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行江
摘 要:轉變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工作作風與服務理念,提升文化活動的藝術質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供向上向善的優(yōu)秀文化產品和親民惠民的優(yōu)質文化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文化館;群眾文化事業(yè)
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骨干”,是提高群眾文化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的“紐帶”,是傳承優(yōu)秀民間民俗文化的“主力軍”。如何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提高工作質效,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從覆蓋向效能轉變,從普惠向優(yōu)質轉變,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覺擔負起公共文化新使命,是擺在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每位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立足群眾需求,加強陣地管理
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單位,要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需要全面調研群眾的文化需求動向,建立起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征詢反饋的路徑,探索錯時開放和“菜單式”服務,精心設置免費開放服務項目。要讓廣大人民群眾、機關干部和在校的學生都能夠在合理的時間段享受到高質量的公益文化服務,就必須做好群眾文化需求征詢反饋工作。
(一)做好群眾文化需求征詢反饋工作,能夠形成公共文化資源與群眾文化需求的無縫對接
1.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征詢反饋工作,要建立在均等服務的基礎之上,群眾基本文化服務工作與項目的規(guī)劃決策,應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與建議。在運作的過程中,應接受公眾的服務質量監(jiān)督,虛心聽取群眾意見,開展群眾喜聞樂見、樂于參與的文化活動。
2.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反饋工作要堅持便民原則。建立的各種反饋渠道必須信息暢通、便于收集。
3、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反饋工作,要注重實際效果。在處理反饋信息時,要從群眾的受益面、群眾對基本文化服務項目和內容的感受度、基本文化服務項目和內容對提升公民素質程度等方面著手,以充分滿足群眾合理的文化消費訴求。
(二)建立科學的工作程序
1.加強宣傳,增強參與意識,提高參與度。要綜合運用文藝社團、社區(qū)居民、大眾傳媒等社會化工具對公民進行宣傳,以增強公民參與意識,激發(fā)參與積極性。
2.建立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反饋渠道,了解廣大群眾對基本文化服務的實際需求。要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職業(yè)、不同階層、不同族群、不同區(qū)域群眾對文化需求的信息,采用不同的形式收集反饋信息。
3.設立意見箱和電話留言,在官方網站、微信上設立專門渠道,方便公眾提供意見、建議等信息。
4.采取問卷調查、專家咨詢、群眾座談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主動聽取社會各界的需求信息。
及時處理和反饋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意見與建議,結合公共文化服務單位自身的實際情況,可以針對不同的人群開設一些群眾迫切需求和目前社會上比較熱門的藝術培訓,如:針對少兒可開設少兒美術、少兒硬筆書法、少兒舞蹈、少兒朗誦、少兒合唱、形體訓練等課程;成年人可開設地方民歌、曲藝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廣場舞等適合舞臺表演的項目。還可以開設一些既能靜態(tài)展示又能陶冶情操的藝術培訓,如中國畫、書法、剪紙、鼓樂、二胡、瑜伽等課程。通過建立群眾文化需求征詢反饋制度,加大文化供給力度,提供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讓更多的人走進公共文化場館,逐步讓廣大群眾成為文化活動的主體。同時加大送培訓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qū)等文化便民舉措的力度,讓更多的人享受到高質量、高品質和便捷的文化服務。
二、堅持面向基層,優(yōu)化服務保障
現階段對于基層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要以藝術普及為抓手,從指導、輔導、培訓、展覽、展演等方面做好文化服務保障,拓寬文化服務領域,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效能,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一)注重藝術培訓
開展一些示范性的文化藝術培訓,培養(yǎng)一批業(yè)余藝術骨干人才和基層文化活動帶頭人,通過他們去帶動更多的老百姓積極參與文化活動。
(二)以節(jié)假日為抓手
由當地政府或文化館站搭建舞臺,集中展示成果。讓老百姓由參觀者轉變?yōu)榛顒拥膮⑴c者,從而形成基層文化活動蓬勃發(fā)展的局面。
(三)建立地方各類藝術人才資源庫
吸納社會力量和各類藝術人才參與到藝術培訓中,既補齊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專業(yè)人才匱乏的短板,又促進了公共文化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
加大對基層群眾藝術培訓和普及的力度,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立足基層的示范性文化活動,使基層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文化服務,滿足基層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同時,堅持文化惠民與發(fā)展為先相結合,始終把文化發(fā)展的著力點放在實現和保障基層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把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作為重點目標,讓基層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文化發(fā)展的紅利。
三、發(fā)揮行業(yè)特點,提高工作質效
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應該充分發(fā)揮行業(yè)特點和職能作用,把“我開展、群眾參與”的固有工作模式轉變?yōu)楦鶕罕娢幕枨髞黹_展活動。要把廣大群眾的喜好與文化工作者的工作職能緊密地聯系起來,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到文化活動中,成為主角。強化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單位的公益屬性,通過給各個門類的業(yè)務干部搭建平臺、創(chuàng)造較好工作條件等措施,調動全體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提高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以“術業(yè)有專攻、人人是專家”的服務模式,加強業(yè)務干部的技能培訓,提升文化工作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敬業(yè)精神。充分研究公眾的文化需求,有選擇、有重點、有步驟地挖掘富有內涵的地方特色文化,把發(fā)展特色文化與發(fā)展大眾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為文化發(fā)展開拓更加廣闊的空間。通過這些舉措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筑牢群眾文化主陣地,創(chuàng)造良好的群眾文化環(huán)境。
四、強化制度約束,構建長效機制
公共文化服務單位要轉變工作作風,讓每一位文化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群眾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中,必須抓好制度建設,形成密切聯系群眾、改進工作作風的長效機制。因此,要把立規(guī)矩、定制度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服務職能轉變的一項重要措施去抓。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是群眾文化活動的中心,是先進文化學習、宣傳、實踐的主要力量。要以打造“文化惠民的窗口,傳播文化的搖籃,展示自己的平臺”為抓手,建立完善的管理、績效考核、人才激勵機制等各項制度,鼓勵公共文化服務單位的藝術人才和專業(yè)骨干探索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為廣大群眾提供向上向善的優(yōu)秀文化產品和親民惠民的優(yōu)質文化服務,推進群眾文化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發(fā)展階段,維護好、發(fā)展好、保障好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其涵蓋文化政策、基礎設施、人才隊伍、技術技能等多方面內容。如何從這些方面做好保障服務工作,充分發(fā)揮公共文化服務單位的職能作用,進一步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需要文化工作者轉變服務理念,不斷優(yōu)化、提升服務效能,做出更加積極的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