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群團組織研究狀況進行回顧和反思,能夠為群團組織改革的深入提供智力支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fā)展道路的學理分析提供依據(jù)。國內的群團組織研究經(jīng)歷了聚焦群團地位和定位的研究起始階段、實踐經(jīng)驗與理論闡釋呼喚群團改革創(chuàng)新的穩(wěn)步拓展階段、多視角聚焦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階段;而國外對我國群團組織的研究則經(jīng)歷了將群團組織視為中國政權建設要素到視為中國黨政機構組成部分來分析其功能表現(xiàn)的變化。既有的多視角研究涵蓋了群團的歷史作用、發(fā)展歷程、功能的實現(xiàn)、群團組織自身的改革探索等方面,未來還需要在對群團組織進行分類的基礎上,把群團組織嵌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宏觀進程中,加強對黨的群團工作的歷史邏輯和群團改革戰(zhàn)略邏輯的研究,從跨學科角度對群團改革中的治理結構調整和行為變遷進行整合研究,進而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fā)展道路的理論闡釋。
關鍵詞:群團組織;國家治理;群團改革;理論闡釋
一、問題的提出
群團工作是黨治國理政的一項經(jīng)常性、基礎性工作,群團組織歷來是黨和政府聯(lián)系群眾的橋梁紐帶。2015年2月印發(fā)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等群團組織聯(lián)系的廣大人民群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力量,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基本依靠,“新形勢下,黨的群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改進提高、不能停滯不前”[1]。同年7月,中共中央召開黨的群團工作會議,專門分析研究新形勢下黨的群團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習近平要求群團組織“一定要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chuàng)新、銳意進取、扎實苦干,切實保持和增強黨的群團工作和群團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組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2]。群團組織發(fā)揮作用不僅能夠有效協(xié)助黨和政府改善民生水平,了解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而且是夯實國家治理的社會基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正因如此,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群團工作納入全面增強執(zhí)政本領當中,要求全黨增強群眾工作本領,“推動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等群團組織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發(fā)揮聯(lián)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組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堅定不移跟黨走”[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發(fā)揮群團組織作用納入社會治理制度中“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格局”予以強調。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發(fā)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納入“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部分,通過對群團社會屬性的強調來推動群團組織扎根社會,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群團組織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組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堅定不移跟黨走,是黨全面增強執(zhí)政能力的重要內容,是黨通過群團組織加強社會建設的重要方式,也是群團組織改革的重心所在。因此,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中,對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外對我國群團組織研究狀況進行梳理,清楚群團研究和實踐中已經(jīng)積累的成果,仍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而明晰未來研究的著力點,不僅能夠在回顧和反思基礎上為群團組織改革提出針對性政策建議,而且能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fā)展道路的理論闡釋提供依據(jù)。
二、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內群團組織研究:階段性及其特點
群團組織與“人民團體”“群眾團體”“群眾組織”“政治社會團體”等相關概念長期以來存在著混用情況,因此,在相關文獻梳理中,筆者以上述五個名詞為篇名的文獻為主,同時輔之以具體群團組織文獻展開。以論文為例,在中國知網(wǎng)期刊和博碩士論文庫進行截至2020年年底的全庫檢索,剔除新聞報道和軍事、農林等領域內涵迥異的相同詞語,以上述五個名詞為篇名的文獻共計716篇。其中,以“群團”為名的文獻最多,共534篇,2015年計148篇,達到峰值。最早是1988年張棟的《關于經(jīng)費自籌的淺見——科技群團改革芻議之一》,他所說的科技群團實際上指的是科技領域中群眾組織起來的社會團體,應當實現(xiàn)“組織自決、經(jīng)費自籌、活動自立、學術自由和管理民主化”[4]。以“群眾組織”為名的文獻69篇,最早是1980年程又中譯蘇聯(lián)P·馬特維耶夫的《列寧主義與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員在群眾組織中的工作》一文。以“群眾團體”為名的文獻46篇,最早是1986年馮蘭瑞的《“雙百方針”與科學群眾團體》,但她所說的群眾團體即群眾結社所形成的團體。以“人民團體”為名的文獻65篇,盡管新中國成立后這一概念就得到使用,但對這一概念進行研究的最早見于2000年吳平的《刑法中的“人民團體”概念辨析》,他認為,“人民團體”概念未予定義且使用上一定程度存在混亂現(xiàn)象,可用“社會團體”概念取代[5]。以“政治社會團體”為名的文獻5篇,最早是2006年山東大學林青的博士論文《中國政治團體與政治文明發(fā)展》,他將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界定為介于政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社會組織,因與權力中心最近而成為“強政治性”社會團體,即“政治團體”,“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政治性質;但是從法律形式上說,從最一般意義上講,屬于社會團體;更準確地說,屬于特殊的社會團體,具有‘半官方半民間的色彩”[6]。
