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北京市延慶區(qū)西屯墓地東漢墓M100發(fā)掘簡報

      2021-10-04 07:4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文物春秋 2021年2期

      【關(guān)鍵詞】北京延慶;西屯墓地;M100;雙墓道九室磚室墓;東漢晚期

      【摘要】北京延慶西屯墓地共發(fā)現(xiàn)墓葬490座,以漢代墓葬數(shù)量最多。其中M100是該墓地發(fā)現(xiàn)的東漢磚室墓中規(guī)模最大、形制最為特殊的一座。墓葬為雙墓道九室磚室墓,結(jié)構(gòu)復(fù)雜,隨葬品豐富,為研究和探討東漢晚期幽燕地區(qū)磚室墓的發(fā)展和演變提供了重要的新資料。

      ————————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6CKG013)“北京延慶西屯墓地發(fā)掘研究報告”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延慶西屯墓地位于北京市延慶區(qū)延慶鎮(zhèn)西屯村西南約200米,東距延慶區(qū)約2公里,北靠燕山余脈冠帽山,南臨媯水河。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為配合西屯村西南地塊土地一級開發(fā)項目建設(sh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該項目占地范圍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fā)掘工作。墓地北為延農(nóng)路,南為延下路,以歡呼路為界分為西區(qū)(Ⅰ區(qū))和東區(qū)(Ⅱ區(qū)),共發(fā)掘墓葬490座。其中位于Ⅰ區(qū)中西部的M100規(guī)模較大,形制特殊,結(jié)構(gòu)復(fù)雜,隨葬品豐富,現(xiàn)簡報如下(圖一)。

      一、地層堆積

      延慶西屯墓地的地層堆積共有3層:第①層,呈黃灰色,土質(zhì)較松,顆粒較大,厚0.24~0.3米,包含植物根系、現(xiàn)代雜物等,明清時期墓葬開口于此層下;

      第②層,黃褐色花土,土質(zhì)疏松,厚0.5~ 0.55米,包含有少量殘磚、瓦片等,魏晉北朝時期墓葬開口于此層下;

      第③層,黃褐色花土,土質(zhì)疏松,厚0.1~0.45米,包含有繩紋瓦片、陶釜殘片、殘磚塊等,漢代墓葬均開口于此層下。

      二、墓葬形制

      M100開口于第③層下,地表未見封土堆。墓葬為雙墓道九室磚室墓,墓道朝西,方向273°(圖二、三)。墓口距地表1.25米,深1.25米,填土為黃褐色花土。墓葬可分為南、北兩部分,從西向東均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及側(cè)室組成,中部由甬道相連接。墓壁為磚砌,較為規(guī)整,用磚規(guī)格為30×15×6厘米?,F(xiàn)分別詳述如下。

      (一)北側(cè)

      1.北墓道位于北側(cè)最西端,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3.6米,南北寬1.26~1.44米,近墓口處深1.3米。填土為花土,土質(zhì)較松,內(nèi)有陶片若干。自開口向下修筑三步臺階。第一步臺階面寬1.26~1.31米,進深1.4米,高0.12米,坡度20°;第二步臺階面寬1.3米,進深0.78米,高0.24米;第三步臺階面寬1.34米,進深0.5米,高0.34米。

      2.北墓門位于北墓道東端。面寬0.84米,內(nèi)高1.68米,進深0.3米。南北兩壁用青磚壘砌,砌法為兩平一豎。從0.96米處開始起券,兩層立磚砌成圓弧拱頂,其上再平鋪青磚。封門用青磚斜向錯縫砌成“人”字形,殘高0.87米。

      3.北甬道墓門向東為甬道,平面呈長方形。長2.4米,寬1.1~1.2米,兩側(cè)壁用青磚壘砌,砌法為兩順一丁。從高0.96米開始起券,平磚錯縫砌成圓弧形拱頂,頂高0.4米。

      4.北前室(1室)位于甬道以東。平面呈長方形,長3.18米,寬1.4米,殘高1.2米。四壁以青磚錯縫砌筑,砌法為兩平一豎。墓底不見鋪磚。清理出陶屋頂、陶盤、陶灶殘件等。

