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潔
通江流二溝(今巴中市通江縣興隆鎮(zhèn))李蕃及二子(李鐘壁、李鐘峨)合稱“通江三李”?!巴ń睢笔论E,人文化及天下,影響深遠廣泛,至今仍時刻教化后人。在為官上,“三李”清正廉明;在文學上,李蕃擅文,李鐘壁長詩,李鐘峨工于賦律,各顯其長;“三李”家風學風,更是彰顯出忠孝仁愛、勤勉精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歷久不衰。
李蕃:剛正不阿、為官清廉
李蕃,字錫征,號懶菴、振公。生于明天啟元年(1621)。7歲慈母去世,起居飲食由祖母照料。祖母授以章句,悉成誦不忘。21歲補弟子員。明末清初,井里蕭條,雖家貧,而力學不懈,考試名列前茅。廣陵陳曼仙學政言:“我試全蜀得三李生,不負此行矣?!薄叭睢逼湟患赐ń钷?/p>
清順治十四年(1657),李蕃中舉人。清康熙十年(1671)任山東黃縣知縣。黃縣舊規(guī):凡上任知縣,里社送茶水錢,名“醵金”。李蕃一到縣衙,就有人送白銀“為老爺洗塵”。李蕃只領受盛情,拒收“醵金”,從此革除舊規(guī)。
黃縣連年旱災,群眾生活困難。前幾任縣令報災為豐,致餓殍載道。李蕃賑濟災民,但請求所準之數(shù)不足“委堪費”,便向鄉(xiāng)紳募捐,并帶頭賣田產100余畝。賣出的田稱“濟田”,濟田壩的界址至今猶存??h令賣田救饑民的消息傳出,鄉(xiāng)紳亦爭先捐獻糧錢,助饑民渡過難關。
黃縣盛產木材,京城修宮殿多從這里采伐。“采取為累,而轉運又與他邑均?!焙馁M大量勞力,造成黃縣農業(yè)生產困難。前縣令知情不報,致黃縣“老轉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李蕃多次上疏,力請“產木之地得免轉運”,糾正了勞役負擔不合理現(xiàn)象。
“籌餉晉升”是當時盛行的風氣,即采取多報人口辦法,籌餉越多,晉升越快。當黃縣人民生活好轉后,有人勸李蕃走這條路,去打開晉升大門。李蕃長嘆道:“此當讓巧者為之,我忍以一官累一邑邪?”拒做自己升官、群眾吃苦的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李蕃回通江,時年63歲。回家10年,寫出各類文章300余篇,后以《雪鴻堂》刊印問世17卷。其中論經史44篇、論古50篇、論詩文17篇、論書畫16篇,還有記略、鄉(xiāng)語、傳記、詩賦等。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辭世,享年73歲。
李鐘壁:文壇翹楚、冒死救父
李鐘壁,字鹿嵐,又名元修,李蕃長子,生于清順治十五年(1658);儀表俊偉,溫厚端肅,沉靜聰慧。少時受業(yè)于父,20歲受業(yè)于山東牟縣王源水,潛心研習,矢志高尚。22歲時,父遭誣陷下獄,孤身走京師,叩登聞鼓,希昭雪卻無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從蕪湖迎父歸里,家徒四壁,“念雙親衰老,冀升斗祿稍慰親心”;雖雨夜霜晨,仍吟哦不倦??滴醵曛信e人后,五上公車,于康熙四十五年任廣西平南縣令。謹遵父訓,簡潔居散而勤于政務,康熙五十年,分校廣西鄉(xiāng)闈,取呂錦文等4名單寒文士。歷7載,化民成俗,盛德孚人,后遷廣西刑部督捕、清吏司主事。
李鐘壁既精于散文,也喜詩,主張寫詩貴在獨立思考,反對人云亦云,在文壇上很有影響。他在詩集自序中有言:“詩之為言思也,其端發(fā)于性情,其理通乎音律,本乎思以詠之。故曰‘詩言思。”“余生平多思,思而鮮所就,故因其興會所至。”“夫人各有思,思不同則言者異?!鼻逵赫荒辏?733),因與上司不睦,以疾注休,時年75歲。回鄉(xiāng)雖年老多病,仍埋頭文墨,將生平所寫詩文收集整理成《燕喜堂》一書,共4卷:一卷收序言4篇;二卷收《上劉棠溪給事書》等書札20篇;三卷收古體詩11首、近體詩173首;四卷收疊韻詩87首。清乾隆二年(1737)辭世,享年79歲。
李鐘峨:崇文重教、興利除弊
李鐘峨,字雪原,又字雷泉,號芝麓,李蕃仲子,生于清順治十八年(1661)。幼多病,6歲不能行;11歲始讀書而不好學,15歲稍用功讀書;16歲與井研雷進士之女結婚。18歲正當蕓窗苦讀時,不幸父親受誣入獄,于是立志做父親那樣公正廉潔之士,“且耕且讀”,勤奮學習。