聚焦于具體群團組織,特別是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科協(xié)的文獻相對較多,歷時也較長。具體來說,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學術界對群團組織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聚焦群團地位和定位的研究起始階段(1980-1992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轉折,工青婦等各群團組織恢復工作,逐漸步入正常發(fā)展軌道,學術界對群團組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介紹國外群團組織實踐。如顧聿工以工會和共青團為例,簡要介紹了蘇聯(lián)的社會群眾組織[7];徐運樸介紹了蘇聯(lián)工會、共青團、婦女委員會在維護城市社會治安中的作用[8];高敬增將匈牙利的社會團體和群眾組織分為政治性的和非政治性的兩大類予以介紹,并分析了這些團體和組織發(fā)展快且活躍的原因[9]。
二是強調群團組織在改革開放中的重要性,提出應在明確群團組織定位基礎上理順關系,發(fā)揮群團組織聯(lián)系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作用。如李景鵬將群團組織作為政治管理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與政府和政黨相比較,群團組織是準政治管理主體[10];林云高強調要從理論上弄清工會群眾性的含義,他認為工會的群眾性是工會的本質屬性,因此,工會應當代表和維護職工群眾的具體利益,應當群眾化、民主化,在黨的領導下獨立自主開展工作[11];李長玲結合大慶實踐,認為要提高對群團組織重要性的認識,充分發(fā)揮群團立足基層的優(yōu)勢,加強黨對群團的領導,使民主渠道更加暢通[12]。但需要注意的是,有研究者把群團組織等同于當時開始蓬勃發(fā)展的學會、協(xié)會等群眾組織,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社會組織,如鐘鈞聲將社會科學領域出現(xiàn)的群眾組織等同于群團,認為這些學術性群眾組織應承擔智力服務功能[13];胡生貴將科技群團與學會等同,將其組織制度的經(jīng)驗總結為加強黨對科技群團組織的領導,即“民辦公助黨領導”[14]。
三是梳理群團組織既有貢獻和經(jīng)驗。如鄔夢兆結合廣州15年實踐經(jīng)驗總結了對群團組織指導但不插手、參與但不干預、關心但不包攬、幫助但不代替等加強和改善黨對群團組織的原則與方法[15];黃九思將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定義為黨所領導的“按一定目的、任務和形式編制起來的非國家政權性質的團體”,應以管理自治、活動自主和經(jīng)費自理三個方面的群眾化來克服行政化傾向[16]。
在這一階段,“群團組織”這一概念并不清晰,盡管鄔夢兆、黃九思等實務界人士對群團組織界定相對清晰,但大量研究將群團組織與“群眾組織”“社會團體”相等同。這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逐步恢復正常政治-社會秩序和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起步期開始經(jīng)濟體制和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改革的探索,市場和社會領域尚未從政治國家中界分開來的現(xiàn)實。一方面,工青婦等傳統(tǒng)群團組織開始恢復工作。1989年12月,《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善黨對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工作領導的通知》指出,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是黨領導的工人階級、先進青年、各族各界婦女的群眾組織,是黨聯(lián)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這一時期,中國計劃生育協(xié)會、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宋慶齡基金會、思政研究會、黃埔軍校同學會等群團組織相繼成立,豐富了黨和政府在更多領域與人民群眾的紐帶聯(lián)系。但群團組織在恢復工作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不良風氣,因此,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要求工青婦等群眾團體改革組織制度,“轉變活動方式,積極參與社會協(xié)商對話、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把工作重點放在基層,克服‘官氣和行政化傾向,贏得群眾特別是基層群眾的信任”[17]。另一方面,社會領域自組織開始活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隨著政治-社會秩序的正?;?,教育領域各學科紛紛得以恢復和快速發(fā)展,各種學會、協(xié)會也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盡管當時的實務界和學術界有了社會自組織應當繁榮發(fā)展的意識,但社會自組織的稱謂尚未在社會上形成共識,因此,在當時的研究中,“群眾組織”“社會團體”和“群團組織”等概念存在著混用的現(xiàn)象,既反映了當時全國人民推動社會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高漲熱情和迫切愿望,也反映了當時國家與社會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連接紐帶和橋梁多元化肇始亟待規(guī)范化的制度需求。
2.實踐經(jīng)驗與理論闡釋呼喚群團改革創(chuàng)新的穩(wěn)步拓展階段(1993-2014年)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改革開放進入快車道。與此基本同步,1993年4月,國務院第二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國家公務員制度自此確立,政府與市場的職能分化速度加快。1995年9月,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此后,“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組織”等概念進入我國,社會組織及其相關立法的發(fā)展步伐加快。群團組織則經(jīng)歷了1993年黨政機構改革和2000年群眾團體機關機構改革,在人財物等各方面進一步得到保障,群團組織的研究也開始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態(tài)勢,研究方法也開始多樣化,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
一是對群團在經(jīng)濟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和實踐進行總結分析。如鄭志儉、袁子茹總結了大慶地區(qū)防洪管理處發(fā)揮群團組織工作陣地和活動集中的優(yōu)勢作用,不斷提高民主管理水平的經(jīng)驗[18];張傳鶴、劉瓊等提出了群團組織應在經(jīng)濟建設中發(fā)揮權益維護者、利益協(xié)調者作用[19]。孫凌提出了完善婦聯(lián)組織網(wǎng)絡和婦女工作社區(qū)化運作的機制[20],羅貴榕認為工青婦等群團應當領航社會建設[21]。學術界還對京、浙、滬等地2008年開始的樞紐型組織建設探索進行了分析,如鄭長忠、彭善民、夏江旗與包蕾萍、李璐、岳經(jīng)綸與陳泳欣、劉海春等對不同地方群團作為樞紐型組織在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中發(fā)揮作用的情況進行了個案研究和評價,并提出群團組織在把握好與政府的邊界的基礎上,作為樞紐型組織要更好地推動和保障社會發(fā)展,夯實社會自治基礎,構建和諧公平社會[22]。朱慶躍則從改革開放以來黨著力培育權力運行外部監(jiān)督群以改善政治生態(tài)的角度認為,黨與群眾團體關系經(jīng)歷了1978年-1992年由政黨主宰性向政黨主導型邁進,1992年-2002年政黨主導型關系由行政型向法規(guī)型轉向,2002年黨的十六大以來明確法規(guī)型政黨—社會關系的發(fā)展方向[23]。但在他的論述中,群團不僅包括工青婦等組織,還包括群眾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在內,等同于群眾組織或廣義上社會領域的所有組織。
