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傳信范疇到認識情態(tài)

      2021-10-13 05:07劉云
      華文教學與研究 2021年3期

      [關鍵詞] 傳信;認識情態(tài);視覺傳信;聽說傳信

      [摘? 要] 本文對北京話認識情態(tài)副詞“光景”和“有信兒”的來源及歷時演變進行了系統(tǒng)考察。前者由視覺傳信用法發(fā)展而來,后者則由聽說傳信用法發(fā)展而來,語義演變路徑均可概括為“(證據(jù))可靠性高>(命題)確定度高”?!坝行艃骸钡穆犝f傳信用法強調(diào)信息來源可靠,具有一定的類型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174(2021)03-0001-07

      在漢語發(fā)展史上,清代民國時期是承前啟后的重要階段。1850年前后,北京官話取得全國共同語的地位,對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日本及歐美諸國的漢語教學很快轉(zhuǎn)向北京話。北京話的影響在清末民初達到空前絕后的地步,成為國語和普通話的形成發(fā)展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此后北京話的影響有所下降,南京官話的影響有所回升??疾烨宕詠肀本┰捲~匯、語音、語法及其發(fā)展,北京話與滿語的關系,北京話與現(xiàn)代漢語共同語的關系,對漢語本體研究和漢語教學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價值。本次專欄收入的五篇論文兼顧了本體和教學,在材料和研究視角上值得稱道。竹越孝、史金生和劉云的研究展示了北京話在漢語史和類型學研究中的價值。張美蘭和王繼紅的研究充分利用異文材料,大大拓展了早期北京話教材研究的思路。

      李計偉在《南洋華僑早期國語推廣芻議》一文中指出,今日東南亞華語仍保留著一些早期國語使用而當下普通話已經(jīng)消失的用法。在早期北京話中,“……的當兒”等相關用法頗為常見,考慮到國語和北京話的淵源,南洋早期國語推廣和教學某種程度上可視為北京話域外傳播和教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以本次專欄為契機,我們希望早期北京話研究和東南亞華語研究在未來能夠加強互動,共同開辟新的學術(shù)空間。

      1. 引言

      認識情態(tài)(epistemic modality)和傳信范疇(evidentiality)是當下類型學研究的重要議題。認識情態(tài)表達的是說話人對所述命題真實性的確信度(Palmer,2001;Nyuts,2005),在現(xiàn)代漢語中,“八成”(表確定度較高的蓋然義)、“說不定”(表確定度較低的或然義)等認識情態(tài)副詞是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劉云,2010;董正存,2017)。

      而說話人判斷命題是否可信,則經(jīng)常需要證據(jù)的支持,傳信范疇(也譯作“示證范疇”或“言據(jù)范疇”)關注的正是信息/證據(jù)的來源和表現(xiàn)形式。約四分之一的語言會利用詞綴、粘著形式、小品詞或詞匯形式來強制標示證據(jù)獲得方式——是直接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還是間接地由證據(jù)推理得來或聽自他人(Aikhenvald,2004;余光武,2010)。

      Aikhenvald(2004)以Tariana語為例介紹了證據(jù)五種不同的知曉方式:

      Juse i?ida? ? ?di-manika-ka

      José football 3sgnf-play-REC.P.VIS

      José has played football (we saw it)

      黑體位置是傳信和時態(tài)標記的混合體,“ka”表示“何塞踢球”是說話人親眼所見;如果黑體位置換為“mahka”,則表示說話人只是聽到了踢球的動靜,代表著視覺以外的感覺;“pidaka”則表示說話人只是從別人那兒得知了這件事;“nihka”則表示證據(jù)來源是說話人基于所見所感作出的推理,例如說話人看到何塞和他的球鞋不見了,球也不在往常的位置,就能推理出何塞在外踢球;“sika”可表示基于常識所作的推導,例如某個時間何塞不在家,說話人根據(jù)他這個時間有踢球的習慣判斷他去踢球了?!皀ihka”和“sika”這類跟推理有關的間接傳信用法爭議較大,在Palmer(2001)的體系中,類似用法就被歸入認識情態(tài)。

