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蘇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江蘇 蘇州215000)
牡丹被視為“花中之王”,是雍容華貴、繁榮昌盛、富麗端莊的象征,因其美好的寓意,而成為畫家筆下的創(chuàng)作題材之一。
牡丹最早入畫,可追溯至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但此時牡丹是作為配景出現(xiàn),之后在北齊畫家楊子華筆下,牡丹成為主要表現(xiàn)的母題,據(jù)《劉賓客嘉化錄》記載:“公嘗言楊子華有畫牡丹處,極分明①”,但此時牡丹畫創(chuàng)作非常少。唐代時,牡丹逐漸成為中國花鳥畫中重要的題材之一,善畫牡丹者有邊鸞、趙昌、于錫、馮紹正、殷保容、刁光胤等,尤其是邊鸞創(chuàng)折枝牡丹之先河,極大地推動了唐代牡丹畫的發(fā)展。五代時亦有畫牡丹能手,代表畫家有于兢、徐熙、黃筌、黃居寀、滕昌祐、王耕等,其中以徐熙落墨花、黃筌富貴名氣最大;兩宋時,牡丹備受推崇,技法也日臻完善,代表畫家有徐熙之子徐崇嗣、宋徽宗趙佶、趙昌、法常等,其中徐崇嗣創(chuàng)造“沒骨花”,進一步豐富了花鳥畫技法;元代“四君子”題材大為盛行,但是牡丹并未受到冷落,王淵、錢選、邊魯?shù)犬嫾业哪档D流傳至今;明代是花鳥畫大發(fā)展時期,形成各種流派、各種風格,有林良、呂紀為代表的工整艷麗的牡丹,還有以沈周、唐寅、陳淳、徐渭為主的寫意牡丹,為清代及后世的牡丹畫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清代出現(xiàn)了以惲壽平為代表的花鳥畫家,以沒骨畫著稱,他筆下的牡丹花亦為沒骨畫法,另外還有朱耷和石濤的墨筆牡丹,更多的是表達個人沉痛的身世。
中國畫史上的牡丹畫家非常多,以上列舉的只是其中一部分。筆者此次以明代吳門畫家陳淳的牡丹畫為主,探析他的大寫意花鳥畫技法以及在花鳥畫史上的影響。
陳淳(1483—1544年),名淳,字道復,后以字行世,改字復甫,別號白陽、白陽山人、五湖田舍人,是明代吳門畫派第二代畫家中聲名卓著者,精于寫意花卉,亦能作山水,藝術造詣極高。
陳淳自幼生活在富裕且文化氛圍良好的官宦家庭,家學淵源非常深厚。其祖父陳橘(1440-1506年),字玉汝,號成齋,進士出身,入翰林,官至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能鑒賞書畫,家中收藏極多,與吳門畫派創(chuàng)始人沈周交往密切。陳淳父親名陳玥,為陳橘次子,字以可,一生未參加科舉入仕途,跟隨父親陳橘各地宦游,與吳門四家中文徵明私交甚篤,陳淳即被其父安排至文徵明門下學習。陳淳雖出于文徵明門下,但他并未一味仿摹文氏風格,而是依據(jù)自己的性情,憑借著才賦和努力,開創(chuàng)了繪畫清新簡淡、筆墨灑脫之風格,與他同時的江南著名書畫家兼鑒賞家王世貞云:“白陽道人作書畫不好??坑幸輾?,故生平無一俗筆?!?/p>
陳淳一生創(chuàng)作了多幅花鳥畫,且題材廣泛,除了文人畫家喜愛的四君子題材外,葡萄、梨花、桂花、海棠、水仙等均是他創(chuàng)作的題材,這也是吳門畫派的繪畫特點,特別關注生活中的實物,并表現(xiàn)在繪畫中。代表著富貴之意的牡丹亦是他反復創(chuàng)作的題材之一,傳世作品中以牡丹為題的就有十余幅,且他的牡丹圖構(gòu)圖不只限于吳門畫家擅長的折枝法,還有全景牡丹,表現(xiàn)形式上有水墨寫意和設色兩種,畫作形式亦有立軸、長卷、扇面等,《花觚牡丹圖》、《湖石牡丹圖》是其典型立軸作品,《洛陽春色圖》、《牡丹圖卷》則是長卷形式。
其中《花觚牡丹圖》(如圖1所示),作于1543年,是陳淳晚期作品之一,縱135.6厘米,橫48厘米,立軸,紙本,墨筆,廣州藝術博物院藏。此圖作一花觚插一折枝牡丹和兩團繡球,牡丹花瓣由墨筆勾出,花蕊由濃墨點出,不設任何顏色,用墨卻深淺不一,層次感非常強,呈現(xiàn)出牡丹的端莊秀雅之致。牡丹花周圍伴以枝葉,以墨色渲染,水墨淋漓,襯托出牡丹的一枝獨秀。另外牡丹花右側(cè)有兩枝繡球花,描繪的非常素雅清麗,與牡丹形成鮮明的對比。
圖1 花觚牡丹圖
