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雅銀
鉗工因需要經常在鉗工臺上用虎鉗夾持工件而得名,要具備鏨削、銼削、鋸切、畫線、鉆削、攻絲和套絲、刮削、研磨、矯正、彎曲和鉚接等工藝于一身,因此俗稱“萬能工”。
據有關專家預測,到2025年,我國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有關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50萬;未來5年,我國對鉗工的技能人才需求量將達到100萬以上,數據表明,掌握鉗工為主要技能的“萬能工”依舊緊俏。
1/6頭發(fā)絲
近年來,遼寧工會、人社等部門十分重視鉗工人才培養(yǎng),連續(xù)幾年將鉗工列入遼寧省職工技能大賽工種當中。重點考驗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水平,按照《國家職業(yè)技能標準》中規(guī)定的國家職業(yè)資格三級(高級工)要求實施,成績權重一般設定為3(理論)∶7(實操)。一般在實操環(huán)節(jié),通常要求選手在6個小時內完成比賽設定的組合裝置,其中單面配合間隙小于等于0.02毫米,尺寸精密度達到0.01毫米,相當于一根發(fā)絲的1/6至1/7。
4小時20分鐘
一汽解放大連柴油機有限公司裝配車間高級技師馬成忠,也經過了大賽的磨煉。工作30多年的他,從“小馬”變成了“老馬”,技術也越發(fā)老練,達到了鉗工的最高級別。剛畢業(yè)那會兒,小馬在規(guī)定4個小時考試時間內,只用兩個小時就完成了鉗工畢業(yè)考試,所加工的零部件完全符合圖紙要求。“熬年頭解決不了問題,鉗工靠的就是扎實的基本功,加工產品在變,守著老技術是應對不了的,必須與時俱進。”老馬說。他自己摸索的一套鉗工技藝方法及時準確地判斷出了單體泵存在的問題,大大縮短了發(fā)動機維修時間,使維修時間由原來的4小時降低到20分鐘,保證了發(fā)動機產品排放一致性達標。
100%
隨著生產的發(fā)展,柴油機進口零部件逐漸被國產化取代,但合格率一直處在60%左右,很難再有提升的空間。如何才能提高零部件國產化的合格率?作為一名鉗工,面對這個最古老的金屬加工技術,馬成忠認為這項技術還沒有摸到“天花板”。他認為,柴油機的基本工作原理沒有太大的突破,肯定是細節(jié)方面還有沒達標的地方。通過仔細觀察研究,不斷琢磨,他終于發(fā)現產品的試孔厚薄上存在差異。發(fā)現問題是關鍵,更關鍵的是能利用鉗工技術解決問題。馬成忠拿起最原始的鉗工工具,銼、鋸、鉆、擴……一套熟練的工序下來,老馬讓零部件國產化產品合格率達到了100%。
3000余萬元
如今,“萬能工”不再是簡單地掌握鉗工、車工等技能就能縱橫天下了,還必須熟練地運用CAD軟件、熟練掌握各種產品調試方法、試驗臺架的維修,掌握A2級駕駛,掌握電焊技術等多項技能。其中,在工作中形成理論,創(chuàng)造標準才能稱之為真正的“萬能工”,以馬成忠為例,他擁有7項專利,4個項目獲得過國際大獎,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102項,創(chuàng)造直接經濟效益3000余萬元。他創(chuàng)造的“道依茨柴油機標準化試驗方法和標準”一經應用就為公司節(jié)省2544萬元,減少有害氣體排放量185噸,填補了國內空白。馬成忠表示,“萬能工”是大有可為的工種,未來也是最搶手的,古老的“萬能工”依舊可以煥發(fā)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