      5.北中室(2室)位于北前室以東,平面呈長方形。長3.15米,寬3.3米,殘高0.9~1.3米。周壁的砌筑方式均為兩平一豎,殘高0.6~1.6米,墓底不見鋪磚,發(fā)現(xiàn)有紅燒土塊若干。南、北、西三面均有一條甬道與其他墓室相通,東面有兩條甬道分別通向北后①室(3室)和北后②室(4室),除南側(cè)一條長1.36米、寬0.7米外,其他甬道均為長1.2米、寬0.8米。墓底發(fā)現(xiàn)若干陶廁、陶屋頂殘片及其他陶樓(房)殘件。另發(fā)現(xiàn)銅錢等。

      6.北后①室(3室)位于北中室東北,西側(cè)有甬道與北中室連通。平面呈長方形,長3.18米,寬1.44米,殘高1.1米。四壁砌磚及鋪地磚被擾嚴重,大部分已不存,僅存整齊的土壙。發(fā)現(xiàn)陶棺1件。

      7.北后②室(4室)位于北中室東南,西側(cè)有甬道與北中室連通。平面呈長方形,長2.88米,寬1.98米。北壁券頂殘高1.88米,南壁殘高0.66米,墓壁青磚有火燒的痕跡。底部鋪有白灰并夾雜有紫紅色粉狀物,未見鋪地磚。發(fā)現(xiàn)陶棺1件。

      8.北側(cè)室(8室)位于北中室以北,南側(cè)有甬道與北中室連通。平面呈長方形,長3.6米,寬2.16米,殘高0.66~1.2米。四周以青磚兩平一豎錯縫壘砌而成,每層間可見2毫米厚的橘紅色粘合劑。墓壁砌磚有內(nèi)外兩層,緊貼土壙一層為紅燒磚,貼近墓室一層為青磚。墓底局部見有紅燒土和草木灰痕跡,之上散見撒有白灰,墓室西北角還發(fā)現(xiàn)有數(shù)塊燒骨。該墓室出土陶片較多,可辨器型有陶盤、陶壺、陶罐、陶燈、陶案、陶廁、陶屋頂及其他陶樓(房)殘件等。

      (二)南側(cè)

      1.南墓道位于墓葬南側(cè)最西端,斜坡式,平面呈梯形。長1.98米,寬0.84~1.44米,近墓門處高0.76米。坡長2.1米,坡度20°。填土為花土,土質(zhì)較松,無包含物。

      2.南墓門位于墓道東端。面寬0.9米,進深0.5米,券頂已無存,殘高1.14米。封門用青磚不規(guī)則豎砌。

      3.南甬道位于墓門以東,呈長方形。長2.52米,寬0.6~0.72米。頂部已被破壞,南北兩壁均為青磚兩平一豎錯縫疊砌而成。

      4.南前室(5室)位于南甬道以東,平面呈長方形。長2.64米,寬1.1~1.2米,殘高 1.06米。四壁為青磚砌筑,砌法為兩平一豎。墓底鋪地為青磚南北向錯縫平鋪而成,保存較好。發(fā)現(xiàn)有成年人骨殘塊,性別不詳。出土較多殘碎陶片,可辨器型有陶盤、陶壺、陶燈等,還發(fā)現(xiàn)有陶羊、陶馬、陶人俑等。另見較多動物骨骼,經(jīng)鑒定有黃牛、狍子等。

      5.南中室(6室)位于南前室的東側(cè),平面呈長方形。長2.7米,寬2.79米,殘高1.4米。四壁為兩順一丁法砌筑,墓底鋪磚全部被破壞。東、西、南、北均有甬道與其他墓室相通。其中北側(cè)甬道長1.36米,寬0.7米,通向北中室。南側(cè)甬道長1.2米,寬0.95米,通向南側(cè)室。南北甬道均殘高1.75米,側(cè)壁砌法改為“兩平一豎”,從高1.25米處開始起券,由兩層立磚砌成券頂。西側(cè)甬道向西通向南前室,長1.32米,寬0.72米,殘高0.8米,地磚鋪法與南前室相同。東側(cè)甬道向東與南后室相連,長1.38米,寬0.66米,殘高0.6米。該墓室出土較多殘碎陶片,可辨器型有陶奩蓋、陶盤、陶倉、陶廁、陶屋頂殘件等;還發(fā)現(xiàn)有銅鏡殘件、銅戒指、鉛飾件等遺物。