二是對群團的功能發(fā)揮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而深入的研究,并呼吁群團組織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有的學者結合具體群團的實踐進行深入分析,如徐家良通過全國婦聯(lián)參與階段性就業(yè)政策和《婚姻法》制定與修改這兩個案例,考察了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婦聯(lián)作為具有表達和綜合婦女權益功能的利益團體在中國政治過程中的作用[24];韓福國對工商聯(lián)作為制度博弈的載體承擔國家和社會的雙重代理功能的情況和義烏工會進行社會化維權過程中面臨的困難以及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困難的創(chuàng)新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25];呂福春以中國共青團的職能變遷過程深入分析了中國共青團作用發(fā)揮的實際情況、面臨的困境和可能的發(fā)展前景[26]。還有的學者對群團存在的問題進行總體性分析,認為群團組織官辦色彩濃厚,幾乎成了黨政機構的一部分,固守單位體制,維護和代表組織所屬群眾的具體利益方面不盡如人意[27],工作理念陳舊,工作方式簡單,導致群團組織邊緣化、“空轉”化,覆蓋面和凝聚力下降,必須進行工作轉型,去除行政化,將政治屬性和社會屬性有機統(tǒng)一起來,處理好群團與黨和政府的關系,更好地代表和服務所聯(lián)系群眾[28]。
三是對黨建帶群建的途徑進行研究。有實務界人士著重于對地方性實踐創(chuàng)新進行總結,如盛玉軍對青島四方區(qū)通過抓社區(qū)黨建帶動社區(qū)群團工作,實現(xiàn)對相關群體覆蓋的實踐經(jīng)驗進行了描述[29];楊玉華、王楠對成都錦江區(qū)委建立“大群團”整體聯(lián)動機制使群團組織深入一線維護群眾利益、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的實踐進行了分析[30];趙宏鐘對左權縣黨委領導下“群團一體化”的創(chuàng)新實踐進行了總結,認為從組織形式、陣地建設、工作機制、活動開展等方面整合所有群團組織的力量統(tǒng)籌安排,在組織建設、凝聚人心、促進發(fā)展、維護穩(wěn)定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夯實了黨的群眾基礎[31]。李忠吉從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角度認為應加強群團組織建設來促進群團組織功能的發(fā)揮[32],曹建萍與段會平、劉芳等均提出了黨居中領導、協(xié)調,以黨建帶群建的黨群共建的思路[33]。
四是對群團在歷史上的作用進行分析。如謝撼瀾認為,黨的五大在突出黨建重要性的同時也突出了黨的群團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明確了黨與工會和青年團的關系,并強調要更加重視婦女群眾的工作[34]。李明、戴莉萍和王超發(fā)現(xiàn),在中央蘇區(qū)時期,黨高度重視并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群團工作,蘇區(qū)的群團建設形成了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以群團組織為骨干,以其他群團中的相關部門為輔助的建設網(wǎng)絡,使群眾能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的周圍,甚至可以直接決定蘇維埃政權的存亡,為中央蘇區(qū)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35]。張鴻石認為,抗日根據(jù)地的各種群團組織除配合黨完成各項政治軍事任務外,還在農村社會發(fā)揮著組織和協(xié)調作用,大大提高了鄉(xiāng)村社會的組織化程度,還發(fā)揮著教育和引導農民、聯(lián)系鄉(xiāng)村社會與根據(jù)地黨和政府的橋梁紐帶作用,極大地加強了中共政權與根據(jù)地鄉(xiāng)村社會的緊密結合程度[36]。耿化敏以婦聯(lián)組織為例,分析了“文革”時期群團組織陷入被取消的危機的原因在于,由中國革命賦予的政治屬性壓倒了由組織成員所體現(xiàn)的自然屬性和由組織性質所規(guī)定的社會屬性,難以有組織地表達群眾利益、發(fā)揮黨聯(lián)系群眾的組織通道作用[37]。這些成果豐富了我國群團組織發(fā)展史的研究。
五是對群團組織的定位和功能發(fā)揮進行理論化闡釋。如李景鵬將各種社會政治團體視為國家權力中政府之外的制約權力之一[38],但他并未展開論述。王浦劬的《政治學基礎》將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界定為政治社會團體并將之納入政治主體分析框架當中[39]。林尚立認為,黨與群團之間形成了富有活力的軸心-外圍結構,并經(jīng)歷了新中國成立前從軸心到外圍的向心性整合、新中國成立后從外圍到軸心的同構性整合,改革開放以來應當借助社會化組織網(wǎng)絡建立軸心與外圍交互作用的認同性整合以實現(xiàn)服務于社會的根本目的[40]。褚松燕認為,從歷時性角度看,群團功能的發(fā)揮經(jīng)歷了從革命邏輯向建設邏輯的轉變;從共時性看,群團行政性、服務性、代表性和倡導性四大功能普遍較弱,陷入了“體制嵌入性功能失衡”,未能立足社會屬性凝聚社會認同為其政治屬性功能的發(fā)揮提供基礎支撐,應進行全面改革,從制度環(huán)境、組織結構-功能導向兩大方面推動群團組織增強社會屬性相關功能,鋪設國家與社會之間的中間層[41]。
在這一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使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社會自組織水平也隨之提高,從社會保障到社會組織管理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設速度也隨之加快,形成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與加強社會治理齊頭并進的制度網(wǎng)絡。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和基金會三種形式的社會組織從數(shù)量到覆蓋領域都快速發(fā)展,開始為人民群眾提供差異化、多樣化、可選擇的專業(yè)化服務,也日益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和國家治理的重要參與者,在一定意義上,社會組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民主協(xié)商等方面的制度安排逐漸形成了向黨和政府傳遞利益需求和訴求的通道,拓寬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密切聯(lián)系、溝通的途徑,但對群團來說,社會組織在客觀上不僅形成了與群團組織面向相同人群提供服務的競爭關系,也形成了面向黨和政府進行利益表達和利益整合的競爭關系。因此,實務界和學術界開始意識到社會組織和群團組織的差異性,并逐步推動社會組織與黨和政府的脫鉤,以實現(xiàn)政社分開。同時,黨和政府對群團組織的兩次改革的目的也是力圖使群團組織更好地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層,以發(fā)揮聯(lián)系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進而做好政治吸納和政治整合,服務于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42],各群團組織也意識到了自身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zhàn),實踐中黨建帶群建、樞紐型組織建設的探索,都是黨和政府與群團組織共同努力以提升群團組織政治屬性和社會屬性相互促進的結果,各群團組織也開始因地制宜探索多樣化的方式來進行功能轉型并整合本領域的社會組織。因此,這一階段的研究呼應了現(xiàn)實,一方面,呈現(xiàn)出向歷史深入和向現(xiàn)實實踐尋求問題解決路徑的特點;另一方面,從群團組織的實踐探索中嘗試對群團組織發(fā)展、政治整合、國家與社會關系乃至中國政治發(fā)展路徑進行理論闡釋,開始成為中國學術界的學術自覺。
