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彩瓷畫中的套色技法是一種多次施彩、多次燒成的技法,是借鑒與吸收各類畫種套色及相類似技法的產物。新彩顏料的工藝特性決定了套色技法在新彩瓷畫中的運用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套色技法在新彩瓷畫中的運用具有秩序性、疊加性、豐富性、偶然性的鮮明特色,形成獨具魅力的色彩效果。
【關鍵詞】新彩瓷畫;套色技法;來源;優(yōu)勢;特色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5-164-03
【本文著錄格式】管桂玲.論套色技法在新彩瓷畫藝術中的運用[J].中國民族博覽,2021,08(15):164-166.
引言
新彩瓷畫是我國釉上彩瓷畫中新生的種類,是清末時期由西方傳來的舶來品。與五彩瓷畫和粉彩瓷畫相比,新彩瓷畫雖缺乏深厚的歷史根基,但在當代釉上彩瓷畫中卻占有重要地位,是運用最為普遍的釉上彩瓷畫類型,因豐富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和明快悅目的色彩語言而獨具一格。因顏料使用的便利性,新彩瓷畫的創(chuàng)作技法非常繁多,套色技法即是其中之一。套色技法基于新彩本體工藝特性,在新彩瓷畫中的運用實現(xiàn)了普通新彩瓷畫所難以達到的色彩效果,突破了新彩瓷畫技法表現(xiàn)的瓶頸,充分地發(fā)揮了新彩顏料的特點與優(yōu)勢,為新彩瓷畫的發(fā)展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一、新彩瓷畫套色技法含義略述
新彩,顧名思義,指瓷器釉上彩的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有多種,其中又當屬釉上彩和釉下彩兩種彩繪方法最為廣泛使用。釉上加彩是用各種彩料在已經燒成的瓷器釉面上繪制各種紋飾,然后二次入窯,低溫固化彩料而成,相較之釉下彩容易出現(xiàn)暈色細節(jié)丟失的缺點,釉上彩筆畫細膩,細節(jié)豐富,有著更廣泛的技藝運用和悠久的歷史傳承,早在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中就曾出土精美絕倫的釉上彩器;新彩是一直到清末時期才由國外引進的新的釉上彩品種,光緒年間,先自德國后自日本進口的“新彩”瓷品開始在景德鎮(zhèn)盛行,一些瓷畫家嘗試用新的彩繪顏料——“新彩”代替淺絳彩,并有別于古彩、粉彩等中國傳統(tǒng)釉上彩瓷畫,因而謂之為新彩,又有洋彩之稱。新彩顏料豐富、使用便利,在引入中國以后,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者靈活運用新彩,并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的創(chuàng)作技法,套色技法即是其中之一。
彩瓷畫藝術的套色技法是一種多次施色、多次燒成的技法,故稱之為套色技法。套色技法一改普通新彩一次或兩次施色、燒成的方式,運用兩次以上施色、燒成的方式,營造出厚重而層次豐富的色彩感覺,套色作品呈現(xiàn)出各種顏色,淺深濃淡,陰陽向背,無不精細入微,呈現(xiàn)出嶄新的藝術面貌,使得陶瓷藝術更加多元化發(fā)展。套色原本是一種印刷以及染織術語,它指的是在印刷或染織時,采用每次印染一種顏色的方式,多次印染,利用紅、黃、藍三種原色的疊加,從而產生豐富多樣的色彩。新彩瓷畫藝術中采用的多次施彩、燒成的技法與印染行業(yè)的套色方法相近,故引用印染術語,將新彩瓷畫這一技法稱為套色技法。
