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 馮鋼 郝麗君
2019年5月以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山西財經大學東山校區(qū)(一期)建設項目的搶救性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3座平面為“甲”字形的大型磚室墓,根據出土墓志可確定3座墓葬主人分別為明代晉端王與王妃殷氏(M2)及其繼妃王氏(M1)和贈夫人院氏(M3)。3座墓葬均被盜擾,但是墓葬本身規(guī)模很大,墓室內出土少量金銀器、玉器、瓷器、陶器,保留了數(shù)量較多的紡織品、漆木器、漆木俑等。這次發(fā)掘是山西地區(qū)首次大規(guī)模系統(tǒng)開展明代藩王墓及陵園的考古工作。
陵園布局和結構
晉端王墓位于今太原小店區(qū)黃陵東峰村北,南臨東峰村,東依五龍溝,西接崗頭村,北距第一代晉王朱棡墓約1.8公里。經調查鉆探,晉端王墓陵園布局基本完整,平面近“目”字形,東陵墻保存相對較好。
3座大墓位于陵園中部,自西向東排列,端王與殷氏合葬墓(M2)居中,王氏墓(M1)居左,院氏墓(M3)居右且位置靠南,并且規(guī)模明顯小于另兩座墓葬。正對端王墓的墓道,距墓道南端11.6米處有一建筑基址(F1),根據發(fā)現(xiàn)的柱礎石布局及現(xiàn)有資料,推測此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
解剖陵園西北角時,在距地表深0.2—2.3米的位置發(fā)現(xiàn)夯土。由于20世紀70年代大規(guī)模平整土地的影響,夯土被破壞,土質硬度不均,夯層不明。陵園北墻距地表深約0.3米處發(fā)現(xiàn)夯土,夯土墻寬5.5米,夯土內土質硬度不均,夯土厚度為0.32—0.35米,夯層不明顯。
陵前建筑基址
陵前建筑基址(F1)只保留有中軸線以西部分,東西殘長16米,南北殘寬11米。整體結構為夯土臺基包磚,夯土臺基高出明代地表0.95米。推測為室內的區(qū)域,可見地面鋪設有方磚,根據鋪磚方式和磚的規(guī)格可以將現(xiàn)存地面分成東、中、西三個部分,以兩條條磚帶分界,西部寬1米,東部寬1.3米,兩側有路牙,中部區(qū)域南北殘長10米,東西寬7.2米。三個區(qū)域地表處于同一平面,未有疊壓打破關系,西部方磚尺寸與中部、東部不同,推測西部可能為大殿建筑外回廊地面,條磚帶可能為隔墻基面。
中部區(qū)域殘留柱礎石4個,最南邊的柱礎石(Z1)較大,方底圓礎,邊長 0.5米;最北邊的Z4為長方形,長0.35米,寬0.3米;Z2、Z3尺寸略小,呈圓形,直徑0.2米。西部區(qū)域殘留4個柱礎石中最南邊Z5尺寸與Z1一致,且東西在一條基線上,Z5北有兩個小型柱礎石Z6、Z7,Z8與Z4尺寸一致,且東西在一條基線上。
F1夯土臺基南側西端發(fā)現(xiàn)有一層墻磚,應為臺基外部包磚。根據柱礎石和地面磚的分布情況,F(xiàn)1進深為三間,推測開間可能為五間。
中軸線上的建筑
陵園中軸線南端的明代柏樹北部,原為五大龍溝村小學,現(xiàn)已廢棄不用,學校是在20世紀70年代拆毀的關帝廟的基礎上修建的,以廟中的石碑作為地基。廟始建年代不明,結構為兩進院落,后院正中為正殿。據村民回憶,大殿屋頂鋪設琉璃,殿內供奉關公像,兩旁有配殿。綜合判斷,所謂的關帝廟始建年代應不早于端王陵園建造時期,開始是屬于陵園附屬建筑,清初陵園破壞后被改造成關帝廟。
我們重點調查了陵園南部的建筑情況,東南部立有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碑“東峰遺址”,指示位置為陵園南墻。陵園東南部墻外探明一座平面為長方形的建筑基址,東西長30米,南北寬18米,結合明代帝陵及部分藩王墓陵園推測此為東配殿。
陵園復原假想
綜合目前的考古發(fā)掘和調查情況,可以大致對陵園做假想復原:陵墻東、西墻分別以陵園發(fā)掘區(qū)域的的東、西道路為邊界,南北呈長方形;端王及王妃、夫人墓葬(M1—M3)位于陵園中部,其中端王夫婦墓(M2)居中;陵墓南為陵前F1,建于夯土臺基之上,原長約23米,寬11米,南端有至少兩列臺階,臺階呈斜坡狀,對應門道,F(xiàn)1為開間五間、進深三間、帶外回廊的建筑;F1以南的中軸線上還有一座建筑,應為中門,再往南有牌坊,即欞星門。
通過2019—2020年系統(tǒng)的勘查和鉆探,我們明確了陵園的位置和范圍,對墓葬、陵園、陵前祭祀建筑的空間布局有了比較充分的認識,為深入研究明代晉藩王陵園兆域選址、布局、陵園規(guī)模和晉藩王陵制度演變過程和規(guī)律提供了重要參考。
(作者趙輝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馮鋼為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郝麗君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