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偉 陳 楊 方 坤 劉治成 牟必鑫 魏洪剛 雷玉雪 董雪潔
(1 四川省煤田地質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2 頁巖氣評價與開采四川省重點實驗室;3 四川省國土科學技術研究院 )
根據泥頁巖發(fā)育的沉積環(huán)境,中國富有機質泥頁巖可劃分為海相泥頁巖、海陸過渡相泥頁巖和陸相泥頁巖3 種類型[1-2]。中國自2009 年開展頁巖氣勘探開發(fā)以來,在不同地區(qū)不同頁巖層系開展了大量頁巖氣選區(qū)評價和開發(fā)試驗工作,已在四川盆地及周緣成功實現龍馬溪組海相頁巖氣工業(yè)化開采。然而,中國陸相頁巖層系也十分發(fā)育且資源潛力巨大,是頁巖氣勘探開發(fā)的重要接替領域之一,陸相頁巖氣可采資源量占中國頁巖氣總資源量30%以上。中國陸相泥頁巖具有地層巨厚,泥頁巖與砂質薄層呈韻律發(fā)育,單層厚度薄、夾層數量多、累計厚度大、側向變化快,有機質成熟度普遍不高的特點[3-8]。近年來,陸相頁巖氣勘探開發(fā)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渤海灣盆地古近系和四川盆地侏羅系的多口鉆井已獲得陸相頁巖氣的工業(yè)發(fā)現,但與海相泥頁巖相比產氣量明顯偏低,迄今為止尚未實現規(guī)模商業(yè)開發(fā)。陸相頁巖氣的勘探與研究程度相比于海相頁巖氣整體較低,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9]。
白果灣組是西昌盆地米市凹陷重要的油氣勘探層系,以往主要將其作為烴源巖和儲層進行評價,針對白果灣組的5 口探井都有不同程度的油氣顯示,但均未獲得工業(yè)油氣,導致米市凹陷常規(guī)油氣勘探處于停滯狀態(tài)。鉆井揭示,白果灣組作為重要的頁巖層系,其富有機質泥頁巖段主要發(fā)育在白二段、白三段,泥巖顏色以灰黑色、黑色居多,即有機質含量高、炭屑多。其中,喜德3井白果灣組鉆厚571m,泥頁巖厚400.5m,泥地比達70.1%。有機質豐度較高,TOC平均為1.57%,有機質類型為腐殖型,其中黑色含瀝青頁巖的TOC 達到27.96%。有機質成熟度較高,Ro為1.12%~2.15%,相應Tmax在440~530℃,均已進入成熟—過成熟階段,證實白果灣組具有頁巖氣資源前景。目前對白果灣組頁巖氣尚未系統開展工作,其頁巖氣地質條件及勘探開發(fā)潛力不明。本文針對米市凹陷白果灣組開展了野外地質調查,對5 口老井和10 個實測剖面開展了系統取心和分析測試等工作,重點對富有機質泥頁巖展布特征、有機地球化學特征、巖礦特征、物性特征、儲集空間、含氣性和保存條件等進行綜合分析,同時與已經取得良好頁巖氣發(fā)現或商業(yè)開發(fā)的頁巖層系開展對比,旨在揭示米市凹陷白果灣組頁巖氣地質條件及勘探潛力,以期西昌盆地陸相頁巖氣早日實現勘探突破。
米市凹陷是西昌盆地內規(guī)模最大的凹陷,其上三疊統及以上地層覆蓋區(qū)面積達5500km2以上,西側以安寧河斷裂為界、西南側以則木河斷裂為界、東側以普雄—四開斷裂為界,構成了西昌盆地西部的次級構造單元(圖1)[10]。米市凹陷是西昌盆地內最重要、最有利的油氣勘探區(qū)塊,至今地震勘探和鉆井勘探均集中于該凹陷內。米市凹陷整體表現為一個北東向的大型復式向斜,因而也常習慣稱為“米市復式向斜”,向斜核部出露地層主要是上白堊統,再往西北、東南兩側,分別依次出露下白堊統、侏羅系、上三疊統。
圖1 米市凹陷構造位置圖Fig.1 Structural location map of Mishi Sag
晚三疊世晚期,西昌盆地的應力背景由拉張為主轉入以擠壓為主,區(qū)內強烈下陷進入前陸盆地演化階段[11]。根據露頭剖面測量和鉆探結果揭示,米市凹陷白果灣組整體以湖泊相和河流三角洲相沉積為主,局部發(fā)育扇三角洲相沉積。白一段主要為湖泊相沉積,與四川盆地西南部的淺湖相連成一片,在米市凹陷西北部喜德一帶白一段發(fā)育扇三角洲相沉積(圖2a),與距物源區(qū)較近有關系。白二段主要為湖泊相和河流三角洲相沉積,米市凹陷內白二段發(fā)育兩個河流三角洲前緣沉積,其中一個來自四川盆地南部,凹陷中部白二段為湖泊相沉積,與四川盆地西南部的湖盆相連(圖2b)。白三段主要為湖泊相,在普格和喜德等局部地區(qū)發(fā)育河流三角洲沉積,以遠沙壩沉積為主(圖2c)。白四段以湖泊相為主,在普格1井、七壩1井發(fā)育河流三角洲前緣沉積(圖2d)。