      6.南后室(7室)位于南中室東部,西端有甬道與南中室相連。平面呈長方形,長2.64米,寬1.32米,殘高0.8~0.84米。墓底鋪地磚無存,有成年人骨殘塊,性別不詳。出土有較少陶樓(房)殘片、銅錢等。

      7.南側(cè)室(9室)位于南中室南側(cè),北端有甬道與南中室相連。平面呈長方形,長2.49米,寬1.32米,殘高0.4~1.16米。西壁由三層磚砌筑,緊貼土壙內(nèi)壁的一層為碎磚塊,中間一層青、紅磚間雜,近墓室一層為青磚。東壁由兩層磚砌筑,緊貼土壙層為紅燒磚,貼近墓室層為青磚。墓室內(nèi)填花土,含有大量殘磚塊。底部鋪地磚無存,出土少量銅錢和陶屋頂殘片。

      三、出土遺物

      該墓被盜擾、破壞嚴重,清理出較多陶片,共發(fā)現(xiàn)陶、銅、鉛等各類遺物124件,其中復(fù)原器物74件,編號M100∶1—74;采集陶磚4件,編號為M100∶75—78;46枚銅錢統(tǒng)一編號為M100∶79。除此之外,還發(fā)現(xiàn)有大中型哺乳動物的骨骼?,F(xiàn)分別介紹如下:

      (一)陶質(zhì)遺物

      共74件,可分為葬具、生活用器、建筑明器、構(gòu)件、陶俑、墓磚等分類。

      1.葬具

      陶棺2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平面呈梯形,做工規(guī)整,有封底。M100∶1,帶有棺蓋。通長129厘米,寬30.9~36.4厘米,棺高23.4~ 27.2厘米,通高25.8~29.5厘米(圖四,1)。M100∶2,棺蓋未復(fù)原,通長126厘米,寬28~ 36厘米,高23.2~28.5厘米。

      2.生活用器共19件。

      陶盤10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輪制,淺腹,平底。M100∶8,侈口,方圓唇,腹下部有一折棱,素面??趶?1.7厘米,底徑9.6厘米,高2厘米(圖四,2)。M100∶15,直口,圓唇,腹壁較直,素面??趶?3.6厘米,底徑12厘米,高2.4厘米(圖四,3)。M100∶7,敞口,方圓唇,平沿,腹部斜直,腹下部有一折棱,素面。口徑14.4厘米,底徑10.4厘米,高2.4厘米(圖四,4)。M100∶16,敞口,方圓唇,腹下部有一折棱,素面。口徑22.3厘米,底徑19.1厘米,高3.9厘米(圖四,5)。M100∶13,與M100∶14大小、形制相同。敞口,方唇,平沿。腹部有一折棱,內(nèi)壁飾凹弦紋兩周。口徑27.2厘米,底徑18.5厘米,高5.9厘米(圖四,6)。M100∶6,敞口,方圓唇,腹部斜直。器底內(nèi)部飾凹弦紋兩周,并保留部分紅彩??趶?6.4厘米,底徑17.6厘米,高4厘米(圖四,7)。M100∶19,與M100∶20、M100∶21大小、形制相同。圓形,敞口,平沿,折腹。器底內(nèi)部飾三周凹弦紋及兩周紅彩??趶?4.4厘米,底徑32厘米,高2.4厘米(圖四,8)。

      陶壺2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輪制,折腹。M100∶18,盤口,尖圓唇,口沿外斜,束頸,溜肩,平底。頸部及腹上部飾數(shù)周凹弦紋,內(nèi)壁輪痕清晰??趶?5.7厘米,最大腹徑21.6厘米,底徑14.3厘米,通高40厘米(圖四,9;圖五,1)。M100∶37,僅存腹部。最大腹徑23.4厘米,殘高19.4厘米(圖四,10)。

