行人,畫車馬,這些都是動的一些狀態(tài)。也有風動、幡動、心動的佛教典故。這些只是動的點不同而已。
我所理解的枯山水,是靜極有動,無中生有,玄之又玄,枯木逢春,常之有變,又雙聶聶,閑看煙云,觀古觀心觀自在。
《靜》枯山水系列71.5×38cm 2021年絹本
《無》枯山水系列71.5×38cm 2021年絹本
《玄》枯山水系列71.5×38cm 2021年絹本
《枯》枯山水系列71.5×38cm 2021年絹本
《?!房萆剿盗?1.5×38cm 2021年絹本
《聶》枯山水系列71.5×38cm 2021年絹本
《閑》枯山水系列71.5×38cm 2021年 絹本
《觀》枯山水系列71.5×38cm 2021年 絹本
王慧曉
1980年生于山東萊陽,2006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xiàn)居北京。職業(yè)藝術家,李可染畫院青年畫院藝術家。2014年作品《空來》獲第三屆全國壁畫大展獎,2008年參加北京機場3號航展樓的壁畫繪制,2009年繪制國慶60周年獻禮作品《盛世長安圖》,2010年應上海世博局邀請創(chuàng)作工筆長卷《世博勝景圖》,2011年應深圳大學邀請創(chuàng)作工筆長卷《鵬城萬里圖》,2012-2014年創(chuàng)作中軸線申遺長卷作品《龍舞京華圖》,參加過建黨百年長卷創(chuàng)作。曾參加過保利學院之星、青島國際藝術雙年展、南京國際藝術大展等重要展覽,作品深受藏家喜愛并收藏。
《空來》紙本礦物色172×174cm 2014年 獲第三屆全國壁畫大展獎
一件藝術作品的生成往往不完全是靠一蹴而就,或心血來潮就完成的,有感而發(fā)只是起因。
紙張是一個很薄的平面,如何讓它變得有厚度,當然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更是在精神思維層面上的,這才是藝術的發(fā)揮和表達。
2014年之前的三到四年間,有時候會思考一個問題,即怎么表現(xiàn)空,而不空?
當人在有了一個問題或是關注的點時,很多相關的知識和能量便會慢慢富集,這全部的東西不見得多么有用,但在意識里會像金字塔一樣慢慢地排序提取,在某一天生活里會給到你某種啟示,比較直接的視覺感悟或是語言對話等,這就成了開啟創(chuàng)作的鑰匙。
《空來》作品其實就表達了一個空的概念,表現(xiàn)有很容易,表現(xiàn)空很難。畫是空,不畫也是空,但意義完全不同,如同人生,不可避免的會走向虛無,但是還是要努力地做好生活里的一切。生命很美,也很有限,即使人就像紙一樣是一個載體,我們還是有穿越這個載體而流傳下來的古代文化、藝術、科學和精神。
房子很空,我們要住,杯子很空,我們要裝水,紙張很空,我們要寫字畫畫,人腦放空,我們要儲備知識,這些的空都為了包含有,這才是空的狀態(tài)和記憶。
作品在構思上選用了佛教的經(jīng)柱和須彌座作為載體,雖然這些物體占據(jù)大部分畫面,但畫面重點表現(xiàn)的卻是中間一幅上部的黑色區(qū)域。單純的黑不足以表現(xiàn)空,在這塊黑色的營造上,開始想著畫一個佛像,但是有形的東西往往就不空了,后來結合夢中出現(xiàn)的一個組字,再加上自己設計的一個組字隱在黑色里(一個字是在空下面加上兩個工,一個字是在來字上面再加兩層并把左右的點分開,一邊一個)。
開啟這個作品的鑰匙是在一次雁蕩山寫生過程中,看到了一個須彌座,從而構思了畫面的布局。為了更加突出主題,在裝裱形式上又借鑒了西方宗教繪畫三條屏的裝裱方式,空上加空,層層的強化主題。在真實的作品面前文字是看不到的,僅僅是拍照光線作用下才呈現(xià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