圖2 米市凹陷白果灣組沉積相圖Fig.2 Sedimentary facies map of Baiguowan Formation in Mishi Sag
白果灣組在現今米市凹陷邊緣基本出露地表。凹陷內已施工5 口探井,普格1井頂界埋藏最小,為480m;七壩1井頂界埋藏最大,為3649m[12]。白果灣組頂、底界線清楚,與上覆地層下侏羅統益門組呈整合接觸,與下伏地層呈明顯角度不整合接觸,與白果灣組直接接觸地層有中—下三疊統、二疊系、志留系、奧陶系、寒武系、震旦系等,如七壩1井白果灣組下伏地層為中二疊統棲霞組,喜德1井白果灣組下伏地層為志留系。不同區(qū)域白果灣組厚度差別較大,一般介于500~900m,如喜德1井為715m、喜德3井為581m、七壩1井為759m(圖3)。
圖3 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地層劃分對比圖Fig.3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Baiguowan Formation in Mishi Sag
米市凹陷白果灣組主要為一套碎屑巖沉積,不同區(qū)域巖性不同。喜德3井主要為深灰色—灰黑色頁巖、粉砂質頁巖、黑色碳質頁巖,夾深灰色—灰色粉砂巖、細粒巖屑砂巖,底部夾灰白色含礫中粒巖屑石英砂巖,下部夾黑色煤線。本文主要通過巖性和電性特征,將白果灣組劃分為4 個巖性段,例如,喜德1井白一段厚度為107m,下部為淺灰色粗砂巖夾薄層灰黑色頁巖,上部為深灰色中砂巖、灰黑色砂質頁巖與頁巖互層;白二段厚度為175m,以深灰色中砂巖為主,夾少量薄層灰黑色頁巖;白三段厚度為298m,主要為灰黑色砂質泥巖、深灰色泥巖、灰黑色頁巖,夾灰色細砂巖和粉砂巖;白四段厚度為239m,主要為淺灰色中砂巖和灰黑色泥巖互層[12]。七壩1井白一段厚度為80m,主要為灰黑色泥巖,夾薄層灰色粉砂巖;白二段厚度為126m,主要為灰色厚層狀粗砂巖、灰黑色泥巖,夾薄層灰色粉—細砂巖;白三段厚度為300m,主要為深灰色—灰黑色泥巖,夾灰色中厚層含泥質粉—細砂巖;白四段厚度為250m,主要為深灰色—灰黑色泥巖,夾灰色中厚層含泥質粉—細砂巖。
結合白果灣組巖性組合和地球化學測試分析,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主要分布在白二段和白三段。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厚度較大,受古陸和盆地地形控制,厚度介于50~400m 之間,平均厚度達71.3m,分布極為不均,厚度變化較大(圖4)。富有機質泥頁巖沉積環(huán)境變化較大,大部分富有機質泥頁巖富含大量的植物化石且部分夾煤線,反映出富有機質泥頁巖以湖泊相沉積為主,具有煤系泥巖的特點。
圖4 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厚度等值線圖Fig.4 Thickness contour map of organic-rich mud shale of Baiguowan Formation in Mishi Sag
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底界現今埋藏深度介于500~8000m 之間,主要埋藏在2000~5000m,現今西昌盆地內表現為“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特征。背斜區(qū)埋深相對較小,且由背斜兩翼向其軸部埋深逐漸變小;向斜區(qū)埋深較大,從向斜兩翼到其軸部埋深逐漸增大,凹陷內白果灣組底界最大埋深均為向斜構造的中心位置(圖5)。
圖5 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底界埋深等值線圖Fig.5 Contour map of burial depth at the base of organic-rich shale of Baiguowan Formation in Mishi Sag
