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勞動力市場就業(yè)人數(shù)的不斷擴大,勞動爭議案件的數(shù)量也相應的逐年上漲,但是我國現(xiàn)行沿用的勞動爭議解決機制------仲裁前置程序存在很多弊端,因此,勞動爭議應該做到:首先,回歸仲裁內涵實質,完善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其次,加強仲裁機構的權威性。最后,改革勞動爭議仲裁既判力制度,探索建立“或裁或審、各自終局”的機制和路徑選擇。
關鍵詞:勞動爭議,勞動仲裁前置,或裁或審,勞動訴訟
隨著社會勞動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生產(chǎn)資料的豐富,社會關系也隨之變的復雜,而作為社會關系之一的法律關系也是變得越來越復雜,人在社會關系中生存和發(fā)展必須得依靠勞動,而勞動法律關系必然受到這種社會關系的裹挾而變化發(fā)展,隨之變得細微,分工明確。勞動糾紛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產(chǎn)生的,有糾紛,有侵害則必有救濟。在既定的勞動法律關系前提下發(fā)生糾紛,我國產(chǎn)生了兩種救濟制度,勞動仲裁和勞動訴訟,并且規(guī)定了勞動仲裁前置規(guī)則,勞動案件不經(jīng)仲裁,不得訴訟。
我國現(xiàn)行的勞動仲裁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勞動仲裁裁決缺乏權威性。勞動者同時對勞動仲裁制度的仲裁人員的“可信度”并不是十分認可的。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19條規(guī)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工會代表和企業(yè)方面代表組成。而往往勞動行政機關的仲裁員并不具備專業(yè)的法律知識和精湛的法律業(yè)務能力,企業(yè)代表和工會代表就更不具備專業(yè)法律知識,并且由于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發(fā)生了糾紛,反而會加深勞動者對仲裁裁決的不信任。于是,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50條規(guī)定,[*周王銀(1996-),男,陜西漢中人,延邊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事訴訟法。(延吉 133002)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50條:當事人對本法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以外的其他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期滿不起訴的,裁決書發(fā)生法律效力。] 勞動者一般都會向法院提起勞動訴訟。因此,勞動仲裁決的既判力不足,勞動仲裁裁決書的權威性不足。
第二,勞動仲裁性質定位不明確,行政化傾向嚴重。勞動仲裁目前設立在勞動行政機關內部,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19條可知,勞動仲裁委員會人員包括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并且該法17條還規(guī)定勞動仲裁經(jīng)各地級市以上人民政府設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委員會,實際上加重了仲裁機構的行政化傾向。
第三,勞動仲裁前置違背法的效率、公正價值。勞動仲裁前置程序實施后,實際上勞動糾紛案件必須經(jīng)過“一裁兩審”,這樣就相當于一個勞動糾紛案件審判了三次,花費了巨大的時間成本和精力,弱勢一方的勞動者更不能及時、高效維護好自己的合法的勞動權益,更無法“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遲到的正義為非正義”。因此,從法律的價值角度來看,這種制度設計嚴重違背了法的效率、公正價值。
針對勞動仲裁制度以上存在的問題,現(xiàn)提出以下修正對策:
第一,提高仲裁裁決的權威性。勞動仲裁前置制度可以說完全不具備既判力,應當重新構建或裁或審,各自終局的“制度”。實際上或裁或審并不新穎,只是在原有的勞動仲裁制度和勞動訴訟制度的基礎上,勞動糾紛案件雙方當事人既可以選擇向法院起訴,也可以向勞動仲裁機構申請勞動仲裁。同時賦予勞動仲裁機構一定的證據(jù)調查權,這樣勞動仲裁機構可以像法院一樣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作出裁決,提高勞動仲裁裁決的權威性。
第二,勞動仲裁制度應該并且去行政化。勞動仲裁制度本身就是一種“仲裁”,本質上來講屬于仲裁的范疇,因此,應當回歸仲裁制度的本來面目,明確勞動仲裁法的實質內涵。必須先確立勞動仲裁不因是在調整一種較為特殊的公法上的勞動法律關系而具有脫離仲裁概念和實質內涵的特殊性的理念。勞動者和用人單位自主選擇勞動仲裁抑或訴訟的糾紛解決方式,自由選擇仲裁員,一旦雙方選擇勞動仲裁,則必須接受勞動仲裁裁決書的拘束力。在勞動仲裁制度的財政保障方面,勞動仲裁機構由地方政府財政保障改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一級的省級財政提供經(jīng)費保障。同時,繼續(xù)施行勞動仲裁不收費制度。
第三,重塑勞動仲裁制度的效率、公正價值。說到效率價值,無論對于勞動者來說,還是對于用人單位來說,效率都是極為重要的。效率越高,意味著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可以在單位時間內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效益和財富。避免在現(xiàn)行的勞動仲裁前置程序下同一個勞動糾紛案件需要經(jīng)過“三審”才能將糾紛化解的困局再次出現(xiàn),必須建立“或裁或審、各自終局”制度。這樣做不僅節(jié)省了勞動者的時間和精力,也有利于促進用人單位積極樹立良好的單位形象,真正做到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說到公正價值,由于不服勞動仲裁裁決書時只允許勞動者向人民法院訴訟,用人單位只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勞動仲裁裁決書,而且可以申請撤銷的范圍僅限于法律和證據(jù)錯誤、程序不公等六種情形,這樣做實際上無形之中剝奪了用人單位的起訴權,嚴重違背了法律的公正價值。因此,應當規(guī)定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平等的訴權,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都有權利向人民法院起訴。
作者簡介:
周王銀(1996-),男,漢族,陜西漢中人,延邊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