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引
廬山,又稱匡山、匡廬,地處江西省北部,東偎婺源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大動脈,北枕滔滔長江。廬山自古有“神仙之廬”的美譽,據(jù)傳殷周時期有匡氏兄弟隱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廬(房子)幻化為山,故而得名。
廬山屬斷塊山構造,多奇峰峻嶺、懸崖峭壁。遠看猶如一山飛峙大江邊,近看千峰攜手緊相連,橫看鐵壁鋼墻立湖岸,側看擎天一柱聳云間。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題西林壁》詩中贊譽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p>
自古以來,廬山深受眾多文學家、藝術家的青睞,并成為隱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以及政客名流的活動舞臺,它是一座集文化、宗教、教育、政治為一體的千古名山。
世遺印象
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自東北向西南延伸約25千米,寬約15千米,風景區(qū)總面積302平方千米,有12個景區(qū)、37個景點、230個景物景觀。唐代詩人白居易以“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八個字,道出了廬山的精髓和品位。1996年12月,廬山風景名勝區(qū)作為自然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江西廬山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這里的佛教和道教廟觀,以及儒學的里程碑建筑(最杰出的大師曾在此授課),完全融匯在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觀之中,賦予無數(shù)藝術家以靈感,而這些藝術家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化中對于自然的審美方式。
1.仙人洞 仙人洞是道家的洞天福地,相傳唐代名道呂洞賓在此修煉成仙。毛澤東寫詩贊譽,“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2.三疊泉 三疊泉又名三級泉、水簾泉,飛瀑流經的峭壁有三級,落差共155米。古人稱“匡廬瀑布,首推三疊”,譽為“廬山第一奇觀”。
3.五老峰 五老峰是并列的五個山峰,仰望時像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五老峰根連鄱陽湖,峰尖觸天,是廬山最雄偉奇險的景點。
4.東林寺 東晉名僧慧遠創(chuàng)建,是佛教凈土宗的發(fā)源地,被日本佛教凈土宗和凈土真宗視為祖庭。
5.漢陽峰 廬山的最高峰,峰巔上的禹王臺,據(jù)說是大禹治水登臨處。西北的“康王谷”,據(jù)說是晉代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中“桃花源”的原型。
6.秀峰 景區(qū)內有“觀瀑亭”“日照亭”,唐代李白于此寫下《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7.牯嶺 原名牯牛嶺,是一座公園式山城,也是廬山景區(qū)的中心。19世紀末,英國傳教士李德立租用此地興建別墅,據(jù)英文Cooling的音譯,把牯牛嶺簡稱為牯嶺。
8.花徑公園 據(jù)說白居易任江州司馬時,登廬山游覽,時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此處卻桃花盛開,他有感而發(fā),作詩《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p>
9.白鹿洞書院 據(jù)說創(chuàng)始人為唐代的李渤,他養(yǎng)了一只白鹿,出入相隨,人稱“白鹿先生”。南宋理學家朱熹在此開壇設講,弘揚理學,被譽為“天下書院之首”。
10.廬山會議舊址 1959年中國共產黨八屆八中全會、1961年中央工作會議和1970年九屆二中全會在此召開,毛澤東同志主持了這三次重要會議,現(xiàn)辟為廬山會議紀念館。
遺產價值
(一)山水文化
廬山,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
自從司馬遷把廬山寫進《史記》,無數(shù)文人墨客登臨廬山,用詩文抒發(fā)情懷,尋找生命的本真和自由的靈魂。自東晉以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有4000余首,其中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而陶淵明一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風。有學者評論:“如果說泰山的歷史景觀是帝王創(chuàng)造的,廬山的歷史景觀則是文人創(chuàng)造的?!?/p>
(二)學府教育
白鹿洞書院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心中的圣地,也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兼有研究與教育的雙重功能。
朱熹用白鹿洞書院為讀書人構筑了一個治國濟世的思想殿堂,以嚴謹?shù)闹螌W傳統(tǒng)、堅定的道統(tǒng)擔當、合理獨特的管理制度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最好載體。
(三)建筑博覽
廬山的國際別墅群依山就勢,給人以情的凝注、美的噴發(fā),既有英國券廊式建筑符號、巴洛式建筑模擬品,又有折中主義建筑產物、哥特式的建筑遺風。
現(xiàn)有美、英、法、德、俄、芬蘭、荷蘭、奧地利、意大利等20多個國家風格不同的別墅600余棟,是中國名山中僅有的“世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