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會茹, 汪文慧, 劉 鵬, 徐斯偉, 張 為, 張必萌, 吳星偉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上海 200080)
干眼癥是由于多種因素導致淚液質量異?;驕I液動力學出現異常,引起淚膜穩(wěn)定性下降,以眼表組織病變?yōu)樘卣鞯亩喾N疾病的總稱[1],臨床表現以眼睛干澀感、異物感、畏光、癢感、燒灼感、視物疲勞最為常見,嚴重者可出現低視力,極大影響患者工作與生活質量,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治療繼續(xù)加重,可引起眼表進一步的損害,導致角膜上皮缺損、角膜炎甚至角膜潰瘍、穿孔、完全溶解等并發(fā)癥,最終出現患者完全失明。隨著空氣污染、光污染、視頻終端的過度依賴、空調的普及、長時間駕駛、屈光矯正手術的流行、藥物濫用以及人口老齡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干眼癥的發(fā)病率逐漸升高并有年輕化趨勢,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療干眼癥十分重要。
西醫(yī)治療方法主要有人工淚液、含脂潤滑劑、脂質體噴霧劑、眼部植入劑、抗炎或免疫抑制滴眼液、補充必需脂肪酸(Omega-3、Omega-6)、抗生素、自體血清、強脈沖光治療、配戴濕房眼鏡、親水繃帶隱形眼鏡及促泌劑、淚小點封閉、頜下腺移植等,但遠期療效并不理想,且停藥后極易復發(fā)[2]。針刺眼周穴位刺激支配淚腺、副淚腺的末梢神經興奮,促進淚腺、瞼板腺主動分泌淚液,發(fā)揮較好的治療效果[3,4]。本研究擬探索電針對氣陰兩虛型干眼癥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根據現有文獻[3-5],干眼癥患者基礎淚液分泌試驗(schirmer i test,SIT)的均數為4.8 mm。本研究預期電針治療后的SIT為7.2 mm,標準差為1.5。取2組例數相等時,總樣本量N的計算公式。δ為2組均數差值,σ為總體標準差,取α=0.05,β=0.1,μα=1.96,μβ=1.28。按15%脫失率計算,總樣本量為60例,每組30例。
選取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針灸科的干眼癥患者60 例(共計 120眼),按就診先后順序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患者采用電針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人工淚液玻璃酸鈉滴眼液治療。治療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28~59歲,平均年齡(40.83±10.08)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4 例,女性16 例,年齡24~66歲,平均年齡(42.73±13.06)歲,中醫(yī)證型分類均為氣陰兩虛型。2組患者性別、年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制定:癥狀包括眼干澀、異物感、視物疲勞,可伴有口鼻干燥等;淚液分泌量測定:Schirmer I SIT試驗少于10 mm/5 min;淚膜破裂時間少于10 s,以上3項中任意2項陽性者即診斷為干眼癥。
表現出眼干澀、異物感、視疲勞、燒灼感、刺痛感、眼紅等癥狀;符合干眼癥相關診斷標準;未接受過相關治療;自愿加入本試驗。
結膜瘢痕化、角膜潰瘍、淚腺開口處閉鎖、副淚腺完全萎縮等眼部疾病患者;患者存在干燥綜合征者、紅斑狼瘡等免疫系統(tǒng)疾病;合并精神疾患及嚴重器質性疾病,如腫瘤、血液病、甲亢等;目前參加其他眼科臨床試驗患者。
治療組患者近端取穴攢竹、陽白、眶八穴之外上穴(框外側緣與框上緣相交角處緣內)[6]、絲竹空、承泣、百會、大椎,遠端取穴氣海、關元、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溪、陰谷、委中。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 0.25 mm×25 mm 毫針進行針刺,針刺眶八穴之外上穴時要求輕壓患者眼球向下方,沿眶緣直刺緩慢進針15~20 mm,至患者眼部有明顯酸脹感為度,不行提插捻轉之術,委中按迎隨補瀉之瀉法快速捻轉進針,余穴按迎隨補瀉之補法快速捻轉進針,電針接于攢竹和絲竹空(雙側)、氣海和關元、雙側太溪各一對,采用疏密波,頻率2 Hz/15 Hz,強度5 MA,留針 30 min。隔日治療 1 次,每周治療3次,6次為 1 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對照組患者采用玻璃酸鈉滴眼液(參天制藥中國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173248),給藥方式為外用滴眼,使用方法為每日早中晚每只眼各1滴,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2.2.1 基礎淚液分泌試驗(SIT ) 無眼部表面麻醉情況下,用淚液檢測濾紙條(天津晶明新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測量淚液滲濕長度,濾紙濕長<10 mm/5 min 為淚液分泌減少。
