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媛
孔子說,作為君子,飲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安逸。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勤儉節(jié)約的君子,今天鼎鼎就來介紹其中的幾位。
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季文子,為官30多年,一直以節(jié)儉為立身的根本。他除了朝服以外就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就連外出乘坐的馬車也極其簡陋(lòu)。有人對季文子說:“您是魯國的上卿,卻過得如此節(jié)儉,這會讓人覺得您很吝(lìn)嗇(sè),而且國家不也有失體面嗎?”季文子聽后回答道:“我也想過奢侈(chǐ)的生活,但是我看很多百姓吃不飽、穿不暖,所以我不敢奢侈?!焙髞?,這人在季文子的影響下也變得勤儉節(jié)約了。
唐朝的著名將領(lǐng)郭子儀雖然位高權(quán)重,平日卻非常討厭浪費(fèi)。在工作中,他經(jīng)常讓人把書皮邊上多余的紙裁下來攢著,每次看完的公文也都收起來。到了年終的時候,他就把這些日常攢下來的廢紙裝訂好分給手下的大小官員,讓他們當(dāng)作記事本用。有一天,一個裁紙的小吏看到裁紙刀折了,就削了兩小塊木板夾著刀刃繼續(xù)使用。郭子儀知道后非常高興,夸贊道:“你不愧是我郭子儀的部下呀!”
宋朝著名的文學(xué)家蘇軾為官時,過日子精打細(xì)算。為了不亂花錢,他讓家人實行計劃開支:先把一年要用的所有錢計算出來,平均分成12份,按月使用;又將每份平均分成小份,按天使用;錢全部分好后就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家人取下一小份,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他還要求家人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計劃的生活開支只可剩余,不可超支。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不僅自己生活簡樸,而且堅決打擊朝中的奢靡(mí)之風(fēng)。傳說有一次朱元璋給皇后過生日,只用紅蘿卜、韭菜各一盤,青菜兩盤,小蔥豆腐湯一碗宴請眾官員,并要求官員們今后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否則嚴(yán)懲不貸(dài)。這件事后來被編成了童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味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