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陽
(中國海洋大學 山東 青島 266100)
2017 年上映的泰國電影《天才槍手》收獲了2.7 億人民幣的票房,網絡評分高達8.2,叫座又叫好的同時,它還是泰國近年來少有的犯罪題材青春片。影片根據2014 年轟動一時的跨大洲作弊案改編,講述了數學天才小琳和班克利用各大洲時差的漏洞赴悉尼參加留學考試,為身在曼谷的考生發(fā)送答案,從而牟取高額回報的大型作弊案件。燒腦情節(jié)、緊張節(jié)奏帶來了良好的觀影體驗,而其中男女主角性格的發(fā)展變化同樣值得人們深入分析思考。
人格系統(tǒng)理論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核心之一,理論基礎來自于無意識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其中本我是人們所有的熱情、本能和習慣的來源,是遺傳本能和基本欲望的體現(xiàn)者,它唯一的需要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滿足本身,遵循“快樂原則”,尋求快樂和躲避痛苦是本我最重要的功能;而自我則是本我與外部世界、欲望和滿足之間的居中者,遵循現(xiàn)實原則;超我是人格在道義方面的體現(xiàn),是理想的東西,它是禁忌、道德、倫理的規(guī)范和標準以及宗教戒律的體現(xiàn)者,遵循道德原則。自我出自本我,超我又出自自我,它們在人的一生中互相作用、混成一體,但有時又互相矛盾、產生抵抗,當三者處于平衡時,個性就正常發(fā)展;當三者處于矛盾狀態(tài),神經就出現(xiàn)毛病,個性發(fā)展就受到阻礙。
班克和小琳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同為數學天才,同時拿到獎學金代表學校去參加數學競賽。但是,二人家境都很拮據:小琳的父母離異,父親甚至不得不賣車用以支付高昂的贊助費來供她上學。班克的生活則更加窘迫,他與開洗衣店的母親相依為命,家中破舊的洗衣機常常罷工,母親只好用手來洗一件件臟衣服以至于累彎了腰,而班克也只能靠吃泡面度日。這些生活的壓力深深印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在潛意識里,兩人對金錢都充滿了強烈的渴望。所以參加數學競賽時,他們驚嘆于比賽獎金竟然高達5000 泰銖;當聽到校長說可以擁有公費留學的機會時,兩人顯然都很珍惜這樣一個改變命運的可能——通過留學可以實現(xiàn)個人價值,實現(xiàn)階層躍升,賺取豐厚薪水來改善家境。每個人都有滿足本能欲望的要求,但社會又不允許本能的任意性行為,自我就指導著人遵守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與法紀秩序,在這個前提下去尋求滿足欲望的方式,從而使個人的本能欲望的滿足與社會規(guī)范達到一致。此時,對于獲取金錢與改善生活的欲望是正當的人生訴求,是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的統(tǒng)一,個性得以正常發(fā)展。
好景不長,來自社會變異的階級觀與金錢觀成了班克和小琳性格轉變的根本誘因。小琳的好友格蕾絲成績極差,為了幫格蕾絲考出好成績,她在數學測驗中協(xié)助作弊。小琳的自我人格知道,作弊會受到處分,超我人格也明白作弊違背道德紀律。但作為一名轉學生,她在學校并沒有多少朋友,而格蕾絲單純善良,對自己也很照顧,她內心深處為了維護友情,同時也為了滿足自己被叫“老師”的虛榮感,本我人格占據了上風。在格蕾絲的多次哀求與內心欲望的驅動下,小琳終于決定鋌而走險,幫助其作弊。
如果說這次作弊只是單純出于對友情的維護,那么格蕾絲男友小巴的出現(xiàn)則是小琳性格完成轉變的導火索。小巴出身于上流社會,不愛學習但因為家里資產雄厚在學?;斓蔑L生水起。他先是許給小琳高額報酬要其幫助作弊,而此時小琳的自我與本我人格遵循現(xiàn)實原則和道德原則,并沒有因誘惑而動搖。但接著他告訴小琳學校收取了高昂的贊助費。半信半疑的小琳果然在家中抽屜里發(fā)現(xiàn)了父親偷藏起來的金額為20 萬泰銖的收據。這筆贊助費對于她的家庭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出于對教育體制的不公的憤怒,小琳決定幫助同學們作弊收取傭金,對學校進行反抗。來自社會異化的金錢觀促使小琳的三重人格開始處于矛盾狀態(tài):成功后,小琳用傭金為節(jié)儉的父親購置新衣,看到父親微笑滿意的神情,她的內心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這時她對于金錢與改善生活的欲望已經成為了本我欲望而從現(xiàn)實和道德層面與自我、超我人格相分離。為了獲取金錢,獲得家人的認可,小琳不惜幫助同學作弊。很顯然,內心深處的快樂原則占據了上風,不惜一切代價滿足本身。促使其完成性格變異的新誘因來自于作弊行為東窗事發(fā),小琳被取消獎學金,失去了申請留學的機會,她對學校也徹底失望,認為不過是上流社會隨意操縱的結果。再加上來自父親的失望責罵,小琳在痛苦的抉擇中決定用跨國作弊挽回尊嚴。此時的她本我人格占據上風,從內心勸說自己認為“這樣的作弊并沒有損害到誰的利益,我們能賺錢,他們通過考試,這是雙贏”。