2.2.1 有機質類型
白果灣組采集的16 件干酪根有機顯微組分結果顯示,白果灣組泥頁巖有機質類型主要為Ⅲ型,僅個別為Ⅱ2型,鏡質組均為正常鏡質體,未見富氫鏡質體,正常鏡質體含量較高,分布在70%~93%之間,平均為84.5%;惰質組以絲質體為主,含量為7%~30%,平均為15.4%,類型指數為-82.5~-76.75。
參照黃第藩用δ13C=-26‰和δ13C=-27.5‰作為區(qū)分Ⅲ、Ⅱ、Ⅰ型干酪根的兩個指標界限,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干酪根碳同位素(δ13C)值為-27.4‰~-23.2‰,平均為-24.5‰,普遍高于-26‰,均劃分為Ⅲ型有機質,只有極個別樣品干酪根碳同位素(δ13C)值略低于-26‰,為Ⅱ型有機質。川西南樂地1井須家河組泥巖及含煤系泥巖,碳同位素(δ13C)值總體介于-26.8‰~-23.2‰,平均為-24.6‰,其中煤碳同位素(δ13C)值為-25‰~-23.5‰,平均為-24.3‰。米市凹陷白果灣組與樂地1井須家河組均具有較重的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具有相似的有機質類型,大部分灰黑色泥巖與煤系地層具有相似的干酪根碳同位素,反映沉積有機質以陸源高等植物為主(圖6)。
圖6 干酪根碳同位素與有機質類型劃分Fig.6 Kerogen carbon isotop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organic matter types
2.2.2 有機碳含量
國內外頁巖氣勘探開發(fā)的成功經驗表明,有機碳含量(TOC)是衡量頁巖含氣性能的重要指標,富有機質頁巖在TOC 達到一定下限值時才具有經濟價值[13-14]。從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TOC 等值線圖(圖7)來看,凹陷中心喜德1井、喜德3井、七壩1井、新建1井平均有機碳含量相對最高,在1.4%~1.68%之間,其中靠近七壩1井的凹陷中心最高可達1.68%;由TOC 高值中心向北至普雄一帶,平均有機碳含量均逐漸減小,普遍介于1.1%~1.4%之間;由TOC 高值中心向南至普格一帶,平均有機碳含量均逐漸減小,普遍介于0.9%~1.3%之間。凹陷西緣靠近西昌附近,白果灣組泥頁巖平均有機碳含量小于1%,介于0.5%~0.9%之間;凹陷西南緣,白果灣組泥頁巖平均有機碳含量小于0.5%;凹陷東緣,白果灣組泥頁巖的TOC 平均值變化幅度相對較大,普遍介于1.2%~1.6%之間。
圖7 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TOC 等值線圖Fig.7 TOC contour map of organic-rich shale of Baiguowan Formation in Mishi Sag
2.2.3 有機質成熟度
為滿足商業(yè)開發(fā)的需求,頁巖中有機質成熟度至少應處于成熟階段[15]。實驗測試分析表明:米市凹陷白果灣組泥頁巖有機質成熟度主要呈現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的分帶特征。在米市凹陷南部,如普格1井、海子河壩白果灣組Ro僅為1.78%和1.65%,仍處于生氣高峰階段,米市凹陷東部邊緣,沿烏科鄉(xiāng)—阿俄幾乃—特洛莫—白日算—烈日第—達布村,Ro穩(wěn)定在1.79%~2.09%之間,無明顯變化,向東至昭覺凹陷,Ro進一步降低至1.1%左右。在米市凹陷北部,從落布卜西—三河口—烈日地—依木拉達,Ro分別為1.50%、2.20%、2.80%和3.85%,顯示出由東向西、由南向北逐漸增大的趨勢(圖8)。在無大套白堊系覆蓋的條件下,顯示了米市凹陷異常高的地溫梯度,區(qū)域地質資料分析表明,米市凹陷西北緣瀘沽—冕山一帶二疊紀分布眾多小范圍的輝長巖、輝綠巖,到了三疊紀,熱液向西北冕寧一帶活動,形成大范圍的冕寧花崗巖,該區(qū)白果灣組熱演化異常與該區(qū)三疊紀異常的古地溫背景是有關的。