2.2.2 淚膜破裂時間(break-up time,BUT) 采用OCULUS KERATOGRAPH 5 M型角膜地形圖儀檢查患者淚膜破裂時間,測得首次淚膜破裂時間≤5 s或平均淚膜破裂時間≤7 s,為診斷干眼的重要指標。
2.2.3 眼部癥狀評分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制定,干眼癥患者各項主觀癥狀中以干澀感、異物感、疲勞感、燒灼感、刺痛感、眼紅為主要癥狀。按各個癥狀的輕重程度計分,并合計各項得分得到眼部癥狀評分。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制定,以SIT、BUT、眼部癥狀評分作為療效觀察指標。顯效:治療后癥狀消失,濾紙濕長>10 mm/5 min,BUT≥10 s;有效:治療后癥狀減輕,濾紙濕長測定有所增加,BUT 較前延長,9 s≥BUT≥6 s;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濾紙濕長測定未增加,BUT 無變化。
表1示,2組患者治療前雙眼 SI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雙眼SIT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治療前雙眼BU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雙眼BUT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SIT和BUT比較
表2示,2組患者治療前眼部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患者眼部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眼部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3示,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86.7%,對照組13.3%,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干眼癥在中醫(yī)古籍中多有記載。早在《證治準繩》中就提出“神水將枯”“干澀昏花”等癥,其描述與干眼癥的癥狀大致相同?!秾徱暚幒?“不腫不赤,爽快不得,沙澀昏朦,名曰白澀……怕日羞明癥,實虛兩鏡施,目疼并赤腫,絡滯氣行遲……不痛不赤腫,單為血家虛”,指出白睛紅赤不顯,時可見白睛赤絲隱隱,自覺干澀,提出白澀病名,表明陰血虧虛可導致本病?!端貑枴つ嬲{論篇》:“腎為水臟,主津液?!薄鹅`樞·五癃津液別》:“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蹦I主津液,主持水液代謝與輸布,其蒸騰氣化、升清降濁的作用以及司膀胱開合,促進肺、脾、肝、膀胱和三焦等對水液的氣化功能,腎氣不足,氣化失司,精液不能上承于目,目失濡養(yǎng)而干澀,故干眼癥的發(fā)生與腎氣腎陰密切相關。腎氣稟受父母先天之精氣,藏五臟六腑之精氣,納脾胃運化水谷之精氣,三者共同構成的來源成為氣之根本。氣能生血、行血、攝血和氣能生津、行津、攝津的功能,決定了淚膜成分及穩(wěn)定性,因此腎氣充足有助于陰液的生成和輸布,可以明顯改善干眼癥狀。
本研究電針治療選取攢竹、陽白、眶八穴之外上穴、絲竹空、承泣、百會、大椎;遠端取穴取氣海、關元、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溪、陰谷、委中。其中近端取穴選取攢竹、陽白、絲竹空、承泣發(fā)揮祛風瀉火、清熱明目、通利眼竅的作用。風邪和火邪都會耗損陰液造成陰虛目竅干澀灼痛,上述四穴的作用是減少外邪對淚液的消耗,同時可以改善異物感、燒灼感、刺痛感等不適癥狀;眶八穴之外上穴臨近淚腺所在的解剖位置,刺激該穴可促進淚腺分泌淚液,有效改善干澀感,有較好的即刻效果;百會為諸陽之會,與大椎共屬督脈,上通于腦,升陽開竅作用較顯,利于陰隨陽升。氣海、關元為任脈要穴,可培補元氣、益氣助陽,使陰隨氣生,津隨陽升;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及太溪有利于陰津化生,為淚液提供物質基礎;陰谷為腎經合水穴,委中為膀胱經合土穴,運用迎隨補瀉針法補陰谷、瀉委中,可以更有效地抑土生水,使腎氣陰精在脈中循行順暢,可有效滋養(yǎng)周身,由此從整體根本上治療干眼癥,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諸穴合用可以明顯改善陰液虧損、玄府閉塞、神水將枯的狀況,對于干眼癥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對干眼癥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可以有效緩解干眼癥患者的痛苦,并在臨床中可以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