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春,毛澤東離開待了半年的軍營,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繼續(xù)讀書。但是入校不久,他就發(fā)覺學校的課程太繁雜,刻板的校規(guī)也使人反感,因而不太喜歡這所學校。這時,一位國文教員借給他一部《御批歷代通鑒輯覽》,他讀了以后,收獲很大,愈發(fā)覺得在學校里讀書還不如自學。學期結(jié)束,毛澤東就瞞著父母退了學,在長沙新安巷的湘鄉(xiāng)會館暫時居住下來,開始了在湖南省立圖書館的自學生活。
湖南省立圖書館設在長沙城東南角的定王臺。這里位置偏僻,環(huán)境幽雅,是個難得的讀書的好地方。
毛澤東初到圖書館時,看到這里藏著各種中外圖書,琳瑯滿目,有許多書是他從來沒有見過的,真是又驚又喜,不知該從哪里讀起。他下定決心,盡量多讀一些書,給自己訂了一個龐大的自修計劃。
圖書館剛開辦不久,來這里讀書的人也不多。每天一開門,毛澤東總是第一個走進館來,借了書,就伏在閱覽室的桌子上,聚精會神地讀。圖書館關(guān)門時,他又是最后一個離開。只是在中午的時候,他才休息片刻,到街上去買兩塊米糕當午飯。從酷暑到嚴冬,毛澤東日復一日地去圖書館,從不間斷。
毛澤東像牛進菜園一樣,不停歇地埋頭讀了大量中外書籍。他興趣最大、收獲最多的是西方18、19世紀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和近代科學的著作,如盧梭的《民約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特別是嚴復翻譯的書,如亞當·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鳩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論》等,他一一讀過,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啟蒙。
圖書館的墻壁上掛著一張世界地圖。每次走過這里,毛澤東總要停下來,仔細看一看。從這張地圖上,他看到世界很大很大,中國只占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縣在地圖上根本沒有。他想,世界如此之大,人口一定很多,這樣多的人都生活得幸福嗎?他從自己的經(jīng)驗出發(fā),聯(lián)系在韶山的所見所聞,覺得一般人的生活都很痛苦。他認為這是不合理的現(xiàn)象。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就要革命。革命靠誰?就靠青年。毛澤東深深感到自己和所有青年肩負著改造中國、改造社會的歷史使命,決心要為全中國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就這樣,毛澤東白天到圖書館看書,晚上回湘鄉(xiāng)會館寄宿,艱苦而清貧地度過了半年多的自修生活,學到了古今中外的許多新知識。他自己也覺得這是“極有價值”的半年。
(選自《毛澤東風采》,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編,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7年版)
紅蜻蜓說
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生在湖南省湘潭縣韶山?jīng)_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家庭。當時的中國正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沼,人民飽受國內(nèi)外反動勢力的雙重壓迫和剝削,苦難深重,一場大的社會變革正在醞釀。毛澤東在韶山接受了六年的私塾教育。在鄉(xiāng)村的學習和勞動生活中,他對國家動蕩、民族屈辱、人民苦難有了切身感受和初步思考。1912年在湖南圖書館自修期間,毛澤東涉獵了18、19世紀西方的各種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代表著作。這段承前啟后的自修經(jīng)歷,促使毛澤東的思考更為深入,為今后的成長帶來不可忽視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