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座傳奇的城市,從開埠到解放的一百余年中,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xiàn)在已然變成繁華的國際大都市。百年后的今天,昔日老上海的舊影在逐漸離我們遠(yuǎn)去?;匚赌切┻^去的歲月,仿佛就是昨天發(fā)生的事……本期與大家分享的連環(huán)畫,是由畫家范生福根據(jù)親身經(jīng)歷,描繪的上海灘各式各樣小人物的生活場景,展現(xiàn)百年老上海的時代圖景。讓我們跟隨畫面,穿越歷史,一同感受老上海的市井風(fēng)情。
01捏面人面塑俗稱“捏面人”,是一種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品。它以面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顏料、石蠟、蜂蜜等成分,經(jīng)過防裂防霉的處理,制成柔軟的各式面團。捏面人在手中經(jīng)捏、搓,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fā)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shù)品便脫手而成。
清朝末期,北京的民間面塑藝人湯有益曾對面塑的改革和發(fā)展做出過杰出的貢獻,被人尊稱為“面人湯”。南派宗師趙闊明被稱為“上海面塑的一代宗師”,是出生于北京的滿族人,拜了一位姓韓的師傅學(xué)捏面人。1938年,趙闊明來到大上海,從擺地攤出售面人開始,最后登上南京路永安公司的大堂現(xiàn)場賣藝,成為上海的面人高手,人稱“面人趙”。
02煙紙店
不少上海人的回憶,總也離不開弄堂口的煙紙店。因為是夫妻中老婆經(jīng)營,所以也叫“夫妻老婆店”。煙紙店門面小,前半間營業(yè),后半間生活,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煙紙店經(jīng)營日常用品種類繁多,煙、酒、自來火、肥皂、草紙、雨傘、人丹、雪花膏、蛤蜊油、鉛筆、橡皮、練習(xí)本,小孩子喜歡的各種零食玩具。開門早,關(guān)門晚,居民晚上要燈泡、洋蠟燭等急需的東西,只要敲一下小窗,所需的東西立馬能買到。煙紙店很受市民歡迎,對我們這些老上海人實在無法忘卻,這煙紙店是老上海當(dāng)時的一道風(fēng)景線。
03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又叫“春貼”“門對”“對聯(lián)”,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的一個種類。春聯(lián)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迎祥納福,辟邪除災(zāi),抒發(fā)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xué)形式,是我們過年的重要習(xí)俗。當(dāng)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春聯(lián)的時候,意味著春節(jié)即將到來。據(jù)說,這一習(xí)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明太祖朱元璋酷愛春聯(lián),不僅自己揮毫?xí)鴮?,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
04打彈子
彈子是由玻璃制成的彩色小球,直徑大約是一厘米左右。打彈子的游戲歷史悠久,據(jù)說起源于16世紀(jì),當(dāng)時有兩名年輕人,同時喜歡上一名女孩子,便決定用彈子比賽分勝負(fù),打彈子的游戲便因此產(chǎn)生。彈子有多種玩法,讓孩子們玩得樂趣無窮。通常玩法是“出綱”“打老虎洞”:在地上畫線為界,誰的彈子被打出去就輸,叫“出綱”;或在地上挖五個小圓洞,誰先打完五個洞,就變老虎,然后打著誰,就把誰的彈子吃掉,就叫“打老虎洞”。
05老鷹捉小雞