在“且耕且讀”中,李鐘峨遇到幾位德才兼?zhèn)涞慕處煛R皇撬母赣H,對他要求嚴格;二是胞兄李鐘壁,弟兄情誼深,對他熱心幫助、愛護有加;三是摯師馬龍吟,知識淵博,善于啟發(fā)誘導;四是妻子雷氏,人稱其“二先生”,“春夜伴讀,講五經之義。雪朝吟詠,發(fā)詩詞之微”。在各位名師指點下,李鐘峨學業(yè)大進。32歲中舉人,42歲任遵義府仁懷縣教諭,45歲考中“三甲第二十七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第三年殿試,成績優(yōu)異,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職。51歲授文林郎,52歲以同考官身份參加康熙壬辰(1712)科會試閱卷,56—59歲提督福建省學政,取文武生2700余人。
李鐘峨提督福建省學政時,興利除弊,政績顯赫,受到福建省學界好評。是時,考官貪污成風,利用考試大敲竹杠。李鐘峨“絕請托”“杜苞苴”,免除供給蔬米,使州官無法借機敲詐老百姓。主考時,文武并重,糾正重文輕武、武科人才得不到選拔的時弊。李鐘峨對考試的“賄屬陋習”深惡痛絕,宣稱:“吾不忍名器濫至此,不賣秀才一名?!逼湫袨槭购芏嘧x書人感激泣下。為紀念李鐘峨,經學界多次請求批準在福建省城建諾水書院,崇祀宋儒李延平和李鐘峨。朱評在《福建省學政李鐘峨肖像諾水書院序》中寫道:“延平先生為道學淵源,夫子為斯文主持,共堪不朽一也?!?/p>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鐘峨任廣西學政。康熙六十一年任翰林院日講起居注官;同年五月升翰林院侍講,講評文史,實為皇四子胤禛即后來的雍正皇帝參謀;七月,升右庶子掌坊(副職);九月,轉左庶子掌坊(正職)兼翰林院侍讀并日講起居注官;十一月,任廣西省鄉(xiāng)試正主考,取陳朝坦等48名舉人,副榜10名。后授中憲大夫。清雍正五年(1727)任太常寺少卿,時年已66歲。
李鐘峨一生,曾任《三朝實錄》《方輿路程》《國史》《分韻近體唐詩》《大清一統(tǒng)志》等各館纂修官,主編《盛京志》《保寧府志》《通江縣志》,著述甚豐;尤長于賦律,為清初該體之肇端,影響深遠。清乾隆以后,館閣最重賦律,清道光時與試帖詩同為進退人才之具。李鐘峨還喜詩,受官職所限,雖多頌圣應制之作,亦不乏雅潔之句。如《阻雨》一詩:“幽居只近在林間,人阻河干夢屢還。風雨凄然煙霧滿,從今最厭米家山。”僅此數(shù)句,可品其濃郁的詩味。督學福建時,刻其父李蕃《雪鴻堂》集、其兄李鐘壁《燕喜堂》集,并附自撰《垂云亭》詩文集于后,共以《雪鴻堂集》刊印問世,后入選《四庫全書》。
李鐘峨晚年“目昏耳重”“養(yǎng)疾鄉(xiāng)居”,卒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終年88歲。
“通江三李”家風:忠孝仁愛
經過數(shù)千年文化積淀,良好的家風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家族共同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巴ń睢庇壮型ビ枺姇鴤骷?,形成忠孝仁愛家風,并代代相傳。李蕃忠信仁厚,清廉為民;李鐘壁篤孝雙親,有高人之節(jié);李鐘峨仁心惠行,一心為國儲才。李蕃還不會說話時,其祖父就對他進行啟蒙教育;4歲時其父就教他識字念書,且臨死之前仍希望他博取功名,否則死不瞑目。據李蕃回憶:“吾少時侍爾祖,食頃未嘗不舉古人名字、事跡及典故出處以相示,其疑難字義,轍以箸蘸羹汁書案間。”說他少小時,一邊吃飯,他祖父一邊給他講名人故事,有時還用筷子蘸湯汁寫字,教他讀書認字。
李蕃受祖父教育恩澤,以家庭為根為本為重,以事業(yè)為職為業(yè)為貴,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培養(yǎng),常在燈前爐旁教以古詩詞,并時令誦之,還撰寫《示兒十二則》《家庭十一則》,諄諄教誨,嚴格要求。
