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彬
(哈爾濱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鋼琴課》是新西蘭女導演簡·坎皮恩所編劇并執(zhí)導的成功電影,文章通過對一個聾啞女人意志和激情的表達,來展現(xiàn)導演對女權(quán)主義的渴望和向往,也是其最為經(jīng)典的一部“女權(quán)主義”的作品。影片一開始我們會聽到一個聲音,這聲音并不是艾達口中說出來的,而是艾達的內(nèi)心獨白。開頭向觀眾介紹了艾達的具體情況和背景,在6歲時就不說話了,只是默默地彈鋼琴,艾達非常喜愛自己的鋼琴,有鋼琴的陪伴她從不覺得自己孤獨。而鋼琴也是艾達表達自己心聲和情感的主要途徑。鋼琴在整部電影中都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是連接艾達和表面粗野但是內(nèi)心善良的鄰居貝恩斯的重要媒介。
鋼琴在全片中有很高的出現(xiàn)頻率,并且?guī)缀跞那楣?jié)推動都是來源于鋼琴。啞婦艾達將鋼琴視作自己的精神寄托,并且通過鋼琴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鋼琴可以說是艾達最為主要的情感表達方式和生命的依靠。而鋼琴除了是推動劇情發(fā)展的媒介,同時還有著很重要的象征意義。首先是將鋼琴和原始部落的土著人做對比,在這種情況下鋼琴就象征了文明社會,也是作者表達自己向往的方式之一。鋼琴也代表了艾達對愛情的向往和追求,也正是鋼琴讓艾達勇于追求,靈魂獲得重生。影片通過不同的鋼琴片段來表達出艾達對自由的向往,同時也展現(xiàn)了艾達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以及逐漸讓自己重生的故事。
影片開始就介紹了艾達的成長背景,以及艾達的父親將其嫁給新西蘭的斯圖爾特的故事,艾達并未見過這個男人,但還是不得不帶著女兒和鋼琴歷經(jīng)艱難來到這個男人所處的地方。初到殖民地海岸時,艾達和女兒在鋼琴邊等待這個即將和她成為夫妻的男人,在洶涌的大海前,艾達臉上并未表現(xiàn)出任何恐懼的神色,因為有鋼琴在。后來丈夫來接艾達和女兒時,帶著當?shù)氐耐林耍麤]有將鋼琴一起搬回去的想法,甚至要將其留在海邊。在這里導演設計了一個非常巧妙的全景,以艾達為前景不斷往前推,直到畫面只剩一個鋼琴,這里的艾達情感是復雜的,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這也象征著艾達的情感被這個丈夫無情地忽略,象征著即使是相處以后斯圖爾特也無法真正理解艾達。這也注定了艾達并不會愛上斯圖爾特,同樣也不會讓斯圖爾特接近自己。之后的鏡頭給了艾達22秒的長特寫,鏡頭中只有艾達和鋼琴,這一場景也充分地表達出了鋼琴對于艾達的重要性,是艾達的全部世界,也是她的靈魂寄托。而之后的婚禮對于艾達而言也并無意義,她心里只有在大雨中被淋著的鋼琴。
艾達無法接受自己的琴被丟棄并且還被大雨淋透。她走到窗邊想念起自己的鋼琴,此時畫面所出現(xiàn)的是大海和即將被其淹沒的鋼琴,而這一畫面也讓觀眾的心情和艾達產(chǎn)生共鳴,非常擔心鋼琴會被大海淹沒,而海浪的巨大也象征了艾達在接下來的生活中可能會受到的磨難和困難。艾達也并不指望這個丈夫可以去幫自己把鋼琴搬回來,于是想到了去找鄰居貝恩斯幫忙,貝恩斯在艾達一再的堅持下決定幫助她。
到達海邊的艾達和女兒通過鋼琴抒發(fā)著自己這幾天的情感,這時的艾達是真正開心的,而貝恩斯在一旁已經(jīng)被艾達的琴聲驚呆了,他的目光被彈琴的艾達吸引著,琴聲似乎也象征著貝恩斯的內(nèi)心和逐漸發(fā)芽的愛意。
艾達彈完琴離開時,鏡頭給的是一個高空的場景,場景中艾達走在前面,女兒從另一個方向走向和艾達一致的方向,而貝恩斯看著離去的母女倆也踩在了她們剛剛踩過的腳印上,三個人的腳印在此時匯成一條線,這個鏡頭似乎也在暗示著艾達和貝恩斯接下來會發(fā)生的故事,兩人會有很大的關(guān)聯(lián)。
貝恩斯想要和艾達更加接近,于是想用自己的80畝好地和斯圖爾特談判,以此來交換艾達的鋼琴,斯圖爾特非常爽快地同意了,這就是權(quán)利與欲望的交換,艾達得知后非常氣憤,她視鋼琴為生命,但是卻被斯圖爾特輕易地交換了,對于艾達而言是不能理解的。而這個時代物物交換也是獲取物質(zhì)的主要途徑。
丈夫卻認為艾達作為這個家的一員需要滿足丈夫的需求,并且還必須教貝恩斯彈琴,這也加重了艾達對丈夫的不滿,但是艾達并無選擇,只能服從。而后面貝恩斯放棄鋼琴將其送回斯圖爾特家中時,斯圖爾特所關(guān)心的是交易是否可以繼續(xù)。