      從現(xiàn)有研究來看,現(xiàn)代漢語的傳信范疇主要通過詞匯形式表達,如“聽說”“據(jù)說”(張成福、余光武, 2003;董秀芳,2007)、“看起來”“看上去”“看來”(張誼生,2006;孟雯,2015)、“說”“說是”“人說”“說什么”(李晉霞、劉云,2003;陳穎、陳一,2010;樂耀,2013;方梅、樂耀,2017)等。

      傳信和認識情態(tài)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和邊界問題頗受國外學界關注(樂耀, 2020)。本文關注的是兩個由傳信用法發(fā)展而來的認識情態(tài)副詞——“光景”和“有信兒”,請看:

      (1)(問):你聽大門外頭車站住了,光景是客人來了。

      (答):回老爺知道,可不是客人來了么。(吳啟太、鄭永邦《官話指南》)

      (2)日前伊子偶患急驚風的癥候,王某在城外小廟求了一個神方,連服三劑,急驚風沒治好,有信兒要轉(zhuǎn)慢脾。(梅蒐《益世余譚》)

      以上兩例中的“光景”和“有信兒”均為確信度較高的蓋然義認識情態(tài)副詞,可大致對應于“八成”“大概”。從源頭上講,例(1)中的“光景”來源于“視覺動詞+光景”用法,視覺傳信是典型的直接傳信用法,證據(jù)都是第一手的;例(2)中的“有信兒”跟聽說傳信關系密切,聽說傳信傳遞非一手信息,是間接傳信的代表。傳信類型差異極大的兩種用法,為什么都發(fā)展出蓋然義用法?本文將通過考察兩者的歷時發(fā)展加以解釋。

      2. 對“光景”的歷時考察

      劉云(2010)認為“光景”的認識情態(tài)副詞用法是由“情況”“景況”義發(fā)展而來,該名詞用法經(jīng)常充當“看”“見”等視覺動詞的賓語,清后期視覺動詞的省略,使得“光景”被重新分析為副詞,認識情態(tài)義也得以凸顯。張愛玲(2016)則將語義演變路徑概括為:“情形,情況”義>“模樣、樣子”義>“大概,可能”義,認為在“看/見光景”的固化及自身語義演變(“看樣子”義>“大概,可能”義)實現(xiàn)后,說話人為了追求表達的經(jīng)濟和高效,把“看/見光景”截略為“光景”,副詞用法由此產(chǎn)生。

      上述研究都觀察到了視覺傳信義的重要作用,但在語法化細節(jié)上也存在明顯分歧:1)蓋然義的直接語義來源是“情況”義還是“模樣”義?2)視覺動詞的省略究竟是語法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還是僅僅是表達精煉的需要?

      2.1“光景”的語法化環(huán)境

      (3)我看你光景,想是看上這婦人。(陸人龍《型世言》)

      例(3)這種復句用法是“光景”語法化鏈條的起點,其前件起示證作用,“光景”具體指稱說話人通過視覺直接獲得的一手證據(jù),后件則是說話人基于前件證據(jù)作出的較為肯定的推測。在上例中,說話人看到聽話人吳爾輝有意接近婦人的種種行為舉止,判斷吳八成是看上了婦人(蓋然義副詞“想是”體現(xiàn)了說話人的確信度)。Jan Nyuts(2005)指出:認識判斷在概念上以證據(jù)為基礎,因此傳信范疇經(jīng)常會對事件的可能性加以提示。視覺傳信作為可靠度最高的證據(jù)類型,在其基礎上所進行的推理也就較有把握,這是后件蓋然義的由來,也是副詞“光景”的語義來源。例(3)中的名詞性賓語“光景”能得以副詞化,前件的一些特點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①前件的主語就是說話人,多數(shù)用例都省略了主語,此時前件和后件的界限會模糊,有利于單句化的實現(xiàn),如:

      (4)看師娘這光景也是不肯守的。(西周生《醒世姻緣傳》)

