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比與不可比
吳冠中先生曾提出過許多驚世駭俗的觀點,引起過一些廣泛的爭議。其中他提出過一個極好的問題,就是他認為“一百個齊白石也抵不上一個魯迅”。這是個發(fā)人深思的問題,但卻很少有人對此做出過正面回應(yīng)。我猜想將不同領(lǐng)域的大師進行比較,這本身是件困難危險的事,可能出力不討好會得罪一些人,所以大多數(shù)人沒吭聲。我卻非常想回應(yīng)這個挑戰(zhàn)智識的問題,對之談?wù)勎业睦斫馀c認識。
根據(jù)我查閱的材料和個人的孤陋寡聞,魯迅先生與齊白石先生大約從未見過面,沒有什么交集,但吳冠中先生的一句話將兩位牽連一塊了,所以我不憚繁難,就此展開一種相對全面的比較,自認為將會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魯迅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齊白石生于1864年,卒于1957年。兩人大致都主要生活在清末和民國時期,這是一個可以比較的時間和時代基礎(chǔ)。魯迅是文壇巨匠,齊白石是畫界巨擘,兩個人皆是文藝界備受歡迎重視的頂尖人物,對中國文藝界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因此有可比性。
不可比的是魯迅從事的是文學,齊白石從事的是繪畫,專業(yè)不同,確實有不可比的一面。因此已有人說:馬和牛比哪個好,教師和醫(yī)生比哪個強,白菜和蘿卜比哪個優(yōu)?認為他們的職業(yè)領(lǐng)域不同,創(chuàng)作內(nèi)容、表現(xiàn)方式不同,根本就沒有可比性。這也是有道理的。
然而吳冠中先生說這話時的著眼點和前后語境卻被丟棄了,被簡單地斷章取義了,他說“一百個齊白石也抵不上一個魯迅”著眼的根本不是各自的專業(yè),而是集中在兩個人的人生價值、歷史地位和文化貢獻方面,在推動時代、社會和歷史進步,啟發(fā)人們思想覺醒方面,魯迅的作用遠遠大于齊白石?!?00個齊白石也抵不上一個魯迅的社會功能,多個少個齊白石無所謂,但少了一個魯迅,中國人的脊梁就少半截。”這是吳冠中在《我負丹青》一書中講的原話。可見,他是從兩位大師一生及其作品所產(chǎn)生的實際作用和社會影響力不同來進行比較的,這才是正確理解吳冠中此話的前提。
魯迅先生說過:“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極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雹賲枪谥邢壬鳛槔L畫大師和一個熱愛文學寫作的高手,一輩子熱愛和耕耘于文學與繪畫兩個領(lǐng)域,他怎么會連不同性質(zhì)、類型的事物不能直接作比都不懂,他不會犯那樣的低級錯誤。他的話明明白白說的是比較兩個人,兩位大師的功績和貢獻,而不是文學與繪畫之比較。因此一切將兩個人的比較拉向?qū)I(yè)不同的說法統(tǒng)統(tǒng)是站不住腳、不值得辯駁的。
若能從兩位大師獲得的頭銜榮譽來做一最直觀的比較評價,魯迅是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旗手、民主戰(zhàn)士,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是20世紀的文化巨人;齊白石則是近現(xiàn)代中國繪畫大師,是杰出的人民藝術(shù)家,便可直接獲得兩者的總體特點區(qū)別。若從他們涉足的領(lǐng)域與影響范圍包括現(xiàn)今的社會認識評價來看,可以看出他們的影響面具有很大不同,魯迅是廣泛地影響整個社會思潮、時代走向和人之心態(tài)、觀念和思想的文豪,齊白石則大多局限于繪畫藝術(shù)領(lǐng)域;再從兩位大師逝世后產(chǎn)生的影響和享受的待遇來看,同樣能發(fā)現(xiàn)許多差異,大小高低是明顯的。只從這些最直接的現(xiàn)象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吳冠中先生的話是絕對有道理的。然而限于篇幅,這些都只能割舍。
如果把論及全人、顧及全人作為一個原則,那事情就好辦了。它需要我們立足于具體的當事人,從做人做事的同一性和可比性,從人生價值、社會貢獻、歷史功業(yè)和文化意義等多個方面做一個相對全面的價值評估,需要用相對客觀公正的衡量尺度來進行分析梳理。
二、深入心靈,探究源頭
直觀的人物現(xiàn)象比較意思不大,隨意褒貶、妄論高低也容易唐突兩位大師。我們應(yīng)該做的是通過對兩位深刻影響中國文藝的大師進行心理、性格和目的追求的探源,即拋開表面的不同區(qū)別,深入他們各自的事業(yè)和內(nèi)心世界中去,分析判斷究竟是什么因素導(dǎo)致了兩個人成就的不同、影響的區(qū)別。也就是說要突破表面現(xiàn)象,展開思想內(nèi)涵、心靈境界和藝術(shù)業(yè)績的研究,那樣才會更有意義,才能真正解答區(qū)別自何而來。