3.多視角聚焦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階段(2015年以來)
在這一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系基本完善,政社分開成為重點,社會領域的組織化和活力進一步加強,國家、市場和社會在發(fā)揮各自功能基礎上協(xié)同發(fā)力朝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而努力的基礎已經(jīng)形成,改革也進入攻堅期。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43]。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群團工作也必須服從服務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因此,群團改革提上日程并加大力度推進。2015年2月,《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發(fā)布;7月,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分析研究新形勢下黨的群團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推動《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的落實。習近平要求“必須把群團組織建設得更加充滿活力、更加堅強有力,使之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力量”[44]。此后,群團組織及其改革研究受到學術界關注,相關研究數(shù)量一度在2015年爆發(fā)式地增長到161篇。到目前為止,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深入解讀習近平關于群團工作和群團組織改革的重要論述。如葛道順認為,習近平關于群團組織治理和發(fā)展的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組織和政體制度“硬核”做出的符合科學性和時代性的新的闡釋,相關中國特色的群團發(fā)展道路的論述進一步完善了馬克思主義群團組織治理和社會發(fā)展觀[45]??禃詮妼α暯降娜簣F觀進行了梳理,認為這些論述系統(tǒng)總結、精辟分析了黨的群團工作的歷史經(jīng)驗、主要特點、現(xiàn)實邏輯和內在規(guī)律,是指導群團工作的思想遵循、行動指南和前行航向[46]。劉光磊、李偉分析了習近平關于群團工作重要論述的理論淵源、邏輯體系和理論特質,認為習近平一系列重要論述以馬克思主義群團學說以及中國共產黨群團工作思想為理論基礎,為新時代發(fā)展黨的群團事業(yè)提供了指導思想[47]。王喜成從如何認識群團組織、為什么提出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如何看待群團組織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四個方面對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進行了分析[48]。
二是對群團制度和群團改革進行理論分析。如王向民認為《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是新形勢下群團工作的綱領性文件,一方面將群團重新定位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一部分而重塑了群團,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國家社會組織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制度定型[49]。陳佳俊、史龍鱗對新中國群團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進行了分析,認為國家在群團組織形成過程中采取了“革命運動式”的建設邏輯、“不信任”的發(fā)展邏輯、“改造吸納”的聯(lián)合邏輯、“黨委領導”的領導邏輯與“行政化”的管理邏輯,以實現(xiàn)資源汲取、政權建設和社會控制的目的,形成了動員與管控社會的兩種工作取向,而國家與民眾利益、革命化與制度化兩對矛盾構成了群團組織發(fā)展的主要困境,也構成群團組織未來轉型的背景[50]。李威利認為,現(xiàn)代國家建設對國家治理提出了國家與社會一體化的整體性要求,群團需要分別與群眾、社會組織、群團、政黨構建起服務型、樞紐型、整體型和延伸型關系,形成整體性群團工作格局,承擔起群眾工作、組織工作、社會工作和政治工作四大功能[51]。胡獻忠以共青團為例,認為群團改革遵從挑戰(zhàn)-回應邏輯,從動力機制、空間再造、“在場”規(guī)劃和“互聯(lián)網(wǎng)+”等方面論述了共青團適應性改革攻堅的著力點[52]。
三是以群團改革為背景對地方群團組織和具體群團組織改革實踐進行案例研究。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青婦三大基礎群團和上海、重慶兩個地域性試點的探索上。如陳曉運以D省共青團構建樞紐型組織為例,分析了群團組織在與社會組織的競爭與合作中形成“競合式鑲嵌”來發(fā)揮國家整合社會的功能,認為群團組織充當了國家和社會關系中的積極主體和統(tǒng)合主義實際運轉的中間因素[53]。鄭長忠以共青團為例,分析了群團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以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為依據(jù)的重要性,提出了群團從價值、制度與組織等三個維度進行重塑應當解決的問題[54]。王曉杰、陳曉運以廣州“智慧團建”為個案,分析了群團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構建智能組織的具體做法,認為智能化促進了組織再造與貼近團員青年服務的機制創(chuàng)新,在社會治理中強化了群團的主業(yè)意識,強化了青年的政治認同,間接提升了城市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施政效能[55]。涂凱、周亮分析了重慶共青團改革試點中探索“聯(lián)系青年+服務青年+引導青年+群眾評價”四位一體密切聯(lián)系青年群眾長效工作機制的內在邏輯,并提出了進一步優(yōu)化的建議[56]。陳偉杰結合婦聯(lián)的改革提出應重視組織“目標—結構—機制”議題,形成群團組織的體系化,由此克服組織網(wǎng)絡鄰近性和替代性的雙重挑戰(zhàn),在加強政治整合的同時注重網(wǎng)絡數(shù)量與網(wǎng)絡質量,扮演好填充執(zhí)政黨和所服務群眾之間的結構洞角色[57]。龔燕等以重慶市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群團組織服務群眾能力,認為群團組織應提升供給側作用、共聯(lián)服務能力、信息服務能力、動員能力、職能定位、統(tǒng)領能力六個方面的能力[58]。呂雪峰、徐永祥以上海市工商聯(lián)為例,認為群團組織在落實深化改革實踐中,已初步展現(xiàn)出以政社并重、高低互促、競合有序為主要特征的新型群團工作模式,新時代群團工作的發(fā)展趨勢是以黨政系統(tǒng)建設引領社會系統(tǒng)建設、以社會系統(tǒng)建設引領市場系統(tǒng)建設,進而推進對社會市場資源的政治化引領和制度化落實,從而為形成覆蓋政社企三個領域的“兩翼一體”型大群團架構奠定基礎[59]。