孝敬長輩,友愛兄弟姐妹,是優(yōu)良家風的重要組成部分。“通江三李”及其后人敦行孝悌,堪稱楷模。清順治九年(1652),李蕃正在閬中參加鄉(xiāng)試,第一場考罷,成績優(yōu)異,深得主考官賞識。其間,南明軍隊進逼川北,李蕃擔憂父親安危,竟放棄第二場考試,毅然回家照顧父親。李鐘壁至孝,父母病逝后,俱素食守孝3年;他不戀高官厚祿,在母親去世后請旨告老歸鄉(xiāng),迎靈葬母。李鐘壁、李鐘峨、李鐘眉兄弟之間常往來書信、詩文,相互關愛、相互學習,飽含悌愛之情。李鐘眉不幸早逝,二兄對其子孫盡力教養(yǎng)、扶持。
“通江三李”交游甚廣,但始終秉持交游有德有識有名之人原則,交往的均是當時高德飽學之士,如海寧許汝霖、太倉王掞、長洲汪份、鹽亭陳御簡等。他們在為官做人上,交往不交易、交流不下流、交鋒不交惡,其為人處事原則值得深思和借鑒。
“通江三李”及其族人,重然諾,敦氣誼,周濟貧困,不求回報,有君子之風。據史料記載,“通江三李”先祖李廷珠調恤鄰里,其義氣眾人皆知,邑令授以冠帶榮身(披紅掛綠,表彰獎勵)。李蕃之父李能白敦行古誼,品性醇厚,于亂世之中不計個人得失,扶危濟困,鄉(xiāng)人稱之。李蕃自幼耳濡目染,與人坦然,不設城府,即使狡詐當前,也真誠相待,救人于危難,不計回報;與仆同榻,不分貴賤。后世子孫,也始終秉持厚德為人的家風。
李鐘峨的結發(fā)妻子雷氏,相貌平平、一雙大腳,在封建社會里被人笑話,但李鐘峨從不嫌棄她。據說李鐘峨還沒中舉時,一次在古墓田耕地,雷氏在割草。晌午,雷氏送草去,李鐘峨想趕時間,不肯立即下犁,雷氏就坐在那里等。干活累了的雷氏,坐一會兒就打起瞌睡來。她剛一睡著,就夢見一白胡子老漢對她說:“你還不趕快醒,翰林來了!”驚醒后,見丈夫正牽著牛走過來,雷氏對丈夫說:“嘿,我才做一夢,見一白胡子老漢說‘翰林來了。我醒來一看是你牽牛過來,你將來說不定是個翰林喃!”李鐘峨打趣地說:“你看我這使牛漢,累得一身汗水像雨淋,怎么不是個‘汗淋呢?”雷氏說:“真的,我是這樣夢見的?!崩铉姸胝f:“那好嘛,如果我真能有那么一天,我走哪里,一定讓你走前面!”后來,李鐘峨果真做了翰林,才華出眾,名聲顯赫,官也越做越大。但他始終信守前言,不棄糟糠之妻,每次外出,都帶上雷氏,還讓雷氏走他前面。夫妻相敬如賓,朝野傳為美談。清雍正元年(1723),誥封雷氏為恭人。
“通江三李”學風:勤勉精進
“通江三李”及其家族,留下勤勉精進的學風,人才輩出。
“通江三李”家族科舉之路坎坷。先祖李廷珠“少時讀書,就試不遇”,雖家業(yè)殷實,于科舉無望,遭人嘲諷,發(fā)誓送子孫讀書,寄厚望于后世。李蕃祖父李正開屢試不中,彌留之際囑咐子孫博取功名,造福黎民百姓。李蕃之父李能白“好學善書”,工書畫,作品入選《益州書畫錄續(xù)編目錄》傳世,仍止步于貢生。
李蕃及其子孫承負著先輩之大望,繼承先祖勤勉精進學風,筆耕不輟,著述頗豐。
李蕃天資聰慧,少時發(fā)蒙于父祖,勤學不輟,先后拜當?shù)孛麕燅R龍吟、屈坤維為師。后逢蜀亂,與父親避亂于漢中、洋縣之間,雖九死一生,仍“力學不少休”,深得四川督學使陳平人、提學使陳曼仙等名士賞識。之后哪怕是身陷囹圄、歸鄉(xiāng)無計,仍勤學不輟、致力著述,直至終老。
李鐘壁自幼苦學,矢志高遠。19歲時拜“理學醇儒”王源水為師,潛心正學,博覽群書。即便是在為父鳴冤的路途上,也書不離身、誦不離口。中年析居陋室,“雨夜霜晨,吟哦不倦”。晚年疾病纏身,仍埋頭著述。
李鐘峨幼年體弱多病,不喜讀書,以嬉戲為樂。待兄李鐘壁中舉,李鐘峨深受鼓舞,“復事舉業(yè),且耕且讀”,勤學奮進,終成大器。
天道酬勤,功夫不負有心人。清順治十四年(1657),36歲的李蕃再次在保寧府貢院參加鄉(xiāng)試,考中丁酉科舉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李鐘壁考中丁卯科舉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李鐘峨中舉;康熙四十五年(1706),李鐘峨高中進士,開通江斑竹溪李氏進士及第先河?!巴ń睢敝螅钍献訉O繼承弘揚先祖勤勉精進學風,重視讀書求知,3人高中進士,8人中舉,28人做了秀才。李氏一門家聲隆起,文風昌盛。
(作者系通江縣地方志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