(一)不同的學養(yǎng)與修行
齊白石出身窮苦農(nóng)民家庭,從未進過正式學堂,僅跟隨外祖父周雨若讀書,常用習字本、賬簿紙作畫。曾拜周之美、蕭薌陔等民間藝人為師學習雕花木工和肖像畫。做木工之余,以殘本《芥子園》為師,習花鳥、人物畫。也拜胡沁園、陳少蕃、王闿運等為師學詩文,后脫離木工生活,專習繪畫,為人作肖像養(yǎng)家。曾有“五出五歸”的遠游生活,長期在家鄉(xiāng)“寄萍堂”過著潛心吟詩作畫的山居生活。1917年赴北京,在琉璃廠南紙鋪掛潤格賣畫。后結(jié)識陳師曾、姚茫父、陳半丁等,對晚年齊白石有極大影響??v觀齊白石一生,只能算是讀過私塾,沒有受過正式教育。他自己也一貫以農(nóng)夫自居,師法自然,書寫性靈,詩不求工,一生勤奮,硯耕不輟,其畫印書詩人稱四絕。他自己說過一句很自負的話:“我的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也曾自白“不是獨夸根有味,須知此老是農(nóng)夫”。雖曾任教于北京藝術(shù)專科學校,被聘為中央美術(shù)學院名譽教授、中央文史館員,曾任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主席,但沒有受過系統(tǒng)正規(guī)教育,先天不足,文化底蘊不夠深厚,終是明顯欠缺,也被某些人認為齊白石的畫缺乏“書卷氣”。
魯迅則出身書香門第之家,曾上過私塾三味書屋,又進入金陵的新式學堂江南水師學堂,后來又留學日本仙臺醫(yī)科專門學校,在舊時代算是受過較為完善的現(xiàn)代教育。從日本回到中國,擔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生理學化學教員、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jiān)學、紹興師范學校(今紹興文理學院)校長等職務(wù)。后到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工作,歷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1科科長、教育部僉事,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和北京大學兼職講師,共做了14年的中華民國政府公務(wù)員。魯迅被蔡元培聘為大學院“特約撰述員”,南下廈門大學任文科教授。1927年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wù)主任。后移居上海任自由作家。魯迅的古文、日本語水平很高,德語也相當不錯。他的文化根底、國學根底深厚,其知識結(jié)構(gòu)上通經(jīng)史子集,下曉稗官野史、戲劇曲藝,他腹笥豐盈,視野宏闊,出入古今,是近代少有的文化巨人。樹要長得高,根就必須向下扎得深。是佛是仙憑修為,修到一層有一層。學養(yǎng)修為是多年努力、多方面因緣修來的結(jié)果,無法強求。從這一點看,魯迅無論經(jīng)歷、學養(yǎng)、胸襟與氣度都比齊白石優(yōu)越豐富,是他不能望其項背的。
(二)不一樣的性格、情調(diào)和氣味
任何一個人的成敗,都可以從他的性情、志向、襟抱、氣度中找到原因,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也不會有人無緣無故失敗,一切皆有根源可尋。
齊白石出身農(nóng)家,不善與人打交道,他從事繪畫,正好需要心神俱靜,安心習畫。他自己說:“清逸,不慕名利,方可從事于畫。”他“一生只愿做閑人”,“不教一日閑過”,可見其學藝從藝的艱苦努力。他40多歲后才成名,因其有一個堅定的夢想,不被外界所干擾,也不因暫時的失敗而放棄追求,靠著自己的悟性智慧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心無旁騖的勤奮刻苦,才一步步成長為藝術(shù)大師。由于早期生活貧苦,后來又因家庭人多,經(jīng)濟負擔重,一直以賣畫為生,大體皆按照買賣場上的規(guī)矩辦事,因此對待錢財和賣畫都頗為小氣。賣畫時他不是論質(zhì)定價,而是論“個”計算,一幅畫中是按蝦或魚或瓜果的數(shù)量計算。他腰間掛著全家大小各種鑰匙,從不允許別人碰自己身上的鑰匙,生怕東西被偷。生活中他“摳門”故事也有不少。比如黃永玉先生在《比我老的老頭》書中,記述了一次他與畫家李可染一同拜訪齊白石的情景,就是他拿出來待客的月餅花生都是放置過久,生了蟲的。黃苗子去齊白石家買畫,親眼見齊老的待客“點心”是用鐵柜緊鎖的,最后讓他“大跌眼鏡”的是,請吃水果罐頭的費用已被齊老加到畫價里了。