四是對群團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情況進行研究。有學者從一般意義上提出群團組織應主動參與社會治理,如彭恒軍提出群團組織應加強社會治理主體建設,承擔起整合社會的重要職責和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的重大使命[60]。向玉蘭認為群團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一部分,應提升社會治理的監(jiān)控能力和管理能力來促進國家治理能力全面提升[61]。還有學者以某地或某個群團組織為例,總結群團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經(jīng)驗和參與路徑,如楊國先將四川省以大群團工作格局協(xié)同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做法總結為以門店式服務平臺進行樞紐型協(xié)同,推進工作社會化發(fā)展[62]。姚仰生認為工會可通過明確定位、增強組織代表性及建立干部考核激勵制度等手段進一步發(fā)揮在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中的作用[63]。田蓉、仇曉源以南京市棲霞區(qū)婦聯(lián)為例,梳理了群團發(fā)展自身組織網(wǎng)絡、依托社會組織和促進志愿服務三重參與社會治理的路徑[64]。李乾坤回顧歷史總結了婦聯(lián)參與社會治理的基本經(jīng)驗,即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以婦女群眾為中心、經(jīng)常性工作與專題性活動相結合、不斷提升社會協(xié)作水平等[65]。
在這一階段,群團和社會組織的區(qū)別進一步厘清,實務界和學術界對群團組織的范圍也達成了共識。首先,群團是“群眾團體”的簡稱,在國家層面,群團數(shù)量明確為23家,其依據(jù)主要有二:一是200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21個群眾團體機關機構改革意見〉的通知》明確列出了21家群團。二是《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三條規(guī)定“下列團體不屬于本條例規(guī)定登記的范圍:(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人民團體;(二)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核定,并經(jīng)國務院批準免于登記的團體”。全國青聯(lián)因以中國共青團為核心力量,其秘書處歸置于團中央機關當中,因此,從機構編制角度看,群眾團體機關的機構編制由中央機構編制部門核定的是22家,而群團數(shù)量則是23家?!吨泄仓醒腙P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明確將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等人民團體納入群團組織范疇,而人民團體的范圍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也經(jīng)歷了變化[66],目前已穩(wěn)定在作為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界別的八大人民團體,在協(xié)商民主、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的產生方面,工青婦等八大人民團體的重要性顯然更為突出。我國法律和中央下發(fā)文件中所指的人民團體一般與此一致,但一些并非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界別的群團在章程中仍然將自身界定為“人民團體”,如中國法學會在其章程第一條表述為“中國法學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團體,是法學界、法律界的全國性群眾團體、學術團體和政法戰(zhàn)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社會組織作為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依法成立的非營利組織,盡管可以參與到政治過程當中,但并不具有群團組織所有的政治屬性,而是在服務群眾方面與群團組織存在著競爭-合作關系。一方面,社會組織隨著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健全得到快速大發(fā)展,到2020年年底,在民政部登記的社會組織已經(jīng)達到89.3萬個[67];社會組織的三大條例近年來得到修訂,2016年《慈善法》的通過為公益慈善領域社會組織的發(fā)展提供了依據(jù),2020年《民法典》的頒布使社會組織在法律層面的存在有了更為明確的法律依據(jù),《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條例》再次列入國務院2020年立法計劃,這些立法舉措都說明,社會組織已經(jīng)成為繼市場主體之后為社會公眾提供各種差異化服務的重要選項,亟須在法律層面進行從登記到監(jiān)管、培育、保障等在內的全過程統(tǒng)一立法約束。另一方面,國家通過一系列政策工具在加快推動政社分開的同時構建國家與社會組織合作的協(xié)同治理關系,如采取限期實現(xiàn)行業(yè)協(xié)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通過購買服務、轉移部分政府職能等政策工具支持和發(fā)展志愿服務組織,重點培育和優(yōu)先發(fā)展行業(yè)協(xié)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xiāng)社區(qū)服務類社會組織,社會組織在稅收、志愿服務、政府購買服務等相關領域的保障也日益健全。2015年2月,中共中央印發(fā)的《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建設的意見》中提出“逐步探索社會組織協(xié)商”,自此,社會組織協(xié)商成為與政黨協(xié)商、人大協(xié)商、政府協(xié)商、政協(xié)協(xié)商、人民團體協(xié)商、基層協(xié)商相并列的推進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但這并不意味著社會組織具有政治性,而是意味著賦予社會組織參與公共事務的制度化通道,由此在群團這一傳統(tǒng)的國家-社會連接通道之外拓展了更為多樣化的群眾路線形式和更為細分的社會橫向連接網(wǎng)絡選擇,在一定意義上對群團組織作為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橋梁紐帶的政治性形成了補充,但也在一些特定的具體情境和事務中與群團組織代表所聯(lián)系的群眾的利益進行表達形成了競爭,尤其在“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xié)商、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過程中,如何與同是社會治理組織化主體的社會組織錯位發(fā)展、互補合作,對群團組織更是一個挑戰(zhàn)。各地已經(jīng)探索多年的樞紐型社會組織建設和黨建帶群建為群團組織提供了組織化平臺保障,但群團組織能否據(jù)此不僅在服務提供方面,更在利益表達和思想引領方面真正成為所在領域具有強大調度、協(xié)調、整合能力的樞紐,也在檢驗群團組織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的增強程度。正因如此,這一時期的研究一方面積極呼應黨中央治國理政戰(zhàn)略布局中群團改革的政策意圖,呈現(xiàn)出理論追趕現(xiàn)實的特點;另一方面,更多的研究是從群團改革實踐的具體探索中去梳理、深描群團組織響應中央群團改革的實際行動和參與社會治理的具體做法,為提煉群團組織功能的落實、優(yōu)化機制提供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交流土壤,也為群團改革理論和中國特色群團發(fā)展道路提供更為充分的論據(jù),為中國特色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理論的形成和豐富積累經(jīng)驗性支持。
三、國外對中國群團組織的研究:從政權建設要素轉向功能分析