在新彩瓷畫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工業(yè)化貼花產品,采取的是絲網印刷的技術,本質上屬于套色印刷的類型之一,由于該技法已日臻成熟,所以本文對此技法不再贅述。本文旨在集中探討新彩瓷畫藝術創(chuàng)作中運用的純手工套色技法,這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藝術表現(xiàn)技法,而傳統(tǒng)的貼花產品,即絲網印刷技術則不包含在內。
二、新彩瓷畫套色技法來源探究
新彩瓷畫套色技法在民國時期即已萌生,當時的彩色瓷上肖像畫即已采用了多次施彩、多次燒成的技法,達到色彩細膩而厚重的效果,使人物肖像形成油畫及照片般的逼真效果。當代以后,新彩瓷畫中的套色技法的運用更為多見,一些新彩瓷畫藝術家借助于套色技法,使畫面色彩厚重而富有層次感。任何一種工藝技法的出現(xiàn)都不可能脫離歷史淵源而憑空產生,新彩瓷畫套色技法也同樣如此。新彩瓷畫套色技法是在借鑒和吸收套色版畫、中國工筆重彩畫、西方古典油畫以及其他釉上彩瓷畫技法的基礎上形成的。
套色技法在版畫、年畫等民間繪畫作品中運用十分普遍,我國早在西漢時期即已經掌握了多套色凸版印刷技術。明清時期是木刻版畫、年畫繁榮發(fā)展的時期,廣泛運用了套色印刷技術,印制出大量精美的圖書、插畫、年畫作品。這些套色版畫、年畫作品成為我國明清時期釉上彩瓷畫藝人最常使用的彩繪藍本。明清時期以后,我國釉上彩瓷畫的施彩技法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厚重感和層次感大為增強,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套色版畫、年畫色彩效果的影響。套色版畫、年畫催生了我國釉上彩瓷畫套色技法的出現(xiàn),是新彩瓷畫套色技法的重要來源。
我國釉上彩瓷畫素有效仿中國畫的傳統(tǒng),在中國畫中,工筆重彩畫是重要類型之一。在中國工筆重彩畫中,為了達到色彩厚重而豐富的效果,也采用了層層上色的技法,與版畫、年畫的套色技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并較版畫、年畫色彩更為精細入微。清末以后的釉上彩瓷畫家普遍重視對中國畫的學習與借鑒,許多作品效仿中國工筆重彩畫風格,中國工筆重彩畫的上色技法顯然對催生新彩瓷畫套色技法的出現(xiàn)也產生了重要的推動與促進作用。
西方古典油畫色彩厚重而層次細膩、豐富,顯然也是新彩瓷畫套色技法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因素。事實上,新彩瓷畫套色技法的出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追求類似于西方古典油畫厚重色彩效果而產生的。清末民國時期的新彩瓷畫即已廣泛模仿西方古典油畫,而當代新彩瓷畫藝術家因普遍具有現(xiàn)代美術素養(yǎng),在借鑒西方古典油畫方面顯得更為廣泛而深入,并在借鑒中吸取其層層疊加上色的技法,因而西方古典油畫亦是新彩瓷畫套色技法的主要來源之一。
新彩的產生、發(fā)展與粉彩相伴相隨,受粉彩的影響非常大,當代大多數粉彩瓷畫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粉彩瓷畫作品的同時,也會創(chuàng)作不少新彩瓷畫作品,許多當代釉上彩瓷畫創(chuàng)作者往往將粉彩與新彩結合運用,這也使得粉彩瓷畫中的大量技法表現(xiàn)被引入到新彩瓷畫當中。粉彩瓷畫由于采用了玻璃白和細致暈染的方法,在色彩上顯得厚重而有凸起感。套色技法在工筆重彩風格的粉彩瓷畫中也得到一定運用,一些作品也采用多層施彩、多次燒成的方法,以使色彩更為富麗而飽滿,不過一般僅為兩三次燒成,而新彩瓷畫則可以采用更多次的套色燒成方法。新彩瓷畫套色技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粉彩套色技法的借鑒。另外,新彩貼花產品采取的也是套色的印刷方法,雖本質上不屬于藝術創(chuàng)作,而是現(xiàn)代工業(yè)化的產物,但對新彩瓷畫套色技法的產生亦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套色技法在新彩瓷畫中運用的優(yōu)勢分析