齊白石長期閉門作畫,遠離政治,不喜交際,幾乎不參與社會活動,有保持純粹藝術(shù)的好處,但也有不問世事,脫離社會現(xiàn)實,相對封閉隔膜之弊。其畫作多為螃蟹魚蝦、蜻蜓蝴蝶、螳螂雞蟲、白菜果蔬之類小品、小風景、小情趣、小境界,生活氣息濃,可悅目養(yǎng)心,延年益壽,但格局有限,思想內(nèi)涵平淺,缺乏時代感,與20世紀上半葉中國思想啟蒙、救亡圖存的客觀社會現(xiàn)實差距甚遠,表現(xiàn)的多是個人情懷和閑情逸致,缺乏能震撼人心、展現(xiàn)歷史風云或時代變遷的鴻篇巨作。
相比之下,魯迅出身及家庭條件都要優(yōu)越許多。祖父是進士,曾在北京做官。父親是秀才,書香門第的出身使魯迅擁有優(yōu)裕的生活和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十分關(guān)注政治風云和時代風尚,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與廣大民眾心心相印呼吸與共,因而能真切地感受社會弊病與民眾需求。他秉承先哲才氣,生就一副傲骨,主張獨往獨行,保持人格的自由和獨立。他興趣廣泛,熱愛藝術(shù),崇尚真實,敢于直言,常常公開說別人“不敢說,不想說,不愿說,不能說”的話。他十分憎恨道貌岸然之虛偽,厭惡舊知識分子無病呻吟、顧影自憐之惡習。面對腐朽的傳統(tǒng)與趨炎附勢的世風,他揮筆抗擊,“論時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類型”,從不屈服與停頓。他長時間“咀嚼著人我的渺茫的悲苦”,毫不留情地向舊勢力宣戰(zhàn)。先生的一生,既孤獨又憂憤,既勇敢吶喊,又奮力拼搏,極苦、極累、極悲、極精彩、極智慧。他所關(guān)心的價值領(lǐng)域、思考的問題范圍、把握的標準尺度、秉持的態(tài)度立場都比齊白石更為寬闊、明晰和堅定。
(三)不同的人生志向與思想追求
齊白石一貫把自己定位為靠賣畫吃飯的“畫匠”和“手藝人”,其畫室掛著一幅“鐵柵三間屋,筆如農(nóng)器忙。硯田牛未息,落日照東墻”的字,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長年累月的耕耘不休,因此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珍貴畫作?!盀槿f蟲寫照,為百鳥張神,要自己畫出自己的面目?!币约八麑﹂T生李苦禪說:“畫不驚人死不休。”并專為他治過一方“死不休”的印章,皆是其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的目的追求和浩然雄心。他的詠志詩云:“青藤雪個遠凡胎,缶老衰年別有才。我欲九泉牛馬走,三家門下轉(zhuǎn)輪來。”體現(xiàn)的是他特別推崇徐渭(號青藤)、朱耷(號雪個)和吳昌碩三人,并自嘆生不逢時,無緣相遇,表達了對先輩畫家的深慕景仰,也闡述了自己甘愿做追隨的仆役之心愿。可見老人的內(nèi)心便是將成為青藤、雪個、缶老那樣的畫家視為自己藝術(shù)的榜樣和人生的楷模。包括他年近花甲進北京,一度閉門謝客,積極致力變法,“掃除凡格總難能,十年關(guān)門始變更。”終于實現(xiàn)了艱難的“蛻變”,攀登上了藝術(shù)的高峰,都反映他一生從不自滿不停步,永遠精進不已的性格。
齊白石的繪畫能工能簡,無古無今,既“師造化”,也“奪天工”。他聽從內(nèi)心,精心寫意,有出自肺腑的清新別致,而且獨標新格,不論是在造型的個性化提煉方面,還是在筆墨觀念的拓展方面都有貢獻。他晚年獨創(chuàng)的紅花墨葉畫風,能滿足普通民眾的審美需求和順應(yīng)時代的需求,因而有人評論:“白石老人是藝術(shù)巨匠,是影響幾代人的繪畫的大師。要攀登上這座大山,幾乎是不可企及的?!雹诖嗽捳\然,但正好也可以反過來看,那就是他的成就貢獻總體集中在繪畫領(lǐng)域,沒能突破繪畫而走向更為寬廣的其他藝術(shù)門類和社會歷史領(lǐng)域。須知,單純的藝術(shù)和美固然可貴,但假若它不能與社會現(xiàn)實、歷史文化和具體生活緊密結(jié)合,其價值力量和生命影響都會極大縮減。