      陶燈2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輪制,淺燈盤,方圓唇,口微敞,腹壁有一折棱,平底。M100∶17,直口,淺腹,平底。圓柱狀燈柄,刮削痕跡明顯,空心,倒盤狀座,內(nèi)圈刻劃一周方塊形紋飾,外圈飾一周三角紋??趶?2.1厘米,底徑13厘米,通高15.6厘米(圖四,11)。M100∶33,殘。斜直腹。人形柄,右手上托,雙腿呈跪姿,實心,下端有榫卯結(jié)構(gòu)連接燈座,座無存。盤口徑7.4厘米,柱寬2.5厘米,柱厚1.9厘米,殘高8.2厘米(圖四,13;封二,1)。

      陶汲水罐1件。M100∶42,泥質(zhì)灰陶。輪制。直口,方唇,弧腹,尖圜底。近口部飾兩周凹弦紋,腹部及底部飾豎向繩紋??趶?.5厘米,高4.5厘米(圖四,12)。

      陶奩蓋1件。M100∶9,泥質(zhì)灰陶,輪制。圓形,弧頂,直腹,圓唇。口徑25.3厘米,高13.2厘米(圖四,14)。

      陶灶1件。M100∶12,泥質(zhì)灰陶。灶體平面呈梯形,灶面三個火眼呈“品”字形分布,貼塑的3件炊具僅左前側(cè)連體小陶釜保存完整,為斂口、圓唇、圜底,其余兩件僅留有部分痕跡。灶門為長方形落地式,頂部有一長方形擋火板。最大長29.6厘米,高10.4~11.2厘米(圖四,15;圖五,2)。

      陶案2件,均為殘件,泥質(zhì)灰陶,輪制。長方形,方圓唇,淺腹,平底。M100∶39,殘。殘長40.4厘米,殘寬22.8厘米,高1.2~1.5厘米(圖四,16)。M100∶40,殘長22.7~26.4厘米,寬35.7厘米,高1.4厘米。

      3.建筑明器共21件。

      陶倉1件。M100∶38,泥質(zhì)灰陶。模制,方形。僅殘存三面圍墻局部,每面墻可見窗口痕跡,其中一側(cè)有一三角形小窗口。平底已殘。殘長22.4~33.8厘米,寬28.2厘米,殘高9.6~15.5厘米(圖六,1)。

      陶廁2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模制。M100∶29,四面坡式頂,正脊兩側(cè)凸起,瓦脊、瓦壟刻劃清晰,排列密集。廁正面呈長方形,墻體筒狀,正面有一長方形門,兩側(cè)面中部分別飾等長的短弦紋。頂長10.8厘米,頂寬7.8厘米,面寬5.8~8厘米,進深4.8厘米,通高18.3厘米(圖六,2)。M100∶27,四角攢尖頂,正面有一長方形門。頂寬12~13厘米,最大面寬7.8厘米,門寬3厘米,門高5.9厘米,通高15.8厘米(圖六,3;封二,2)。

      陶屋頂及構(gòu)件9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模制。M100∶11,懸山頂。瓦坡相交呈“人”字形,正中起高脊,脊部中間有兩個近半圓形的凹缺,坡面瓦脊、瓦壟、瓦當清晰,瓦壟排列密集。最大長39.6厘米,最大寬27.4厘米,高14.3厘米(圖六,4)。M100∶3,雙層頂。近正方形,兩層結(jié)構(gòu)相同,上、下層分體而做,中間的方形墻身相連。兩層屋頂皆為四面坡式,頂部四條垂脊、瓦壟、瓦當刻劃清晰,瓦壟排列密集。每層樓頂下各飾四朵斗拱。長56厘米,寬54.8厘米,高37.2厘米(圖六,9;封二,3)。M100∶23、M100∶26為陶樓的腰檐,大小、形制相同。整體呈長方形,中部有一長方形孔,四坡面瓦脊、瓦壟清晰,瓦壟排列密集。M100∶23最大長10.8厘米,最大寬7.2厘米,殘高3厘米(圖六,11)。M100∶32,陶樓斗拱,最大長27.9厘米,厚1.3厘米,殘高10厘米(圖六,12)。