      ②在前件中,視覺動詞和賓語之間的關系較為松散,可以直接搭配(如“看光景”),更多的情況是插入人稱、人名、指示代詞等成分(如“看他光景”“看這光景”等)。如:

      (5)賈秀才走到后窗縫里一張,見對樓一個年少婦人坐著做針指,看光景是一個大戶人家。(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

      (6)看這光景,監(jiān)追不出,父親必竟死在獄中。(陸人龍《型世言》)

      ③當“光景”前是人稱代詞、人名、指示代詞時,經(jīng)常不加“的”和“個”(如“看你光景”“看陳時夏光景”)。下文我們會看到,這種用法淡化了定語和中心語間的領屬關系,為重新分析創(chuàng)造了可能。如:

      (7)看他光景想來自然好的,果應朕言。(雍正六年朱批)

      (8)朕看陳時夏光景是一實心任事的好巡撫可留心細看。(雍正四年朱批)

      ④在明后期用例中,視覺動詞也開始省略,這是“光景”語法化的關鍵一環(huán),如:

      (9)話說黃滾布開人馬等候兒子來,只見黃明周紀遠遠望見一枝人馬擺開,黃明對飛虎曰:“老爺布開人馬,又見陷車,這光景不是好消息。”(許仲琳《封神演義》)

      (10)老先生光景,似有甚心事?(吳越草莽臣《魏忠賢小說斥奸書》)

      (11)聞得外邊有人帶有魏司禮像在此,這一定是里邊與他的,如今要在喜峰口建祠,光景事斷難已。(吳越草莽臣《魏忠賢小說斥奸書》)

      例(9)中名詞“光景”指稱的是說話人親眼所見的老爺布開人馬等真實情形,例(10)指稱的是說話人親見的老先生不安的神情舉止,例(11)指涉的也是說話人觀察到的相關情形。三例均可補出“看”。在普通話中,“看樣子”“看起來”等用法不能省略動詞,因此以上三例讀起來頗為拗口。“光景”可以省略動詞這一語言事實,不僅促成了語法化臨界環(huán)境的最終形成,也能解釋“樣子”“起來”為什么沒能發(fā)展出認識情態(tài)副詞用法。

      在語義上,“光景”這樣意義較為抽象的詞項容易發(fā)生語法化和主觀化,當支配它的視覺動詞省略后,語義演變的環(huán)境變得寬松。在句法上,一些用例也具備了重新分析為副詞的條件。如例(9),“光景”已處于兩解階段,既可以作“情形”解(“看這光景/情形,不是好消息”),也可理解為出現(xiàn)在句中位置的蓋然義副詞(“這八成不是好消息”)。同理例(11)也可以分析為句首位置上的蓋然義副詞。

      基于例(9)和例(11)兩句的差異,我們推斷副詞“光景”的句中用法和句首用法有著獨立的演變路徑。清代前期北京話的語言事實也證實了一點,由于清代前期語料較少,我們對1723-1730年間的部分雍正朱批進行了考察,發(fā)現(xiàn)不僅兩解用例明顯增多,成熟用法也已經(jīng)出現(xiàn)。

      2.2“光景”語法化的兩條路徑

      2.2.1 路徑一:句中用法的發(fā)展

      (12)你光景受人愚弄了,防詐要緊。(雍正五年朱批)

      (13)你光景亦染李緩、甘汝來等之惡習矣!(雍正五年朱批)

      (14)看你光景實系心有余而力不足也。(雍正六年朱批)

      前兩句中的“光景”均可替換為“八成”“大概”,看起來已經(jīng)是成熟的蓋然義副詞用法了,實則不然,比照例(14),這兩例仍可補出視覺動詞,作“看你光景”解。例(12)(13)和例(10)“老先生光景”可歸為一類,都是“視覺動詞+人稱代詞/指人名詞+光景” 省略了動詞的產(chǎn)物,在滿足特定條件后,就會被重新分析。如例(12):