如果說齊白石的人生目標和言談舉止處處都顯示出他的核心思想是一種為“藝”苦作、為“藝”獻身的精神,那么魯迅與之不同的則是為“人”,為“立人”“樹人”“救人”,為天下百姓蒼生奉獻的精神。他從年輕時主動棄醫(yī)從文,開始了人生的重大轉(zhuǎn)折。因為他明白在舊中國糟糕的環(huán)境下,學醫(yī)救不了世人,唯有先救人心,而后方能救人救國。這是他從事文藝的根本出發(fā)點。他說:“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雹鬯麑θ诵闹J識和思想啟蒙之重要,具有非常透徹深刻的見地,他強調(diào)的價值基點是“人”,與群相對的個人、個性和個人主義,他認為天下之治的“根柢在人”,其他均為“不根本之圖”。對于腐朽衰敗的舊中國欲走向強大,魯迅認為:“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若其道術(shù),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雹芤虼恕稗逦镔|(zhì)而張靈明”,開人心胸,豁人耳目,致力于人心的解救與提升,一直是他終生的努力方向。他思慮民族,心念中華,苦苦求索救國救民之道,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旨在改變中國人民的生存狀態(tài)、命運際遇的解放事業(yè)。有人評論:“魯迅哪里是在‘寫作?分明是在為一群行尸走肉注入靈魂!他仿佛生來就是為了挽救一個走向危機的民族。在漆黑的夜里,他孤軍奮戰(zhàn)、以文為劍,刺入一切腐朽思想的心臟,從中剖出國民的劣根性,然后血淋淋地丟到國人面前,用那刺眼的紅色來震動人們麻木的靈魂,來驚醒所有沉睡的夢中人!”⑤還有人評論魯迅是“一個最深刻地挖掘了國民病態(tài)的傳統(tǒng)文化之根的作家……是國人靈魂的偉大的拷問者……他暴露中國人性格中的陰暗面和劣根性,致力于國民性改造,他偏重從整個社會文化和國民精神的改造來表現(xiàn)人生,揭露禮教吃人”⑥。這些話都說得精辟透徹,頗合吾意。
(四)不同的心靈境界
齊白石是一位充滿愛心的人,他熱愛藝術(shù)和自然,其性格心靈,有超凡脫俗一心向藝、追求倔傲與自尊的過人之處。所以他在中華民族遭受日本侵略時,貼出“畫不賣予官家”的條款,大義凜然地抵制,保持文人氣節(jié)。他不依附官僚,不諂媚權(quán)貴,從無入仕愿望。布衣一生,傲骨一身,齒于從俗,懶于應(yīng)酬、不管閑事、與世無爭,始終以一顆純真的心,沉浸在藝術(shù)的體驗之中,沉浸于藝術(shù)故鄉(xiāng)里,1955年齊白石獲得“世界和平獎”,在頒獎典禮上他說:“正因為愛我的家鄉(xiāng),愛我祖國美麗富饒的山河土地,愛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此我花費了畢生的精力,把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感情畫在畫里,寫在詩里。”⑦對于他那些充盈著對家鄉(xiāng)泥土、祖國山河和萬物生靈的愛意之作,評委會指出:“他畢生頌揚美好和平的境界,以及人類追求幸福生活善良愿望,而在全世界得到了共鳴。齊白石對生命本身的關(guān)注與詠嘆使其作品充滿了人文關(guān)懷的意蘊,因而能夠使不同文化層次的藝術(shù)大眾皆能從中得到審美情趣的滿足、人文精神的陶冶和生命意義的啟悟。”⑧創(chuàng)造了人生和藝術(shù)的雙重傳奇。他在畫雄鷹時題詩:“拏空獨立雪鱗鼓,風動垂枝天助舞。奇干靈根君不見,飛向天涯占高處?!毕褚恢恍埴楋w向天涯占高處,應(yīng)當是他內(nèi)心所想。
魯迅則在21歲時《自題小像》詩中寫道:“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表達出強烈的對中華民族的熱愛,要用自己的一腔熱血報效祖國,奉獻神州大地和天下蒼生。詩是青年魯迅鴻鵠之志的內(nèi)心寫照,也是他畢生實踐的概括。他還曾在《自嘲》詩中寫道:“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边@幾句詩是反映他內(nèi)在心靈的可靠自白。總結(jié)自己的一生,他還曾說過:“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血?!雹崴鼈儭耙坏我坏蔚氐芜^去,以飼別人”,自己“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活”。萬象融心,心統(tǒng)萬象,咀嚼這些話,便能清晰透視魯迅的內(nèi)心世界,那是一個博大精深同時也充盈著善意愛心的清純世界。應(yīng)該說,他是深情地熱愛自己的國土和民眾,因此才心甘情愿地俯首為民,血薦軒轅。這是魯迅心靈深處最根本的追求目的。
