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 曹翰麟
北師大版教材六年級上冊“數學好玩”單元《反彈高度》一課的教學,往往遵循“任務—操作—注意事項—結論—交流”的模式。然而在此過程中,學生研究的內容單一,研究方法常常延續(xù)類似解決傳統(tǒng)應用題的方式。雖然從內容上看,《反彈高度》屬于實驗類課程,但學生的興趣和實際參與程度卻并不高。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的李金釗等人認為:三大學習能力(問題意識、建立聯系和個性化表達)、兩大學習品質(主動性、調控性)以及身心健康基礎(如圖1),能為兒童的長程學習歷程奠定素養(yǎng)基礎[1]。
圖1 學習基礎素養(yǎng)結構
從圖中可以看出,主動性可以為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提供驅動力,有助于學生持續(xù)學習。問題意識是衡量學生是否具備主動學習品質的重要標志。所以,讓學生主動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提高學習主動性,進而進行深度學習,是本研究的目的。
所謂提升“教學質量”,不僅指要讓學生學會某個知識,會解答某些題目,更要關注教學過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空間不僅僅在課內,還可以延伸到課外。因此教師的關注點要從能否構建高質量的課堂轉向構建高質量的課程。
“綜合與實踐”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學生在這一學習活動中,要綜合運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如:如何發(fā)現問題;如何選擇適合自己完成的問題;如何把實際問題變成數學問題;如何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如何選擇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現實踐的成果,讓別人體會自己成果的價值;等等。
為充分發(fā)揮“綜合與實踐”課程的價值,結合《反彈高度》一課的特點,教師可采用拉長學生體驗和學習過程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學生通過“問—學—問”的自主學習方式,在興趣的驅動下自主、高效地參與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經歷完整的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習能力,從而進行深度學習。
由此,可將這一綜合實踐內容拓展為由3課時的課上教學、2課時的課下實踐以及后續(xù)多課時的自主綜合研究組成的系列課,形成“3+2+N”的單元學習課程(如圖2)。
圖2 “3+2+N”學習模型
在第一課時中,學生經歷從生活現象中發(fā)現并廣泛提出問題的過程,通過聚焦,確定基礎的研究問題:“乒乓球從1米的高度落下,反彈高度有多高?”并在問題驅動下展開初步研究(如表1),撰寫實驗方案。
表1 第一課時問題串
續(xù)表
在課下的實踐中,學生以團隊為單位,嘗試實驗,得到初步的實驗結論。
在第二課時中,學生通過分享初次的實驗方案和實驗過程,自主發(fā)現收集數據和處理數據中存在的問題。在交流互動中,學生意識到準確收集數據的必要性,并形成科學合理的實驗方案(如表2)。
課后,學生進行了更為嚴謹的再次實驗。并提出繼續(xù)嘗試研究“乒乓球從其他高度自由落在教室地面上,反彈高度是多少”等問題。
對于這樣一個已經拉長體驗和學習過程的內容,在第三課時中,學生不僅僅只呈現一份實驗報告單,還有基于團隊合作的收獲、質疑甚至是感謝。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相互協(xié)作、共同參與,相互幫助、共同分享,相互欣賞、共同體驗。他們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同時,在問題解決和反思總結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新的研究問題,層層遞進地對問題進行研究,由問到學、由學到問,從而促進深度學習(如表3)。這是最后一課時和后續(xù)自主綜合研究應承載的任務和價值。
表3 第三課時問題串
這樣拉長體驗的“綜合與實踐”教學,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學得更主動,自我檢測、自我反思更有效,思考也更加深入。
在第一課時中,學生通過參與、觀察“拍球游戲”,對于球的反彈這一現象有了直觀認識。在笑聲和疑惑聲中,學生提出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這三種球,哪種球的反彈高度高?”“為什么有的球可以反彈,有的不可以?”“球的反彈高度是原始高度的幾分之幾?”“球的反彈高度與球一開始的位置是否有關系?”“球的反彈高度與球的重量有什么關系?”……