此圖出現(xiàn)的花觚,亦稱“美人觚”,仿古酒器觚之形制成,故名花觚,口部與底部呈喇叭狀,鼓腹,可作陳設和插花的器物。中國傳統(tǒng)插花又被稱為瓶花,若以容器插花計算,最初在東漢時即開始流行②。但到宋代鮮花插瓶才真正興盛起來,瓶花一詞最早就出現(xiàn)在北宋俞瑊《中山別墅》:“瓶花落硯香”。至明代以后,插花藝術非常盛行,也越發(fā)講究,插花的容器要選擇瓶子,花觚即是其中一種。袁宏道(1568-1610年)曾在《瓶史》中提到:“嘗見江南人家所藏舊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謂花之金屋③”??梢婈惔敬藞D亦表現(xiàn)了明代江南人家的日常生活樂趣。此外,以瓶花入畫,唐宋時已有,明清時更為繁榮,晚明的陳洪綬(1598—1652年)就作過多幅瓶花題材的作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畫面上方的題跋是陳淳的自題,也是他對自己繪事的總結(jié):“余自幼好寫生,往往求為設色工致,但恨不得古人三昧,徒煩筆研,殊索興趣。近年來老態(tài)日增,不復能事少年馳騁,每閑邊輒作此藝,然已草草水墨。昔石田先生嘗云:觀者當求我于丹青之外。誠爾余之庶幾!若以法度律我,我得罪于社中多矣。余迂妄,蓋素慕石翁者,故敢稱其語以自釋,不敢求社中視我如視石田也。癸卯春二月既望作于山中。道復識。”這段題跋透露出陳淳在畫花鳥時愛好寫生的習慣,以及他對沈周先生的傾慕,甚至將沈周的繪畫標準作為自己的準則。他曾經(jīng)多次臨摹沈周的《觀物寫生冊》,還在自己的《花卉圖卷》(上海博物館藏)上題款:“寫生能與造化侔,始為有得。此意惟石田先生見之,惜余生后,不得親侍筆研,每興企慕,恨不得仿佛萬一。”可見他在花鳥畫學習中受沈周影響極深。而這幅《花觚牡丹圖》可謂他繼承沈周寫意花鳥后又有所開拓的寫意畫作,也是陳淳晚年水墨酣暢、畫簡意濃風格的表現(xiàn)。
另外一幅《洛陽春色圖》卷(如圖所示),也是陳淳晚期的牡丹圖代表作,作于1539年,此作分為三卷,分別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沈陽故宮博物院。以南京博物院所藏為例,此卷紙本,設色,縱26.1厘米,橫111.2厘米。牡丹又稱洛陽花,陳淳筆下的牡丹花經(jīng)常與太湖石結(jié)合,以湖石牡丹為題的就有三幅,此幅《洛陽春色圖》亦是畫湖石牡丹,花卉用沒骨寫意法,設色明艷,有正面、側(cè)面、背面,造型生動自然,花色層次分明,充分表現(xiàn)了牡丹典雅、高貴綽約的風姿?;^周圍枝繁葉茂,葉子以青綠渲染,疏密錯落有序,葉脈以墨筆勾出,筆法鮮活靈動。太湖石則用枯筆皴擦,淡墨涂抹,焦墨點苔,增強了太湖石的立體效果。在寫意花鳥畫中,墨和色同等重要,而陳道復此圖墨色、賦彩相得益彰,主次分明,體現(xiàn)了畫家晚期筆墨簡練酣暢,既剛健縱肆,又不流于粗獷,筆簡而神完的風格特點④。
陳淳此圖用到的沒骨法,是寫意花鳥畫常用的表現(xiàn)技法之一,最早見于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卷十七中記載徐崇嗣的沒骨花畫法:(徐)熙之子,乃效諸黃之格,更不用墨筆,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⑤可知沒骨畫最大的特點是不見墨筆,以色彩或純水墨來塑造客觀物象。此后,師法沒骨的畫家代有人出,如北宋趙昌、元代錢選等。至明代后,沈周又取法錢選的設色沒骨法,《玉樓牡丹圖》就是沈周沒骨畫代表作,陳淳的沒骨畫繼承了沈周,但更偏向于率意灑脫。
圖2 洛陽春色圖
陳淳的寫意花鳥畫對后來者徐渭、周之冕、惲壽平等都有影響,徐渭曾評價陳淳:“花卉豪一世,草書飛動似之”,并進一步發(fā)展了陳淳的寫意花鳥。清人惲壽平曾臨摹陳淳的《墨花冊頁》、《墨菊圖》、《雜畫冊頁》和《花卉冊頁》等,看重陳淳沒骨畫中的寫意筆墨語言,又進一步發(fā)展了筆墨與造型的統(tǒng)一。
陳淳作為中國花鳥畫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從他傳世的牡丹作品上,可以看到他“寫物之生意”的繪畫觀念、在構(gòu)圖上的多樣性以及他晚年的水墨大寫意技法。從寫物之生意到筆墨之意氣,陳淳進一步推進了文人筆墨的表現(xiàn)力,開拓了大寫意花鳥的語言形態(tài)。王世貞贊其為“畫中飛將軍”,因而后世將陳淳與徐渭并稱為“青藤白陽”,奉為中國畫史上寫意花鳥畫風的典范。
注釋:
①(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7.
②鄢敬新.插花清供[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5:135.
③(明)張謙德,袁宏道,齊寒露.雅玩集:瓶花譜?瓶史[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58.
④南京博物院.青藤白陽 陳淳、徐渭書畫藝術[M].南京: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46.
⑤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下冊[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