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佳韻 單宏健
[摘 要]
滿族民歌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反映了滿族人民的真實生活,又具有獨特的地方性、藝術性、戲劇性。在滿族民歌復雜且特別的發(fā)展歷程中,其內(nèi)容、形式、題材都隨著滿族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而漸漸豐盈全面,不斷更新迭代。與漢族民歌相比,以漁、獵、牧、八旗軍隊出征以及思念親人等內(nèi)容為主題的作品更豐富,其畫面感也十分強烈。探究滿族民歌的畫面感是如何被塑造的,對滿族民歌的理解與演唱,以及對未來滿族民歌的創(chuàng)作都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滿族;民歌;方言;畫面感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1)09-0190-03
[收稿日期]2021-01-17
[作者簡介]韓佳韻(1996— ),女,揚州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單宏?。?973— ),男,揚州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揚州 225000)
眾所周知,一首民歌的組成在某種維度上可以分為語言、旋律和演唱三個部分。語言和旋律互為表里,構成了歌曲的“骨架”,演唱又為這幅“骨架”填上了“肉”、加上了“皮”,最終才能夠稱作完整地組成了一首作品。無論是怎樣的民歌作品,其最終的表現(xiàn)目的都是能夠使聽眾“感同身受”,若想做到這一點,“畫面感”的塑造是不可或缺的。本文擬從語言、旋律、演唱三個方面來淺析滿族民歌畫面感的塑造。
一、語 言
“語言是作為人們的交際工具而存在的,所以從本質(zhì)上說,語言是社會現(xiàn)象[1]”。一般來說,語言有三種基本功能:從人與文化的關系看,語言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從人與世界的關系看,語言是人認識世界的工具;從人與人的關系看,語言是交際方式和交流思想的手段。在聲樂作品中,語言的這三種基本功能均不同程度地有所體現(xiàn)。
無論哪個地區(qū)的民歌,通常都是使用當?shù)胤窖赃M行創(chuàng)作與演唱。現(xiàn)今保存完整、仍在廣泛流傳的滿族民歌,基本上為漢語民歌。滿族人民在日常創(chuàng)作民歌時,為了塑造其畫面感,進一步增強歌曲的感染力,創(chuàng)造和運用了許多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文學表達手法,如唱和、添襯、排比等。這些手法的運用,就體現(xiàn)了滿族民歌的文學特色和語言價值。
譜例1:滿族民歌《抬木號》曲譜片段
在滿族民歌作品中,以上幾種文學表達手法十分常見。“唱和”這一手法常出現(xiàn)于勞動號子中,如譜例1所示《抬木號》作品的片段,領唱每演唱一句,眾人就要應和一句襯腔。勞動號子的“唱和”不是敘述事件的需要,而是表達形式上的需要。因此,使用“唱和”手法,主要意義是能夠將演唱者的情緒調(diào)動起來,迅速進入到日常生產(chǎn)勞動工作的狀態(tài)中;并且,領唱所演唱的歌詞內(nèi)容具有號召性,配合眾人的應和,這種“一領眾和”,將號子的實用性功能體現(xiàn)出來。另外,這首作品不僅使用了“唱和”這一種表達手法,同時也使用了“添襯”的表達手法。如第一小節(jié)領唱的襯字“哎!”以及歌曲中頻繁出現(xiàn)的、眾人應和的襯詞“啊哎嗨喲噢”,將勞動氛圍渲染得熱火朝天。
