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開學的第一天,送新生的家長就會成為校門口的一道風景:有的拉著孩子的手,千叮嚀萬囑咐;有的站在校門外目送孩子,久久不肯離去;有的從學校圍墻的欄桿縫隙,不斷向校內(nèi)張望……每位家長都巴不得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生活,盡快成為一名真正的小學生。
為了讓一年級小朋友盡快適應小學生活,確保“零起點”教學順利實施,我們學校并不急于給一年級小朋友上新課,而是精心設計了“新生習慣教育周”,即在開學第一周不急著教學科知識,而是花一周時間教學生基本規(guī)范,培養(yǎng)新生各方面的習慣,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做好充分準備。
首先,我們從文明習慣開始,教育訓練孩子自己背書包上學,進校門見到值日老師和同學要問好,跟家長說再見,進測溫室檢測體溫,在洗手池洗好手后自己走進校園進入班級,在自己座位上放好書包和學習用品,向同學們介紹自己,認識新同學,課間與同學文明友好地玩游戲,等等。
其次是學習習慣,教育訓練孩子如何準備學習用具,上課用的教科書和學習用具如何擺放,上課的正確坐姿,寫字時的正確坐姿和握筆姿勢,如何舉手發(fā)言,如何在班級門口站好隊,如何有序走進操場,如何站好隊升旗做操,做各科作業(yè)的格式要求和書寫要求,等等。
還有就是生活習慣,包括“干干凈凈、安安靜靜”吃午餐,安安靜靜午休,如何上廁所沖廁所,如何到飲水機打水,如何站路隊放學,如何做好個人清潔衛(wèi)生,如何做好班級清潔,等等。
孩子成績不太好,父母會問:“為什么別人能學好,你卻學不好呢?”孩子遇到難題不會做,父母會問:“為什么別人會做,你不會做呢?”有些家長似乎有一種“別人行,你為什么不行”“別人行,你也行”的慣性思維。其實,“別人行,你也行”看似鼓勵,實則是一道魔咒,而“別人行,你為什么不行”,更是對孩子的傷害。
老師和家長在批評孩子時,不妨用一下“三明治批評法”。它是指把批評夾在兩個表揚之中,從而讓受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并樂意改之。
首先,讓孩子吃第一層,第一層是認同、賞識和肯定;然后,吃中間一層,夾著批評、建議和改正方法;最后第三層是鼓勵、希望和支持。這樣的三明治,孩子們都樂意吃。
在進行習慣教育時,老師們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詳細講解,生動示范,實地體驗,人人過關”,把習慣教育真正落細落實。不少班級還有創(chuàng)新之舉:有的老師請來高年級同學為一年級小朋友現(xiàn)場示范,請高年級班級與一年級班級結對手拉手;有的老師邀請家長志愿者、校外志愿者共同訓練;有的老師把習慣的具體要求拍成微視頻發(fā)給家長,可以讓學生在家回顧、練習。
在進行習慣教育和訓練時,老師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急!孩子,慢慢來……”
家庭教育也是一樣,好的家庭教育永遠不會相信“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虛假廣告,也不會相信“人生是馬拉松,堅持到最后就是勝利”的心靈雞湯。好的家庭教育是以農(nóng)夫般的耐心相信種子,相信歲月!
責任編輯/周小益
張基廣
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yōu)秀教師,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校長,武漢市首屆“十大最具影響力校長”,湖北省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湖北省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卓越校長領航工程名校長領航班首批成員,教育部全國師德師風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小學教師培養(yǎng)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