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三中全會開了頭,改革開放、解放思想邁出新路頭。黨的富民政策露了頭,億萬農民個個有奔頭。國稅免征到田頭,扶貧幫困到戶頭。新型合作醫(yī)療到人頭,晚年生活個個有靠頭。百姓生活人人過上好日頭,舉國上下歌頌黨的好領頭。”“黨的政策是春風,吹得人心暖融融,吹得山清水又綠,吹得小康日子紅?!边@些流傳在鄉(xiāng)村閭巷的歌謠,生動而又形象地贊美了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廣大農村蓬勃發(fā)展的欣欣向榮景象,是億萬農民的心靈歌唱。
中國改革開放始于農村,最早受惠的是農民。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發(fā)起的“包產到戶”改革揭開了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不久,全國農村基本確立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的經營體制,從而大大地激發(fā)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了農業(yè)生產的效益,有謠贊道:“包了工,聯(lián)了產,又治窮來又治懶,告別往日大包干,促進農業(yè)大發(fā)展?!痹凇盁o農不穩(wěn),無工不富”的思想指導下,各地農村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辦了各種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許多青年農民成了亦農亦工的雙重角色,用他們的話來說:“離村不離鄉(xiāng),離村不離土,忙時種莊稼,閑時把工務,忙閑巧安排,農工兩不誤?!彪S著改革的向前推進,大量富裕的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城市流動。農民工的迅速涌現,不僅使農民突破了數千年“以地謀生”的生活方式,也為中國城鄉(xiāng)的建設和發(fā)展揭開了新的一頁,有謠贊之曰:“離開農村去打工,走遍東西南北中。謀生存來求發(fā)展,城鄉(xiāng)建設立新功?!苯裉?,千萬農民工已經成為城市流動的“血液”。
四十多年來,由于落實了中央一系列的惠農政策,使農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比較貧窮落后的村寨,如今都修了路,通了電,用上了自來水和天然氣,村民們高興地唱道:“走路不濕鞋,吃水不用抬,燒飯用沼氣,幸福如夢來?!鄙a發(fā)展了,農村興旺了,農民們的小日子自然越過越紅火,越過越滋潤,就拿衣食住行來說吧,許多民謠都印證了這一點。穿的方面:“以前不論破與舊,如今講究翻花頭;以前穿著為保暖,如今穿著趕潮流?!?吃的方面,以前是:“玉米高粱充饑腸,糠菜頂替半年糧?!爆F在是:“高蛋白來低脂肪,注重營養(yǎng)講質量?!?居住方面,以前是:“推倒草房建瓦房,告別瓦房住樓房?!比缃袷牵骸靶率絼e墅一幢幢,實施齊全好時尚?!?出行方面,以前是:“‘東方紅,‘一三零,檔次最高‘帆布篷?!比缃袷牵骸白砰w開‘通用,‘奧迪‘奔馳來娶親?!庇纱丝梢姡袊青l(xiāng)的二元結構正處于瓦解之中,城鄉(xiāng)之間的差別正在一步步地縮小。在諸多的惠農政策中,“取消農業(yè)稅”“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的這兩項國策,尤其深受廣大農民的傾心擁護:“種田不上稅,上學不繳費,盤古開天地,這是頭一回?!逼渌c民生直接關聯(lián)的如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和低保制度,也深得民心和民意:“新型合作醫(yī)療好,眾人互助心一條,治病防病隨就近,統(tǒng)籌大費免心焦?!薄稗r村低保好,貧困農民有溫飽,百姓都夸政策好”等民謠即表達了這種喜悅之情。
在新農村建設中,科技興農,科學種田是一項重要內容。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電子化、信息化已逐步取代了傳統(tǒng)落后的生產方式?!盃斴厒涓z與犁,父修水泵柴油機;我今電腦屏前坐,上網搜尋新信息。”“科技引領說了算,古稀之年忙充電,家家爭先包‘三荒,多種經營掙大錢”等民謠,則是如今生產方式的生動寫照?!罢瞬菝睋Q西裝,趕乘飛機去東洋;去來奔忙為何事?交換產品當洋商?!薄按笈锷H~綠油油,蠶繭一年三季熟;邀請外商談出口,一溜奧迪到村頭?!眲t是當代農民形象的時尚寫照。四十年來,許多農村都辦起了利在當今,功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在發(fā)展生產的同時,十分注重生態(tài)平衡和環(huán)保建設,為子孫后代造福。“公園就在家門前,健身設施樣樣全;垃圾出門分箱放,污水流出變清泉;城市生活村里見,日子過得比蜜甜?!北蛔u為“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創(chuàng)建的生態(tài)樂園,更是為全國農村樹立了典范:“村中園中,水在村中,樓在綠中,人在景中。”
當然,由于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的差異,其發(fā)展速度并不均衡,貧富之間仍有較大差距。不過近些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為了兌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四億中國人,一個都不能少”的莊重諾言,加快了扶貧幫困的步伐,打響了脫貧奔小康的攻堅戰(zhàn)。習總書記曾多次深入到深度貧困地區(qū)進行考察,與當地農民共商精準脫貧大計,共謀發(fā)展致富之路,因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使得許多原本自然環(huán)境惡劣、生存條件落后的窮鄉(xiāng)僻壤,如今也舊貌換新顏,摘掉了千百年的貧窮帽子,趕上了共同奔小康的新時代。有謠對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點贊道:“公路通四周,往返真自由。學校建山下,上學不用愁。醫(yī)療進村寨,看病家門口。網絡連天下,通話對著瞅。”無疑,這和舊時“出門靠走,通話靠吼,治安靠狗,取暖靠抖”的那種極端貧窮落后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真是:“昔日窮山溝,如今披錦繡。脫貧奔小康,幸福樂悠悠?!?/p>
新農村的滄桑巨變,除了生態(tài)宜居、產業(yè)興旺、生活富裕等這些眼見為實的變化外,更重要的是廣大農民思想素質和文明素質有了很大提高,農民的參政議政和民主管理意識 大大加強。統(tǒng)計顯示,在全國新一屆村委會選舉和鄉(xiāng)級人大代表換屆選舉中,七億多選民用直選行使了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民主權利,參選率達百分之八十。有謠曰:“聯(lián)村串戶選代表,村民自治就是好。精心選出好村官,領咱向著小康跑?!?/p>
近些年來,一批批大學生沖破世俗,紛紛落戶農村,成為鄉(xiāng)村振興的一支生力軍。為此村民們情不自禁地贊嘆道:“咱村來了大學生,立志務農扎下根。展望前程美如錦,農村建設有新人?!?/p>
作者簡介:張呈富,原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