然而自我與超我人格并非完全退隱,影片中幾次通過鏡像表達驗證超我的存在。鏡子在片中出現(xiàn)了四次,兩次用鏡子反射出多個小琳的身體,展現(xiàn)了小琳在面對選擇時的猶豫與掙扎,鏡子本身作為客觀存在的物體有其獨特性,當人物面對鏡子的照射時往往有虛假與真實的對比。面對鏡像能找回記憶,再次認清真相回歸自我。鏡子提醒小琳作弊會違反道德紀律的后果,讓她內心備受煎熬。然而在強烈的本我欲望驅動下,不甘心的小琳懷揣“去波士頓留學”的強烈愿望,依然選擇了參與跨洲作弊。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通過條件刺激感知中介被外部世界直接影響的本我的一部分,某種意義上說它是表面分化的一個擴展,此外,自我搜尋外部世界的影響施加在本我以及傾向本我的東西上,而且竭力地用現(xiàn)實原則代替在本我中無限制占據支配地位的快樂原則。在即將出發(fā)去悉尼前,小琳意外得知因為自己的原因,班克曾經被小巴找人打了一頓,以至于錯過了出國留學的機會,這使她倍感愧疚。此時小琳的性格進行了第二次轉變:超我人格逐漸占據上風。而在班克參與跨國作弊被抓時,她反復摩挲兩人合照,更突出了小琳內心深處的深深歉意。她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而當她回到泰國,看到父親在機場迎接身心俱疲的她時,小琳禁不住淚如雨下。此時她的超我人格獲得了最終勝利。弗洛伊德認為,超我像一個監(jiān)督者或警戒者,設法引導自我走向更高的層次,當自我對本我的要求屈服時,它會懲罰自我,使人感到內疚、自卑甚至有罪,而對自我和本我斗爭的勝利給予獎掖,產生自豪感。在超我人格的引導下,小琳最終選擇了自首來解除身心雙重的煎熬,而當一名老師的愿望也使三重人格在新層面上回歸平衡。
與小琳超我人格的勝利對比,班克顯然是一個深深受到本我人格影響,三重人格失衡并逐漸變得性格扭曲的少年。影片一開始,他正直踏實且固守原則:面對在考試前東提出的有償作弊請求,他沒有動心。當發(fā)現(xiàn)東在抄卷子時先是通過寫紙條提醒小琳,又在交卷時告知了監(jiān)考老師,最后在校長辦公室舉報東。這一系列的行為都體現(xiàn)出班克強烈的超我人格,即使拮據也絕不違背道德與紀律。然而被小巴毆打使他錯失了出國留學的機會,通過自己努力的方式已經無法獲得成功,他的三重人格開始處于矛盾狀態(tài),這也成為他性格轉變的關鍵誘因。面對留學考試作弊將給他帶來的巨額報酬,班克動心了。并且當他知道是小巴致使他失去留學的機會時,依然參與其中與之合作,班克此時欲望甚至是貪婪(中途坐地起價要求再加100 萬泰銖)的本我人格徹底戰(zhàn)勝了他的超我人格。班克對小琳說:“干了這一票,我至少還有錢”,體現(xiàn)了其對于金錢的渴望與急需改變家境的訴求使本我人格開始突出,在外部環(huán)境黑暗的影響下,班克內心痛苦異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荚囎鞅椎氖?,使他被學校開除并終身不得參加STIC 考試,然而這并沒有使他像小琳一樣轉而出現(xiàn)超我的勝利,而是變得性格扭曲,一步步被本我吞噬,并決定組織更大規(guī)模的作弊來報復社會。
可以說,《天才槍手》塑造的人物性格是豐滿的圓形人物,他們善惡并存,通過精神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其性格轉變的內在邏輯。同時在兩人一次次人格的博弈中,也折射出對社會階級固化、教育體制黑暗等社會問題的深層思考。小琳最后對小巴和格蕾絲說:“大學里不只有選擇題。”的確,生活無法做到絕對公平,但做好內心的選擇,維持自己人格的平衡,我們就還有許多值得自己去努力的機會。
注釋:
①③⑥邱運華:《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85-86 頁。
②[美]卡爾文·斯·霍爾等:《弗洛伊德心理學與西方文學》,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 年版,第35 頁。
④李青宸,李新蕾:《拉康式主體成長解讀——以電影〈天才槍手〉為例》,戲劇之家2018 年09 期,第120 頁。
⑤[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周珺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19 年版,第163 頁。
⑦吳迪.扁形過渡圓形——論《天才槍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J].影視制作,2018,24(08):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