      陶柱礎(chǔ)1件。M100∶41,泥質(zhì)紅褐陶,模制。圓形,方唇,直腹,平底。上直徑14~ 14.8厘米,下直徑12.8~13.6厘米,內(nèi)口徑7厘米,內(nèi)底徑4~4.6厘米,高5.5厘米(圖五,5)。

      陶樓(房)構(gòu)件8件,多為泥質(zhì)灰陶。M100∶31,陶門,模制。整體近正方形,一側(cè)邊上下出柱狀門軸。通高12.6厘米,門軸寬1.3厘米,門寬8.3~8.6厘米,門厚1厘米(圖五,6)。M100∶34,陶窗,模制。存三面圍墻,均已殘,窗為網(wǎng)格狀。殘長16.4厘米,殘寬 5.9厘米,殘高9.5厘米(圖六,7)。M100∶30,榫卯構(gòu)件,手制。整體呈內(nèi)凹的三角形,已殘。頂部有一尖狀突起,尾部長條形柄狀。殘長14.3厘米,最大寬0.6~5厘米,殘高2.1~ 4.6厘米(圖六,8)。M100∶35與M100∶36形制相同,為榫卯構(gòu)件,模制。整體為四棱柱狀,中間粗,兩端細。M100∶35,最大長28.8厘米,寬1.9~3.4厘米,厚1.4~3.9厘米(圖六,10)。M100∶10,呈長方形。一側(cè)開門,三面鏤空圍墻上沿向內(nèi)外兩側(cè)凸出,直壁,平底,底部正中有一長方形孔。三墻壁飾刻劃紋,左右兩墻壁分別有長方形鏤孔12個,后墻壁有長方形鏤孔18個。最大長36.3厘米,最大寬23.2厘米,高7.9厘米(圖六,13)。M100∶4,陶樓構(gòu)件。呈長方形,前開門,三面圍墻,直壁,平底,底部正中有一近圓形孔。圍墻上沿向外凸出,三面墻刻劃紋,各有4個長方形鏤孔。最大長36.4厘米,最大寬26厘米,高8厘米。M100∶5,陶樓構(gòu)件。近正方形,三面圍墻上沿向兩側(cè)凸出,直壁,平底內(nèi)凹。素面。最大長35.6厘米,最大寬35.4厘米,高12.8厘米(圖六,14)。

      4.陶俑共28件。

      胡人俑2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手制,造型較抽象。呈站立狀,頭戴尖頂帽,高鼻深目,右臂上舉,腰細底寬,腹內(nèi)鏤空,平底。M100∶43,雙臂殘,右臂似作牽馬狀。身高8.2厘米,殘寬3.9厘米,體厚4.4厘米(封三,1)。M100∶44,右手緊握,左臂殘,似作牽馬狀。身高8.4厘米,殘寬5.1厘米,體厚4.3厘米(封三,2)。

      陶馬2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手制,呈站立狀,四肢直立。M100∶69,馬首向右低垂,立耳,口微張,眉目不清,背鬃直立,尾下垂微外翹。身長12.6厘米,體寬3.6厘米,通高6.4厘米(封三,3)。M100∶70,頭部殘缺,背部飾馬鞍,尾殘。殘長10.5厘米,殘高7.9厘米(封三,4)。

      陶羊24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手制,呈站立狀,雙耳下垂,面目不清。M100∶46,昂首,短尾下垂,前蹄稍傾,后蹄直立。身長10厘米,體寬4.1厘米,通高6.6厘米(圖五,3)。M100∶48,頭伸向右側(cè),短尾下垂,右后腿懸空。身長9.4厘米,體寬4.1厘米,通高5.7厘米(封三,6)。M100∶54,頭偏向右側(cè),短尾翹起,四肢直立。身長9.6厘米,體寬4厘米,通高6.1厘米。M100∶52,公羊。昂首,雙角內(nèi)卷,尾上翹,四肢直立。身長11.8厘米,體寬 4.6厘米,通高7.9厘米(圖五,4)。M100∶59,回頭向右,嘴微張,腹部凸起似懷孕,四肢叉開,尾下垂。長7.2厘米,最大寬6厘米,通高5.5厘米(封三,5)。M100∶56,母羊,頭平伸,尾下垂,腹部微凸似懷孕,四肢微叉開。身長11厘米,體寬4.8厘米,通高7.2厘米(圖五,5)。