魯迅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地解剖我自己。”⑩解剖別人好說,為的是了解或研究;但解剖自己,尤其是不留情面地解剖自己,則是極不容易的事。魯迅所以要解剖自己,一是為了敞開自我、審視自我和尋找自我;二是為了“拷問自我”,他多次表示:自己“在尋求中”,不免就會自我懷疑與警戒,“就怕我未熟的果實偏偏毒死了偏愛我的果實的人”11;三是為了重塑自我,就需要不斷地懷疑、否定和批判自我,為的是要在批判與否定舊我中向前邁進,為的是要檢視自己是否按照初心,很好地履行“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目標。他想要做的是改造國民性,使民眾不再“愚弱”,而從精神上變得清醒、明智和強大。為達此目的,即便自己“歷來所身受之事,真是一言難盡,但我總?cè)缫矮F一樣,受了傷,就回頭鉆進草莽,舐掉血跡,至多也不過呻吟幾聲的?!?2為此,他奉行韌性的戰(zhàn)斗,時常與各種明槍暗箭、流言蜚語、“正人君子”展開搏斗。他經(jīng)常贊美“叛逆的猛士”,因為“他屹立著,洞見一切已改和現(xiàn)有的廢墟和荒墳,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苦痛,正視一切重疊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戲;他將要起來使人類蘇生”13。早在1919年他就提出:“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边@種舍己為人的思想境界,至純至高,罕有人及,以至日本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大江健三郎對魯迅十分敬佩,他曾表示:“我一生的寫作就是為了向這個人致敬,就是為了靠近他?!?4對我來說,我最敬佩魯迅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因為心靈的本質(zhì)就是“思”。我佩服他對中國問題和國民性入木三分的揭示,佩服他對歷史文化、社會人生、文學藝術(shù)擁有巨大洞察力和原創(chuàng)性觀點,佩服他對生活和生命大量的真知灼見,那是他提供給世界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作品,展示著先生良知的偉大、人格的不朽,因而必將會隨時間的推移,益發(fā)顯得深邃、豐富和光彩照人。
有人因魯迅一生與無數(shù)敵人對陣而記住了他“戰(zhàn)士”“斗士”的一面,卻忽略了他重視家庭親情、重視朋友情誼的另一面。長期以來,魯迅的形象常常被扭曲成一味斗爭的政治工具,而遺忘了他的本原思想。其實魯迅的本意是主張“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15,他不僅有橫眉冷對金剛怒目的一面,也有溫情脈脈悲天憫人的另一面。這從魯迅家書精選的100多封寫給妻子、母親、弟弟的信中,就可以打開一扇走進魯迅隱秘內(nèi)心世界的門,閱讀其繾綣柔情、綿綿愛意,其中展示的母子情、夫妻情、手足情,都彌足珍貴,令人動容。
“文章不是無情物,一字一句總關(guān)情?!蓖高^先生留給世人那些厚重而又瑰麗的文字著作,我們便能看清先生豐富、熾熱、崇高而又矛盾重重、張力無限的內(nèi)心世界,其中有博大的文化情懷與精深的寫作意旨??偨Y(jié)魯迅的心靈和思想境界,第一是為國為民血薦軒轅;第二是吃草擠奶擠血,以飼別人;第三是經(jīng)常無情解剖自己的毛病弱點,具有極強的自我反省精神。這三條,完全表明魯迅是志存高遠、心懷蒼生、肩負天下的偉人,是金庸先生稱贊的為國為民,國之大俠也。魯迅是想通過自己的寫作和各種努力來改變中國,他的所作所為是濟世救人、啟蒙立人、思想強人。齊白石則是通過畫畫維持生存,改變生活、養(yǎng)育家庭,當然也進行了大量的藝術(shù)探索。兩相比較,魯迅當然就超越齊白石和無數(shù)為藝而藝的人、為養(yǎng)家糊口賺錢的人。
三、總結(jié)與啟示
評價歷史人物,必須排除浮華熱鬧,遠離世俗口水,以實際功績和成就影響來比高論低。因此評價魯迅與齊白石的高下,也只能以古今中外的文學史、藝術(shù)史為坐標,以實際貢獻和文化良知為標準,用精神文化的等級品位來確定。
欲全面比較魯迅與齊白石兩位大師是頗為不易的,不過通過我這些個人粗淺的比較,已明顯感覺兩人給予我的不同沖擊。魯迅先生是一位可通過文字看見靈魂,隨時可沐浴到其思想、人格光芒的偉人;齊白石先生是只有在觀看其畫作時才能感受到眼睛一亮,因賞心悅目而喜悅高興,但離開畫作,則基本與我不相干的大師。齊白石的畫好,賣價高,但大多畫作內(nèi)容無非是花好月圓、風輕云淡一類純物象、純技術(shù)的東西,不涉時代變遷,無關(guān)百姓痛癢,無助社會問題的解決,這顯然是一弱項。其中固然與他們從事的職業(yè)、使用的武器不同,影響力有大小之分有關(guān)。因為文字與圖畫相比,文字依賴想象,天馬行空活潑靈動;畫依賴色彩線條造型,畫面表達相對總是拘束拘謹。文字是心靈的獨白、文明的載體,文字里隱藏著人類最高的智慧和最本質(zhì)的經(jīng)驗,文字之于社會的功能比圖畫要直接得多,語言的涵蓋性、指代性、抽象性與深刻性等巨大能量也是圖畫和其他事物很少能比的,這些是必須要看到的。