國外對中國群團組織的研究并不多見,在新中國成立后,國外特別是英語世界的學者往往把中國群團組織置于中國的政治架構當中來進行觀察分析,但經(jīng)歷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將群團組織視為中國政權建設要素,到改革開放以來將群團組織視為中國黨政機構組成部分來研究其功能的變化。因此,梳理改革開放以來國外學者對中國群團組織的研究,不能忽略改革開放前國外學者對中國群團組織的認知。
1.改革開放之前的群團組織研究:政權建設的要素
國外對中國群團組織的研究最早見于1951年鮑大可(A.Doak Barnett)將群團組織與黨、政府和軍隊并列為中國政權四大支柱的研究,他分析了中國群團的組織結構、功能和影響,認為群團組織盡管具有政治性,但并不是“國家權力組織”,而是構成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組織矩陣中的基礎部分,連接著科層制國家機構和廣大群眾,是理解中國共產黨政權運作必須研究的要素[68]。1954年,趙國鈞將中國群團組織的政治屬性、組織結構與功能等進行了分析,在他看來,中國共產黨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通過各種群團組織將基層群眾有效地組織起來[69]。但此后,因國際關系的影響,國外特別是英語世界學者對中國群團組織的研究陷入沉寂,文獻量極少。20世紀70年代初,中美相互隔絕局面打破后,才出現(xiàn)了一些資料性的文獻,如吉納維芙·迪恩和曼弗雷德·馬希奧蒂(Genevieve Dean and Manfredo Macioti)在研究中國的科技制度時,將科協(xié)和科技社團作為科技信息交流的載體做了簡單介紹[70]。應當說,鮑大可和趙國鈞敏銳地抓住了群團組織對中國政權建設的基礎性作用,但這一研究脈絡此后長期中斷,直到20世紀80年代之后才又開始逐漸增多。
2.改革開放以來的群團組織研究:功能發(fā)揮的實證描述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群團組織再次受到國外學者的關注。但相關研究并未沿著鮑大可和趙國鈞的研究視角進行,而是集中于國家與社會關系格局中群團組織的功能及其發(fā)揮情況,且大量文獻主要集中在工會和婦聯(lián)組織的功能發(fā)揮上,實證研究居多。比如,改革開放之初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主黨派與群團組織類似,而工會婦聯(lián)等“群團組織就是在中國政治中協(xié)助共產黨向成員宣傳政策,掌控、發(fā)動其成員完成特定任務的組織”[71]。英國學者郝秋迪(Jude Howell)認為群團組織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扮演著雙重角色——把黨的政策、關注點和觀點向下傳導給所聯(lián)系的群眾,同時把所聯(lián)系群眾的利益和需求向上傳遞給黨[72],婦女權益和勞動領域新出現(xiàn)的社會組織對全國婦聯(lián)和全國總工會的功能形成了挑戰(zhàn),全國婦聯(lián)努力參與和影響婦女權益維護相關立法,而工會組織通過發(fā)揮樞紐型組織作用向勞動領域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從而對這些社會組織形成了福利型吸納(welfarist incorporation)[73]。菱田雅晴等人基于對1811家企業(yè)工會主席的訪談,認為中國政府和工人之間因工會的連接而形成“共生”關系,因此,工會成為社會秩序的維護者,但就業(yè)優(yōu)先的導向使工人相較于資本而處于次要地位,這使中國工會的自治程度偏低,難以有效維護工人權益[74]。提姆·普林格勒(Tim Pringle)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會在集體談判、勞動權益和工會選舉這三個方面的活動情況,認為盡管全國總工會積極參與到勞動法的修改中以改善職工待遇,但工會在企業(yè)特別是民營企業(yè)中未能節(jié)制雇主權力,因權益未能得到保護而造成的工人群體性事件帶來的壓力推動了全國總工會的改革[75]。其他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在分析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時,大都把群團組織作為黨和政府機構的一部分來分析,如托尼·賽奇(Tony Saich)認為工會婦聯(lián)等群團組織壟斷了對工人和婦女利益的代表,并不能將群團組織作為和其他社會組織一樣獨立于黨和政府的社會主體來對待[76];莫莉(M. Giovanna Merli)、錢振超和史密斯(Herbert L. Smith)在研究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執(zhí)行時把中國村里從事計生工作的人和鄉(xiāng)鎮(zhèn)及以上層級政府計生干部統(tǒng)稱為計生干部進行科層制研究[77],忽略了在村里從事計生工作的人往往就是村計生協(xié)的負責人。
可見,國外對我國群團組織的研究大致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西方學者從政權建設角度看待我國的群團組織,將其界定為政權形成和建設的基礎性要素,以及理解中國政治的鑰匙。第二個階段則是從改革開放之后,西方學者將我國的群團組織大多視為黨政機構的一部分,聚焦于其具體功能及其實現(xiàn)的路徑和策略,而未能延續(xù)此前的政權建設視角。在這一階段,國外學者不再使用政權建設的宏觀視角,而是更多地在中觀或微觀層面對中國的群團組織及其行為進行觀察、深描,但受制于西方學術界價值觀和社會科學研究范式對中國政治的“威權主義”“全能主義”等西方歷史本位的現(xiàn)象學解讀[78],既有的文獻未能形成政權建設和組織功能發(fā)揮之間研究邏輯的銜接,進而也僅停留在現(xiàn)象描述上。
四、群團組織研究展望
群團組織未來的研究需要在既有成果基礎上,集中在對群團組織進行分類的基礎上對群團在中國政治架構中的地位、功能進行錨定,結合國家現(xiàn)代化戰(zhàn)略來厘清群團改革戰(zhàn)略目標,塑造群團“強三性”的機制。具體來說,群團組織未來的研究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是對群團組織進行分類研究。23家群團組織固然有政治屬性和社會屬性兼具的共同點,在群團組織架構和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也有可以相互借鑒的共通點,但對23家群團組織的共性特征還需要結合群團發(fā)展史進行總體性研究,進而探究群團組織改革發(fā)展的一般性規(guī)律。但需要注意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表明,隨著市場、社會和國家職能的分野,不同類別甚至不同群團組織政治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結合方式、具體工作的側重點、功能發(fā)揮的方式、“強三性”改革實現(xiàn)的具體機制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性恰能夠和各群團組織的共同性一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fā)展道路的理論闡釋提供支持。因此,對群團組織進行分類研究,更有助于在群團差異性發(fā)展以占據(jù)國家與社會之間不同領域的整合中樞的基礎上更好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fā)展道路多元統(tǒng)一的特點呈現(xiàn)出來。筆者曾根據(jù)群團組織與黨和國家政權的淵源與面向服務對象的功能定位,將群團組織分為政策性群團和狹義的政治性群團兩大類,其中,政治性群團與黨和國家政權建設密切相關,如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八大人民團體,工青婦組織革命年代就在黨的領導下開展群眾工作,被界定為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文聯(lián)、作協(xié)、記協(xié)等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黃埔軍校同學會、歐美同學會、中華職教社等則在統(tǒng)戰(zhàn)領域發(fā)揮作用。而政策性群團都是新中國成立后成立的,如貿促會、殘疾人聯(lián)合會、外交學會和計劃生育協(xié)會等,在我國經(jīng)濟社會特定領域秉承黨和政府意圖,依法依規(guī)在某領域具體政策執(zhí)行中發(fā)揮重要作用[79]。還有學者根據(jù)對群團組織合作網(wǎng)絡結構的分析,按照與其他節(jié)點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將群團組織分為兩類,一類是基本群團組織,即工會、婦聯(lián)和共青團,第二類是除工青婦之外的群團組織,統(tǒng)稱為其他群團組織[80]。但對群團組織的類型學劃分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可以根據(jù)其他標準進行劃分。例如,按照群團對政權的重要程度和人群特點,可以將群團組織分為基礎性群團、行業(yè)性(專業(yè)性)群團和身份性群團等,多角度的類型研究將有助于群團組織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有助于群團研究理論水平的提升。
