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兵
(北京朝陽中西醫(yī)結合急診搶救中心檢驗科,北京 100021)
現(xiàn)代臨床輸血治療過程中,凝血功能檢查必不可少。通過凝血系統(tǒng)評估,有助于醫(yī)護人員深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防止血液處于低凝狀態(tài)而導致出血?,F(xiàn)階段,多采用凝血檢驗、血栓彈力圖進行凝血系統(tǒng)評估。其中凝血檢驗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時間(TT)等,主要用來反映人體實際凝血功能狀況,但并不能全面、快速、動態(tài)地反映血液整體凝血功能狀態(tài)[1]。血栓彈力圖能夠全程動態(tài)反映出人體凝血變化,包括凝血形成時間(K)值、凝血反應時間(R)、最大振幅(MA)及凝固角(α-Angle)等參數(shù),其是指利用血栓彈性描繪記錄儀將凝血的整個動態(tài)過程曲線描繪出來,更全面地顯示患者凝血紊亂狀態(tài),從而全面且快速評估患者的整體凝血狀態(tài)[2]。為了確保患者輸血治療安全、高效,本研究重點探討了凝血檢驗、血栓彈力圖指導臨床輸血治療的差異,現(xiàn)將研究結果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北京朝陽中西醫(yī)結合急診搶救中心接收的100例實施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齡22~80歲,平均(60.5±11.3)歲;疾病類型:血液病22例,骨折19例,冠心病17例,肝癌14例,腦出血10例,腎病10例,其他8例。納入標準:均需接受輸血治療者;無相關禁忌證者;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存在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患有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本研究在北京朝陽中西醫(yī)結合急診搶救中心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下實施。
1.2 方法 于清晨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利用2支真空管采集患者靜脈血5 mL,血液樣本與抗凝劑9∶1進行抗凝處理后,實施血栓彈力圖參數(shù)檢驗與常規(guī)凝血檢驗。①常規(guī)凝血檢驗:對血液樣本以3 000 r/min的轉速持續(xù)離心操作10 min,分離出血漿,然后通過全自動凝血檢驗儀[日本SYSMEX(希森美康)株式會社,型號:CS-5100]檢測 PT、APTT、FIB、TT指標。②血栓彈力圖檢驗:將1.0 mL抗凝血裝入高嶺土激活劑瓶內(nèi),搖晃均勻后靜置1 min,激活,在檢測托架上正確安裝普通杯,同時將測定杯置入檢測通道,并在測定杯內(nèi)注入 20 μL的 0.2 mol/L 氯化鈣(CaCl2),從瓶內(nèi)取出340 μL已經(jīng)激活的血液樣本,倒入普通杯內(nèi)采用血栓彈力圖儀(美國唯美公司,型號:TEG5000)進行檢測,通過電腦軟件獲得圖像,描記參考值。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血栓彈力圖與凝血4項檢測結果,包 括 K、R、MA、α-Angle、TT、APTT、PT、FIB。②分析常規(guī)凝血與血栓彈力圖各項指標的相關性。③觀察血栓彈力圖與常規(guī)凝血檢驗指導的輸血率與輸血量。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文中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凝血4項與血栓彈力圖參數(shù)的相關性。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栓彈力圖與凝血檢驗結果 100例實施手術患者的其K、R、MA、α-Angle、TT及FIB水平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而APTT、PT水平較正常參考值升高,見表1。
表1 血栓彈力圖與凝血檢驗結果