新彩瓷畫與古彩、粉彩等傳統(tǒng)釉上彩瓷畫相比,在色彩方面固然具有明快鮮艷的特點,但是在色彩的厚重和層次感上卻顯著遜色,往往顯得淺薄而缺乏厚重感,也正是這一原因而導致新彩色彩表現(xiàn)力的不足。有鑒于此,新彩瓷畫藝術界長期以來,致力于解決這一問題,一部分新彩瓷畫創(chuàng)作者采用的是綜合裝飾的手法,常見的方法是將粉彩裝飾技法結合到創(chuàng)作當中,近年來更常用的方法則是將高溫顏色釉融合于畫面當中。這些借用其他裝飾材料的方法固然能夠改善新彩瓷畫作品色彩表現(xiàn)力不足的問題,但本質上并非新彩瓷畫本體技法語言的拓展與延伸。新彩瓷畫套色技法則是基于新彩瓷畫本體工藝特性而形成的色彩運用技法,從根本上改變了新彩瓷畫色彩單薄、缺乏立體感和層次感的弊病。套色技法在新彩瓷畫中的運用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條件,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其一,新彩瓷畫所采用的絕大多數顏料具有透明度高的特點,這為套色技法的運用提供了基本的條件。由于絕大多數顏料的透明度高,新彩瓷畫在采取套色技法時,后加的顏料并不會將原有的色彩以及底色覆蓋,從而有效地保證了畫面的完整性。而傳統(tǒng)粉彩、古彩顏料中則包含大量不透明顏料,這些不透明顏料的色彩覆蓋力強,不易進行套色技法的運用。
其二,新彩顏料具有很強的化學穩(wěn)定性,在燒成中,一些新彩顏料也會發(fā)生相互侵蝕的問題,但總體來說在可控范圍內,可以通過不斷套色的方法加以解決,使色彩最終達到滿意的效果,而在反復多次燒成中,新彩顏料也很少會發(fā)生開裂等嚴重的工藝問題,表現(xiàn)出很強的化學穩(wěn)定性。而粉彩、古彩等傳統(tǒng)釉上彩顏料在多次燒成過程中極易發(fā)生工藝缺陷,難以進行多次套色,難以承受三次以上的燒成。
其三,大多數新彩顏料可以自由搭配,并在搭配中形成新的色彩關系,如洋紅加海碧形成紫色、海碧加薄黃形成綠色等,這也為套色技法的運用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套色技法,新彩瓷畫可以形成更為豐富而富有變化的色彩,而粉彩、古彩等傳統(tǒng)釉上彩顏料往往不能隨意搭配,極易在相互融合中產生工藝弊病。
其四,新彩顏料在燒成前后的色彩變化不大,基本做到了所見即所得,創(chuàng)作者能夠在上色后預判燒成后的色彩效果,從而為套色技法的運用帶來了很大便利。而粉彩、古彩等傳統(tǒng)釉上彩顏料則在燒成前后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創(chuàng)作者往往難以準確預判燒成后的色彩效果,給套色技法的運用帶來很大不便。
四、套色技法在新彩瓷畫中運用的特色
(一)秩序性與用色順序
新彩瓷畫套色技法在運用中,各種色彩的施用前后相繼,必然需要遵循一定的用色順序,以避免色彩的雜亂無章,具有顯著的秩序性特色。在通常情況下,新彩瓷畫套色技法的用色順序是先采用黑色顏料,也即以艷黑作為底色,這是因為運用艷黑可以先確定畫面的輪廓線以及明暗層次,并且艷黑深沉明亮,在套色中不易被覆蓋,艷黑后用則會覆蓋其他顏色。隨后,依據透明度的原則運用其他新彩顏料,一般來說,海碧、川色等青色系靠前運用,赭石、西赤、瑪瑙紅、洋紅等暖色系靠后,薄黃一般最后采用,因其發(fā)色淺淡柔和。如果不依據一定的秩序進行合理套色,勢必造成色彩的混雜而影響畫面效果。
(二)疊加性與厚重的色彩肌理
