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華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 519070)
四通閥是熱泵機組實現(xiàn)冷媒流向轉換的重要零部件,是除壓縮機、風機等核心系統(tǒng)元件外的另一動作部件[1],其可靠性研究是熱泵空調機組的一項重要課題。
四通閥液擊是指在換向過程中,由于液體流速急劇改變形成巨大沖擊力(6 MPa以上)導致四通閥內部元件損壞的現(xiàn)象[2]。其形成的因素(條件及過程)有三個:一是壓縮機排氣口至四通閥之間或四通閥內部存在大量液體;二是四通閥換向過程大量的液體仍存在于或流經四通閥;三是液體動量改變導致的沖量超過內部元件的破壞極限。這三個因素,只要能杜絕其中任何一個,即可防止液擊的發(fā)生。目前行業(yè)內對于四通閥液擊失效,從安裝結構及控制方面來預防的研究比較多[3],這兩方面的優(yōu)化對于液擊預防的成效也比較明顯,但只能防止液擊發(fā)生的因素一及因素二,并不能徹底杜絕液擊的發(fā)生。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無法避免排氣管及四通閥的積液,也無法避免四通閥換向過程中有大量液體存在或流經。此時必須對四通閥中間流量做出正確選型,確保液體流速改變導致的沖擊力低于四通閥內部元件的破壞極限。
為了防止液體集聚在四通閥及排氣管路中,應按圖1所示進行結構設計[4]:①四通閥豎直安裝并高于室內機組或蒸發(fā)器;②排氣管路高于吸氣管路(圖1中實線為錯誤管路設計,虛線為正確管路設計)。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通過四通閥及排氣管的高位設計,使得機組在放置的過程中,冷媒盡量少地集聚在四通閥及排氣管上,即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液擊條件的形成。
圖1 防液擊結構設計示意圖
即使按照2.1要求進行結構設計,由于冷媒在系統(tǒng)中的遷移特性,液態(tài)冷媒在某些情況下(如室外機換熱器或冷凝器處于相對高溫條件)仍有可能往排氣管及四通閥集聚,若此時開機運行制熱,四通閥換向瞬間就有可能產生液擊。
為了防止此情況下的液擊,需設計四通閥延時換向控制,即壓縮機開啟后,四通閥不能馬上換向,而是有一定時間的延遲,等排氣管及四通閥上的液態(tài)冷媒排走后再進行換向。這種情況是液擊條件一已經發(fā)生,但可在條件二上進行防止。一般建議的延遲時間見表1。
表1 四通閥延遲換向時間
1.2所述的四通閥延遲換向控制,可以預防大部分情況下的液擊;但仍有一些特殊情況無法避免。
我們知道,正常情況下,開機制熱的過程是,壓縮機開啟前四通閥滑塊位于ES側——壓縮機開啟(四通閥線圈處于掉電狀態(tài)),液態(tài)冷媒通過DC排走——延遲一定時間后,液態(tài)冷媒排干凈,電磁線圈上電——先導閥換向——主閥換向[5]。(四通閥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四通閥結構示意圖
但是,如果壓縮機開啟前,四通閥滑塊位置處于CS側,則在壓差作用下,壓縮機一開啟,四通閥就會進行換向。其過程為:壓縮機開啟前四通閥滑塊位于CS側——壓縮機開啟(四通閥線圈處于掉電狀態(tài)),四通閥在壓差作用下?lián)Q向——延遲一定時間后,電磁線圈上電——先導閥換向——主閥不動作??梢?,在這種情況下,四通閥在線圈上電前就進行了換向,導致延遲換向的控制沒有達到排液的目的,有可能導致液擊。
這種情況下,液擊條件一及條件二均已發(fā)生,只能通過條件三來防止。此時,只能加大中間流量設計,減小液體動量變化導致的沖擊力。
中間流量是指滑塊處于圖3所示的中間位置時,高壓氣體從滑塊與閥座之間流過的流量,中間流量取決于流通通道的大小,一般在9.8 kpa壓差下測得。
圖3 四通閥中間流量示意圖
設計中間流量的作用在于,在有液體流經換向時起到泄壓作用,防止液擊破壞[6]。目前行業(yè)內對中間流量一般要求要有,但其值的大小要求,鮮有研究。