      5.墓磚共采集4件。

      記號磚2件,均為模制,長方形。M100∶78,泥質(zhì)灰陶。一角殘缺,正面中間刻寫一記號:三條豎線組成錐形,其上劃一圓弧線將其分為兩部分。長29.3厘米,寬14.8厘米,厚6厘米(圖七,1)。M100∶77,泥質(zhì)紅陶。一端殘缺,正面中間刻寫一記號,殘,為一橢圓形內(nèi)劃三條豎線,背面素面。殘長17.9厘米,寬14.1厘米,厚5.9厘米(圖七,2)。

      帶字磚2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模制,長方形。正面均刻寫“六十”二字,背面素面。M100∶75,中部殘斷。長31.2厘米,寬15厘米,厚6厘米(圖七,3)。M100∶76,一端殘缺。殘長31.4厘米,寬15厘米,厚6厘米(圖七,4)。

      (二)金屬器

      共50件,有銅錢、銅戒指、銅鏡,鉛飾件等。

      1.銅錢共46枚,有普通五銖、剪輪五銖、半兩三種。

      普通五銖40枚。以M100∶79-5為例,圓形,方穿,正面篆書錢文“五銖”,右向左對讀?!拔濉弊纸还P彎曲,“朱”字頭方折,“金”字頭呈翼足形。光背。范鑄。錢徑2.6厘米,穿徑1.1厘米,郭厚0.2厘米,郭寬0.15厘米,重3.1克(圖八,1)。

      剪輪五銖2枚。圓形,方穿,無郭。正面篆書錢文“五銖”,右向左對讀。光背,范鑄。M100∶79-2,錢徑2厘米,穿徑1厘米,錢厚0.1厘米,重1.1克(圖八,2)。M100∶79-1。錢徑2.2厘米,穿徑1厘米,錢厚0.15厘米,重1.5克(圖八,3)。

      半兩4枚。圓形,方穿,無郭。正面篆書錢文“半兩”二字。光背。范鑄。M100∶79-3,錢徑2.5厘米,穿徑0.85厘米,厚0.1厘米,重2.4克(圖八,4)。M100∶79-4,錢徑2.3厘米,穿徑0.8厘米,錢厚0.15厘米,重1.7克(圖八,5)。

      2.銅戒指1件。M100∶71,圓環(huán)狀,外表鏨刻三周篦點紋。最大徑1.7厘米,寬0.5厘米,厚0.05厘米(圖八,6)。

      3.銅鏡2件,殘損嚴重。M100∶73,僅存圓鈕部分。殘長9.9厘米,殘寬6.1厘米,厚0.3~1.3厘米。M100∶74,素緣斜邊略上翹,僅存部分鏡片。殘長8.2厘米,殘寬5.3厘米,厚0.2~ 0.3厘米。

      4.鉛飾件1件。M100∶72,扁平,鏤空。因殘損嚴重而形制不明。殘長7.1厘米,殘寬4.4厘米,厚0.9厘米。

      (三)動物骨骼

      共采集動物骨骼19件,均位于南前室,經(jīng)鑒定為哺乳動物綱,最小個體數(shù)為3,分別為黃牛2、狍子1。

      四、初步認識

      北京市延慶區(qū)在東漢時期屬于上谷郡下轄的居庸縣,在西屯墓地發(fā)現(xiàn)的一批東漢時期磚室墓中,M100規(guī)模最大,形制最為特殊,為研究和探討東漢晚期幽燕地區(qū)磚室墓的發(fā)展和演變提供了重要的新資料。M100未發(fā)現(xiàn)明確紀年的遺物,以下將從墓葬形制和隨葬品方面入手進行考察和分析。