童年樂趣多,小伙伴們在一起玩老鷹捉小雞,好開心。一個扮演老鷹,一個扮演母雞,剩下的小伙伴扮可愛的小雞,拽著前面小雞的衣服,躲在母雞后面。隊伍像一條長長的龍尾巴左右搖擺,當(dāng)老鷹沖向小雞們的時候,母雞展開雙翅拼命保護小雞們,小雞們盡情地跑呀、閃呀、躲呀、追呀,玩得可快樂啦。這個游戲不但給我們快樂,還給了我們健康的身體。
06布袋戲
布袋戲又叫被單戲。兒時多觀之。一個四方形的藍(lán)布罩,上面是一個簡陋的小舞臺,也有“出將”“入相”的幕布。這是一種只有一個流浪藝人表演與乞討的街頭演出。內(nèi)容多為老虎吃人、將軍打老虎,在鑼鼓聲和又唱又叫的人聲中,最后老虎被打死。然后從藍(lán)布罩中伸出一個人頭,向你討錢。
07街頭套藤圈
在街頭弄堂口有套藤圈的攤子,套藤圈上海人叫套爛泥菩薩。小販把一些兒童玩具、泥娃娃、泥菩薩等放在地上,選擇一定的距離,畫一道線,花一角錢向小販買幾只藤圈,你站在線上扔藤圈套玩具,套上什么得什么。套圈是用彈性很足的藤條做的,在一定距離外是很難套上擺件的,遠(yuǎn)的套不住,近的套上會往外彈,難度極大。我小時候也玩過,好不容易套住個小的,比從商店里買一個還要貴。
08修棕繃
“阿有壞噶棕繃藤繃修口伐?”肩上背著棕繩、藤條的棕繃匠走街串巷吆喝著。棕繃、藤繃床透氣性好,是天然材料編制的,但用久了會松,會塌下去,于是就有了修棕繃、藤繃的行當(dāng)。修好了又可用很長時間。如今席夢思取代了硬板床,修棕繃、藤繃的行當(dāng)也隨之消失。
09竹蜻蜓
竹蜻蜓是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兒童玩具,也是兒童最喜歡的玩具之一。在螺旋槳狀的竹片中插入細(xì)竹棒作軸,狀似蜻蜓。玩時,雙手搓轉(zhuǎn)竹軸,然后手一松,竹蜻蜓就會飛上天空,旋轉(zhuǎn)一會兒才會落下來。兒時,我自己會做也喜歡玩。
10拗手勁
拗手勁是男孩子顯示自己力量的一種游戲。一張桌子,兩條凳子,擺好架勢就能比輸贏。我小時候也喜歡這種游戲。我長得矮小,手腕還是蠻有力的,我多次因拗過比我高大的小伙伴而沾沾自喜。
11剪鞋花樣
買繡花鞋價錢貴,小戶人家的姑娘們只有自己做。鞋面上的花樣必須親自動手,姑娘們就去街頭小巷尋找剪鞋花樣的師傅。
剪鞋花樣的師傅在街頭避風(fēng)處,將剪出的各種吉祥花樣:富貴牡丹、鴛鴦、喜鵲、鯉躍龍門等白色剪紙,貼在紅、綠的鞋面紙上,掛滿繩子任你挑選。自己拿小剪刀,小心又熟練地將一張白紙剪成一幅幅鞋花樣,給姑娘們增添美麗和快樂。
12石庫門旗袍
20世紀(jì)三四十年代,上海穿著旗袍的風(fēng)氣盛行。程乃珊曾說過,“上海女人不僅天生是穿旗袍的,而且天生是應(yīng)該穿旗袍的”。當(dāng)時幾乎所有年齡的女人,包括小學(xué)生、紗廠女工等都穿旗袍,旗袍成了上海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石庫門是上海典型的具有海派文化元素的民居,因條石周箍和烏漆木大門而得名。上海弄堂石庫門里故事多,當(dāng)年大明星胡蝶、名人陸小曼等都曾居住石庫門。
13擦筆鉛照畫
以前,南市城隍廟一帶,有很多開店設(shè)攤畫擦筆鉛照的行業(yè)。店鋪門口掛著電影明星和不知名的人的肖像。畫鉛照的就是憑照片據(jù)“九宮格”放大,拿著蘸有炭粉的畫筆,用放大鏡看,一格一格照著小格子下的照片,畫在紙上大格子里,完成后就是一張擦筆肖像畫。
舊時,在祭奠儀式上,不大見懸掛亡者遺像而多用靈牌,但喪事辦過,需要有幅故人像作紀(jì)念,人不在了,只能根據(jù)留下的照片,放大畫成鉛照。
14大世界里出角兒
大世界,始建于1917年,創(chuàng)辦人是黃楚九。新中國成立后曾改名“人民游樂場”。
“大世界”曾經(jīng)是舊上海最吸引市民的娛樂場所,里面設(shè)有許多小型戲臺,輪番表演各種戲曲、曲藝、歌舞和游藝雜耍等,還設(shè)有電影院、商場、哈哈鏡、小吃攤和中西餐館等。
“大世界”更是許多名角兒的發(fā)跡之地,人稱“冬皇”的孟小冬,出生于梨園世家,5歲學(xué)藝,7歲登臺,14歲登上上海大世界的舞臺,成為響當(dāng)當(dāng)?shù)慕莾?。京韻大鼓名家駱玉笙、滬劇名家楊飛飛、滑稽泰斗楊華生等,一批在近現(xiàn)代中國藝術(shù)史上赫赫有名的角兒,都是從這里走入人們的視野。
15皮鞋匠