      如上所示,復句最終緊縮為單句,多種成分的省略為這種不多見的跨層語法化現(xiàn)象創(chuàng)造了句法上的便利,例(12)(13)的緊縮程度很高,形式上已非常接近單句。證據(jù)為推理服務,因此后件推論部分是整個復句語義表達的重心,前件處于從屬地位,容易發(fā)生形式上的減損和語義上的虛化。由于視覺傳信主要由“看”“見”“瞧”等視覺動詞承擔,這類動詞省略后,前件的傳信功能大大弱化,后件的推理義成為全句唯一的表達核心。

      語義重心的進一步傾斜帶動了句法上的重新分析。表層的句法結(jié)構(gòu)形式雖未變化,深層結(jié)構(gòu)關系已面目全非。在復句用法的前件中,定中結(jié)構(gòu)“你光景”充當視覺動詞“看”(已省略)的賓語,“你”只是個定語,是“光景”的領屬者,由于“你”和后件的主語(已省略)具有同一性,因此在重新分析后,“你”順理成章地成為單句的主語和話題。而名詞“光景”則吸收了后件的蓋然義,成為句中副詞,與謂語“受人愚弄了”構(gòu)成狀中關系?!澳恪焙汀肮饩啊敝g沒有定語標記“的”維系,也是重新分析實現(xiàn)的重要前提。

      以上分析也適用于下面的兩解用例:

      (15)此事光景未必止次此,恐生出一點事來。(雍正二年朱批)

      (16)朕原有諭諭你,恐你的兵弁人等被他愚去欺你,這光景似應朕諭矣。(雍正二年朱批)

      作傳信義理解時,“此事光景”“這光景”都是定中結(jié)構(gòu),定語“此事”“這”跟后件推論小句中未出現(xiàn)的主語也具有同一性,具備了重新分析的可能。

      2.2.2 路徑二:句首用法的發(fā)展

      (17)光景似一下奴無用之人也。(雍正八年朱批)

      (18)常塞理原系濁氣人,甚不達事務,自到西安一切奏對甚屬糊涂,光景似年老有? ?病。(雍正六年朱批)

      句首用法也是省略視覺動詞的結(jié)果,以上兩例也都存在兩解。如(17)可還原成“看光景,似一下奴無用之人也”。在稍晚一些的文獻,“光景”這種省略動詞的用法仍有不少用例:

      (19)自言自語自搗鬼,嘟嘟喃喃把話云。瞧他光景像帶酒。(佚名《劉公案》)

      (20)天色將晚眾人散,剩下他們飲劉伶,光景全部帶了酒,今夜晚,又不知誰家遭禍星!”(佚名《劉公案》)

      對比例(19),例(20)中的“光景”應是“瞧光景”省略了動詞的產(chǎn)物。

      句首用法不涉及“光景”前的定語成分,其語法化要簡單得多:

      在雍正朱批(1723—1730年)和《劉公案》(1796年前后)中,句中和句首位置上都出現(xiàn)了一些成熟用例:

      (21)你光景有些張羅不來的光景,勉之?。ㄓ赫哪曛炫?/p>

      (22)董起弼光景不在內(nèi)地矣。(雍正五年朱批)

      (23)兩腮無肉是個雷公嘴,瞧長相,光景挺值個充發(fā)還算輕。(佚名《劉公案》)

      (24)伊之贊你服你,光景亦出于大公至誠。(雍正四年朱批)

      在例(21)中,兩個“光景”同現(xiàn),都作“情形”理解明顯有違文義;例(22)中的“董起弼”是朝廷數(shù)年訪拿不獲的要犯,說話人并未掌握相應的證據(jù),無法補出“看”;例(23)中,視覺傳信已由“瞧長相”承擔,因此這三例中的“光景”都只表蓋然義。

      十九世紀中期以后,“光景”的認識情態(tài)用法逐漸進入《尋津錄》《官話指南》《華語跬步》《今古奇觀》《北京笑話會話》等域外北京話教科書中,用例數(shù)量可觀,用法也更加成熟,請看:

      (25)這幾天的大風刮得聲兒狠可怕,這陣子不那么響了,光景是風平和了。(威妥瑪《尋津錄》)

      (26)(問):馬的腳底下仿佛是發(fā)軟,老愛打前失,那是怎么個緣故?