新彩瓷畫套色技法在施色上層層疊加,具有顯著的疊加性特點,并由此帶來遠較單次施色厚重得多的色彩肌理感覺。當然,新彩瓷畫套色技法在色彩上的疊加絕非堆砌,而是為了達到更好的色彩效果。由疊加性而產生的厚重色彩肌理往往與中國工筆重彩畫和西方古典油畫效果相類似,這就為運用新彩顏料表現(xiàn)中國重彩畫和油畫風格開拓了一條重要途徑。如圖1的新彩瓷畫作品,通過色彩的疊加形成了厚重而富有層次的色彩,與中國重彩畫技法相通,絢麗而富有意境。再如圖2的新彩瓷畫作品,色彩層層疊加形成的色彩肌理效果與風景油畫效果相通,層次豐富而具有立體空間感。
(三)豐富性與多樣的風格
在新彩瓷畫套色技法的運用中,每種顏料不僅具備自身色彩表現(xiàn),同時,各種顏色相互疊加而演化出非常豐富多彩的色彩效果,這就為創(chuàng)作者各種藝術風格的表現(xiàn)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條件。新彩瓷畫創(chuàng)作者可以利用套色技法豐富的色彩表現(xiàn)力融貫中西,進行多種多樣的風格表現(xiàn),現(xiàn)實主義風格、意象主義風格均都能采用套色技法進行完美表達。如圖3的新彩瓷畫作品,通過色彩的疊加與融合,使畫面中的各種鳥雀色彩豐富、細膩逼真,帶有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再如圖4的新彩瓷畫作品,通過套色技法的運用,產生了渾厚如水墨寫意以及潑彩的色彩視覺感受,形成濃郁的意象主義風格特色。
(四)偶然性與隨機出現(xiàn)的色彩效果
盡管新彩顏料是一種具有很高穩(wěn)定性的顏料體系,但是在不斷地套色燒成中,也會因為燒成的各種偶然因素而產生并非預設的隨機色彩效果。偶然性的色彩效果雖然為作品增添了不確定性,但是也可能會因此而產生令創(chuàng)作者意想不到的色彩效果,既增加了創(chuàng)作的樂趣,也使作品更具備獨特的色彩肌理與個性面貌。
五、結語
套色技法源于印刷與染織,在各個畫種中均有類似的技法,新彩瓷畫中的套色技法正是基于這樣一個廣泛而豐富的歷史基礎產生的。一件好的陶瓷新彩藝術作品不僅需要扎實的繪畫功底,更需要全面的藝術修養(yǎng)。陶瓷新彩作品的主題選擇,畫面的虛實掌握,手法的靈活運用,裝飾技法的選擇,技藝的巧妙掌握,都需要經過長期的創(chuàng)作實踐才能得心應手和做到恰到好處,才能在作畫時表現(xiàn)出嫻熟的造型能力。所以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的探索和繪制工藝的研究是無止境的,套色技法的運用便是陶藝師們不斷創(chuàng)新不懈追求的新技法,使新彩瓷畫能夠達到普通技法運用所難以達到的厚重、豐富并具層次感與獨特個性的色彩效果,使畫面能夠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套色技法在新彩瓷畫中的運用雖由來已久,但仍屬方興未艾,還在不斷發(fā)展完善之中,包容并蓄的特點決定了其還能夠融入更多的創(chuàng)作元素,形成更為多樣化的技法體系,新彩瓷畫創(chuàng)作者也將不斷探索新的套色技法運用方法,努力攀登新的高峰,最終形成獨立而完善的新彩瓷畫套色技法體系。
參考文獻:
[1]薛慧芳.中國古代套色印刷考略[J].龍巖學院學報,2014(4):125-128.
[2]陳敏.色采西歐 技在中華——新彩瓷史略[J].陶瓷研究,2006(2):8-10.
[3]鄒曉雯.景德鎮(zhèn)新彩瓷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前景[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1(5):8-10.
[4]周洋.新彩瓷藝術與綜合裝飾[J].陶瓷研究,2018(5):112-113.
作者簡介:管桂玲(1960-),女,江西景德鎮(zhèn),教授級工藝美術師,研究方向為陶瓷藝術設計與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