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充閭
七步詩
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作者簡介】
曹植(192—232),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后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世說新語》載,魏文帝曹丕曾命令胞弟、東阿王曹植在行走七步路的時間內作詩一首,如詩不成,就將行以大法(處死)。曹植應聲吟出六句詩來,這就是廣為人知的《七步詩》。曹丕聽了,深有慚色。
一個“慚”字,盡顯曹丕的心中隱秘。原本是同胞骨肉,所謂“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何以要“相煎”如此?原來二人在爭奪世子地位過程中,斗爭極為激烈。獲勝繼位之后,曹丕便對曹植及其輔翼人士實施殘酷報復。如果不是太后出面干涉,曹植早已喪命。在這種情況下,曹丕又使出“七步索詩”的絕招,看似普通的文學活動,實則包藏著險惡的禍心。近人多疑此詩為偽托,但經著名學者陸侃如、馮沅君認真考證,在《中國詩史》中,作出“我們認為七步的傳說是可信的”結論,并判定此詩“必作于黃初元年至七年中”(文帝在位期間)。
掌握了本詩的故事之后,這首千秋絕唱就容易解讀了。一、二句,講豆粒被蒸煮作羹的慘痛遭遇,煮熟、發(fā)酵、濾汁,經受無盡的折磨;三、四句講作惡施暴的竟然是結長豆粒的莖稈(“萁”),它在鍋底下猛烈地燃燒,致使鍋里的豆粒承受痛苦煎熬,忍不住哀哀哭泣;五、六句點出主旨:豆萁與豆粒,原本同根而生,怎么竟然這樣苛酷無情,必欲置之死地呢?聽過這樣含著血淚的控訴,只要稍有良知,總會愧怍于衷,不能自已吧?
我們不能不嘆服詩人應對之敏捷、手法之高明。通篇純以比興出之,取譬精準,借物寫懷。慘遭迫害的曹植以豆粒自喻,并把加害于他的同胞兄長喻為豆萁,真是再恰當不過了。難怪歷代騷人、學者對曹植贊不絕口。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眲③囊舱f:“子建思捷而才俊”,“援牘如口誦”。摯友楊修,曾經親眼看見曹植“握牘持筆,有所造作,若成誦在心、借書于手,曾不斯須少留思慮”,說他每有所作,援筆立成,像是事先打了腹稿,背誦下來,沒有經過片刻(“斯須”) 思考。即以這首《七步詩》 為例,構思之奇妙,取譬之恰切,用語之靈巧,實在令人嘆為觀止。