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岐太平小學位于廣東省中山市老城區(qū),是一所典型的“小而精”學校。2015年9月以來,學校因地制宜,在“石岐文化”的引領下,全面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要求,以六大育人途徑為抓手,細化各項德育任務,深入開展“挖掘地域文化資源,打造學校德育特色”的研究與探索,致力讓每一個生命在石岐文化的熏陶下得以扎根、潤澤、綻放。如今,“太平小腳丫,快樂走石岐”已經(jīng)成為學校響亮的名片與標簽。
一、立足石岐文化,堅持文化潤校
作為一所學校,其根本定位和發(fā)展目標就在于提升學校文化品位、豐富教師文化底蘊、發(fā)展學生綜合素質。為此,學校在深入挖掘學校內涵的過程中,對校園文化進行系統(tǒng)規(guī)劃,將傳承石岐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創(chuàng)建的主線,圍繞“文化潤校”這一辦學主張,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用文化發(fā)展統(tǒng)領學校發(fā)展。
(一)汲取深厚的地域文化
石岐區(qū)位于中山市中心城區(qū),承載著中山市86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精髓。石岐文化在長期的交流、傳承和變革的過程中,不僅有深厚的歷史積淀,而且形成了獨特的個性。
根據(jù)石岐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煙墩山面朝大海、岐江河水通向大海,我們得出石岐這方水土“海陸交接”的特性。從研究石岐名人的成長經(jīng)歷、生存狀況和性格特征中,我們得出石岐人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點。由此,學校攫取石岐文化中開放、包容、堅定、自信等特性,提煉出學校獨有的育人體系。比如,在育人目標的設定上,提出“育健康、自信且有夢想的太平小達人”的目標,在教師培育上,提出“做善良、積極且具童心的太平教育人”的主張。另外,為了讓活動更廣泛、深入和富有趣味性地開展,學校提出“太平小腳丫,快樂走石岐”的活動口號,寓意著太平小學的學生從家門口走起,一步一腳印,一印一成長,感悟生活的苦樂,積攢前進的勇氣,從而實現(xiàn)走出石岐、走出中山、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望。
(二)營造獨具一格的校園文化
文化是學校立場與愿景的表達,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更是學校改革的“引擎”。學校立足家國情懷的涵養(yǎng),回歸以文化人的初心,堅守兒童本位立場,把石岐文化滲透于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通過校園文化的獨特印記傳承石岐文化的品格,營造和諧育人的校園氛圍。
在太平小學的校園里,“腳丫印記”已成為校園文化的主要標識;“腳踏實地、快樂成長”的宣言醒目地懸掛在功能室的墻面上;學?!敖∩硖谩钡恼媸侨貓D,分別標識著石岐在中山、中國和世界上的位置,啟發(fā)孩子們從小樹立遠大理想,長大后要走出石岐、走出中山、走向世界的雄心壯志;“達人堂”的舞臺背景寫著“夢想起航的地方”,激勵孩子們?yōu)閷崿F(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斷努力;“七星偃月,仁和枕善彰博愛;九曲朝陽,德政興中耀太平”,由石岐街道名組成的巨幅標語懸掛在教學樓前,描繪出學生認真學習和蓬勃成長的情景,寓意著中華民族繁榮興旺的深情祝?!?/p>
(三)創(chuàng)設積攢勇氣的成長文化
文化之于學校,猶如靈魂之于生命。學校在發(fā)揮精神文化引領、環(huán)境文化熏陶的基礎上,還積極創(chuàng)設積攢勇氣的成長文化,努力使石岐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成為學生成長的動力源泉。
為開闊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從小樹立“闊步走天下”的信念,學校積極選聘熱心的家長擔任“客座教師”,利用每年“六一”和元旦兩個節(jié)點,邀請“客座教師”走進學校,為學生進行石岐名人的介紹,該活動不僅為學生樹立起身邊的學習榜樣,更進行了相關職業(yè)的介紹,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職業(yè)理想,培育基本的生涯規(guī)劃意識。學校每學期還定期邀請到國內外旅游的教師為學生進行專題分享,以優(yōu)美的風景、獨特的風土人情介紹,激發(fā)學生樹立“闊步走天下”的志向。
