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川
1953年,一名登山者曾在海拔近9千米的珠穆朗瑪峰頂上,看見一只斑頭雁從旁邊飛過。據(jù)了解,這一高度比當時已知的動物最高飛行海拔高出了近2千米。當時,許多動物學家對這名登山者所說的情況一直持懷疑態(tài)度,這一事件也一直沒有定論。
不過就在2020年初,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終于通過對19只飼養(yǎng)的斑頭雁證實,它們確實有在這一高海拔飛行的能力。比特森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動物學院的負責人,早在十幾年前,他便想通過事實來證明斑頭雁到底有沒有能力飛越珠峰。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實踐,他最終等來了好消息。比特森告訴當?shù)孛襟w:“鳥類的心臟和肺的結構,使它們比哺乳動物更善于持續(xù)運動。與其他鳥類相比,斑頭雁的肺大而扁平,在深呼吸上更具優(yōu)勢;它們的心臟也很大,能為肌肉輸送更多的氧氣?!?/p>
比特森的研究團隊通過訓練斑頭雁的幼鳥,讓它們在負重并佩戴面罩的狀態(tài)下,在人造大型風洞中飛行。這些鳥佩戴的設備中,有記錄心率、血氧水平、體溫和新陳代謝率(單位時間消耗的能量)的傳感器。此外,比特森團隊還利用面罩調節(jié)斑頭雁在風洞中飛行時呼入的氧氣濃度,以此模擬低、中、高海拔環(huán)境。
風洞實驗的結果,讓研究團隊驚喜地發(fā)現(xiàn),斑頭雁會通過降低新陳代謝率適應缺氧環(huán)境下的飛行。當氧氣濃度處于最低水平——近似珠峰頂部的7%(在海平面這一數(shù)值是21%)時,雖然斑頭雁新陳代謝率下降,但心率和振翅頻率仍保持不變。在缺氧環(huán)境下,斑頭雁的心率沒有增加,這就表明,即使是氧氣極其稀薄的環(huán)境,仍未超過斑頭雁心臟負荷閾值。除此之外,比特森團隊還發(fā)現(xiàn)了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斑頭雁總能設法降低血液溫度,而降溫可以顯著提高血紅蛋白的攜氧能力,以此來應對缺氧環(huán)境。
唯一讓比特森團隊擔心的是,這些人工飼養(yǎng)的斑頭雁即便經(jīng)過訓練,在模擬高海拔環(huán)境下的負重飛行時間仍然很短。因此,他們擔心斑頭雁對缺氧環(huán)境的適應是否足夠支持它們飛行8小時以穿越珠峰,或是獨立完成在中亞或南亞之間4000千米的遷徙。不過,比特森信心十足地表示:“不管怎樣,我們一定要相信斑頭雁確實有飛越珠峰的能力,也許在一年半載之后,我們就會有幸等到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那時,我們會帶著這些訓練有素的斑頭雁,讓它們一展雄姿,飛越珠穆朗瑪峰?!?/p>
(余長生摘自《勞動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