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繼山
月壤,究竟長什么樣呢?看上去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分析起來,稍微有點復雜。從“嫦娥五號”探測器帶回的樣本來看,月壤呈現(xiàn)的是一種土黃色的散體狀態(tài)。奇怪的是,1978年美國曾贈送給我國1克月壤,這塊塊狀結構的月壤呈水泥灰色。然而,蘇聯(lián)取回的月壤顏色也是土黃色的。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是因為我國和美國在月球表面取樣的地點是不同的,這就好比地球上的土有黃土、紅土和黑土之分,其成土條件和成分不同,粒度、顏色等外觀狀態(tài)自然也不一樣。
先前,美國和蘇聯(lián)的取樣地點大都位于月球赤道附近。而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取樣地點,經(jīng)過科學家多次計算和勘測,最終確定在月球正面的風暴洋北部。這個取樣地點更加靠近呂姆科山,大概在15億年前這片區(qū)域曾發(fā)生過火山活動。需要說明的是,月球是一顆很不活躍的衛(wèi)星,大部分火山都活躍在30億~40億年前。所以,這片區(qū)域的月壤更加“年輕”,科研價值也更大。
月壤披覆在月球表面,籠罩著月陸、月海、山脈、月谷、環(huán)形山等各種地貌。月球上是不存在水的,這個“?!碑斎灰彩恰翱莺!保瑢嶋H是低于月球表面的巨型低洼盆地。前文所說的“風暴洋”就是最大的月海,面積約為500萬平方千米。月陸,是較高的大面積區(qū)域,一般高出月海底面2~3千米,主要由淺色的斜長巖組成,反射率較高。正因如此,月球才有了“月亮”之名。環(huán)形山,是月球表面最顯著的地貌,直徑大于1千米的環(huán)形山有3萬多個,使得月亮表面如同患過“天花”一般,“麻坑”滿面。這些“坑”,絕大部分是隕石撞擊形成的,其余的一小部分是火山活動造成的。所以每一個“坑”,都見證著“磨難”。
?“阿波羅號”月壤取樣點(左)與“嫦娥五號”月壤取樣點(右)
“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點
月球正面地貌圖
月球表面不同形態(tài)的撞擊坑:A.碗狀撞擊坑;B.內隆起型撞擊坑;C.平底型撞擊坑; D.同心型撞擊坑(據(jù)王世杰等,2007)
俗話說:“上天容易,入地更難?!彪m然人類已經(jīng)完成了登月與月壤取樣,但是目前尚無能力鉆透月壤層而直接測得它的厚度。在月球表面,有許多小一點的撞擊坑,這些小坑能間接幫助我們了解月壤厚度。經(jīng)模擬試驗發(fā)現(xiàn),當月壤厚度介于撞擊坑直徑的1/10~1/8時,可以形成“同心型”撞擊坑。這樣,根據(jù)月球表面不同區(qū)域各種“款型”的撞擊坑,就能大概推算出月壤的厚度分布了。根據(jù)測算,月壤厚度比較薄,大致在0.02~10米之間。
在顯微鏡下,我們可以看到月壤是由巖石碎屑、粉末、角礫等形態(tài)的物質構成的,那些黑色的小顆粒,就是火山灰。還能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月壤顆粒具有氣泡狀的結構,這應當是在“撞擊—重熔”作用下形成的。
月壤呈現(xiàn)為松散結構,屬于殘余物或遷移物。不同于地球上風化作用產(chǎn)生的土,月球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動力、外動力地質作用環(huán)境。在地球上,巖石受到的風化作用包括風、水、溫差變化等,它們把頑固的巖石變得支離破碎,最終形成一片散土。月球上的作用沒有這般豐富,卻顯得簡單而獨特。
從內動力作用來說,月巖的主要成分為玄武巖,它們是早期火山—巖漿活動的產(chǎn)物。玄武巖是黑色的,所以月球表面就是灰蒙蒙的顏色。月球的外動力主要為溫差作用,其晝夜溫差可達300℃,白天高達130℃,晚上低至-180℃。要知道地球上最大溫差才50℃左右。對此,有人覺得很奇怪,地球、月球與太陽的距離差不多,為何溫差這么大?關鍵在于月球沒有大氣層,它完全暴露在太陽的輻射下,不能散熱,也不能隔熱。例如,月球上的一塊石頭,陽光照到的一面,溫度就會陡然上升至最高,而背陰的一面卻處于極低溫的狀態(tài),很容易被溫差風化。月球的一晝夜相當于地球上的一個月,再硬的石頭,也會猝然崩解,由巖成土。在漫長的歲月里,月壤的粒度會越來越小,甚至達到幾十微米(頭發(fā)絲粗細大?。4送?,還有隕石撞擊的影響,撞擊作用不僅能使月巖破裂,撞擊產(chǎn)生的高溫作用也會使巖石的碎片重新“熔合”在一起。所以,在顯微鏡下能夠看到玻璃狀的重熔態(tài)物質。