二、融入石岐元素,開發(fā)校本課程
課程是彰顯學校精神和育人目標的載體,課程育人是學校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重要路徑。學校組建課程研發(fā)團隊,由校長任組長,構建了以地域文化為主旋律的“小腳丫”課程體系。根據(jù)石岐文化特性,學校將“小腳丫”課程的精神特質界定為“融合性”,以培育具有“和諧關系、健康身心、開闊視野、快樂成長”的未來接班人為課程開發(fā)目標。
(一)開發(fā)綜合實踐課程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和政治、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中形成的文化形態(tài)。學校圍繞課程目標,將石岐文化元素融入綜合實踐課堂,開設了八個系列的校本綜合課程(見表1)。課程內容螺旋上升,低年級以了解現(xiàn)狀為主,中、高年級以深入探究為主,難度逐漸加大。在了解、挖掘、傳承石岐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二)設計主題班會課程
學校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石岐地域文化,提煉出太平小學學生的成長品格,分別為:惜生命、善自護;愛學校、懂感恩;守秩序、明責任;多動腦、好閱讀;敬長幼、會禮讓;勤鍛煉、有特長。然后,將這些品格以簡潔明了、朗朗上口的歌謠形式分解為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作為太平小學學生在校六年、十二個學期班隊活動的主題。比如,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教育重點是惜生命,把學生的生命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過系列活動,引導學生懂得愛護身體、珍惜生命,提高自身的安全自護能力。
班主任還以主題班會為陣地進行石岐文化的宣傳,讓學生有機會了解石岐的地域文化。在主題班會上,班主任利用石岐的風土人情、名人故事、華僑文化,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激發(fā)他們好學上進、自信樂觀的態(tài)度。另外,班主任利用主題班會課,通過看、走、賞、說、寫、頌等形式,開展“鐵城印記”“榕樹下的遐想”“唱響古城與新貌”等系列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了解、熟悉石岐文化,培養(yǎng)“太平小腳丫”的成長品格,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品格自然成”的教育目標。
(三)開設方言課程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方言背后隱藏著深厚的地域文化。為了解學生對石岐方言的掌握情況,學校對全體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經(jīng)統(tǒng)計,有39.6%的同學能流利地說石岐話,29.5%的同學能說一點,22.8%的同學會聽但不會說,8.1%的同學不會說也不會聽。為了傳承石岐方言,學校把學講當?shù)胤窖约{入校本課程,確定每周五為“說石岐話日”。每周這一天,除正常的課堂教學外,校園內的師生對話、同學交流都倡導使用石岐話。當天下午紅領巾廣播時間,德育主任會用廣播帶領全校學生一起學說石岐話。說話的內容從生活中常用的物品說起,后來說到石岐的諺語、歇后語,如今發(fā)展到說石岐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人情等等。經(jīng)過五年實踐,現(xiàn)在,學生已改掉此前的羞澀、生硬,能大方、流利地使用方言進行交流。
學校還把學說地方方言升華至創(chuàng)編地方語言類節(jié)目。近年來,師生創(chuàng)編的地域文化語言類節(jié)目有《石岐話串燒》《石岐話民謠》《校園三句半》《石岐的今天和明天》。這些節(jié)目不僅通過文藝演出的形式弘揚了地域方言文化,還實現(xiàn)了通過學校教育保存和發(fā)展地域文化的目的。