“排比”的表達手法在滿族民歌乃至整個東北地區(qū)的民歌中都極為常見。有一些敘事性歌曲,一段旋律反復多次,每次反復時的歌詞均圍繞歌曲主題采用排比手法。如滿族小調(diào)《盼丈夫》《恨五更》,滿族兒歌《拍手歌》等,這些歌曲或根據(jù)時間順序,或根據(jù)數(shù)字順序,歌詞語言通篇排比。例如《盼丈夫》和《恨五更》中,每一段反復的第一句歌詞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排比的。且這兩首作品不僅都使用了排比手法,還都使用了“月亮”作為時間的參照物。眾所周知,月亮這一意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作品中的使用范圍寬廣、歷史久遠、意蘊豐富,由于作品所描述的情境不同,其表現(xiàn)出的意蘊往往也有多種含義。《盼丈夫》這首作品的主題是妻子思念獨自去深山中打獵的丈夫,擔心丈夫安危,深夜輾轉難眠,其中的“月亮”意象就是寄托相思之情;而《恨五更》這首作品的主題是待嫁閨中的女子由于父母遲遲不為自己說媒,為自己的婚事心急,這其中的“月亮”意象就是渲染了落寞的氛圍,烘托閨閣女兒恨嫁的孤單情懷。使用這一意象,將夜晚時間的推移具象化,使聽眾在聽到歌詞的同時就能在腦海中勾勒出歌詞所描述的畫面。
再如岫巖滿族自治縣流傳下來的滿族兒歌《拍手歌》中,每一段反復的第一句歌詞是按照數(shù)字順序進行排比的,從“你拍一,我拍一”到“你拍十,我拍十”,極富節(jié)奏感,將兒歌的活潑跳躍在歡快的節(jié)奏中體現(xiàn)出來。同時,只有四個樂句的這首兒歌,利用旋律的反復,配置了七段歌詞,每兩個樂句換一次韻腳,與該樂句所對應的拍手數(shù)字的韻腳相匹配,從另一層面體現(xiàn)了滿族民歌語言的靈活多變。這類兒歌通常由兩名兒童對唱,在對唱的過程中利用排比手法將每句歌詞所講述的內(nèi)容循序漸進地串聯(lián)起來,成為一段完整的故事。
拍手歌:
1.小伙伴兒不要走,咱把巴掌練幾手。一邊拍一邊說,看看誰的花點兒多。
2.你拍一我拍一,罕王大兵強無比。你拍二我拍二,八旗會師到一塊兒。
3.你拍三我拍三,罕王得勝坐奉天。你拍四我拍四,祃祃[2]學會滿文字。
4.你拍五我拍五,咱家占荒一百畝。你拍六我拍六,多種苞米和大豆。
5.你拍七我拍七,哥哥上山打野雞。你拍八我拍八,格格進山把參挖。
6.你拍九我拍九,歡慶豐收喝喜酒。你拍十我拍十,祭奠祖先擺宴席。
7.又殺豬又宰羊,粘豆餑餑蘸白糖。親朋近友都來到,喝酒唱歌把舞跳。
8.唱唱唱跳跳跳,一氣兒跳到小雞叫。
將《拍手歌》中的實際內(nèi)容單獨整理到一起,可發(fā)現(xiàn)其遵循了這一類兒歌的普遍規(guī)律,將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部落后,滿族民眾的日常生活講述了出來,其中包括設立八旗制度、創(chuàng)造滿文等政治行為,盛產(chǎn)玉米、大豆等自然條件,以及山參和粘豆餑餑等當?shù)靥禺a(chǎn),將這些極具滿族特色的內(nèi)容融入兒歌的語言中,為畫面感的塑造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旋 律
就任何民歌作品而言,其旋律的走勢與其歌詞內(nèi)容是相互對應的,必須將其合為一體進行研究,因為二者客觀上存在著內(nèi)在聯(lián)系。對于滿族民歌來說,一段旋律代入和表達演唱者情感的程度越深刻,聽眾所感受到的情感就越真實,畫面感就越強烈。
譜例2:滿族民歌《哭丈夫》曲譜
滿族民歌的旋律具有大多數(shù)東北民歌的特點,即歌詞與旋律契合緊密,旋律織體與東北人日常說話的語音語調(diào)相似。在滿族民間風俗歌中,“哭喪調(diào)”是一類非常典型的題材。譜例2中的《哭丈夫》是妻子為死去的丈夫所唱的挽歌。為表達“哭喪”的悲痛情緒,這類作品一般都會采用自由速度,且雖有拍號,但通常在演唱時經(jīng)過二度創(chuàng)作后,節(jié)奏也偏自由。這首作品在第一小節(jié),就以一句哭腔為整首歌曲的絕望與悲痛奠定了基調(diào)。該作品如果將單純抒發(fā)情緒的襯句和襯腔忽略不計,那么表達具體語言內(nèi)容的一共只有三句歌詞。值得注意的是,這首歌中每一句旋律的走向都是由高到低,向下甩出的,且均以653作為結尾。這樣的旋律走向與人類的哭腔極為相似,尤其是女子的哭腔,整體音調(diào)呈由高到低的趨勢。配上“你要死了我可怎么過呀”這樣樸素直白的語言,就使得這首歌的旋律與歌詞內(nèi)容緊密結合,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失去丈夫的女子悲痛絕望的畫面。