情感的解讀是指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對文本的中心思想、對文本中所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進行分析與思考,這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之一。因為我們語文的教學不是讓學生簡單地學會讀,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理解文本中所表達的思想,進而為高效語文課堂的實現夯實基礎。
學生踴躍提問,并最終通過討論達成共識,聚焦在一個容易研究的基本問題“乒乓球從1米的高度落下,反彈高度有多高”上。盡管看起來又回到了教材提供的研究問題,但學生經歷了觀察現象、引發(fā)思考、提出問題的過程,此時這個問題已經由教材提出的“人家的問題”變成了學生心中“自己的真問題”,從而為后續(xù)課下開展自主實踐活動提供了情感基礎。
而在第三課時中,學生已經對于前面的研究做了充分的思考與討論,教師又請學生提出自己后續(xù)還想研究的問題:“不同星級的乒乓球從同樣高度落下,它們的反彈高度有什么區(qū)別?”“相同的網球在不同材質的地面上的反彈高度有區(qū)別嗎?”“如果交換籃球和乒乓球場地的材質,球的反彈高度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籃球是不是氣越足反彈高度越大?籃球運動員喜歡怎樣的反彈高度?”……
通過與第一課時的問題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學生在提問時,更能夠將“球的反彈高度”與生活實際、體育運動相聯系,問題更具可操作性和研究價值。這也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提出問題能力上的提升。
在第二課時中,學生胸有成竹地帶著各自的實驗結果參與交流,卻被各組之間大相徑庭的實驗結果“嚇了一跳”。在觀察其他組的實驗演示后,學生提出的問題卻呈現出很有意思的變化:“你們組在讀數的時候太隨意了,不蹲下來是讀不準的?!薄澳銈兘M只做了一次實驗,我認為應當多做幾次,結果才能準確。”“你們使用的是直尺,零刻度線和地面還有一小段距離,所以不能直接讀數?!薄拔覀兘M使用的是軟尺,在做實驗的時候我們沒有貼緊墻,所以很難保證它和地面垂直?!薄拔覀兘M雖然用的是剛才黃色的尺子,但是我們第一次錯在把乒乓球的頂部設在1米的高度,其實應該將底部對準1米?!薄拔覀兘M雖然有2個測量員,但是每個人看的都不一樣,所以可能會產生一些爭吵?!薄?/p>
在“求真”意識的驅使下,學生由關注實驗結果轉為關注實驗過程,也從“敦促他人反思”轉變?yōu)椤白晕曳此肌?,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雖時常提醒學生要看重過程而不是結果,但最終的評價往往還是陷入“唯結果論”的怪圈。而在本次系列課的課后回顧中,學生主動提出“我學到了要關注過程、注意細節(jié),細節(jié)決定成敗”,這也是系列課程教學的重要收獲。
學生在“球的反彈高度”這一內容的學習中,經歷了“猜想、驗證、反思、再驗證、再反思、再猜想”的研究閉環(huán),打破了以往“猜想—驗證”的基本研究模式。在研究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始終保持比較高漲的狀態(tài),對于后續(xù)延伸的新問題,有興趣、有目標、有方法,在系列課程教學結束后,有約五分之二的學生繼續(xù)利用課后時間對新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自主開展了方案設計、實驗、反思等一系列研究活動,有的學生還能繼續(xù)提出新的問題。這說明通過拉長活動體驗,相當一部分學生形成了發(fā)現問題和解決一般問題的基本模式,促進了深度學習的發(fā)生。
第二課時是三節(jié)課中開放性體現較弱的一節(jié)課。這當中有整體設計的緣故,也有實施的原因。因為在課上出現的實例,來自學生在第一課時中暴露的真實問題。所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具體分析的同時,開放性就被壓縮了。這使得本課在該系列課當中表現出和另兩課時的差異性。那么,如何在既保證解決問題的前提下,又能體現出一定的延續(xù)性和開放性,也是之后需要著力思考的問題。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指出了多處操作時容易產生誤差的環(huán)節(jié)。在對問題的關注和解決方法的提出上,學生各抒己見,無論是已有的操作經驗,還是課上臨時創(chuàng)造的方法,都實現了對于實驗中誤差的關注。然而操作者的誤差控制水平的提高,是需要經驗的不斷累加的。在本次系列課中,學生對于誤差的認識,是否只停留在“關注”“盡量避免”的層面就足夠?花如此多的時間是否有必要,又是否能落實?這是再授課時需要思考的問題。
本次系列課嘗試,從課堂教學的課時上看只增加了1節(jié)課的教學時間,但這“1課時”帶給學生的生成與獲得卻非常豐富。這一系列課的教學為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類課程的實施提供了一個較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