      (答):不錯,我也覺著是有那么點兒毛病,我想光景是馬掌掉了。(吳啟太、鄭永邦《官話指南》)

      (27)現(xiàn)在的匯水八十一,光景還要長。(御幡雅文《華語跬步》)

      在清末民初的京味兒小說和曲藝中,該用法也很常見,如:

      (28)三蝶兒忙的站起,強作笑容道:“我眼疼,光景是要長針眼?!保ɡ浞稹洞喊⑹稀罚?/p>

      (29)光景他那姘頭,還是大案賊,昨天犯了案,把那梅姑娘母親也給帶累了。(冷佛《井里尸》)

      (30)大奶奶說:“告訴你們大人,我有了病了不能去見,光景是要小產(chǎn)。”(佚名《闊

      大奶奶逛黑寺跑車》)

      2.3 小結(jié)

      (31)王先生上回來的信,說在這個月初三要到今天倒十四咯,還沒有來,(光景)或(大約)是有甚么講究啊。(狄考文《官話類編》)

      《官話類編》為美國長老會傳教士狄考文所著,記錄了清末南北官話在詞匯和語法上的差異,受到研究者關注。如例(31)所示,狄氏認為“光景”是南方話的特征詞匯,對應于北京官話中的“大約”。此說不確,“光景”在早期北京話中的發(fā)展脈絡十分清晰,成熟時間也很早?!肮饩啊痹谇宕戏皆捴械陌l(fā)展還有待考察,不排除它是一種通語用法。

      從兩解用例來看,副詞“光景”的直接來源以“情況”“情形”義為主,以“模樣”義為輔,作為視覺證據(jù),兩者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在整個語法化過程中,視覺動詞的省略無疑是最關鍵一環(huán),直接促動了語義演變和重新分析。

      3. 對間接傳信標記“有信兒”的考察

      林青(2020)發(fā)現(xiàn)維吾爾語中的一些間接傳信標記具有多功能性,可以指向傳聞、推斷和間接感知。在清末民初的北京話中,“有信兒”也發(fā)展出類似用法,用以說明命題信息是說話人通過感官以外的間接方式獲得的。

      3.1 間接傳信標記“有信兒”的來源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只收錄了名詞“信兒”,釋義為“信息”,在實際用例中,理解為“消息”“音信”可能更貼切。古代社會的信息傳遞能力十分低下,人們通過口耳相傳獲得大量非第一手消息,如下面兩例中的“這個信兒”都是從他人處聽說來的:

      (32)大人咳沒有聞聽這個信咧嗎?(《中華正音》)

      (33)這個信兒,我也是聽見傳說。(帛黎《鉛槧匯存》)

      “信兒”的詞義特點使得“有信兒”與聽說傳信具有天然聯(lián)系。在《紅樓夢》中,“有”+“信兒”組合的出現(xiàn)頻率增多,主要充當句子謂語,表示某人或某事有了消息或音信。例(34)~(37)顯示組合內(nèi)部可插入“什么”“點兒”等成分,否定形式為“沒有信兒”,可見“有信兒”仍是動賓詞組,尚未凝固為詞。

      (34)老太太那里有信兒,你就叫我。(曹雪芹《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35)不知什么事,二哥哥,你快去。有什么信兒,先叫麝月來告訴我們一聲兒。(曹雪芹《程甲本紅樓夢》)

      (36)賈蕓道:“有點信兒,前日有見人說他庵里的道婆做夢,說看見是妙玉叫人殺了?!保ú苎┣邸冻碳妆炯t樓夢》)

      (37)我今日已經(jīng)在學房里告了假了。這會子沒有信兒,明兒可是去不去呢?(曹雪芹《程甲本紅樓夢》)

