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圣經(jīng)》是基督教的經(jīng)典,由《舊約》《新約》組成?!杜f約》是猶太教的經(jīng)書,《新約》是耶穌基督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紀錄?!妒ソ?jīng)》不僅是一部宗教著作,而且是一部文學巨著,其中的比喻奇特新穎,妙趣橫生,既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希伯來人獨特的文化,對英語語言文化有深遠的影響。本文試對《圣經(jīng)》中的一些動物比喻進行說明。
關鍵詞:《圣經(jīng)》;英語語言文化;動物;比喻
一、引言
《圣經(jīng)》又名《新舊約全書》,由《舊約》《新約》組成?!杜f約》是猶太教的經(jīng)書,一共37卷,以古希伯來文寫就,由猶太教教士依據(jù)猶太教的教義編纂而成。它囊括了猶太及鄰近民族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的人文歷史資料?!缎录s》一共27卷,是耶穌基督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紀錄。
《圣經(jīng)》是基督教的經(jīng)典?;浇滔嘈拧妒ソ?jīng)》中記述的全都是上帝的啟示和永恒的真理,是人們信仰的總綱和處世的規(guī)范,因此把它作為教義、神學、教規(guī)、禮儀、節(jié)慶等的根本依據(jù)?!妒ソ?jīng)》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影響深遠,不僅是一部宗教經(jīng)典,而且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支柱。它深入人們的生活,影響人們的思想。
二、《圣經(jīng)》對英語語言文化有深遠的影響
正如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神學家和文學批評家諾思洛普·弗萊所言,“《圣經(jīng)》是文學象征的淵源之一?!庇捎凇妒ソ?jīng)》具有豐富的原型內容,熟讀《圣經(jīng)》便成了為全面了解文學的必要前提?!妒ソ?jīng)》又是一部重要的文學著作,在英美等國的文學藝術史上,它的影響之深遠,也是任何其他作品無法比擬的?!妒ソ?jīng)》猶如一朵瑰麗奇特的稀世之花歷經(jīng)千年而長盛不敗,歷來被眾多偉大的詩人、作家所贊賞,同時也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中取之不盡的題材和靈感來源, 成為西方文學最博大精深的文化淵源之一。
《圣經(jīng)》的語言在英語形成過程中也占有一席重要之地。今日英語中使用的詞匯,有許多來自《圣經(jīng)》,如peacemaker, long-suffering等詞就是首次出現(xiàn)在廷兌勒所譯的英文圣經(jīng)中。至于說《圣經(jīng)》中的典故變成習語進入英語語匯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與人物有關的如Noah’s Ark(諾亞方舟),Cain’s Mark(該隱的記號)等等?!妒ソ?jīng)》是基督教的經(jīng)典作品,是西方世界的歷史、社會和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妒ソ?jīng)》中的一些語言也已經(jīng)滲透到英語的日常生活用語中,成為廣泛使用的典故和習語?!妒ソ?jīng)》已經(jīng)對英語語言文化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因而了解這些習語和典故的來源以及內涵,不僅有助于我們對西方文化的了解,熟悉西方的文化特色,又能在有趣的故事中認識習語的真正含義,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
三、《圣經(jīng)》中的一些動物比喻
如上所述,《圣經(jīng)》不僅是一部宗教著作,而且是一部文學巨著,其中的比喻奇特新穎,妙趣橫生,既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希伯來人獨特的生活背景、價值觀和審美觀。下面試舉數(shù)例,對《圣經(jīng)》中的一些動物比喻進行說明。
《舊約·出埃及記》(Exodus)第三十二章,摩西在西奈山接受神諭,百姓見摩西延遲不下山,就趁這個機會聚到亞倫那里,要求亞倫為他們鑄神像來作為崇拜的偶像并為他們引路,亞倫讓他們摘下妻子兒女耳上的金環(huán),鑄了一只金牛犢(golden calf),百姓奉它為出埃及的神。耶和華看到大怒,要將他們滅絕,在摩西的懇求下,耶和華才沒有把所說的禍降與他的百姓。摩西聚集了利未人的子孫并要他們“自潔、歸耶和華為圣,各人攻擊他的兒子和弟兄,使耶和華賜福與他們”。摩西又上耶和華那里為百姓贖罪。后來,worship the golden calf便用來指為了物質利益而放棄原則。
《舊約·傳道書》(Ecclesiastes)第十章,你不可咒詛君王,也不可心懷此念。在你臥房也不可咒詛富戶。因為空中的鳥,必傳揚這聲音。有翅膀的,也必述說這事。因此,后來就用a little bird told me 表示 “有人(私下)告訴我,消息不脛而走”。比如,— How do you know this information? — A little bird told me.
《舊約·民數(shù)記》(Numbers)第三十二章,摩押王巴勒派人去請巴蘭來詛咒以色列人,巴蘭騎著驢,和摩押的使臣一同去了。于是上帝派使者手里拿刀站在路上,驢就從路上跨進田間,巴蘭打驢,要叫它回轉上路。接下來天使又站在兩邊有墻的葡萄園的窄路上,驢貼著墻將巴蘭的腳擠傷了,于是巴蘭又打驢。天使又站在狹窄之處,驢就趴在巴蘭身下,巴蘭發(fā)怒,用杖打驢。上帝叫驢開口,對巴蘭說,我向你做了什么,你竟打我這三次呢?后來,Balaam’s donkey 就用來喻指“平素沉默馴服而突然提出抗議的人”。
《舊約·創(chuàng)世記》(Genesis)第四十一章,埃及法老夢見自己站在尼羅河邊,看見七頭肥胖的母牛從河里上來,吃起了蘆葦。接著又有七頭干癟瘦小的母牛從河里出來,這些干瘦的牛把肥母牛吃掉了,卻還是瘦弱如過去。又夢見一顆麥稈上長了七個穗子,又茁壯又飽滿,隨后又長了七個穗子,又細弱又干癟,居然吞掉了又茁壯又飽滿的穗子。法老醒來后,心里不安,就召集埃及所有的術士和哲人釋夢,但沒人解釋得了。于是法老派人召來約瑟。約瑟說這是上帝的預示,表示馬上會有七個大豐年,緊接著是七個災荒年,到時饑荒將遍及全國,豐年將好像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于是法老任命他為總督管理國家,在豐年時積蓄谷糧。果然,七個豐收年過后,七個災荒年開始了,許多國家都遭受了嚴重的饑荒,唯獨有了充足準備的埃及免遭此劫。這段傳說在西方社會家喻戶曉,其中的 Fat cow, lean cow就分別用來喻指繁榮富足和經(jīng)濟蕭條。
《新約·馬太福音》(Mathew)第二十五章,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人分別綿羊、山羊一般。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安置在左邊。于是,sheep和goat在英語中的形象截然不同,用sheep比喻好人,而用goat來比喻壞人,separate the sheep from goats就用來比喻分清良莠、區(qū)別善惡。
參考書目:
[1] 胡文仲. 英美文化辭典[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 李常磊. 英美文化博覽[M].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
[3] 葉舒憲. 圣經(jīng)比喻[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蔣長英(1975—),女,漢族,重慶永川人,副教授,研究生,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英語語言文學。四川省成都市,6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