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文
杭州錢塘江大潮以磅礴氣勢和壯觀景象聞名于世,并以“一線橫江”被譽為天下奇觀。錢塘江觀潮始于唐,盛于宋,觀潮最佳地點原來靠近杭州,明代以后由于江槽北移,江流、海潮改道,現(xiàn)改在海寧鹽官城南的占鰲塔下。因此,鹽官成為觀潮勝地。錢塘江大潮發(fā)生的時間需要按農(nóng)歷計算,農(nóng)歷每個月的月初、月中,錢塘江都會有大潮,這之中又以農(nóng)歷八月十五前后的錢塘江大潮潮涌最大、最為壯觀。
觀潮公園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
安瀾廣場。農(nóng)歷八月十八是觀潮日,我到此地已是八月二十,游覽過鹽官古鎮(zhèn),乘車來到鎮(zhèn)南的觀潮公園。天空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見安瀾廣場上有一座高大的花崗巖牌坊,上額刻“天下奇觀”四個大字,為海寧籍武俠小說大家金庸所書。中額刻著孫中山的名句“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牌坊石柱上有楹聯(lián):氣象蒼茫涵日月,波濤吞吐自春秋。石牌坊后面并列的三座石拱橋,欄板上雕滿各式各樣的波濤浪花。走過石拱橋,是三座并列的石坊,坊額上刻“日夕縈念”四個金色大字?!叭铡敝赴滋?,“夕”指黑夜,“縈念”是連續(xù)不斷的思念。錢江大潮像浩浩蕩蕩流入大海的江水,因?qū)实氐乃寄?,白天、黑夜來來回回從不停歇?/p>
走過石坊,見前面是一座三層高臺,臺沿上鑲著一塊“白石臺”的石匾。據(jù)說,此臺原為乾隆御駕觀潮處。因石壇早已湮沒,2002年,當?shù)卣詽h白玉石料重建一座白石臺,用于觀潮日的大型慶祝活動。白石臺兩側(cè)建有圓弧形紅墻,靠墻立有十多塊漢白玉石碑,上刻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等幾位皇帝巡視錢江海塘或觀潮時題寫的詩文。
錢江海塘大堤。大堤頂寬七八米,鋪有方形道板磚,兩邊土坡上植有草皮,不遠處有一座寶塔。站在堤上朝江面望去,風平浪靜,水波不興。大堤南側(cè)是一條寬約十多米的平臺,平臺外側(cè)立有堅固的石欄桿。平臺內(nèi)側(cè)石壇上有一對鑄鐵臥牛,栩栩如生。
我見觀潮時間尚早,便沿著江堤向西游覽。步行數(shù)十步,見一方花崗巖平臺上立著九個造型奇特的銅像。該銅像主題名喚“觀潮之約”,只見每座銅像面部頗為具象,而身體上卻布滿波紋,象征江中滾滾而來的潮水。銅像前斜放著一塊銅板,上面刻有其背景介紹:“1923年9月28日,農(nóng)歷八月十八觀潮節(jié),任鴻雋、朱經(jīng)農(nóng)、曹誠英、胡適、陶知行、馬君武、陳衡哲等一行應徐志摩觀潮之約,相聚海寧。那天上午,胡適、曹誠英和陶知行從杭州坐火車出發(fā),徐志摩等一行則坐上海方向來的臥鋪專列,大家在斜橋會合后,分坐兩船,經(jīng)水路前往海寧縣城(鹽官)。下午一點半,海寧潮如約而至,潮聲澎湃,萬馬奔騰,瞬間洶涌西去,眾人盡興而歸。”
洋洋大觀 人山紛贊陣容闊
江堤歷史文物。看過《觀潮之約》,登上江堤觀賞寶塔。這座塔稱“占鰲塔”,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磚身木樓,呈樓閣式,高39.73米,周長25.32米,六面七層,飛檐懸鈴,圍廊翼欄,有石階木梯直達七層之巔。清康熙年間維修時曾改名“鎮(zhèn)海塔”,1983年修繕后,復名“占鰲塔”。登上寶塔最高層,延綿浩蕩的錢塘江和鹽官古鎮(zhèn)盡收眼底。
繼續(xù)西行,見海堤下面的平臺上有棵大樹。這棵大樹的歷史要追溯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月,清高宗弘歷親臨海寧勘視海塘,三月初三下諭并御制《觀海塘》志事詩一首,并在占鰲塔西植樸樹一棵,旨在弘揚“以樸為貴”的理念。迄今老樹已逾二百余年,仍巍然挺立。過了乾隆手植古樸處,走進一座重檐六角亭,亭額掛著一塊“毛澤東觀湖詩碑亭”匾額,亭中立有一塊漢白玉石碑,上刻1957年9月11日,毛澤東主席來鹽官觀潮寫的《七絕·觀潮》。西面還有一座“中山亭”,是民國5年(1916)9月5日孫中山先生與宋慶齡、蔣介石等來鹽官觀潮的紀念亭。由于擔心大潮將至,我看到這便急匆匆返回觀潮臺。
候潮臺觀潮。這時,候潮臺已經(jīng)擠滿了人,有人一邊看手機,一邊說快來了。然而,朝江面望去,仍是風平浪靜,一點動靜都沒有。江灘淺水處有座水文觀察臺,看觀察臺水泥柱邊水流的方向,還是朝東流的。我心想,要是漲潮,水流必定先朝西流。后來發(fā)現(xiàn),直到大潮來時,水泥柱旁的水流仍然是朝東流的。當我們?nèi)褙炞⒖粗鏁r,突然遠處隱約出現(xiàn)一條白線,自西向東慢慢移動,到了近處反而不見了。正當大家紛紛議論時,耳邊隱約聽到隆隆的聲響,一會,聲音越來越響,越來越清晰,猶如萬馬奔騰。踮起腳尖朝東看,江面一條白浪滾滾而來,惹得人們紛紛拿起相機、手機拍照。一瞬間,一條橫江巨浪到了眼前。當巨浪沖擊到水文觀察臺上時,騰空翻出一片波濤,似有橫掃一切的氣勢。一眨眼工夫,大潮呼嘯著過去了,留下一片白沫,向西奔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