我總在想,文藝的核心價值內(nèi)涵是什么,是生活,是題材,是經(jīng)驗,是技巧,還是性情、氣質(zhì)、胸襟、智慧、人格精神、心靈質(zhì)地和思想意蘊?光強調(diào)任何一面都容易陷入偏頗,必須全面來看。對于普通作家、藝術(shù)家來說,前者很重要,后者還不一定夠得著。但對于文藝大師來說,后者就更重要。因為他們的競賽,是在高層次、高境界上的較量。換言之,技術(shù)和美顯然不是最重要的,它們背后的思想觀念和心靈魂魄才是更重要的。魯迅之所以勝過齊白石,除學識、經(jīng)歷、才華、藝術(shù)形式不同之外,個人性格、志向抱負、心靈追求都在發(fā)生作用。當然更根本的還在于兩個人的理想、目的和靈魂不同,再加上時代需要與社會影響,齊白石明顯無法與魯迅相比,就是板上釘釘?shù)氖铝恕?/p>
探索魯迅的心路歷程,我覺得魯迅巨大的成就影響和不朽光芒魅力主要來自他獨特的靈魂。他的作品單獨一篇篇看,并不一定都出類拔萃,但總體而言那就無人可及高不可攀。他的思想直接來自個人真誠的生命體驗,他的批判出自心靈深處的詛咒,他的歌頌發(fā)自內(nèi)心的歡喜,他個人與其行為作品構(gòu)成一個強大的文化場、情感場、心理場和思想場,而主宰這一切的,就是那閃射著無窮精神魅力的獨一無二的強大靈魂。靈魂是人的核心與存在的價值,是思想的主宰,也是掌控一個人所有活動的總管??斩吹卣?wù)撿`魂是毫無意義的,靈魂并不神秘,靈魂無非就是思想能量的存在。靈魂的一切都體現(xiàn)為思想,活潑的變化不已的思想。思想創(chuàng)造世界,干預(yù)現(xiàn)實和歷史,也編織構(gòu)造靈魂。因之靈魂之高低貴賤,也完全是以其所蘊含的思想能量為依據(jù)的。思想高則靈魂高,思想貧則靈魂貧,思想亡則靈魂亡。思想的力量就是靈魂的力量,養(yǎng)育思想就是養(yǎng)育靈魂,消滅思想就是消滅靈魂。
靈魂歷來是通過思想言行、具體作為和心血凝結(jié)的成果去感染打動別人的。你感染、開悟、啟迪和幫助的人越多,記住你的人越多;你撼動破除的精神枷鎖、陳規(guī)陋習越多,你的社會作用影響便越大;你的所作所為越崇高無私,你得到的贊譽歌頌越多。造物無情,它在檢驗每一個人的高低貴賤、賢愚智笨時,依據(jù)的只是心靈質(zhì)地和行為效果,其余絕大多數(shù)是不作數(shù)的。任何一項偉大事業(yè)的背后,都必有偉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撐。因此傳心不死,傳道不死、傳藝不死。而在其中,最可貴的是膽識,最精要的是魂魄。魯迅的膽魂就是用思想改變世界,是用文字啟蒙民眾,用精準的爆破摧毀專制、掃蕩吃人的筵席。魯迅勝于齊白石和絕大多數(shù)人的,是他有膽有魂,有超人的膽量和博大的靈魂。這膽魂從利他的博愛之心出發(fā),為的是天下蒼生,為的是國運民生,他把自己一生的全部心血都奉獻給了神州大地。道德文章蓋世,警醒世人無數(shù),因此魯迅對于中國居功至偉。齊白石所為是為藝術(shù),為養(yǎng)家糊口,為個人身家,兩者差別是巨大的。又如在人生格調(diào)上,魯迅氣血健旺,有“大丈夫”的生命格調(diào)和舍我其誰的氣概,齊白石一比,格局弱小多了。再比如文藝的目的不是描繪一件物品、記述一個場景,或單純講個故事。文藝應(yīng)致力于最大限度地開掘人性的深度和廣度,藝術(shù)家的責任是把真實轉(zhuǎn)化為真理,魯迅在這方面做得最出色最優(yōu)秀。齊白石則談不上什么貢獻。魯迅是開山立派的精神巨人,諸多的文化創(chuàng)造,使之成為難以超越的經(jīng)典高峰,替世界貢獻了啟迪民眾撥亂反正的熠熠光源。所以從最根本的高度來看,魯迅與齊白石,三觀不同、追求各異,目標有大小,心量無法比,思想境界、心靈內(nèi)涵也都不同。他們各自分屬兩種不同的文化追求系統(tǒng)與生命信息系統(tǒng),生命的主干都屬于文化藝術(shù),也用自己的作品,參與陶冶人性人格、建設(shè)精神世界,為繼承開拓中國的文化藝術(shù)做出了杰出貢獻。區(qū)別在于,魯迅有力地推動了社會進步,他對中國民眾精神世界的貢獻,對人格、人品提升是非常了不起的。齊白石則對推動社會進步方面乏善可陳,他的畫作大多數(shù)看過也就看過,容易忘懷。我們不必為尊者諱。
當我們以思想靈魂來比較衡量人物時,創(chuàng)造精神、奉獻精神、犧牲精神、為他人為社會為世界就遠勝于為藝術(shù)為自己為家庭。你無私奉獻人世,人世也真誠回報你;你奉獻越多,回報便越高。這是一種正循環(huán)、正反饋的關(guān)系,一點也馬虎不得。對于任何一個人和一件文藝作品,在考慮它的精神等級、座次排序時,比的是其中包含的價值內(nèi)容——心靈掘示的深廣度、情感思想含量、道德標高和情趣意味意境,比開啟心智,予人知識和教益,溫暖并照亮人心等。因為所有的創(chuàng)造,不光要靠獨特生活的經(jīng)歷體驗、寂寞艱辛的構(gòu)思營造、別出心裁的概括描述和技巧展示,最根本的還要靠創(chuàng)作者遠超常人的孤傲靈魂和高潔心性,它們才是最具感染力、最閃亮發(fā)光與最攝人心魄的部分。如果缺乏魯迅式的個體精神的內(nèi)省深度,缺少高貴人格、博大氣魄和情懷,缺少高妙文章,那就根本做不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最高的人生和思想境界。