鋼琴被貝恩斯看作是欲望的交換物,他因此剛開始被艾達瞧不起,認為他是野蠻人,不準他碰自己的鋼琴,但是后來艾達越來越明白只有貝恩斯才可以理解在自己心中鋼琴的重要性。而在貝恩斯和艾達的不斷相處中,貝恩斯已經(jīng)由開始的欲望轉(zhuǎn)變?yōu)閷Π_的愛情。貝達雖然拿回了屬于自己的鋼琴,但是并未表現(xiàn)出應有的興奮,因為艾達在和貝恩斯的相處過程中也已經(jīng)愛上了貝恩斯,并且在鋼琴鍵上刻下了“you have my heart”的字樣。艾達和斯圖爾特的關(guān)系也在斯圖爾特和貝恩斯的交易中漸行漸遠,反而和貝恩斯距離越來越近,在貝恩斯的影響下她逐漸走出了自閉的世界。
艾達開始將貝恩斯視為野蠻人,并且很厭惡貝恩斯觸碰自己的鋼琴,但是又無能為力。當她去教琴時,發(fā)現(xiàn)琴鍵已經(jīng)被貝恩斯提前請人調(diào)試過了。艾達讓貝恩斯跟著彈,貝恩斯卻說只想聽艾達彈琴,但是和艾達做出了一個交易,那就是滿足他一個要求就會還給艾達一個鋼琴鍵。由于鋼琴對于艾達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她也就答應了貝恩斯的要求。
在剛開始教貝恩斯彈鋼琴時,艾達還非常冷淡,并且也并未表現(xiàn)出很大的教琴興趣,但是在兩個人的相處中,艾達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思可以被貝恩斯看懂,貝恩斯不僅可以讀懂艾達的心思,同時還對艾達的鋼琴非常愛護,用自己的貼身衣物去擦拭鋼琴,這些舉動也逐漸融化了艾達的冰冷內(nèi)心。兩個人的感情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也逐漸獲得新生。在這時,導演運用了一個特殊的鏡頭,將紅色色調(diào)融入到鏡頭當中,窗簾、光線都是紅色色調(diào)的,紅色象征了很多,在這里就是愛情的象征,這就和從影片開始直到現(xiàn)在的隱喻以及暗沉畫面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此時也是劇情發(fā)展的關(guān)鍵部分。
艾達在和貝恩斯的交往過程中,逐漸習慣了往來于自己家和貝恩斯家,習慣了自己彈琴給貝恩斯聽,同時也習慣了貝恩斯對自己身體的迷戀和撫摸,逐漸地沉浸在這種相處狀態(tài)中。但是貝恩斯突然要還琴給艾達,這讓艾達非常驚訝,貝恩斯說想要艾達愛他,而不是像現(xiàn)在一樣,自己像一個嫖客。鋼琴雖然回到了艾達的身邊,但是艾達并未表現(xiàn)出快樂,也并未像之前一樣沉迷于彈鋼琴,將鋼琴當做自己的全世界,只是默默地在窗前發(fā)呆。
其后,鏡頭跟著艾達在叢林里狂奔,將艾達渴望的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背景的鋼琴音樂也逐漸激烈起來,終于,艾達沖向了貝恩斯并抱住了他。兩個靈魂緊緊相擁。
斯圖爾特發(fā)現(xiàn)了艾達和貝恩斯的相會,將艾達關(guān)在房子里,并且用木板將周圍的窗戶釘死。但艾達并未表現(xiàn)出順從,對丈夫冷淡以待。但斯圖爾特還抱有讓艾達愛上自己的心理,在一天早晨將艾達放了出來。艾達借此機會想將刻有自己心意的琴鍵通過自己的女兒轉(zhuǎn)交給貝恩斯,卻被斯圖爾特發(fā)現(xiàn)了,此時的斯圖爾特已經(jīng)失去了理智,將艾達的手指砍斷了一根,艾達的信念因斯圖爾特的這一舉動更加堅定。斯圖爾特最終絕望意識到她是無法愛上自己的,于是選擇了成全他們,讓貝恩斯將艾達帶走。貝恩斯帶著艾達母女和鋼琴離開小島時,水手都勸貝恩斯將鋼琴丟下,太危險了,但是只有貝恩斯知道鋼琴對于艾達的意義,堅持要帶鋼琴一起。在離開小島的航行過程中,艾達和貝恩斯的手緊緊握在一起,兩人這次真正得到了對方,并且是兩個完完全全的真實的自己。
隨著這個畫面的出現(xiàn),觀眾會以為電影已經(jīng)結(jié)束了,但是簡·坎皮恩并不會將電影俗套的結(jié)束,后面的劇情正是全劇的最高潮。在航行過程中琴太重了,導致船一直搖晃,雖然非常不舍得,但艾達決定將其沉入海底來保證船的安全。卻不想綁鋼琴的繩子綁住了她的腳,艾達和鋼琴一起墜入大海,隨著浪潮不斷上下,就當觀眾以為這就是結(jié)局時,她又奮力游了回來,并被救回船上。這一次,艾達自己也獲得了全新的生命。
導演通過鏡頭的靈活運用,將電影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也通過《鋼琴課》將女性意識的覺醒以及精神的成長表達出來,是一部令人回味無窮的優(yōu)秀影視作品。作者選擇鋼琴的原因是鋼琴是人類雙手的神秘創(chuàng)造,象征了文明。而鋼琴也是貫穿在影片的關(guān)鍵推動媒介,艾達在故事的發(fā)展中通過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內(nèi)心的突破,找到了自己的真愛,同時也實現(xiàn)了靈魂及生命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