      無論是“消息”還是“音信”,本質(zhì)上都是對聽話人有用的新信息,可為后續(xù)的推理、判斷等認知行為提供證據(jù)。

      3.2 間接傳信標記“有信兒”的類型

      在清末民初的北京話中,“有信兒”開始出現(xiàn)在句中位置,“S+有信兒+VP”結(jié)構(gòu)大量出現(xiàn),“有信兒”作為間接傳信標記可細分為三類:

      3.2.1 聽說的(HEARSAY)

      (38)大爺你沒聽見說嗎,你們衙門的裁員,都有信要回去呀。(亦我《勢利鬼》)

      (39)聽見信啦,小額這個官司有信要完。(松友梅《小額》)

      (40)我想方才那幾個唱手必然都是仙女,如果肯賣,那不我破他十年的俸銀呢(反正沒信兒領)。(湛引銘《鞏仙》)

      “有信兒”充當連謂句的第一個謂語,這個位置比較容易語法化。較之《紅樓夢》用例,“有”和“信兒”之間已不能插入任何成分,詞匯化程度明顯增強。但考慮到否定形式“沒信兒”的存在,如例(40),將“有信兒”仍處理為詞組是較為審慎的辦法。

      在語義上,說話人使用“有信兒”一方面是強調(diào)信息獲取的方式,即“S+VP”所表述的內(nèi)容是自己聽說的,因此上下文中常有“聽說”“聽見說”同現(xiàn),如例(38)(39)。在下面三例中雖然沒有類似標記同現(xiàn),相關信息也明顯是聽說而來的。另一方面,“有信兒”還強調(diào)信息來源的可靠度高,如:

      (41)現(xiàn)在參政院出了一個參政缺,兄弟有信承乏,兄弟的喜信,不是親家的喜信嗎?

      前兩天我也跟親家說了,兄弟的事情,有點兒動靜,如今是真有信啦!(亦我《怪現(xiàn)狀》)

      (42)沒等春爺問,他先說道:“麻花劉有信出來了?!贝籂斨朗腔⒗嚨牧α浚翘?/p>

      還要請他喝個酒。(損公《麻花劉》)

      (43)閣上傳下信來說:“太妃就下閣?!薄逶频溃骸案绺缒阈研寻桑瑡層行乓聛砝??!保ㄔ罉飞健秹m世奇談》)

      在例(41)中,“有信兒”強調(diào)的不是事情有了點眉目和“動靜”,而是有了“準信”,即明確、可信的說法。例(42)“麻花劉”能否從牢里出來要取決于官員虎拉車,“麻花劉”要出獄這個信息也是他透露出來,因此這個信源是非??煽康?。而像例(43)那樣來自官方、權(quán)威的信源也有不少用例,而且更加可靠。

      “有信兒”的轄域覆蓋整個句子,是典型的言者主語用法,與認識情態(tài)頗為契合。Plungian(2001)發(fā)現(xiàn)一些語言中信息來源的可靠度跟說話人對命題的確信度之間存在關聯(lián)。“有信兒”也證明了這一點,例(41)除了傳信意義外,也暗含“兄弟很可能承乏”的意味,信源越可靠,暗示“S+VP”實現(xiàn)的可能性也越高。

      3.2.2 假定的(ASSUMED)

      (44)過了兩天,趙二李逵來到,章大令從前作過洛陽,趙二李逵在章大令任內(nèi)進的武學,論起來也是師生,處的非常之好。趙二李逵一到,這件事就有信完結(jié)。(亦我《謝大娘》)

      (45)乙:不瞞您說,他是巴不能夠愿意去吃去,實在因為身子有點兒不方便,所以沒去。甲:咳呦,這一說,我有信要得大侄子喇,將來我必要喝喜酒的。(佚名《京語會話》)

      這類證據(jù)來源是指“基于非可見結(jié)果的證據(jù)(包括邏輯推理、假設或簡單的一般化知識)所獲得的信息”(余光武,2010)。在例(44)中,說話人基于趙二、李逵和章大令之間關系,在“趙二李逵一到”的前提下,作出了“這件事就很可能完結(jié)”的推斷。在例(45)中,“懷孕”只是“身子有點兒不方便”的一種可能,說話人也是基于語境和常理作出了較為肯定的推斷“我很可能/八成要得大侄子了”。