2.2 血栓彈力圖與常規(guī)凝血檢驗指標的相關性 TT、FIB與 K 值 呈 負 相 關(r= -0.251、-0.253);PT、APTT、FIB與 R 值 正 相 關(r= 0.251、0.256、0.146);TT、APTT、FIB與 MA 值呈正相關(r= 0.623、0.412、0.628);TT、FIB 與α-Angle 值呈正相關(r= 0.498、0.512),而 APTT、PT 與α-Angle值呈負相關(r= -0.241、-0.113),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血栓彈力圖與常規(guī)凝血檢驗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2.3 血栓彈力圖與常規(guī)凝血檢驗指導的輸血率與輸血量 血栓彈力圖檢驗狀況下,有32例患者需要輸血治療,占比64.00%(32/50),其中17例血小板輸注,15例血漿輸注;常規(guī)凝血檢驗狀況下,有45例患者需要輸血治療,占比90.00%(45/50),其中8例血小板輸注,37例血漿輸注。血栓彈力圖指導的輸血率、血小板輸注及血漿輸注量均低于常規(guī)凝血檢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血栓彈力圖與常規(guī)凝血檢驗指導的輸血量比較()
表3 血栓彈力圖與常規(guī)凝血檢驗指導的輸血量比較()
檢測方法 例數(shù) 血小板輸注(U) 血漿輸注(mL)血栓彈力圖 50 0.5±0.1 55.6±11.3常規(guī)凝血檢驗 50 0.9±0.2 426.8±50.2 t值 12.649 51.010 P值 <0.05 <0.05
凝血檢驗方法主要包括PT、TT、APTT、FIB等指標,通常被臨床用于抗凝治療患者的檢查與血栓形成的檢測。雖然凝血檢驗方法應用范圍較廣,但是最終檢驗結果容易受采集時間、標本放置時間、血樣采集量不足等因素的影響[3]。作為新型檢驗方法的血栓彈力圖,具有無創(chuàng)特點,主要指標包括K值、R值、MA值、α-Angle等參數(shù),有助于臨床動態(tài)觀察人體纖維蛋白形成與凝血過程變化,結合力學原理,將這種變化發(fā)生時間的函數(shù)關系,繪制成圖,以便于臨床準確判斷凝血功能異常原因,了解人體全血纖溶功能與實際凝血狀態(tài)[4]。
本研究深入分析兩種檢測方法的相關性,結果發(fā)現(xiàn)血栓彈力圖參數(shù)與常規(guī)凝血檢測指標有明顯的相關性。血栓彈力圖主要檢測全血樣本,激活劑包括組織因子或高嶺土,啟動凝血后,由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檢驗儀器去觀察記錄纖維蛋白形成過程、血栓產(chǎn)生過程及血塊融化過程,并生成諸多參數(shù),其中K值主要評估凝固的血塊達到一定強度而耗費的時間長,有助于臨床準確掌握人體血小板功能、纖維蛋白原水平,這直接關系到血凝塊織網(wǎng)速度[5]。本研究結果顯示,TT、FIB與K值呈負相關,表明FIB容易影響到K值變化。R值能夠較好地反映出凝血因子質(zhì)量,主要指的是凝血活酶形成時間。此次研究發(fā)現(xiàn),PT、APTT、FIB與R值呈正相關,表明各指標在反映凝血因子活性方面有相似之處。α-Angle值旨在反映纖維蛋白濃度,有助于臨床了解纖維蛋白凝塊產(chǎn)生速度[6]。本研究結果顯示,TT、FIB與α-Angle值呈正相關,APTT、PT與α-Angle值呈負相關,血液凝固狀態(tài)輕微時,有可能會影響K值變化,導致臨床無法準確判斷,此時可以通過判斷α-Angle值,進一步明確患者是否有必要輸血治療。MA值反映的是血小板、纖維蛋白通過纖維蛋白凝塊(由GPⅡb/Ⅲa互相聯(lián)結)的最大硬度、強度,是現(xiàn)代臨床血栓彈力圖檢測血小板功能的最主要的參數(shù)[7]。此次研究結果顯示,TT、APTT、FIB與MA值呈正相關,表明FIB對MA值的影響重大。血小板檢測中,凝血酶激活劑最重要,因為凝血酶形成直接影響著血小板活躍程度,若凝血因子的活躍程度偏低,那么產(chǎn)生的血塊也較差,使得MA值降低。相反,血小板功能薄弱,而凝血因子處于正常狀態(tài)下,依然也會削弱凝血酶形成能力,進而延長R值。故而判定MA值過程中,除了重視血小板變化之外,還要綜合判定凝血因子變化、纖維蛋白原水平[8]。
臨床輸血治療過程中,血栓彈力圖指導的輸血率、血小板輸注及血漿輸注量均低于常規(guī)凝血檢驗,其原因可能在于,凝血形成過程并非靜態(tài),而是動態(tài)的,這使得常規(guī)凝血檢驗結果的指導作用受限。由于血栓彈力圖能夠動態(tài)評估凝血過程,故而能夠真實地反映出人體中凝血平衡狀態(tài),為臨床輸血治療提供有效指導。
綜上,臨床輸血治療過程中,常規(guī)凝血檢驗與血栓彈力圖參數(shù)密切相關,尤其是血栓彈力圖,對臨床輸血治療的指導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