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珠
摘要: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促織》一課將“躡跡”注釋為:“跟隨(蛤蟆的)蹤跡,……躡,追隨?!?這是把“跡”當(dāng)作名詞“蹤跡”,雖然語義上是通順的,但似乎未準(zhǔn)確地表達(dá)出該詞語豐富的附加意義?!败b”解釋為“放輕(手腳)、輕步行走”,“跡”解釋為“追蹤”,“躡跡”就是“放輕手腳去追蹤、輕步行走著追蹤”的意思。這樣理解,不但通順,而且更有表現(xiàn)力。
關(guān)鍵詞:《促織》;躡跡;人物刻畫;表現(xiàn)力
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選編了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促織》一文。文中有一個片段,主人公成名在駝背巫的“指示”下,到村東大佛閣捕捉促織,“冥搜未已,一癩頭蟆猝然躍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間。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對于“躡跡”,教材這樣注釋:“跟隨(蛤蟆的)蹤跡,……躡,追隨?!备鶕?jù)總注解與分注解的關(guān)系判斷,這里是把“跡”當(dāng)作名詞“蹤跡”來理解的。
誠然,“躡跡”有“追蹤、跟蹤”的意思,如“緩轡待機(jī),追奔躡跡”(謝靈運(yùn)《撰征賦》)、“忽復(fù)有兩警吏躡跡而來,出示一公文,則再逮捕之命令也”(梁啟超《羅蘭夫人傳》)、“躡跡而窗窺之,見一獰鬼,面翠色,齒如鋸”(蒲松齡《聊齋志異·畫皮》);也可引申為“順著蹤跡(線索)追尋探求”之意,如“至若離合悲歡,興衰際遇,則又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曹雪芹《紅樓夢》)。
不過,“躡跡”也有“隱蔽行蹤”的意思,如成語“藏蹤躡跡”“潛蹤躡跡”。這里的“躡”就表示輕步行走的樣子,指隱秘行蹤,悄悄行動。教材選用“追蹤、跟蹤”的義項(xiàng),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將其解釋為“追隨(蛤蟆的)蹤跡”,其實(shí)是把“跡”當(dāng)作名詞“蹤跡”。這樣解釋雖然語義上是通順的,但似乎未準(zhǔn)確地表達(dá)出該詞語豐富的附加意義。
首先,“跡”有“追蹤、追尋”之意,如:“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經(jīng),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莊子《天運(yùn)》)句意為:“幸運(yùn)啊!你沒有碰到治世之君主!說到六經(jīng),那是先王留下的陳跡,怎么可以追尋呢?”該句中,第二個“跡”就是動詞“追蹤”之意。
這種用法的例子比比皆是。如:
(1)“跡人來告曰:‘逢澤有介麋焉?!保ā蹲髠鳌ぐЧ哪辍罚┮馑际牵骸柏?fù)責(zé)尋找野獸足跡的官吏前來報(bào)告說:‘逢澤有單個的麋鹿?!?/p>
(2)“然后圣人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墨子·尚賢》)意為:“這之后圣明的人聽聽他們的言論,追查他們的實(shí)際行為,考察他們所具有的才能?!?/p>
(3)“邏者見之,知其非國人也,跡其所憩執(zhí)之?!保ㄔ犁妗稐H史》)翻譯為:“巡邏的人看見他,知道他不是本地的人,追蹤到他休息的地方抓住了他?!?/p>
(4)“雖身在都下,然未嘗游權(quán)執(zhí)門,唯跡訪道術(shù)方士,購求古書為事?!保ㄉ蜻|《伯少卿埋銘》)此處“跡”同“跡”,“跡訪”就是“尋訪”,有“順著腳印追蹤”之意。
(5)“跡其興亡治亂之由,豈不在用人之得失哉!”(《明史·職官志》)翻譯為:“探究他興盛與敗亡、太平與混亂的起因,難道不是在于用人恰當(dāng)與不恰當(dāng)嗎!”
同樣表達(dá)此意的,還有2020年語文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閱讀中“開封邏卒夜跡盜”(開封巡邏的士兵在夜晚順著足跡追捕盜賊)的“跡”。
其次,“躡”字從足、聶聲,本義為“踩踏、有意識地踩踏”,如“足下躡絲履”(《孔雀東南飛》),據(jù)本義引申為“穿、穿著”,還可引申為“踩踏著別人的足跡”,也就是“追尋、追隨、追趕”之意,但也有“放輕(手腳)、輕步行走”之意,如“躡手躡腳”。
成名此時的心態(tài)大概是又急又怕,急的是想趕快抓到促織,完成差使;怕的是驚嚇了促織,白白地忙活。教材選用“追隨”義,是記敘,人物形象模糊。如果選用“放輕”義,則是描寫——描寫出成名此時的動作,揭示了成名此時的心態(tài);同時,與前面“急趁之”的“急”、后面“遽撲之”的“遽”形成對比,表明成名內(nèi)心急切卻又不得不放輕動作,放緩行動?!凹薄b—遽”的曲折起伏,呈現(xiàn)出人物內(nèi)心的煎熬,折射出人物的不幸遭遇,有力地凸顯了“腐朽的統(tǒng)治階級迫害底層群眾”的主旨,更容易激起讀者的同情。
再次,從結(jié)構(gòu)上看,如果“躡”解釋為“放輕(手腳)、輕步行走”,“跡”解釋為“追蹤”,那么“躡跡”就表示“放輕手腳去追蹤、輕步行走著追蹤”的意思,是狀語和中心詞構(gòu)成的狀中結(jié)構(gòu),“躡”修飾“跡”,描摹成名“跡”蛤蟆時小心翼翼的狀態(tài),而不是教材定義的動賓結(jié)構(gòu)。這也剛好和“披求”的結(jié)構(gòu)一致,“披”是撥開(草),“求”是尋找;“披”是“求”的修飾成分,是動作“求”的伴隨狀語。
從前文駝背巫的“指示”看,“怪石亂臥,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旁一蟆,若將舞”,表明促織和蛤蟆在一起,跟著蛤蟆就能找到促織。成名在蛤蟆的引導(dǎo)下尋找促織,而蛤蟆跳進(jìn)了草叢。于是,成名就輕手輕腳、小心翼翼地追蹤蛤蟆,撥開草叢尋找蛤蟆,果真發(fā)現(xiàn)了促織。
因此,愚以為,《促織》里這句的“躡”解釋為動詞“輕步行走”,“跡”解釋為動詞“追蹤、追尋”更好。相比于教材的解釋,這樣理解,不但通順,而且更有表現(xiàn)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