三、利用石岐資源,開展德育活動
學校以德育處為統(tǒng)領,精心圍繞地域文化開展主題鮮明的德育實踐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種機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開展特色主題活動
為了讓學生觸摸到石岐發(fā)展跳動的脈搏,學校德育處創(chuàng)設了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區(qū)域、年齡特點的校園主題活動,巧妙地將石岐地方文化與德育活動結合在一起。
在“太平校園飄鄉(xiāng)韻,榜樣力量促成長”系列主題活動中,學校對石岐名人、華僑進行了系列的介紹,并節(jié)選了呂文成先生創(chuàng)作的音樂片段作為上下課鈴聲。石岐名人和華僑的奮斗經(jīng)歷,給予學生極大的激勵和啟示,大大激發(fā)了太平學子的學習熱情。另外,學校先后開展了“愛鄉(xiāng)誦讀”“石岐名人激勵成長”故事等比賽,以主題鮮明的愛鄉(xiāng)讀書活動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先后兩次舉辦了題為“老城印象與石岐今昔”的圖片展,原石岐工藝總廠離休干部路華先生貢獻出幾十年來拍攝的新老石岐照片展示在校園內。中山市戲曲研究會榮譽會長何桂涵先生為師生講述“老城印象與石岐今昔”的故事。記載石岐歷史和發(fā)展的圖片、貼切生動的解說,讓學生們體驗到從視覺沖擊到心靈震撼、再到思想感悟的過程,對家鄉(xiāng)的認識也更加立體。
(二)開展地域研學活動
研學實踐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學校育人的重要內容。學校根據(jù)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精神,結合實際,不僅把研學當成學習體驗的機會,更把研學活動看作為親身實踐的主陣地。
學校地處石岐區(qū)太平路,太平路的西邊有車衣街、合籮街、木材鋪、燈籠紙扎店,東邊有白鐵鋪、花橋巷、金銀玉器店、西餅店……每年秋季,學校組織全體學生開展“走石岐”主題實踐活動,把全校學生分高年級和中、低年級兩部分,高年級學生到中山市商業(yè)博物館參觀中山老商鋪展覽,在博物館人員的講解中,進一步了解石岐文化;中、低年級的學生走上煙墩山,聽石岐文化名人生動講述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故事。在研學活動中,學生們小手牽小手,穿街過巷,翹首回盼,或停留,或頓足,或訪問,或探尋,在尋尋覓覓中不斷豐富著石岐文化知識,也極大激發(fā)了學生從小立志、長大后建設家鄉(xiāng)的遠大志向。
(三)開展親子實踐活動
每年寒暑假,德育處均以邀請信的形式為學生布置特別的假期作業(yè),號召家長帶領子女開展“親子走石岐”活動,鼓勵家長帶領子女通過實地考察、訪問身邊的石岐人、網(wǎng)絡了解等方式,全方位、真實地感受石岐文化。
假期里,同學們在父母陪同下,大手領小手,穿街過巷,或參觀,或訪問,或注目,所走過的街道,留下笑聲片片、故事串串。學校先后組織家長和學生開展了“鐵城印記”“榕樹下的遐想”“唱響古城與新貌”“石岐過新年習俗”等系列活動。在這些主題實踐活動中,學生把所見、所聞、所悟以圖片、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以暑期作業(yè)的形式上交,學校再對這些假期社會實踐作品進行整理,使其成為校園里石岐文化的宣傳資料,成為國旗下講話的優(yōu)質素材。就這樣,通過實地考察和分享,石岐文化在學生心中逐漸具體起來、豐滿起來、親切起來。
雖藏鬧市凈無塵,榕樹撐來一片春;但聽兒童歌與舞,中華何處不傳人。學校從“石岐文化”出發(fā),著眼于學生終身發(fā)展,將石岐文化元素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結合本土文化精粹,細心雕琢,創(chuàng)生潤物無聲的校園文化,建構韻味十足的校本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真正實現(xiàn)了太平小學的孩子們“快樂走石岐,闊步走天下”的理想目標。
【鄭結霞,廣東省中山市石岐太平小學校長,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趙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