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穎
《追虎擒龍》是由王晶、許悅銘執(zhí)導,古天樂、梁家輝、吳鎮(zhèn)宇、林家棟領銜主演的犯罪動作片,影片講述的是香港廉政公署成立之初,兩位調查員攜手調查毒梟伍世豪及總華探長徐樂的故事。雖然相關故事已被拍成多部電影,但該片在四大影帝精湛演技的加持下,影片在勞動節(jié)上映之后短短3天票房就超過1億元。
從整體結構上來看,影片從一開始的配樂剪輯就試圖以宏大敘事的方式去鋪開,但這種大刀闊斧式的敘事方式并非導演的強項。影片中依靠民眾反腐來收集線索,一方面不停切換場景,像拼接零碎廣告片一般讓人眼花繚亂,另一方面事后證實這一做法與影片主線其實并無關聯(lián)。事實上有片尾通過正反主角的談心談話,講述香港的變化、時代的變遷,其實就足夠以小見大,這可以說是影片美中不足的地方。
在細節(jié)上,情感的展現(xiàn)依舊是導演的強項,也是老港片的熟悉配方。其中既有正派如林家棟所飾演的白松安深陷重圍,為了反貪事業(yè)果斷直面生死,敢于犧牲的英雄氣概。同時反派的情感戲份也同樣充足,比如梁家輝扮演的跛豪在窮途末路之際,依舊不忘照顧手下小兄弟,讓其先逃以奉養(yǎng)老母親;又如吳鎮(zhèn)宇扮演的徐樂探長,雖然做事風格狠辣,但對老部下“豬油仔”還是充滿溫情,相約吃面的這段文戲展露出老港片的那種“情懷”。
片中談及最多的就是規(guī)矩,徐樂談的是分贓分成的規(guī)矩,并認為靠著自己這套規(guī)矩,警察收保護費取之有度,黑幫間井水不犯河水,才得以讓香港社會穩(wěn)定有序;陳克追求的是法治精神,認為要維護的是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建立在貪腐之上、魚肉百姓的規(guī)矩本身違背法治精神,兩者的理念沖突可以說貫穿全劇。
我們不排除在徐樂身上有過“屠龍少年終成惡龍”的復雜心路歷程,其主張的“現(xiàn)實”,其實更多是意圖極力維護的現(xiàn)狀,那就是建立在黑金分贓基礎上的相互制衡,只要能維持這種利益輸送和利益平衡,即便在眼皮底下販賣毒品、作奸犯科、魚肉百姓都并無不可。相反,如果出現(xiàn)徐樂影片中所說的“亂插旗”,無視定下的規(guī)矩,那就會遭受黑白兩道的聯(lián)手攻擊,正如影片開頭的一頓廝殺一般。
頗為反諷的是,在對面前廝殺行為徇私枉法、放縱犯罪的同時,徐樂仍堂而皇之站上講臺對法律系學生大講法治精神,在面對陳克的質問時竟然還能顛倒黑白,不能不說其狡詐過人。但無論其如何狡辯,系列犯罪的違法性都毋庸置疑。
值得提出的是,不管反派如何“溫情”,其所自稱對社會帶來何等的“穩(wěn)定和繁榮”,其背后都是一種虛妄。就如徐樂老部下“依撈七”,因調查暴露差點被丟入海中做成“鯊魚燒賣”;又如拿了不少好處的探長,最后都被滅口而不得善終。同樣,姜皓文所飾的落魄警察,點夜宵都會被老板偷偷吐口水,民眾那種敢怒不敢言的無奈,以及“你有多久沒有聽別人說謝謝”的錐心之問,無不體現(xiàn)這種所謂穩(wěn)定并非底層群眾所求。
虛妄的源頭還是貪欲,正如影片中陳克對徐樂所說的,你是貪慣了。當不斷膨脹的貪欲可以支配更多的公權力,這種虛妄的感覺就會更加強烈,發(fā)展至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人類歷史的無數(shù)教訓告誡我們,腐敗是社會的毒瘤,任其發(fā)展最終只會給社會發(fā)展帶來巨大損害。
執(zhí)著的背后是堅定的信仰,對“天下無貪”的執(zhí)著追求,廉政公署在成立的短短數(shù)年內,香港便躋身全球最清廉地區(qū)之列,在“透明國際”180個國家和地區(qū)排名中位居第十二,與之而來的是強大的公信力支撐。當群眾基礎、制度支撐、廉政文化都得以建立時,反腐敗就不再是個人之間的爭斗,而是“零容忍”的強有力制度遏制。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