修鞋匠俗稱“皮鞋匠”,流動攤販,一副擔(dān)子,大竹籃里裝著鐵釘、鐵掌、碎皮等修鞋材料和工具。窮人終日奔走勞碌,鞋破了,舍不得扔掉,找皮鞋匠釘個掌,打個虎皮頭,再湊合穿些日子。
16堂倌的絕技
“堂倌”是舊時對飯店、酒樓中的服務(wù)員的稱謂。只要顧客進了飯店的門,就能看到堂倌的一臉笑容。引座、掛衣帽、落座、擺臺、點菜、算賬、送客……全由堂倌一個人招呼接待。從前是沒有菜譜的,菜譜都在堂倌的腦子里,幾十種菜品、菜價報得絲毫不差。顧客點菜終了,堂倌按顧客的席次和所點菜名接二連三對廚房呼叫,廚師在廚房用勺敲鍋,連聲答應(yīng)。
不消多時,堂倌上菜。他右手托盤,托盤里擺滿湯菜。左手從手心到肩擺著一長疊盛有白飯的碗盞。他腳步輕快,還要上樓。一路上只聽得飯碗叮當(dāng)相碰,卻不翻落。盤中菜湯晃蕩,卻點滴不漏。
17更夫
我國古代計時是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夜分為五更,即從晚上7時至次晨5時,每更約2小時,打更者用敲鑼或打梆子的方式報時,一更敲一次,二更敲兩次,至五更天已亮。打更是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打更者就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
更夫也出現(xiàn)過名人,孫中山的父親孫達(dá)成曾是更夫,他整整干了15年的更夫。在孫中山南洋紀(jì)念館里,至今還保存著其父打更的物品。
20世紀(jì)30年代中期,打更這門古老職業(yè)逐漸消失。重慶磁器口古鎮(zhèn)還保留了傳統(tǒng)打更文化,聽說許多人更是慕名而去,專門夜游磁器口,聽聽打更聲。
18大陽傘拔牙
舊時老上海沒有牙科醫(yī)院,只有私人開設(shè)的鑲牙店,代客拔牙、裝牙、價鈿貴,平民百姓看不起,只好到城隍廟一帶找“大陽傘”牙醫(yī)。操此業(yè)者,豎起一頂大油布傘,掛著“無痛拔牙”廣告,自稱為十代祖?zhèn)鞯难泪t(yī),因無名無姓,人們就稱他們?yōu)椤按箨杺恪?。他們收費低廉,醫(yī)術(shù)不高,捏著一把沒有消過毒的鉗子,不管你痛不痛,有無危險,不上麻藥,伸進你的嘴里,要你大咳一聲,就用力地把牙拔下,痛得你哇哇直叫,滿嘴是血。
19上海生煎饅頭
生煎饅頭,是流行于上海的一種地方傳統(tǒng)小吃,上海生煎饅頭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據(jù)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原為茶樓、老虎灶兼營品種,20世紀(jì)30年代后,上海有了生煎饅頭的專業(yè)店,餡料以鮮豬肉加肉皮凍為主。
生煎饅頭外皮底部煎得金黃,上半部撒了一些芝麻、香蔥,聞起來香香的,咬一口滿嘴湯汁,頗受上海人喜愛。經(jīng)營這種風(fēng)味小吃的店鋪在上海遍地都是。
20斗雞
斗雞是男孩玩的游戲。斗雞通常一對一斗,也有結(jié)隊斗的。斗雞首先要擺開架勢,一條腿彎曲,放在另一條腿上,一只手握住彎曲的腿,開成一個三角形,突出部分象征雞的嘴。斗雞拼的是力量和腳勁,靠的是平衡,還加點技巧,誰能具備上述條件,往往就是勝利者。若兩隊斗雞,則是一場混戰(zhàn),雙方各顯神通,場面激烈。這種游戲,女孩玩的極少。
21小書攤
連環(huán)畫俗稱“小人書”。
當(dāng)年上海街頭巷尾遍布小書攤,這些小書攤成了最受男女老少歡迎的流動圖書館。攤主在可以對折夾起收攤的書架上橫排著上百本小人書,幾張小板凳,讓大人、孩子們看得如癡如醉。一分錢可以看幾本,多付幾分錢還可以租回家看。
“小人書,大天地”,歷史知識、文學(xué)故事、社會風(fēng)情全都濃縮在了巴掌般大的連環(huán)畫上,是20世紀(jì)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們心中最為深刻的兒時閱讀記憶,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
我兒時就是小人書迷,我照著小人書的圖描繪,一年、二年……后來我成了連環(huán)畫家?!靶∪藭笔俏业膯⒚衫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