      1.墓葬年代應(yīng)為東漢晚期。首先,東漢時期,許多大家族采用家族合葬模式,多室磚室墓應(yīng)運而生,尤其到了東漢中晚期,帶墓道甚至帶多條墓道的多室磚室墓比較盛行。這些墓葬的各墓室之間彼此相通,可以依墓道將墓葬分為幾個部分,各部分的主墓室之間通過甬道連為一個整體,埋葬人數(shù)一般多于兩人。延慶西屯墓地M100是一座雙墓道九室磚室墓,其形制與周邊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東漢晚期雙墓道八室墓——北京豐臺槐房M18[1]、通州副中心A10地塊M12[2]以及河北宣化東升路漢墓M3[3]十分接近。除此之外,北京及周邊地區(qū)還發(fā)現(xiàn)了東漢晚期的其它多墓道多室墓,如北京延慶南菜園M58[4]為三墓道四室墓,河北撫寧縣邴各莊M1[5]為三墓道十室墓等。這樣的墓葬形式在曹魏到西晉時期也有發(fā)現(xiàn),只是墓室略作簡化,如北京大興四海莊魏晉墓M5[6]為相連的三組前后雙室墓,昌平沙河西晉墓M41[7]為雙墓道三室墓等,初步推測當是東漢晚期多墓道多室磚室墓的流變形式。其次,墓葬中出土的五銖錢,“五”字交筆彎曲,“朱”字頭圓折,且發(fā)現(xiàn)了剪輪五銖,這些都是五銖錢在東漢晚期至魏晉時期的特征。綜上可初步判斷,西屯M100的年代為東漢晚期。

      2.隨葬陶俑具有明顯的游牧民族文化特色。西屯M100共出土了24件陶羊、2件陶馬和2件胡人俑,均為手制,形象較簡單。陶羊可區(qū)分出山羊和綿羊,陶馬背上有馬鞍。胡人俑頭戴尖頂帽,高鼻深目,作牽馬狀。這樣的陶俑組合形式與北京地區(qū)東漢晚期常見隨葬陶豬、狗、雞的組合完全不同。我們一般認為馬、羊是畜牧經(jīng)濟的主要動物,西屯M100出土的馬、羊及胡人俑組合應(yīng)與胡漢交融有關(guān)。

      3.墓主人的身份至少應(yīng)是地方官吏或富裕士紳。首先,西屯M100出土的兩件梯形陶棺,形制規(guī)整,在北京地區(qū)較少見到;其次,墓中隨葬的作牽馬狀的胡人俑當為侍從俑,說明墓主人生前可能有胡人奴仆服侍生活;最后,經(jīng)出土動物骨骼鑒定可知,該墓葬還隨葬有黃牛和狍子等大中型動物,如果按照“富者牛,中者羊狗,貧者雞豬”[8]的規(guī)律,墓主人的身份大概率為顯達貴族。

      致謝:西屯墓地的所有動物骨骼由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呂鵬同志負責(zé)鑒定,在此表示感謝!

      ————————

      [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豐臺區(qū)槐房漢墓M18發(fā)掘簡報[G]//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博文叢:二〇一九年第二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9:88—98.

      [2]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qū)工程建設(shè)辦公室,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第一輯[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8:94.

      [3]張家口市宣化區(qū)文物保管所.河北張家口宣化東升路東漢墓(M3)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5(2):4—11.

      [4]胡傳聳.北京考古史:漢代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37.

      [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撫寧縣邴各莊漢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春秋,1997(3):27—35 .

      [6]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四海莊魏晉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春秋,2014(2):46—52.

      [7]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昌平區(qū)文化委員會.北京市昌平區(qū)沙河鎮(zhèn)西晉墓葬發(fā)掘簡報[G]//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博文叢:二〇一〇年第三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8]鄧惠.考古材料所見之漢墓動物隨葬[J].南方文物,2015(3):58—69.

      〔編輯:遲暢;責(zé)任編輯:谷麗珍〕

      随州市| 格尔木市| 宁远县| 辛集市| 峨眉山市| 凤凰县| 探索| 渭源县| 博野县| 孙吴县| 富裕县| 邹城市| 醴陵市| 巫溪县| 稻城县| 朝阳县| 临猗县| 四子王旗| 上林县| 罗定市| 牡丹江市| 嘉善县| 兴海县| 紫云| 礼泉县| 武隆县| 新余市| 开远市| 和平区| 元谋县| 新邵县| 霍州市| 漳平市| 乌拉特前旗| 宾川县| 房山区| 湾仔区| 青龙| 屏东市| 阳信县| 康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