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背景下,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薄弱亟需提升,本文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從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現(xiàn)狀和培養(yǎng)必要性出發(fā),提出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相應培養(yǎng)策略,從而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關鍵詞:課程思政;法律素養(yǎng)
一、前言
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高素質人才,大學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基地和搖籃,但僅僅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還遠遠不夠,國家需要的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展的專業(yè)性、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習近平總書記于2017年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長期而重大的歷史任務,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yǎng)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019年又強調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和根本任務,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社會上流傳一句話,一個人的學歷越高、能力越大,當他違法犯罪時候對社會的危害性就越大。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素養(yǎng)培養(yǎng)是當前大學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必要性
1.大學生法律知識儲備不夠,法律意識淡薄
大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學習到的思政課程涉及到一點法律知識外,幾乎很少有學校專門開設相應的普法課程。在我國教育制度的長期指導下,考試考什么,學生學什么,由于相應的法律基礎知識不再是考試的必要內容,就很少有學生去學習和探索,由此也可看出我國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儲備相當薄弱。但學生畢業(yè)之后踏入社會,又沒機會進行深入學習相關領域的法律知識,一旦需要運用法律知識,可能就會不知不覺的違法犯罪或者充當了犯罪者的助手。另一方面,正是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儲備不夠,導致其法律意識淡薄。近年來,發(fā)生在大學生身上層出不窮的詐騙案例、校園貸案例就是最明顯的案例。相關的案例對于有一定法律常識的人來說相當不可思議,但正是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不能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從而給了犯罪分子有機可乘。
2.大學生法律信仰缺失,法律信念不堅定
有研究表明,截止2019年,我國大學生的總數(shù)量不足1.3億。我國近年來大學生招生數(shù)量逐年提升,但大學生總數(shù)量仍不足總人口的十分之一,本科生人數(shù)更是不足百分之五。也就是說,進入大學校門,其實已經碾壓了社會上接近90%的人,大學生很大概率會成為工作崗位上的中堅力量和管理者。然而,一項針對大學生日常法律應用的社會調查指出,當大學生在遇到問題是,只有16%的人會首先想到通過法律途徑進行解決,剩余的84的人要么認為法律的作用可有可無、要么認為根本起不到作用。我國流傳一句古話:“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規(guī)矩從一定層面上可以理解為法律法規(guī)。正是由于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了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才有了我們在規(guī)定以外的最大限度的自由。一個人一旦缺失了以法律準繩為指導的行為準則,便距離違法犯罪不遠了。
3.社會不良影響對大學生的腐蝕,法律地位亟需加強
隨著各種短視頻平臺的崛起,各種成功學、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等心靈雞湯類的盛行,導致很多大學生思想開始偏離,認為學習法律基礎知識、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無關緊要,學好專業(yè)技能搞到錢才是硬道理。另外,社會上的一些不良事件,比如權錢交易、司法腐敗、官場塌方等,讓部分大學生也經受了門路、關系網等侵蝕。但我們也應清醒的看到,中國幾千年來的人情社會風氣,在今年來正變得越來越淡薄,這也真是當代法治社會建設所起的作用,相信隨著法律地位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不斷加強,風清氣正的社會形象也正在逐步形成。
三、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策略及實施路徑
1.突出思政課程的主體地位,加強課程思政的補充效應
思政課程是每所學校的必修課程,同時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責任和作用,但該課程體系中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等課程軍事考查課,且往往都是大班額上課,學生學習效果較差。學校層面從完成政治任務的角度均開設了相關課程,但沒進行深層次的剖析和研究,使得思政課程成為懸在空中的雞肋課程,學生不得不學習,學習完收獲不多,所以應突出思政課程的主體地位,加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yǎng),養(yǎng)成符合現(xiàn)代社會主義建設的法律意識。同時,在專業(yè)課教學中,加強各專業(yè)課程中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運用,同課程老師要組成一個緊密的學習小組,在課程負責人的帶領下,加強法律、思政、專業(yè)、日常案例相結合的課程思政素材精煉,讓專業(yè)知識與思政內容有機的銜接起來。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又培養(yǎng)了符合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專業(yè)性人才。
2.創(chuàng)新思政課堂,拓展學生法律學習第二課堂
從當前的形勢來看,思政課堂是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主要途徑,并且短期內不太可能有大的改觀。那么,如何進行思政課程的教學,最大限度的利用思政課堂讓學生學習相關法律常識就成了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學校層面,提供盡可能多的法律公選課供學生學習,當然,如果法律公選課能夠與專業(yè)課相結合更好。思政課教師方面,首先,要不斷的加強自身學習,在提升自身綜合素養(yǎng)的基礎上,將更多符合當代社會發(fā)展、與大學生密切生活相關的法律知識傳授給學生;第二,結合現(xiàn)今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選取學生有興趣并符合專業(yè)特點的案例進行授課,將學生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轉化為其身邊的案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第三,借助互聯(lián)網平臺,在網絡上選取相應的教學名家的課程,借鑒別人的教學理念和思想,整合不同的資源為我所用。從學生自身層面來看,首先,要養(yǎng)成一個法律思維習慣,遇到問題不能用不惹事、怕事的思維妥協(xié),要懂得運用合理的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正當利益,自身的妥協(xié)就是對壞人和犯罪分子的縱容;第二,在課余時間多學習相應的法律常識,與身邊的人多交流如何采用法律知識保護自己。
3.開設法律實踐活動,增強學生法律運用能力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之外,可以多組織一些學生社團活動,最好讓學生自行組織,例如“案例辯論”、“模擬法庭”、“國家憲法日”等主題活動,這些都是學生自我組織、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這樣,不僅能夠鞏固課堂上學習到的法律知識,還能引導學生自主的去獲取知識,開拓自身學習能力和視野。學校層面,可以主動與公檢法系統(tǒng)、律師事務所等加強聯(lián)系,一方面可以請知名法律系統(tǒng)專家定期來學校進行法律知識講座,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分批去相應的機構去進行實習、見習,將書本上學習來的知識靈活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社團組織方面,除了日常集體學習外,可以輪流進行知識講座,大家分工協(xié)作,各自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法律小常識,并通過給同學講解加深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時能提升自己的語言組織、演講、辯論、臨場應變等能力;還可以在諸如“世界法律日”、“國家憲法日”等特殊日期,組織學生進社區(qū)對居民進行普法宣傳,既能鍛煉自身,又能提升居民的法律意識,還是不錯的志愿者活動,可謂一舉多得。
4.重視人文關懷,加強日常思想教育
同時,在日常的生活中,還要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加強日常思想教育,讓學生明晰生命意義、理想信念、責任意識、道德情操等思想的引領作用,明確自己要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養(yǎng)的人。這就需要高校在日常工作中,深入貫徹“三全育人”要求和觀念,構建“三全育人”大格局[2];所有教師提升觀念意識、提高自身站位,成為全體學生言行舉止的榜樣。
總之,要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國家大計方針,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培養(yǎng)也不是朝發(fā)夕至之事,但在當今社會法治社會建設的時代背景下,相信通過學校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動,聯(lián)動起家庭、社會、個體,不就的將來,一定會將法治信仰根植于所有大學生的腦海中,一定會建設成一個風清氣正的法治型社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0-11-20].
作者簡介:丁玥(1982年-),女,漢族,河南開封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法學,工作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