圖8 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Ro 等值線圖Fig.8 Ro contour map of organic-rich shale of Baiguowan Formation in Mishi Sag
2.3.1 巖礦特征
白二段、白三段泥頁巖礦物成分統計表明,泥頁巖總體具有高黏土礦物、中等石英含量、低長石含量的特征(圖9),普遍不含或只含少量碳酸鹽礦物及鐵質,黏土礦物以伊利石為主。其中,石英含量介于6%~62%,平均含量為34%,黏土礦物含量介于37%~89%,平均含量為60%,含少量長石、碳酸鹽礦物及菱鐵礦。
圖9 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礦物組分三角圖Fig.9 Triangle map of mineral composition of organicrich shale of Baiguowan Formation in Mishi Sag
黏土礦物類型包含伊利石、伊/蒙混層、綠泥石和高嶺石。伊利石含量介于40%~67%,伊/蒙混層含量介于8%~30%,綠泥石含量介于15%~22%,高嶺石含量介于1%~8%。埋藏成巖環(huán)境下,可發(fā)生蒙脫石和高嶺石的綠泥石化與伊利石化作用,所有樣品中均無綠/蒙混層礦物,表明在米市凹陷內蒙脫石的綠泥石化作用不發(fā)育。蒙脫石具有很好的懸浮力,常與伊利石相伴沉積,蒙脫石的伊利石化過程是埋藏成巖的常見特征。伊/蒙混層礦物作為蒙脫石發(fā)生伊利石化的間層礦物,凹陷內伊/蒙混層中的蒙脫石含量較少,總體以伊利石為主,表明蒙脫石的伊利石化作用十分發(fā)育。一般而言,伊利石是黏土礦物中最穩(wěn)定的物相,伊利石含量增加,有機質成熟度亦表現為升高的趨勢,高嶺石含量與有機質成熟度的關系則表現為相反的趨勢,伊/蒙混層與綠泥石的含量與有機質成熟度的相關性不明顯(圖10)。
圖10 主要黏土礦物與有機質成熟度關系Fig.10 Relationship between main clay minerals and Ro of organic matter
2.3.2 儲集物性
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樣品孔滲實驗分析結果顯示,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48%~9.37%之間(圖11)。滲透率則主要分布在0.001~0.1mD之間,沒有超過1mD 的樣品(圖12)。根據NBT 14001—2015 頁巖氣藏描述技術規(guī)范及GB/T 31483—2015頁巖氣地質評價方法來看,白果灣組泥頁巖孔隙度較高,滲透率較低,綜合來看屬于較好的儲層。
圖11 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孔隙度分布圖Fig.11 Porosity distribution of organic-rich shale of Baiguowan Formation in Mishi Sag
圖12 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滲透率分布圖Fig.12 Permeability distribution of organic-rich shale of Baiguowan Formation in Mishi Sag
2.3.3 孔隙結構
泥頁巖的顯微孔隙結構是影響頁巖氣賦存狀態(tài)和儲氣性能的關鍵因素[16-17]。富有機質泥頁巖的孔徑結構分布是從微孔(1~10nm)、小孔(10~100nm)、中孔(100~1000nm)到大孔(大于1000nm)的連續(xù)分布。壓汞分析資料表明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儲層孔隙具雙峰分布特點,以微孔—小孔和大孔為主,尤以微孔—小孔占優(yōu)勢(圖13),壓汞曲線上表現為進汞和退汞整體重合較好,僅在低壓情況下存在曲線不重合現象,由此指示了泥巖中較大孔隙主要為開放孔,這與泥巖中存在少量的微裂隙也有一定的關系,較小孔隙主要為半封閉孔,細頸瓶孔較少。