如上所述,液擊是由于液體速度突變導致的沖擊破壞,若把其簡化為單相流體的沖擊過程,則此過程中的受力可用動量定理[7]來計算。即,
式中:
F—液擊產生的沖擊力,單位:N;
t—液體速度變化的時間,單位:s;
M—管道積液的質量,單位:kg;
V2—變化后的流速,單位:m/s;
V1—初始流速,單位:m/s。
式中:
P—四通閥元件的受力壓強,單位:Pa;
S—四通閥元件的受力面積,單位:m2。
式中:
Sd—四通閥滑塊處于一端時的流通面積,單位:m2;
Sm—四通閥滑塊處于中間位置時的流通面積,單位:m2。
綜合(1)、(2)、(3)可得,
即,為了防止液擊,中間流量設計所要求的滑塊與閥座間隙值可由公式(4)求得。
以一個12 HP的定頻風冷熱泵系統(tǒng)為例,假設:
1)采用名義制冷量為35 kW的四通閥:排氣口直徑為28 mm,閥體筒體直徑25 mm長度200 mm,活塞承壓極限為6 MPa,活塞直徑20 mm;
2)活塞閥碗為四通閥內部承壓最差的元件,則液擊破壞壓強為6 MPa;
3)發(fā)生液擊前,四通閥整個筒體內充滿液體;
4)整個沖擊發(fā)生的時間為0.5 s;
5)發(fā)生液擊時,系統(tǒng)對應的冷凝溫度及蒸發(fā)溫度分別為40 ℃、0 ℃,排氣流速為10 m/s。
按照以上假設條件,由公式(4)計算得出,四通閥滑塊與閥座間隙應不低于0.74 mm2,此即為該系統(tǒng)對應的中間流量設計要求。
為驗證不同中間流量對四通閥抗液擊能力的影響,以6臺12 HP的定頻風冷熱泵機組為樣機,其中3臺機組安裝小流量四通閥(滑塊與閥座間隙為0.5 mm2,如圖4),另外3臺安裝大流量四通閥(滑塊與閥座間隙為0.8 mm2,如圖5)。
圖4 小流量四通閥(設計間隙0.5 mm2)
圖5 大流量四通閥(設計間隙0.8 mm2)
6臺樣機在同樣的工況下進行不同操作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2#樣機四通閥出現(xiàn)液擊損壞。具體情況見表2。2#樣機測試后活塞閥碗及連桿失效照片見圖6。
表2 對比實驗驗證
圖6 閥碗及連桿失效照片
2#樣機之所以會出現(xiàn)液擊損壞,其原因主要為:
1)放置時,由于環(huán)境溫度周期性升降,冷媒在系統(tǒng)中往溫度低的部位遷移,其中有一部分往排氣管路遷移——所有6臺樣機都存在此種情況。
2)機組在環(huán)溫-5 ℃、進水40 ℃工況下運行2 h后待機,四通閥滑塊此時是停留在制熱位置的,即停在CS管上面。下次開機時,只要壓縮機啟動,建立壓差達到四通閥的換向壓差,四通閥就會進行換向,而無需等到線圈上電,即四通閥沒有排液時間——2#樣機及5#樣機存在此種情況。
2#樣機及5#樣機均達到液擊條件,但只有2#出現(xiàn)損壞而5#完好。其原因正是在于四通閥中間流量的差異。5#樣機四通閥滑塊間隙為0.8 mm2,大于要求的0.74 mm2,故而能夠避免液擊失效。
通過以上分析及對比測試情況,可得出以下結論:
1)雖然結構及控制上的優(yōu)化可以減少液擊發(fā)生的概率,但不能完全杜絕液擊的發(fā)生。在某些情況下,如開機前四通閥滑塊處于制熱位置,且四通閥或排氣管路中存有一定量的液體,此時開機四通閥會馬上換向,由于沒有排液時間從而造成四通閥發(fā)生液擊的風險較大。
2)中間流量的大小對四通閥的抗液擊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值必須保證在在滿足液擊條件時有足夠的泄壓能力,使得在有液體流經換向的情況下,液體的沖擊力小于四通閥內部元件的承壓極限。如本文中對12 HP定頻風冷熱泵系統(tǒng)所進行的計算,其四通閥滑塊與閥座的間隙值不應小于0.74 mm2。
3)中間流量除了對抗液擊能力有影響外,還對四通閥的換向性能有影響。防止液擊要求較大的中間流量,而換向性能要求中間流量不能過大。本文只對中間流量與液擊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討論,實際設計中,中間流量的大小還應考慮到換向性能,確保四通閥不應中間流量過大而出現(xiàn)竄氣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