三、演 唱
在東北民歌的演唱中,畫面感一般通過語氣來塑造。由于滿族民歌語言簡單通俗,旋律淳樸活潑,曲風多種多樣,但基本上都是以爽朗豪放為主,即使是一些比較悲傷的歌曲,也能從旋律、節(jié)奏與歌詞的選用風格中窺出其剛健強勁的本質(zhì),因此在演唱時,只要將情感完完整整甚至“添油加醋”地用聲音表達出來,就已經(jīng)可以將作品所構建的畫面感塑造出來。
譜例3:滿族民歌《哭九場》曲譜片段
譜例3所示也是一首“哭喪調(diào)”。這首“哭喪調(diào)”與《哭丈夫》的演唱對象不同,《哭九場》是女兒為去世的父親所唱的挽歌。相較于《哭丈夫》主要以模擬哭腔般的旋律來塑造畫面感,《哭九場》則以瑣碎的生活語言將女兒對父親的思念擔憂烘托出來,其畫面感令聽者傷心,聞者落淚。由于歌詞密度的增加,《哭九場》的音律配置也相對豐富,但同屬于“哭喪調(diào)”的喪歌題材,因此旋律走向的風格是相似的,只是在句中存在更多的實際語言內(nèi)容,以對葬禮場面的描寫和對父親去世后想象中“陰間”場景的描寫,讓聽眾仿佛與演唱者一同看到了這樣的畫面,既能抒發(fā)對父親的不舍之情,也能激發(fā)在場聽眾的共情。
由于該作品語言的音節(jié)在滿族風俗歌中受旋律與方言的影響,歌曲中頻繁出現(xiàn)的不同襯字也十分值得注意。一方面,襯字將樂句的織體補充得更加規(guī)整;另一方面,這些襯字的語言本質(zhì)是感嘆詞,也與人在痛哭時講話的語氣更貼合。這首歌曲中的襯字在讀音上也較為考究,例如“你走江北(呀),闖江南(吶)……”一句,以及“你睡不著(哇),上金橋(哇)……”一句。一般來說,襯字作為感嘆詞不具有實際意義,通??梢匀渴褂谩鞍 薄5谠撟V例中,“走江北”的“北”字和“方又黑”的“黑”字韻母都是i,所連接的襯字受其影響,在讀或唱出來時,需要添加一個同音聲母y,將“啊”變?yōu)椤把健?。同理,“闖江南”的“南”和“心間”的“間”字韻母是an,襯字前要加聲母n變?yōu)椤皡取?“睡不著”的“著”和“上金橋”的“橋”字韻母是ao,襯字前要加聲母w變?yōu)椤巴邸?。這些變化主要受東北方言習慣的制約,也為旋律能夠更好貼合歌曲主題風格提供了幫助。
小 結
滿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和演唱主題都具有靈活多樣的特點,內(nèi)容直白樸素;同時,旋律走向緊密貼合歌詞主題,旋律和節(jié)奏為歌唱語言產(chǎn)生推力。當這幾點互為表里、相輔相成時,“畫面感”這一抽象的感受就自然而然浮現(xiàn)出來。滿族民歌的發(fā)展歷程向我們展示在社會生活、生產(chǎn)勞作、語言習俗等方面的文化氛圍中,民間音樂的生成與發(fā)展均受到了獨特的影響。反之,音樂也恰恰以這種包羅萬象的藝術表達形式記錄了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文化氛圍?!懊窀枋亲匀坏赜蛭幕漠a(chǎn)物[3]”。對滿族民歌所創(chuàng)造出的畫面感進行了解,就是對滿族文化所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感進行了解,更進一步說,也是對音樂藝術所創(chuàng)造出的氛圍感進行了解。
注釋:
[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編.語言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4.
[2]祃祃:即父親。滿語音譯詞。
[3]王海霞.東北滿族民歌演唱藝術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72.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