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是乎
自作孽,不可活。
上個周末,李云迪用近乎自毀的行為再次演繹了這句話。一向溫文爾雅的鋼琴王子嫖娼被抓,把自己精心維護的完美人設捏了個粉碎。一個藝人,連遵紀守法的底線都守不住,還談什么藝術人生?
明星藝人失德,被公眾譴責,本無可厚非。但在一片批判聲中,竟出現(xiàn)了幾種為李云迪“洗地”的聲音。第一種,李云迪是中國唯一獲得過肖邦大賽金獎的鋼琴天才,“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第二種,嫖娼屬于違法不算犯罪,而且李云迪是單身,不對他人情感造成傷害,比起吳亦凡等人,情有可原;第三種,直指公眾知情權侵犯了李云迪的個人隱私權,更有甚者提出“李云迪嫖娼的消息為何會被泄露更值得警惕”。
每一種“洗法”,都充滿了詭異邏輯。首先,在業(yè)務能力上,李云迪已不止一次被發(fā)現(xiàn)在表演時錯音、錯節(jié)奏,甚至整段“失憶”。他鋼琴前毫無新建樹,綜藝里掙得盆滿缽滿,憑顏值、八卦和緋聞在娛樂圈追名逐利,實在不是中國文藝界需要的“將”。其次,有那么多前車之鑒,又在“清朗”行動當口,他不僅不嚴格自律、潔身自好,反倒任意妄為、頂風作案,必須零容忍。
最后說說備受討論的隱私權。根據(jù)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的《民法典》第1032條的規(guī)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然而,公眾人物在某種程度上享有有限的隱私權,或者說,讓渡隱私權本身就是公眾人物獲取社會資源和社會地位的方式之一,也是他們社會價值的組成部分之一。尤其對明星而言,知名度、大眾識別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身價,這些都必然以讓渡部分隱私權作為代價。更何況,警方通報時用了“李某迪”,合法合理合規(guī)。這一通報,既是對公眾關切的回應,也是對舉報者的一種執(zhí)法結果的匯報和交代。于法有據(jù),何錯之有?
可以說,在他選擇成為明星那一刻,就已主動放棄了部分隱私權,這不就是人們常說的“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嗎?
更重要的是,公眾人物的行為帶有很強的社會性,也往往是行業(yè)金字塔的集中體現(xiàn)。李云迪的頭銜中,除了“國際鋼琴家”,還有不少“高級別”的社會職務,這就更離不開社會監(jiān)督了。事件發(fā)生之后,有學鋼琴的網(wǎng)友評論道:“信念都崩塌了,我是聽‘學鋼琴的小孩不會變壞這句話長大的??!”公眾人物本身就是社會資源偏向的一方,讓渡隱私權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增強大眾監(jiān)督?!吨袊穹ǖ洹と烁駲喾ň帯返谖迨畻l中提到:為社會公共利益進行輿論監(jiān)督,可以披露社會公眾人物的有關隱私。
藝人違法失德不容“洗地”,若還拿隱私權說事兒,既無知又矯情。從李云迪不自重自愛那一刻起,他就已主動撕開了隱私的幕布。這種墮落行為,若不加監(jiān)督、糾正,不僅是對行業(yè)對藝術的諷刺,更是對社會公德的侮辱與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