還是吳冠中先生說得好:“齊白石畫得很好,我也很喜歡,但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需要魯迅。少一個魯迅,中國的脊梁要軟得多?!碑斠粋€作家、藝術(shù)家及其作品能夠支撐一個民族頂天立地的脊梁,能夠成為讓這個民族自豪驕傲的強健魂魄,那就是一個作家、藝術(shù)家最大的成就、最光輝的事業(yè)。這需要他的事業(yè)必須與民眾生活、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趨勢相一致,與整個人類自由解放的崇高理想相一致,能夠引導(dǎo)并推動人類向上發(fā)展的生命力和進取心,幫助人們走向光明的境地,魯迅就是這樣當之無愧的偉人。他始終為世界進步和人類命運著想,為中國的進步和底層大眾的命運著想,是人類靈魂當之無愧的守護人。
每個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態(tài)度自然不同。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個層次、何種境界,是每一個嚴肅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慮的重大問題。每個人的生命之書都是由自己來書寫的,每個人的成就、貢獻和影響也是由自己的目的追求、所作所為和心靈境界暗中決定的,完全怪不著命運和別人。
攀登人生和事業(yè)的高峰,有多種途徑、方式和方法。純粹為出人頭地,為揚名立萬的可以智勝;獨善其身、一心為己的亦能以巧勝;還有一些不擇手段,踩著別人的頭肩者也能僥幸取勝,攀爬上高峰,但多不能持久。唯有為他人,為國為民,為公為天下的才能達到并長久屹立于真正的頂峰。雖然都是成功,但他們各自對世界、時代、社會和民眾發(fā)生的影響是有區(qū)別的。前者留給世界和他人的是單純的成功,后者留給世界和他人的則是復(fù)合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應(yīng)當用“志當存高遠”“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yīng)求萬世名”來自勉。一個人的追求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fā)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畢竟,還有無窮高峰在前頭。
中國古人曾認真思考過一個人如何才能做到“死而不朽”,最有影響的說法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認為那是讓個體生命超越生死和時空障礙,進入永恒之境的三條陽光大道。這三條路,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它們都的確使歷史上不少的圣賢、英雄、名士聲名昭著、流芳百世。一般來說,任何人能做到其中一條,已非常不易。魯迅則是極罕見地能將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皆發(fā)揚光大,合于一身。所以毛澤東認為他是第一等的圣人。
魯迅的文章,揭露社會的腐朽黑暗,批判國民庸俗惡習,具有拓展視界、展示理想、啟蒙人性、喚醒靈魂、消除智障的精神提升功能,是讓人強心健體的一種良藥,促進著一代又一代人精神的清醒、靈魂的解放。他總是不顧個人的安危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真實聲音,為拔除國民奴隸之根性,實現(xiàn)精神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自我犧牲。他通過自己的德行善語,啟發(fā)中國人“開出反省的道路”,解放被奴役者的精神,釋放每個人的能量,拯救國人的靈魂。他改造國民性的主張及其實踐,對于改造人性中的物性、自然性、利己性、貪婪性、軟弱性,提高國民的思想、素質(zhì)和靈魂,無疑具有偉大而卓越的貢獻。荀子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堅持不懈地做善事,養(yǎng)成高尚的智慧,就具備了圣人的精神境界。魯迅的所作所為,體現(xiàn)了中國最正直的良心,最雄健的魂魄,善莫大焉!因此有人說:沒有魯迅,我們族群的進化史都會放緩或改寫,我們民族的精神疆域會坍塌縮小,這是不是立德?