二是對群團改革中群團治理結構調整和行為變遷進行整合研究。特別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戰(zhàn)略部署下群團改革目標導向的群團組織發(fā)展邏輯進行提煉。這至少包括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對既有群團改革中治理結構調整對群團行為和功能的影響進行研究,特別是發(fā)現(xiàn)和深入研究群團組織的行為變遷軌跡,進而分析和總結群團改革的過程及其效果,形成對群團組織這一中國特色公共組織發(fā)展路徑和能力建設的提煉。另一個層次是從政治學、公共管理學、社會學和傳播學等跨學科角度,分類深入研究當前群團組織通過參與社會治理來增強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的機制探索和創(chuàng)新情況,分析其中的經(jīng)驗和問題,對照群團改革目標,發(fā)現(xiàn)和總結可行有效的群團組織助推社會治理的機制邏輯,在此基礎上,將群團組織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主體性要素嵌入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進程中,探索國家治理體系中多主體發(fā)揮作用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優(yōu)化協(xié)同高效的支撐性對策,進而豐富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主體關系研究和國家與社會之間中間層研究。
三是將群團組織研究嵌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宏觀進程中去進行理論分析。一方面,需要加強對黨的群團工作的歷史邏輯和戰(zhàn)略邏輯的研究,包括對黨領導和建設群團發(fā)展的歷史脈絡,以及領導和推動群團“去四化”“強三性”戰(zhàn)略布局的邏輯和機制研究;另一方面,需要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fā)展道路特征——群團自覺接受黨的領導、團結服務所聯(lián)系群眾、依法依章程開展工作相統(tǒng)一——進行深描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已經(jīng)凸顯的制度優(yōu)勢,提煉出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fā)展道路的理論要素,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解讀。
參考文獻:
[1][2][4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07,306,307.
[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5.
[4]張棟.關于經(jīng)費自籌的淺見——科技群團改革芻議之一[J].學會,1988(6):28-30.
[5]吳平.刑法中的“人民團體”概念辨析[J].法律科學,2000(1):125-128.
[6]林青.中國政治團體與政治文明發(fā)展[D].濟南:山東大學,2006:3-11.
[7]顧聿工.蘇聯(lián)的社會群眾組織[J].蘇聯(lián)問題參考資料,1985(3):59-61.
[8]徐運樸.蘇聯(lián)群眾組織在城市社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城市問題,1987(6):50-53
[9]高敬增.匈牙利社會團體和群眾組織異常活躍[J].今日蘇聯(lián)東歐,1987(6):32-34.
[10]李景鵬.政治管理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1]林云高.工會的群眾性與改革中的工會工作[J].中國工運學院學報,1987(3):31-33.
[12]李長玲.充分發(fā)揮群團組織作用,保證黨同人民群眾聯(lián)系的渠道暢通[J].大慶社會科學,1991(1):1-3.
[13]鐘鈞聲.社會科學與社會科學群團功能淺析[J].探索,1989(1):68-70.
[14]胡生貴.改革與社團組織建設[J].學會,1992(3):9-10.
[15]鄔夢兆.改革開放與群團工作[M].北京:紅旗出版社,1992.
[16]黃九思.群團組織群眾化初探[J].領導科學,1993(2):29-30.
[17]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的建設,1987(Z1):3-23.
[18]鄭志儉,袁子茹.發(fā)揮群團組織作用,不斷提高民主管理水平[J].水利天地,1999(S1):25-27.
[19]張傳鶴.勞動力市場性別歧視的原因及對策探討[J].理論學刊,2005(12):58-61.
[20]孫凌.婦女推動社區(qū)建設與自身發(fā)展[J].重慶行政,2000(6):59-60
[21]羅貴榕.論群團組織的角色轉型[J].法制與社會,2006(18):194-195.
[22]鄭長忠.從打破體制性區(qū)隔到構建樞紐型組織[J].中國青年研究,2011(10):37-43.
[23]朱慶躍.改革新時期以來黨對權力運行外部監(jiān)督群的培育路徑探索——以黨與群眾團體關系的調構為例[J].理論研究,2014(2):67-71.
[24]徐家良.制度、影響力和博弈——全國婦聯(lián)與公共政策制定[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
[25]韓福國.民營經(jīng)濟制度變遷中的工商聯(lián):組織的雙重代理[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6.韓福國,駱小俊,林榮日,等.新型產業(yè)工人與中國工會——“義烏社會化維權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6]呂福春.中國復合型社團研究——以中國共青團的職能變遷為個案[M].天津:天津出版社,2007.
[27]李強.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J].前線,2014(1):14-16.
[28]許曉軍,吳清軍.對中國工會性質特征與核心職能的學術辨析[J].人文雜志,2011(5):165-172.
[29]盛玉軍.關于加強社區(qū)黨建帶動群團工作的新探討[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2(5):68-69.
[30]楊玉華,王楠.充分發(fā)揮“大群團”優(yōu)勢合力助推“四區(qū)”建設——關于錦江區(qū)創(chuàng)新群團工作體制的調查與思考[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8(3):59-62.
[31]趙宏鐘.從左權一體化建設看如何提升群團工作水平[J].前進,2013(1):52-54.
[32]李忠吉.發(fā)揮群團組織作用與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J].學術探索,2006(1):27-29.