圖13 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壓汞曲線圖Fig.13 Mercury-injection curve of organic-rich shale of Baiguowan Formation in Mishi Sag
2.3.4 儲集空間
頁巖作為致密儲層,由于其原生孔隙提供的儲集空間相對有限,主要的儲集空間由不同演化階段發(fā)育的次生孔隙所提供[18-21]。對米市凹陷樣品進行氬離子拋光—掃描電鏡分析,結果表明,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中微孔隙十分發(fā)育,主要的微孔隙類型為粒緣縫、溶蝕孔、層間縫、有機質孔和有機質裂縫。其中有機質孔和有機質裂縫占7%~9%,有機質孔孔徑為5~100nm(圖14a、b)。黏土礦物層間縫和粒緣縫占37%~48%,層間縫、粒緣縫孔徑一般在0.5~1.5μm,且連通性較好(圖14c、d)。粒間孔、溶蝕孔占40%~48%,直徑多在0.1~2.5μm(圖14e、f)。廣泛發(fā)育的有機質孔、有機質裂縫和層間縫由于連通性好,可以形成相互連通的孔隙網絡,為頁巖氣提供大量的儲集空間。
圖14 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掃描電鏡分析Fig.14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photos of organic-rich shale of Baiguowan Formation in Mishi Sag
頁巖氣聚集的一個重要參數是含氣豐度,即每噸頁巖的含氣量[22-23],含氣量主要包括吸附含氣量與游離含氣量,其大小直接影響著頁巖氣藏的經濟可采價值。米市凹陷內鉆井均為老井,由于缺乏現場解析資料,本文利用等溫吸附實驗分析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的含氣性。
等溫吸附實驗結果顯示(圖15),在溫度60℃、壓力20MPa 下(相當于埋深2000m,壓力系數1.0),不同地區(qū)頁巖吸附量變化范圍較大,在1.17~4.25m3/t之間,這主要與地表樣品巖溶孔隙發(fā)育不均有關,況且各樣品有機碳含量變化較大,原本的吸附性能本就有所差異。但總體上,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具有較好的含氣性特征。
圖15 米市凹陷白果灣組頁巖等溫吸附實驗Fig.15 Isothermal adsorption curve of shale of Baiguowan Formation in Mishi Sag
西昌盆地位于大涼山地區(qū),地貌上總體表現為高山峽谷地貌。西昌盆地的區(qū)域構造演化和地質背景與四川盆地西部有較大的相似性。盆地自基底形成以來經歷了多階段構造運動,現今主要發(fā)育南北向構造,以低緩開闊褶皺為主,是喜馬拉雅期構造產物。因此,西昌盆地并非地貌盆地,而是受后期構造強烈改造、隆升剝露形成的中生代殘留盆地。各凹陷主要由走滑—沖斷帶相隔,地層緩傾(凹陷中心常呈近水平發(fā)育),構造樣式表現為寬緩—開闊褶皺[24]。
米市凹陷地下構造繼承了地表構造復雜性,受盆緣斷裂沖斷作用的影響,米市凹陷邊緣構造變形強烈,構造發(fā)育,斷層較多(圖16a),褶皺常表現為緊閉—閉合褶皺,地層近于直立,局部發(fā)生倒轉。凹陷西側受安寧河斷裂影響,構造相對發(fā)育,背斜分布零星,規(guī)模較小;凹陷中心構造相對簡單,斷層相對較少;米市復式向斜東側,因受普雄—四開斷裂的影響,構造十分發(fā)育,背斜分布較多,規(guī)模大且結構復雜。從米市凹陷西昌—昭覺構造剖面平衡恢復來看,評估的最小縮短率約為8%(圖16b),凹陷主要的構造縮短由盆緣的逆沖帶貢獻,構造變形較弱的區(qū)域主要集中于凹陷內部??傮w上看,米市凹陷內雖然發(fā)育多條斷層,但整個米市復式向斜的形態(tài)尚完整,保存條件仍然較好。
圖16 米市凹陷西昌—昭覺構造剖面及平衡恢復圖(剖面位置見圖1)Fig.16 Structural section and balanced restoration section of Xichang-Zhaojue in Mishi Sag (section location is in Fig.1)