月壤顆粒的三維顯微結構
月壤“撞擊—重熔”作用示意圖
太陽風示意圖
月壤的礦物成分主要為斜長石、輝石和橄欖石,以及鈦鐵礦、二氧化硅等礦物。月壤中的化學元素在地球上皆有,從這一點上來說,也體現(xiàn)了地球與月球在物質上是統(tǒng)一的,科學家們甚至一度認為月球來自地球。在月壤諸多化學元素中,鐵是含量排在第一位的金屬元素。因為月球沒有氧氣,鐵元素處于一種高度還原的環(huán)境下,僅以二價鐵的狀態(tài)存在著。比如鈦鐵礦,它是一種灰黑色的礦物,從而在本質上決定了月壤的主色調。
地月之間的距離有38萬千米之遙,往返一趟,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還很燒錢。費盡心思取回這么一點點土,有用嗎?歸納起來,月壤的價值至少體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
一是科學研究。探月工程本身就是一項科學研究活動。關于月球,迄今還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涉及月球地質學、撞擊坑年代學、月巖學、月壤學和月球動力學等學科。比如月球火山活動時限問題,先前研究認為遠古月球大約在43.5億年前開始發(fā)生火山活動,但是結束時間尚不明確;月壤中的相當一部分物質來自月球深部的月幔,取回月壤,就能由表及里推知它深部的情況;月壤中還有一部分外來物質(濺射物),分析這些物質,就能了解月球撞擊坑的具體年代。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問題等待著探取的土樣給出答案。
二是資源開發(fā)。與地球相比,月球有著獨特的演化環(huán)境和地質背景,其稀有資源非常豐富。比如氦-3,這種元素與氘在超高溫下可以發(fā)生核聚變,生成氦-4和質子(氫)。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聚變不產(chǎn)生中子,不存在輻射,完全無污染,是一種名副其實的清潔能源。氦-3主要來源于太陽風,因為月球沒有大氣層,能夠很好地“保管”這些資源。據(jù)推算,地球上的氦-3只有500千克,且十分分散,幾乎沒有開發(fā)價值;而月壤中的氦-3可達100萬噸,這個數(shù)量按照人類目前對能源的消耗水平,用上一兩萬年都不成問題。此外,月球還有相當豐富的鈦、鐵、稀土等元素,以及多種地球上沒有的礦物,如靜海石。依此看來,月球就是一座巨大的資源寶庫,等待著人類去開發(fā)。
三是戰(zhàn)略意義。探月工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它需要強大的科技力量作支撐,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又會反過來強烈推動科技的發(fā)展。實施探月工程,需要集合宇宙學、空間天文學、空間材料學等學科理論,帶動信息技術、遙感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發(fā)展。事實上,20世紀美國之所以擁有領先于世界的科技水平,很大程度上來自對“阿波羅”探月工程技術的開發(fā)和應用。我國古代天文學成就卓然,現(xiàn)代航空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更是突飛猛進,中國人對星空的探索從未止步,也必將永無止境。
致謝: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2042054、42177123)、中國礦業(yè)大學教學研究項目(2020YB20、2018ZX06)、中國礦業(yè)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2019YJSJG011)、地質工程專業(yè)國家一流專業(yè)建設點資助項目、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項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