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行合一觀是陽明心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解陽明心學及其精神實質(zhì)不可忽視的內(nèi)容。王陽明知行合一觀最基本內(nèi)涵的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與行是不可分的。關于這一基本內(nèi)涵,王陽明從知行本體、知行工夫、知行過程三個角度進行了論證。
關鍵詞:知行合一觀;王陽明;陽明心學
王陽明是宋明理學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心學的集大成者。陽明心學是宋明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觀是其心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陽明知行合一觀最基本的內(nèi)涵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與行是不可分的。準確把握知行合一觀的基本內(nèi)涵,是理解陽明哲學及其表達的精神實質(zhì)的內(nèi)在要求。明確陽明對知行合一觀的論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陽明知行合一觀的基本內(nèi)涵。
據(jù)《年譜》記載,陽明于正德四年(一五〇九年)始論知行合一。此后,王陽明多次論及知行合一,正是在這些討論中,王陽明表達并論證了其知行合一觀。學界普遍認為,陽明知行合一觀最基本的內(nèi)涵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與行是不可分的。關于陽明對知行合一觀的論證,梳理《傳習錄》中有關陽明對知行合一直接、集中的論述,本文認為陽明是從以下三個角度進行論證的。
一、從知行本體角度
“本體”是中國哲學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涵義。要注意的是,此處,“本體”指“本來意義”。陽明云:“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陽明那里,“知”有本體意義與非本體意義之分。本體意義的“知”指真知,是一種自覺的知,非本體意義的“知”是我們平常意義上所說的知。“知而不行”中的“知”是非本體意義的“知”,“未有知而不行者”、“只是未知”中的“知”是本體意義的“知”,即真知,這也是陽明知行合一觀中所說的本來意義上的知。因為真知是一種自覺的知,所以真知則必然會行,即知(真知)中內(nèi)在地含有行。知與行的關系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利用情境與例子進行理論講解,是陽明的一大特色。關于“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這兩句話表達的意思,陽明的這個例子說得很清楚:一個人聞到難聞的氣味,自然表現(xiàn)出厭惡這種氣味的行為,這就是知行合一。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聞到的氣味是難聞的,屬于知,他表現(xiàn)出厭惡難聞的氣味的行為,屬于行。聞到不好的氣味與表現(xiàn)出厭惡這種不好的氣味的行為是同時發(fā)生的,這就是知行合一。在儒家哲學中,知行問題討論的是道德知識與道德踐履的關系,所以,陽明的“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是說一個人如果有關于道德的真知(自覺的知),那么他自然有道德行為的踐履。正如我們說一個人知孝悌,一定是因為他做出了孝悌的行為,而如果一個人只說孝悌的話,卻沒有孝悌的行為,我們并不認為他真的知孝悌。由此,從本體意義出發(fā),因為真知則必行,不行說明并不是真知,可見,知與行是互相包含、不可分割的。而對于徐愛所問的有的人明知道應該孝順父母,但是卻沒有孝順父母的現(xiàn)象,陽明指出,這樣的知行是被私欲隔斷了的知行,不是他所說的知行,他所說的知行合一中的知行指的是知行本體意義上的知行。
二、從知行工夫角度
從知行工夫角度,陽明對知行合一的論證可以概括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此處,“知”指念頭、意識、思想。陽明用一個人吃東西這件事來闡釋這句話。陽明說,從主意的角度來看,一個人要去吃東西,那么他首先要有吃東西的念頭,這個想吃東西的念頭就是他要去做吃東西這件事的主意,即“知是行的主意”。從工夫的角度看,一個人去吃東西是他想要吃東西念頭的落實,即“行是知的工夫”。一個人要完成吃東西這件事,既要有想吃東西的念頭,即“知”,也要有吃東西的行為,即“行”,二者缺一不可?!爸切械闹饕?,行是知的工夫”是說,道德意識是道德行為的先導與統(tǒng)帥,道德行為則是道德意識的落實。道德行為不能沒有道德意識,因此,行不能無知;道德意識必須通過道德行為才能呈現(xiàn)、落實,因此,知不能無行,這說明知與行不可分離的。陽明進一步指出,“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這里,“行”指包括行為和意識在內(nèi)的一切實踐活動,“知”既包括知識也包括意識。陽明認為認知達到了清楚真切、不差分毫就是行,這是因為要達到清楚真切、不差分毫的知,需要意識的不斷深化,而意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屬于行的范疇。陽明認為一個人對自己所做之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知,這是因為他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做之事,必然有關于所做之事的知識,而關于所做之事的知識,屬于知的范疇。由此,陽明再一次論證了知與行是相互影響,不可分離的。
三、從知行過程角度
陽明云:“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里的“始”與“成”并不是從時間先后意義的角度上說的,而是從行為過程的完整性角度上說的。陽明說,在一個完整的行為過程中,從終點看,一個行為的完成必須要有行為的意識、意念的發(fā)動;從起點看,一個行為(行)的產(chǎn)生,一定有產(chǎn)生這個行為(行)的意念、意識。因此,從終點看,“知是行之始”,意念的發(fā)動(知)是行為(行)的開始;從起點看,“行是知之成”,行為(行)是即意念(知)的落實。由此,就實踐過程來說,意識與行為是不可分的。為了學人更容易理解,陽明通常用簡易的例子來說明他的觀點。這里,用陽明回答“知行乃行”的例子進行說明。“知行乃行”是說,有人認為,知與行是兩件事,就像行路,一定是了解了路況之后才會行路。陽明說,假如一個人要行路,那么他首先要有行路的念頭,這個要行路的念頭就是行,也是他做行路這件事的開始,即“知是行之始”。當他有了這個念頭后,他就去行路,當切實行過之后,他才知道這個路是好走還是不好走,沒有行路之前,他怎么能夠知道路況是好還是不好呢?因此,陽明指出“知路乃路”將知路與行路當作兩件事是不正確的,因為在做行路這件事中,二者處于一個完整行為的動態(tài)過程中,它們都是構(gòu)成這個完整行為動態(tài)過程不可或缺的因素,即知與行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的。
綜上所述,陽明是從知行本體、知行工夫和知行過程三個角度論證自己的知行合一觀的。這些論證都表明,陽明知行合一表達的內(nèi)容并不是知與行是同一的,知就等于行,行就等于知,而是表明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是不可分的。
參考文獻
[1]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2]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7.
[3]呂本修,趙紅梅.王陽明知行合一觀及其在干部人格塑造中的作用[J].理論學刊,2019,(05).
[4]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注釋
①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47.
②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4.
③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4.
④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47.
⑤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5.
作者簡介
康曉瑛(1997——),女,漢族,甘肅定西市人,學生,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