[33]曹建萍,段會平.新時期城市社區(qū)黨組織與社區(qū)各類組織協(xié)調問題的思考[J].世紀橋,2010(3):15-16.
[34]謝撼瀾.中共五大在黨的建設上的成就[J].黨的文獻,2007(5):42-46.
[35]李明,戴莉萍.蘇區(qū)時期我黨群團建設的歷史經(jīng)驗及其啟示[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9(3):84-86.
[36]張鴻石.抗日根據(jù)地各種群團組織的社會功能[J].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3):22-23.
[37]耿化敏.“文革”時期婦聯(lián)組織危機與成因初探[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7(5):43-50.
[38]李景鵬.權力政治學[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52.
[39]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0]林尚立.軸心與外圍:共產黨的組織網(wǎng)絡與中國社會整合[J].復旦政治學評論,2008(00):340-358.
[41][42][79]褚松燕.在國家和社會之間——中國政治社會團體功能研究[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4:139,16-17.
[4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45]葛道順.關于群團組織治理和發(fā)展的思考[J].社會發(fā)展研究,2016(4):197-242.
[46]康曉強.論習近平的群團觀[J].社會主義研究,2017(1):20-26.
[47]劉光磊,李偉.習近平關于群團工作重要論述:淵源·體系·特質[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20(1):52-56.
[48]王喜成.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若干思考[J].河南社會科學,2015(12):40-44.
[49]王向民.重塑群團:國家社會組織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制度定型[J].工會理論研究(上海工會管理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6):9-12+34.
[50]陳佳俊,史龍鱗.動員與管控:新中國群團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J].社會發(fā)展研究,2015(3):151-168.
[51]李威利.轉型期國家治理視域下黨的群團工作發(fā)展研究[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1):75-80.
[52]胡獻忠.群團邏輯與團改攻堅[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7.
[53]陳曉運.群團組織、競合式鑲嵌與統(tǒng)合主義的運作[J].青年研究,2015(6):19-27.
[54]鄭長忠.新時期政黨的青年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研究[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6):54-60.
[55]王曉杰,陳曉運.網(wǎng)絡社會的共青團改革創(chuàng)新——以廣州“智慧團建”為例[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3):80-85.
[56]涂凱,周亮.群團改革背景下“四位一體”密切聯(lián)系青年群眾長效工作機制研究——以重慶共青團改革試點為例[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8(4):30-34.
[57]陳偉杰.群團改革和婦聯(lián)組織的體系性:一個重要的“結構—機制”議題[J].婦女研究論叢,2018(6):12-14.
[58]龔燕,毛霞,王韻.重慶群團組織供給側向度的主成分分析[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217-221.
[59]呂雪峰,徐永祥.新時代群團工作地方實踐及發(fā)展趨勢[J].新視野,2018(3):99-103.
[60]彭恒軍.社會治理主體建設與群團組織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J].工會理論研究(上海工會管理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6):4-8.
[61]向玉蘭.群團組織介入社會治理文獻綜述[J].重慶行政(公共論壇),2017(2):28-29.
[62]楊國先.充分發(fā)揮多元社會治理主體的協(xié)同效應——基于雅安市群團組織社會服務中心的創(chuàng)新探索[J].國家治理,2016(8):32-35.
[63]姚仰生.工會參與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地位、作用、問題與路徑[J].工會理論研究(上海工會管理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6):23-38.
[64]田蓉,仇曉源.群團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以南京市棲霞區(qū)婦聯(lián)為例[J].社會治理,2019(4):60-65.
[65]李乾坤.婦聯(lián)參與社會治理的歷史進程及經(jīng)驗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66]華世勃.人民團體若干問題的研究[J].學會,2007(1):17-20,45.
[67]民政部.2020年4季度民政統(tǒng)計數(shù)據(jù)[EB/OL].(2021-02-19)[2021-05-27].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jb/qgsj/2020/202004.html.
[68]BARNETT. Mass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in Communist China[J].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51,277: 76-88.
[69]CHAO K C. Mass Organizations in Mainland China[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54,48:752-765.
[70]DEAN G,MACIOTI M.Scientific Institutions in China[J].Minerva, 1973,11:318-334.
[71]PAUW AD.Chinese Democratic Parties as a Mass Organization[J].Asian Affairs: An American Review, 1981,8:372-390.
[72]HOWELL J.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 Prospects for the Womens Federation in Post-Mao China[J].World Development ,1996, 24:129–144.
[73]HOWELL J. Shall We Dance? Welfarist Incorporationand the Politics of State–Labour NGORelations[J].The China Quarterly,2015(August):702-723.
[74]HISHIDA M.et al.China's Trade Unions: How Autonomous Are They?[M].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2010.
[75]PRINGLE T.Trade Unions in China:The Challenge of Labour Unrest[M].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2011.
[76]SAICH T. Negotiating the Sta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J].The China Quarterly, 2000,161:124-141.
[77]MERLI M G, QIAN Z C,SMITH H L. Adaptation of a Political Bureaucracy to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Under Socialism: The Chinese State Family Planning System[J].Politics&Society, 2004,32:231-256.
[78]褚松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發(fā)展變遷:權力的視角[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4):40-45.
[80]張騫文,劉延海.基于SNA的公共服務供給中群團組織合作新模式[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64-71.
Literature Review on Mass Organization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Chu Songyan
Abstract:To review literature on Mass Organizations(MOs) is to offer intellectural support to the MOs reform an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to the MOs development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omestic research has shown three periods of research which are the beginning period of focusing on the status and position of MOs, the stable extending period calling for innovative reform and based on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the multiple-perspective period focusing on the strengthening of Partys MOs work. While overseas literature shows the shifting of perspective from regarding MOs as pillar of Chinas regime to focusing on MOs functions regarding MOs as part of Chinas State organization. The existed literature has covered the history, fun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reform of MOs, however, further research needs to focus on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the Partys MOs work and strategic logic of MOs reform, and integrate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n the adjustment of MOs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the change of MOss behavior patterns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MOs, and therefore to form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MOs as linkage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
Keywords:Mass Organizations National Governance;Mass Organizations Reform;Theoretical Explanation
(責任編輯 王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