通過與國內主要陸相頁巖氣勘探開發(fā)地區(qū)鄂爾多斯盆地延長探區(qū)長7段、長9段和山西組,四川盆地元壩、涪陵地區(qū)大安寨段和東岳廟段,阜新盆地沙海組的富有機質泥頁巖厚度、埋深、TOC、Ro、有機質類型、脆性礦物含量和含氣量等關鍵參數對比,分析認為,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的有機碳含量、有機質類型、含氣量等參數與山西組、長7段、大安寨段及東岳廟段富有機質泥頁巖相近,但厚度、有機質成熟度和脆性礦物含量等關鍵參數占優(yōu)(表1),目前,山西組、大安寨段及東岳廟段等陸相富有機質泥頁巖均已獲得工業(yè)氣流,表明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也具備良好的頁巖氣勘探潛力,是下一步值得勘探的重點層系之一。
表1 典型陸相盆地頁巖氣基本地質特征參數對比表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ic geological parameters of typical continental shale gas
依據中國頁巖氣地質評價方法,結合米市凹陷實際情況,利用富有機質泥頁巖發(fā)育條件、地球化學條件、儲層條件、含氣性、保存條件和開發(fā)條件等參數[42-44],采用多因素疊加法開展西昌盆地米市凹陷上三疊統白果灣組頁巖氣有利區(qū)優(yōu)選和評價(表2)。根據選區(qū)標準,優(yōu)選出白果灣組頁巖氣有利區(qū)5 個(圖17)。
圖17 米市凹陷白果灣組頁巖氣有利區(qū)優(yōu)選圖Fig.17 Favorable area for shale gas exploration of Baiguowan Formation in Mishi Sag
表2 中國陸相頁巖氣選區(qū)參考標準(據文獻[42-44]修改)Table 2 Reference standard for continental shale gas screening in China (modified after reference[42-44])
資源量計算采用概率體積法[45]。計算公式為
式中Q——頁巖氣地質資源量,108m3;
A——頁巖分布面積,km2;
h——頁巖有效厚度,m;
ρ——頁巖密度,t/m3;
q——頁巖總含氣量,m3/t。
根據條件概率取值原則,主要獲得各參數P50概率下的賦值,然后利用蒙特卡羅軟件實現概率乘積運算,得到各有利區(qū)白果灣組頁巖氣資源量。
特爾果有利區(qū)面積為123km2,P50資源量為732×108m3;七里壩有利區(qū)面積為217km2,P50資源量為1128×108m3;樂伍有利區(qū)面積為150km2,P50資源量為153×108m3;四開有利區(qū)面積為427km2,P50資源量為447×108m3;西昌北有利區(qū)面積為109km2,P50資源量為231×108m3。
米市凹陷白果灣組有利區(qū)總面積為1026km2,P50總資源量為2691×108m3,其中,特爾果和七里壩有利區(qū)為米市凹陷頁巖氣勘探開發(fā)潛力最大的區(qū)塊。
(1)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較發(fā)育,有機碳含量適中、有機質類型主要為Ⅲ型、熱演化程度適中、脆性礦物含量較高、孔隙度較高、含氣性較好,具備頁巖氣形成的有利地質條件。
(2)較之于國內已獲得工業(yè)氣流的陸相泥頁巖,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富有機質泥頁巖在厚度、熱演化程度和脆性礦物含量等關鍵參數上優(yōu)于山西組、長7段、大安寨段及東岳廟段富有機質泥頁巖,TOC、有機質類型、含氣量等參數類似,表明米市凹陷白果灣組具有良好的頁巖氣勘探潛力,是實現米市凹陷頁巖氣勘探開發(fā)突破的重點層系之一。
(3)米市凹陷白果灣組頁巖氣資源豐富,有利區(qū)總面積為1026km2,P50總資源量為2691×108m3,其中,特爾果和七里壩有利區(qū)勘探開發(fā)潛力最大,是下一步頁巖氣勘探開發(fā)的重點區(qū)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