      在這類用法中,“S+VP”明顯是說話人推論出來的,不是聽說來的,“有信兒”也不再能直譯為“有消息”。從傳信角度看,“有信兒”強調(diào)信息獲取途徑是假定的(ASSUMED),從認識情態(tài)角度看,它強調(diào)說話人對命題的確信度較高,考慮到這種用法既不能擴展也沒有否定形式,我們認為它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個句中位置上的蓋然義認識情態(tài)副詞。

      3.2.3 推理的(INFERRED)

      (46)爺兒四個正這兒說著就聽車聲隱隱,并且有車滾輪跟牲口蹄子激動水的聲音。趙勇說:“有信車真來了?!本颓朴杀边厑砹艘惠v帶篷子的敝車。(損《新偵探》)

      Jan Nyuts(2005)也將這種以直接感知的信息為基礎進行的推導劃入傳信范疇,例如“Apparently hes in his office—at least,his coat is hanging here and I hear voices inside”中的副詞“Apparently”。在例(46)中,說話人根據(jù)親耳聽到的聲音,作出“八成車真來了”的蓋然推理,此處“有信兒”同樣也符合認識情態(tài)副詞的界定。在其他認識情態(tài)副詞的類推作用下,“有信兒”的句法位置更加靈活,開始出現(xiàn)在句首位置,顯示用法已愈加成熟。

      《紅樓夢》中的雛形用法和上述三種傳信用法構(gòu)成了一個語法化連續(xù)統(tǒng),句法上由詞組逐漸凝固為副詞,副詞的句法位置也愈加靈活;語義上則由從聽說傳信向蓋然義認識情態(tài)發(fā)展。這個過程在Aikhenvald(2004)的體系里也可以理解為聽說傳信向后兩類間接傳信用法的擴展。后兩類用法非常直觀地展示了傳信范疇和認識情態(tài)的交集所在。

      4. 結(jié)語

      通常認為,直接傳信的可靠性及所提示的確信度要高于間接傳信,應該說這種傾向大體上是可信的。Aikhenvald(2004)顯示,在一些語言中,視覺傳信在語義上有向“確定性”擴展的傾向,“光景”的語法化提供了有力的歷時佐證。谷峰(2007)的跨語言考察也證實了“聽說”義用法主觀化后大體上都和不確認的態(tài)度有關?!坝行艃骸钡穆犝f傳信用法似乎構(gòu)成了反例,雖然證據(jù)是以間接方式從他人處獲得,由于信息來源或者信息提供者是非??煽康模坝行艃骸眰鬟f證據(jù)的可靠度不遜色于視覺傳信。

      “有信兒”對傳信范疇研究的價值在于,它證明了證據(jù)的可靠性不應簡單跟獲得方式直接與否相掛鉤,應綜合多種因素加以考量。視覺傳信的信息來源是只能是說話人自己,聽說傳信的來源是他人,內(nèi)部其實存在很大差異,道聽途說來的小道消息和官方的權(quán)威消息在可靠度上不可同日而語。“有信兒”的存在顯示人類語言對聽說傳信內(nèi)部差異是有所區(qū)分的,這一點在今后的傳信體系建構(gòu)和間接傳信標記研究中應引起重視。

      “光景”和“有信兒”這兩個在傳信范疇鏈條上幾乎處于首尾兩端的用法,卻共同發(fā)展出蓋然義認識情態(tài)用法,直觀地展現(xiàn)出兩類范疇的差異、交集和內(nèi)在語義關聯(lián)?!埃ㄗC據(jù))可靠性高”和“(命題)確定度高”的語義關聯(lián)起到了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陳 穎,陳 一 2010 固化結(jié)構(gòu)“說是”的演化機制及其語用功能[J]. 世界漢語教學(4).