魯迅以筆為劍,以一己之力對抗黑暗,抵制中庸、茍且、世俗。他保持獨立人格與創(chuàng)新精神,絕不盲目從眾,堅守個人的價值觀,在風雨如磐的舊中國,雖然魯迅在時代和社會的磨難下命運沉浮無常,但他卻不顧艱難險阻奮勇抗擊,活出了一口真氣。他發(fā)時代之聲,鑄民族之魂,以思想和愛意,審視歷史,反思文化,謳歌生命,仰望高天,以自己勇毅的言行,成為歷史的見證者、參與者、抨擊者和建設(shè)者。他揭露虛偽的仁義道德“吃人”,詛咒盛行于世的“瞞和騙”,大聲呼喊“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強暴”,喚醒了多少昏睡的夢中人。他“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仍以筆為旗,抗拒為奴,勇猛而無所畏懼地反抗黑暗腐敗,以“不克厥敵,戰(zhàn)則不止”的韌性,毫不妥協(xié)地向一切邪惡勢力進行斗爭。他獨步天下,揮一支凌云健筆橫掃文壇,其特立獨行的個性風骨將永遠活在中國人、中國文化的記憶里,他是精神世界的王者,長久地影響著每一個有著中華民族血液和基因的人,永遠受到人們的頂禮追捧,這是不是立功?
魯迅是把他讀過的書融入文章的血脈中了,閱讀其著,可以感受到特殊的文字魅力、文化縱深感與人格力量。他的作品以文學為根,融會歷史、哲學和多種思想,承載著時代的風云激蕩,輻射到政治、道德、社會、民族、國家和個人,真正體現(xiàn)了“文須有益于天下”的宗旨,且做到“言必中當世之過”的深刻。其文字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凝聚著啟蒙先知的睿智思想,承載了中國人獨特的文化記憶、歷史情懷和審美情趣,信息量大,反映情感復(fù)雜,豐富的人文精神與文化內(nèi)涵,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獨特與可貴。他密切關(guān)注歷史和現(xiàn)實,對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不斷反思審視,用其對人生和世界的洞察,給讀者以深深的啟示。他用傳神的文字揭示了中國人的精神疾患和心靈精髓,其敏銳的感受、深刻的揭示、高超的敘事技巧,有入木三分、刻骨銘心之效,表現(xiàn)了中國人最高的精神思考。蘇東坡《論書》云:“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必成書也。”魯迅之文章著作,五者皆具,以自己的曠世奇才和心血智慧凝結(jié)成皇皇巨著給歷史帶來千古絕唱,養(yǎng)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廣大讀者,其永恒的精神、高深的品質(zhì)跨越時空,雖久不廢,不斷閃耀著特殊的價值光華,永遠陪伴著中國人之傳承接力,與時俱進地走向未來,這是不是立言?
寫到此,我想起劉禹錫有詩云:“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魯迅不就是這樣的文化英雄?他的天才功力卓絕一世,是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上不可磨滅的偉大作家、思想家。他以超凡脫俗的心靈質(zhì)量和人格魅力,以及深刻的方式改變著人們的思想和觀念、理想和境界。他擁有最多的欽佩者、追隨者,也擁有最多的敵人,他是警世先知,是精神導(dǎo)師。他以厚重的歷史分量和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構(gòu)筑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骨氣,構(gòu)筑了我們時代和社會的精神基礎(chǔ)。他之所做以德進,以事舉,以言揚,其生命和所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是永恒的,因而能讓子孫后代不斷仰慕崇敬、學習追隨。他是人類浩瀚歷史星空中不落的星辰,是讓后世景仰追隨的圣者,歷時越久,讓人越覺得偉大。因此魯迅早已不是一個單純的名字,而是民族的精神脊梁、是知識分子的楷模和象征。不管時代如何變更,魯迅精神都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一種價值傳承,它凝聚正義、力量和無畏的勇氣,幫助人們啟蒙覺悟、強心鑄魂,構(gòu)建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內(nèi)核,成為中華民族前進永久的內(nèi)驅(qū)力,并以各種不同方式,給我們以引導(dǎo)、激勵和啟示。
【注釋】
①魯迅:《“題未定”草》,載《且介亭雜文二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第180頁。
②李悅春:《藝術(shù)高峰的攀登者——齊白石嫡曾孫齊天山和他的繪畫藝術(shù)》,http://ynrb-h5.yndaily.com/#/detail/normal/3977054635443200.
③魯迅:《〈吶喊〉自序》,載《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第439頁。
④魯迅:《文化偏至論》,載《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第58頁。
⑤《真正的愛國者,都是深刻的批評者》,https://www.sohu.com/a/279689093_475768.
⑥劉川鄂:《啟蒙文學的旗幟與唯美文學的標高——魯迅、張愛玲比較論》,《南方文壇》2020年第5期。
⑦⑧《齊白石把畢生的精力、情感都投入到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中》,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8825794209577454.
⑨許廣平:《欣慰的紀念》,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
⑩11魯迅:《寫在〈墳〉后面》,載《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2魯迅:《致曹聚仁》,載《魯迅全集》第12卷,第185頁。
13魯迅:《淡淡的血痕中》,載《野草》,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第59頁。
14何三坡:《魯迅比今天的作家們都謙卑》,《北京晨報》2015年10月15日。
15魯迅:《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新青年》1919年第六卷第六號。
(蔡毅,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