      董秀芳 2007 從詞匯化的角度看粘合式動補結(jié)構(gòu)的性質(zhì)[J]. 語言科學(1).

      董正存 2017 漢語中約量到可能認識情態(tài)的語義演變——以“多半”為例[J]. 中國語文(1).

      方 梅 2005 認證義謂賓動詞的虛化——從謂賓動詞到語用標記[J]. 中國語文(6).

      方 梅,樂 耀 2017 規(guī)約化與立場表達[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谷 峰 2007 從言說義動詞到語氣詞——說上古漢語“ 云” 的語法化[J]. 中國語文(3).

      樂 耀 2013 論北京口語中的引述類傳信標記“人說”[J]. 世界漢語教學(2).

      ——— 2020 國外傳信范疇研究的新進展及理論思考[J]. 當代語言學(3).

      李 水,辛 平 2020 近十年現(xiàn)代漢語傳信范疇研究綜述[J]. 漢語學習(4).

      李晉霞,劉 云 2003 從“如果”與“如果說”的差異看“說”的傳信義[J]. 語言科學(3).

      林 青 2020 維吾爾語間接傳信的顯赫性及其類型學意義[A]. 載語言研究集刊(1)[C].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劉 云 2010 類型學視野下的漢語認識情態(tài)副詞語法化研究[D]. 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孟 雯 2015 現(xiàn)代漢語推論示證表達方式“看來”與“可見”的比較分析[J]. 華文教學與研究(2).

      彭 睿 2020 語法化理論的漢語視角[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余光武 2010 《言據(jù)范疇》介紹[J]. 當代語言學(4).

      張愛玲 2016 名詞“光景”向概數(shù)助詞和情態(tài)副詞的演化[J]. 漢語學報(2).

      張伯江 1997 認識觀的語法表現(xiàn)[J]. 國外語言學(2).

      張成福,余光武 2003 論漢語的傳信表達——以插入語研究為例[J]. 語言科學(3).

      張秀松 2020 語言類型學視角的漢語情態(tài)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1).

      張誼生 2006 “看起來”與“看上去”——兼論動趨式短語詞匯化的機制與動因[J]. 世界漢語教學(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2010 現(xiàn)代漢語詞典[K]. 第5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Aikhenvald, A. Y. 2004 Evidentiality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uyts, Jan 2005 Modality: Overview and linguistic issues [A]. In Frawley, William (ed.), The Expression of Modality[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Palmer, F. R. 2001 Mood and Modality (second edi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lungian, Vladimir A. 2001 The place of evidentiality within the universal grammatical space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3(3).

      From Evidentiality to Epistemic Modality:

      A Diachronic Study of the Adverbs “guangjing”(光景) and “youxinr”(有信兒)

      in Beijing Dialect

      Liu Yu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 Beijing 100029, China)

      Key words: evidentiality; epistemic modality; visual evidential; hearsay

      Abstract: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origin and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the epistemic modality adverbs, “guangjing” (光景) and “youxinr”(有信兒)in Beijing dialect. It indicates that“guangjing” has developed? from the visual evidential, while “youxinr” has developed from the hearsay marker. The semantic evolution path of these two markers can be summarized as “(evidence) high reliability> (proposition) high degree of certainty”. The hearsay usage of “youxinr”, which emphasizes the reliability of information sources, has certain typological value.

      【責任編輯 匡小榮】

      呼玛县| 扶风县| 葫芦岛市| 丰原市| 额敏县| 东乡县| 深水埗区| 启东市| 柏乡县| 沂源县| 昂仁县| 铁岭市| 海阳市| 德保县| 霍林郭勒市| 潮安县| 惠安县| 泰安市| 广东省| 建昌县| 从江县| 吉木乃县| 瓦房店市| 宁强县| 毕节市| 雷波县| 东莞市| 全南县| 公主岭市| 邳州市| 福鼎市| 包头市| 永康市| 广灵县| 金塔县| 汉源县| 宿州市| 屯门区| 法库县| 竹溪县| 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